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益發重要,更改寫了未來的工作樣貌——新世代工作者如何貫徹零廢棄思維、有效利用資源、促進永續發展?今年,社企流攜手慈濟基金會、慈濟國際青年會,推出「循環工作:零廢棄 X 綠職涯 X 撐永續 」系列策展,透過專題、懶人包與論壇,邀請大眾一同認識循環工作(Circular Jobs)的內涵,開啟嶄新的職涯想像。
「當個『不廢』青年,循環工作全解析」論壇今(10/16)在慈濟新店靜思堂登場,透過串連海內外專家與業界前輩,從多元視角描繪循環工作的樣貌,期盼讓青年對於循環經濟、循環工作有更完整認識,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不廢」青年。
循環經濟思維高漲,改寫未來工作樣貌
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指出,社企流一直致力於提供讀者國內外最新的社會創新趨勢,在 2016 年就曾推出 《循環經濟:走向零浪費時代》專題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循環經濟概念與案例。近年來,循環經濟的思維已遍佈全球、擴散至各領域與產業,相關的工作機會也不斷擴展。有鑒於台灣目前尚未有系統性的循環工作介紹,因此攜手慈濟推出系列策展、全方位探討循環工作的內涵,盼為具永續使命、欲在工作中發揮影響力的青年,找到開啟綠職涯的可能性。 (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來源:社企流)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分享,慈濟長期在全球推動環境保護、資源回收等各項行動,在台灣已累積超過 200 個環保教育站、逾 8 千個環保回收點,其中,透過上萬名環保志工清洗、分類的寶特瓶,被回收製成「大愛紗」、更再製為賑災毛毯、衣物等產品,實踐循環精神已逾 30 年。慈濟未來將持續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致力於終結貧窮與饑餓、改善民生及促進永續循環經濟,與公私部門夥伴一同致力創造永續地球村,也期待看到更多青年投入循環工作。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來源:社企流) 慈濟基金會董事、國立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馮燕表示,31 年前慈濟證嚴法師在一場講座中,勉勵大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動員有心人加入守護地球的行列,令她相當動容;如今,聯合國發起 SDGs 動員政府與民間,共同愛護環境、邁向永續發展,與證嚴法師的願景相符。而馮燕也觀察到,「有越來越多當代青年開始重視環境議題,盼能在職涯中發揮影響力,成為不製造任何廢棄物的『不廢』青年。」她期許,當世代齊心改善環境問題,便能實踐證嚴法師所說「天下無災無難,歲歲年年」的想望。
(慈濟基金會董事、國立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馮燕。來源:社企流) 國際趨勢觀察,搶搭全球循環工作浪潮
根據調查,至 2030 年預計將有超過 700 萬個與循環經濟有關的新工作,而目前荷蘭為全球循環工作佔比最高的國家。論壇開幕主題演講邀請到致力於推廣、加速循環經濟的荷蘭非營利組織 Circle Economy 研究員 Joel Marsden,分享循環工作在國際的發展。
Joel 指出,每年約有一千億公噸的原料投入到全球經濟活動,但只有 8.6% 的材料會被回收利用,這代表有 91.4% 的原料最終都被浪費。如果把 8.6% 的循環比率翻一倍,就可以控制全球升溫幅度在 2 度以下,進而減緩氣候變遷。
「我們希望,人類與地球可以共存共榮。我們不再把資源用完就丟,而是透過重複使用、修復、重新製造或回收,去保留它的價值。」Joel 說道。
循環思維目前已成為國際趨勢,未來與零廢棄的相關工作機會將會不斷擴展,並區分成 3 大範疇——核心循環工作(core circular jobs)、賦能循環工作(enabling circular jobs)、間接循環工作(indirectly circular jobs)。(延伸閱讀: 未來工作正改變!揭秘「循環工作」,加入綠職涯行列 ) 第一線的零廢棄再生循環術
能延長產品週期、讓資源被重複循環使用,或使廢棄物成為再生資源的工作,即為「核心循環工作」。講座一邀請到第一線從事核心循環工作的組織代表,包括在全球耕耘環保回收的慈濟基金會、運用創新方式為廢玻璃創造第二生命的春池玻璃、透過產品與服務共享設計讓資源不被浪費的 Gogoro,帶民眾了解他們如何實踐零廢棄再生循環術。
慈濟基金會高專柳宗言表示,回溯 1980 年經濟正起飛的年代,台灣被冠上垃圾島之名,而今台灣則被《華爾街日報》譽為是「全球廢棄物處理天才」,如何走到今日,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回收」。「循環經濟帶來許多商機與機會,都得從每個人回收做得更好、第一線回收體系發展更完善做起。」慈濟投入回收 30 多年,設有上千個環保回收點。經第一線志工仔細分類、處理後的回收物,能再製為環保紗製成毛毯、衣物等物品,化廢棄物為綠金創造新價值。
除了環境上的效益,更重要的是,於環保站擔任志工的長者,也在此工作中重新找回與社會的連結以及生活的價值,「這項工作是相當有意義的,不只守護地球,更能愛護眾人。」柳宗言也勉勵欲投入循環工作的青年,以赤子心為環境與社會帶來更多美好、用勇猛心採取行動、並以耐心持續努力、創造影響力。
(慈濟基金會高專柳宗言。來源:社企流) 春池玻璃副總、W 春池計畫主理人吳庭安則分享,相較於紙、寶特瓶等,玻璃是回收價值較低的物品,「回收一斤紙類或寶特瓶可以賣到數十元、而回收玻璃只能換到幾毛錢。」此困境令春池玻璃最初欲回收玻璃時面對相當大的挑戰,「如何創造價值,是循環經濟的關鍵。」
具材料科學背景的吳庭安,將回收玻璃改製成具價值的節能磚,開創全新市場。而後更推出 W 春池計畫,結合藝術、設計等元素,展開更多元的跨界合作計畫,如與 W Hotel 攜手將舊酒瓶回收製建材、又如與設計師聶永真合作將回收玻璃製書架等,賦予玻璃更多可能性。
(春池玻璃副總、W 春池計畫主理人吳庭安。來源:社企流) Gogoro 零售與顧客體驗副總陳彥揚,則以能源共享面向,分享組織的永續藍圖。大家或許對電動車的趨勢不陌生,在永續意識抬頭下,越來越多國家宣示,未來將不再販售燃油汽機車。在此背景下,陳彥揚表示,Gogoro 不只是做電動車的生意,而是想打造一個能源網絡,不僅要向消費提供便利且可持續重複使用的電池服務,更致力串連其他業者,如 YAMAHA 、宏佳騰、 PGO 等,共同創造價值正向循環。
(Gogoro 零售與顧客體驗副總陳彥揚。來源:社企流) 加速核心循環工作發展
除了從事回收與維修的循環工作,具有設計、科技、商管等能力的人才,也能扮演加速核心循環工作發展的角色,此範疇被稱作「賦能循環工作」。講座二則集結研發「回收再回收」技術的大愛感恩科技、以農業科技與食物設計促成永續農業的元沛農坊、利用廢料製成可全材料回收鞋子的馳綠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讓有志之士了解他們如何協助社會從線性經濟轉型。
「寶特瓶不是垃圾,而是城市的礦產!」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分享,從回收寶特瓶製毛毯,至今大愛感恩科技已研發出太陽眼鏡、建材等眾多商品。在技術上,則從一次的循環、發展到如今「回收再回收」的技術,如寶特瓶製毛毯、毛毯回收再製成太陽眼鏡等,相當完善地運用各種資源、降低廢棄物生成。李鼎銘也提及,循環經濟面向很廣,得「借力使力,資源共享」,因此需串連各領域夥伴,才能發揮綜效,加速循環經濟發展。
(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來源:社企流) 元沛農坊執行長許又仁以農業領域切入,提出元沛農坊的以 4 原則——reduce(減少製造)、recycle(循環)、revcovery(環境恢復)及 resilience(環境韌性)實踐循環經濟。舉例來說,元沛農坊於花蓮玉里,將農業廢棄物轉為有益農耕的材料,提升作物的生長效益;也助畜牧業者,在大型養豬場,建置沼氣發電設施,善用廢棄物價值。
(元沛農坊執行長許又仁。來源:社企流) 馳綠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寶特瓶、咖啡渣製鞋,更將半導體大廠的廢棄矽晶圓、甘蔗渣及蛤蜊殼等廢棄物化為鞋墊、鞋面。執行長許佳鳴分享,馳綠國際打造「馳綠 22 製夢所」攜手非營利組織,向回收工作者收購寶特瓶製作鞋子、亦將銷售鞋子的部分收入捐贈給需要的人,以實踐環保與扶貧的目標。「以 22 命名的原因,是希望大家一起保有 22 歲剛入社會時的初心,一同讓社會、環境變得更美好。」
(馳綠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許佳鳴。來源:社企流) 撐起循環經濟生態圈
即使工作內容並未直接推動循環經濟,透過在工作中導入循環思維,也能成為打造循環經濟生態圈的支持力量,此類型被稱為「間接循環工作」。講座三匯聚投入推廣環保生活用品與賑災科技產品的淨斯科技、推動網購循環包裝系統的配客嘉股份有限公司、將回收電腦整新再生後捐助給數位弱勢族群的財團法人華碩文教基金會,分享他們如何成為撐起循環經濟生態圈的隱形推手。
淨斯科技處長蔡思一提及,淨斯科技致力於生活中各面向實踐循環經濟,除了運用研發技術將廢棄物製成生活用品與環保建材,更致力將這些產品推廣到各個場域,比如,在國內有多間慈濟醫院是採用淨斯科技以回收紙製成的衛生紙;在國際賑災上,也將常用的物品以循環思維來設計,像是分送給偏遠地區的營養品罐同時兼具存糧、儲水或存錢筒等功能,讓物件的生命週期更長。
(淨斯科技處長蔡思一。來源:社企流) 配客嘉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葉德偉分享,身為重度網購使用者,深感網購生成的大量垃圾對環境的巨大影響,便發展出「循環包裝系統」的點子,讓網購包裝可以重複利用、降低廢棄物產生。配客嘉的循環包裝袋更別具巧思,是以回收的廢棄寶特瓶與玻璃瓶製造,從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都緊扣循環經濟的核心。
(配客嘉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葉德偉。來源:社企流) 財團法人華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魏杏娟表示,華碩自 2008 年啟動再生電腦計畫,回收不限品牌之廢主機、廢筆電、廢印表機等,透過零件拆解、維修,再製為電腦,並用以培育數位人才。有感於電子廢棄物逐年生成,華碩以關懷地球與社會的初心,欲成為綠色企業的表率。數十年來於全球捐出上萬台再生電腦,更成立數位學習中心,縮短數位落差。魏杏娟分享,回收電腦的過程中,不只是將可用的零件再次運用,維修的過程更具教育意義,有助培養電腦維修人才、進而使青年獲得穩定工作。
(財團法人華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魏杏娟。來源:社企流) 「不要用過去經驗想像未來」多元職涯可能性就在眼前!
論壇閉幕主題演講則邀請長年在台灣串連產官學研、推動循環經濟的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分享循環工作在台灣的展望與趨勢。黃育徵以線性經濟帶來的影響破題,指出當代應取得經濟、社會、環境平衡之重要性。「大家常聽到的 3R——reduce 減少使用、reuse 重複使用與 recycle 回收利用很重要、也很急迫,但更關鍵的是另外 2R——redefine 重新定義與 redesign 重新設計,也就是從源頭解決問題、從企業轉型做起。」黃育徵提及轉型為循環經濟的 3 大策略為:系統性合作、產品服務化及高價值循環。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來源:社企流) 最後,黃育徵勉勵年輕人:「歸零思考,不要用過去經驗想像未來。」循環經濟不只存在於製造領域,更有許多知識型、服務型的職涯可能,期許更多青年將循環經濟思維內化,於日常中實踐永續生活、進而發展綠色職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