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共同工作空間,開創紐約市歷史新頁
編譯:吳家宜
編按:作者Anne Field是位曾獲獎的獨立記者,報導專業為社會企業、創業家精神和小型企業,作品曾經刊載於The New York Times,Bloomberg Businessweek, Crain's New York Business, Inc.和Business Insider,現居紐約。
紐約市內有許多社會企業,可惜散落四處難以激盪出特別的火花。五年前,Centre for Social Innovation(以下簡稱CSI)為了改變這個狀況,決定在空中公園(High Line)附近提供一個24,000平方英呎的辦公空間給這些社會企業、慈善事業和NGO工作者。
CSI於2004年在加拿大多倫多成立,是一間責任有限公司(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由加拿大一個非營利組織所掌管。短短幾年內,從租下一塊5,000平方英呎提供給14位會員使用,到買下一棟辦公大樓進駐500位會員。創辦人本來無意擴增,直到一次巡迴演講後,有人提議一起看看他不久前在曼哈頓買下近24,000平方英呎的大樓,14個月後紐約據點開張了。
進駐公司的主要條件,當然是必須發展以社會影響層面為主體的事務。申請者附上相關資料後由他們進行篩選,現在已有50個會員進駐,但該公司的領導人Eli Malinsky希望在一年內能夠增加到150個。
空間中有辦公室內的私人辦公桌,也有座落開放空間的「搶手辦公桌」,可以輕鬆地移動到吧檯或餐桌(看哪邊有空位)。四分之一的公共空間可以用來進行社交活動,以沙發和地毯營造出如咖啡廳的氛圍,其餘還有四間會議室、三間教室,大門都是可以移動的,方便調整成更大的聚會空間。
但重點是在增進協作,舉例來說,辦公室是用透明玻璃隔間,大家隨時可以看到彼此,「我們不用隔板隔間,這樣才能營造出一股活力感和能量」,Malinsky說道。這裡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討論,從社企創業家到投資人,也有專職負責交織各會員聯繫機會的「社群活絡員」(Community Animator),這角色會由到職至少滿半年的員工負責。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種文化,我們希望培育出社群意識」Malinsky說。「我們面臨的挑戰沒有辦法靠單一的組織解決,唯有憑藉著培育組織間互相協作的意識,我們才能清楚定義自身面臨的挑戰。」Malinsky也希望會員們能夠參與倡議,促進政府關注社會創新。「我們更廣泛的嘗試,希望能加速社會創新運動的速度。」
美國監獄數據系統(American Prison Data Systems)是進駐單位之一,這是一個提供囚犯從美國高中同等學歷到學說英文的教育網路平台。他們擁有200平方英呎的辦公空間和三張辦公桌。營運長Adam Smith對協同合作的環境興奮不已,他表示,「一年後也許我們成長會需要搬離,但現在,這裡是很理想的作業空間。」
其他紐約市社會企業家也同樣對CSI抱著高度期待,「CSI是紐約最大,知名度也最高的空間,希望能開創出紐約市的歷史新頁」紐約的社會影響力顧問Mischa Byruck說,「能將紐約市的社會企業和新創社會企業清楚的標示在地圖上,是相當重要的一步」。
資料來源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