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X永續發展:東南亞培力計畫紀實

藝文X永續發展:東南亞培力計畫紀實

高捷,社企流特約編輯,亦為島內散步品牌行銷總監。此專欄分享高捷參與東南亞培力計畫「SEAΔ 」的第一手觀察,包含計畫介紹、東南亞社會創新組織參訪經驗。

專欄文章

3篇)
  • 成為促進永續發展的一份子——從藝文交流到社區發展,東南亞藝文工作者經驗談

    成為促進永續發展的一份子——從藝文交流到社區發展,東南亞藝文工作者經驗談


    社企流/文:高捷
    由湄公河文化中心( Mekong Cultural Hub )和英國文化協會( British Council )共同創建的計畫「 SEAΔ 」,讓 10 位來自東南亞、英國、台灣的藝術文化工作者可以互相交流、激盪促進永續發展的方法。這些參與者分別來自 3 種不同的領域——城市中的社區發展、傳統藝術與文化傳承以及藝術促進自我與社會覺察。
    透過不同的背景與專長,計畫參與者可以互相協助,從個人心靈與成長的引導,到城市中的社區發展經驗分享,最後則可從中學習如何傳承自己國家的文化與藝術、邁向永續發展。(延伸閱讀:結合藝文與永續發展:東南亞培力計畫「SEAΔ 」串連跨領域專家,回應 SDGs 目標

    在東南亞大城市中的社區發展計畫

    在吉隆坡、雅加達、新加坡等東南亞城市,因為國家本身就有著多元民族,而城市資源、工作機會較多也促使各地的人前來工作,使城市內有著不同的種族形成的社區,城市內的貧富差距加大同時卻也有多元的文化樣貌。
    來自馬來西亞的計畫參與者 Joanne Mun 是一名城市規劃師,自 2015 年起在「Think City」開始以社區為基礎的城市創新計畫。
    Think City 主要是透過工作坊等方式,讓在地社區能夠自主發展。該組織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讓吉隆坡當地的華人、馬來人、穆斯林等不同族群的社區,從建築、活動、藝術等層面來保留各族群的文化與傳統。
    她也加入國際性婦女組織基督教女青年會( YWCA ) ,以志工身份參與婦女培力計畫,輔導貧困社區中的女性製作手工藝品、織品的技能,使其能獲得穩定收入、改善其經濟狀況。
    這是 Joanne 第一次嘗試結合商業與社區計畫,儘管她成功地協助婦女產製的商品在吉隆坡各個市場中販售,但也發現最大挑戰還是來自婦女的家庭——很多剛滿 18 歲的女孩會在父母要求下步入婚姻,而由於社會階層的關係,這些女孩嫁入的家庭也多半貧困,在生下孩子後,衍生出更多下一代養育的困境。因此除了技能培育, Joanne 也透過教育,讓這些女孩能具備獨立自主的意識,並能夠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Joanne 在資本市場多年的工作經驗,讓她在 SEAΔ 的課程中更重視從政策面、經濟面去提出看法。對她來說,影響政治、經濟及商業層面才能真的改善城市中的問題。
    除了經濟層面的貧富差距,藝文在城市中也造成無形的隔閡,不同經濟條件的社區所能接觸藝文的機會也不同。
    來自印尼的參與者 Paramytha Gayatri Nadya 就發現,在雅加達的社區中,因為經濟條件影響,使得多數民眾較少去電影院,而社區中也缺乏放映設備,因此 Nadya 與獨立電影發行公司「 KOLEKTIF 」合作,在社區中舉辦放映會與工作坊,讓更多民眾可以直接接觸電影甚至是製作團隊。
    透過培力民眾的觀影素養,來進一步探討電影中的議題和電影製作過程,藉此讓社區民眾有機會接觸更多社會面向。Nadya 表示,這是體驗式教育的一環,對青年來說,學習不應只是在教室中上課,或僅僅為了找工作賺錢,而是能有機會培養自身對於世界的認識與社會議題的關注,進而養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大家來說或許較難想像電影和社區的關聯性,但從 Nadya 的經驗中,可以看到藝文轉變為體驗教育的模式,得以跳脫傳統框架,帶給當地人更多元的知識與觀點。
    身為此次參與者之一,我在台北從事旅行業,以永續旅行中文資保存的角度,設計不同行程、體驗、導覽,讓人們更理解城市樣貌。 在我任職的旅行社「島內散步 Walk in Taiwan 」,累積了超過 6 萬參與人次,多數都是台北人,或是認為自己不夠理解台北。原來離自己最近的地方、文化,反而跟自己最疏離。
    我們 3 人分別從不同的面向來促進城市發展,對於其他也來自各國主要城市的 SEAΔ 參與者來說,便能夠用更多角度看待自己所在的地方,跳脫自己專業、興趣以外的領域,帶給城市更多可能性。

    在傳統與創新中發掘結合的可能

    隨著東南亞各國的經濟成長,越來越多青年在生活穩定之餘,也開始意識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尤其當日韓流行文化於在地日漸蓬勃,傳統的藝文如何在流行之中被保存、結合便成為大家關注的課題。
    來自柬埔寨的 Heng Samnang 目前在「 Cambodia Living Arts」(簡稱 CLA )擔任高棉魔術音樂巴士計畫(The Khmer Magic Music Bus,簡稱 KMMB )專案協調員。
    CLA 是在柬埔寨內戰後成立,致力保存因戰爭而瀕臨消失的傳統藝術。Samnang 說明, KMMB 邀請海內外的音樂家,透過巴士旅行到柬埔寨各個偏鄉巡迴演出,讓民眾不只認識傳統音樂,也能接觸多元的音樂類型。
    在柬埔寨村落中,學習傳統音樂多半是因應慶典、信仰儀式,較沒有機會進一步成為創作者或是作為職業,因此,CLA 盼透過計畫引發青年對音樂的興趣,並提供對應的教育機會,培力更多青年傳承高棉音樂、進一步創作更多作品。
    而來自寮國的參與者 Tongchan Kamphart 則在知名的龍坡邦植物園區「 Pha Tad Ke 」從事景觀設計,該植物園區不只呈現在地生態傳統景觀,也讓寮國新銳藝術家可以駐村展覽,包含了當代與傳統的藝術作品,使藝文與生態結合呈現全新樣貌的景觀。
    Kamphart 一直以來都相當重視寮國的文化傳承,因此除了本身的陶藝專業,他也在園區中進行青年與社區的教育培訓,讓更多青年在擁有大量遊客到訪的龍坡邦以展覽、導覽的形式,對外介紹寮國的傳統價值。
    柬埔寨與寮國在歷史進程中更經歷了漫長的宗教演進、殖民時期,也累積了深厚的藝術文化內涵。而Samnang 和 Kamphart 都是在傳統與創新中發掘結合的可能性,也帶給其他 SEAΔ 參與者更多反思——自己在文化傳承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每個人是否都能展現出自己的文化自信?

    以藝術培養社會覺察,成為促進永續發展的一份子

    永續發展雖然大至各個領域及產業,但以個人來說,心靈的力量也是長遠堅持、努力的基礎。2 位來自緬甸、菲律賓的藝文工作者對此更為重視,他們認為,透過藝術發展個人內心的力量,可培養每個人關注周遭環境、進而成為促進永續發展的一份子。
    來自緬甸的 Zun Ei Phyu 是一位視覺藝術家,擅長剪紙與裝置藝術,並擁有 Art Therapy Life 藝術治療師認證,能夠從事醫學方面的藝術治療。
    Zun 的作品以兒童和老人為主,她進入復健中心、老人安養機構、孤兒院等地開設課程,內容除了藝術創作,也會透過繪畫、圖卡等方式,讓課程參與者表達對某些議題的看法與回饋,進一步理解該議題利害關係者的處境。
    Zun 認為藝術治療是情感交流的展現。在輔導與治療中,語言未必是每個人都擅長的方式,文字有時無法表達完整的想法與感受,而繪畫、圖像則可以彌補其中的不足之處,像是顏色的選擇與使用,在治療中都代表某些感受與意義。
    而圖像的另一個呈現方式還有攝影。來自英國的 Colin Pantall 便致力透過攝影作品來達成喚醒大眾的目標。做為父親的他,對於家庭的關愛促使他以攝影來記錄家庭生活;而在峇里島等地的旅行經驗,也讓他開始思考透過攝影來倡議環境永續。
    Colin 在旅行中關注各種環境議題,但並非如同一般的攝影呈現垃圾、環境破壞,而是藉由拍攝每個在地人的日常生活,呈現最自然的面向——因為回歸自然就是環境本身的核心價值。
    具備不同的藝術專長,Colin 及 Zun 在參與  SEAΔ 計畫時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議題探討時, Zun 善於運用心智圖、便利貼等方式,整合並收斂大家多元複雜的觀點,讓討論更加聚焦。而 Colin 則在計畫期間為每個參與者拍攝照片,捕捉每一個專注的瞬間。如有人特別關注食農議題,Colin 便拍下他在食農餐廳發問的畫面。這些照片除了記錄,也讓大家從另一個角度看見自己。
    SEAΔ 計畫的核心想法之一為,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計畫中找到位置讓藝文工作在永續發展上,不受限於專案、計畫,而是回到每個人身上,人人都有機會為永續發展付出心力。
    核稿編輯:李沂霖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

    集資限定!Sunny X 唐鳳「Taiwan Can Help!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會創新動能」直播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社會創新動能如何協助減緩疫情?唐鳳大神現身,與你線上面對面聊聊推動「口罩 3.0」政策背後的社會創新思維、社企創業家面對疫情的機會與挑戰,以及未來工作模式轉型的契機。此場直播僅開放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贊助者參與,快別錯過與天才大臣交流的機會!
    閱讀文章
  • 緬甸社企實地探查:以亮點作物發展國家品牌,為在地注入永續能量

    緬甸社企實地探查:以亮點作物發展國家品牌,為在地注入永續能量


    社企流/文:高捷
    由湄公河文化中心( Mekong Cultural Hub )和英國文化協會( British Council )共同創建的計畫「 SEAΔ 」,今年與國際非營利組織「 Helvetas 」合作,讓藝文工作者可透過該組織的區域援助工作來理解永續發展的實際執行策略,並以藝文角度提出更多可行方案。(延伸閱讀:結合藝文與永續發展:東南亞培力計畫「SEAΔ 」串連跨領域專家,回應 SDGs 目標
    Helvetas 在緬甸、越南、寮國以「生物多樣性貿易」(Bio Trade) 為主要工作項目,輔導在地農民種植永續性作物。其核心概念在於以不影響、破壞該區域的自然生態為前提推廣經濟作物,而種植過程需要的勞動力,則促進該區域內人口就業、穩定收入。
    Helvetas 除在技術與環境保護上輔導農民,同時協助連結出口廠、加工廠、海外進口商、政府等,建立完整的貿易網路。該網路和合作廠商、政府簽署相關規範條約,以確保整條產業鍊符合永續的目標與規範,如環境保護、公平勞動等。目標是促進永續方式生產的天然原物料可在國內外市場銷售。

    發掘在地亮點作物,發揚緬甸專屬品牌

    在此次 SEAΔ 計畫中,經分組來到緬甸的是來自菲律賓、印尼、台灣與越南的參與者。透過 Helvetas 緬甸專案經理 Zaw Min Oo 的帶領,拜訪當地茶農與批發商。
    Zaw 提到,緬甸撣邦、果敢一帶擁有許多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老茶樹,以生產普洱茶為主,而緬甸茶葉品牌在國際市場上不知名,除了產業發展較晚,也因鄰近的中國茶葉品牌在市場上相當強勢,所以過去 Helvetas 輔導茶農出口時,大都以中國為最主要出口對象,進到中國後則需要變成中國品牌於市場販售。直到這幾年當地才慢慢出現自有品牌,主打果敢老茶。
    雖然發展緬甸國家茶葉品牌是 Helvetas 在此專案中的目標,但果敢地區長年有武裝衝突,嚴重時該區域茶農會面臨無法收成的狀況。儘管 Helvetas 協助引進中國的種茶技術,並透過公平貿易、合約簽訂等方式,讓茶農可以從盤商得到穩定的價格與一定的收入,但產地的區域不穩定是目前難以解決的問題。
    除了茶葉之外,當地還有一種特別的植物名為「Thanaka」,為緬甸中西部常見的天然植物,當地人用以作為保養護膚品,其功用包括防曬、保養皮膚等,據說塗抹上之後,皮膚會感受到涼意,在長年炎熱的緬甸有消暑的效果。
    這次團隊來到緬甸觀光勝地蒲甘近郊的村落 KoKoSu ,在 Zaw 的引介下認識當地村落幹部與種植 Thanaka 的農民。
    由於該區域降雨不足,需水量少的 Thanaka 成為此地農業發展的契機,慢慢發展成自有品牌外銷至泰國。訪談過程中農民提到,近幾年降雨量不穩定,儘管 Thanaka 需水量少,但過度乾旱也會影響收成。 Zaw 則補充,降雨不穩與氣候變遷的關聯較大,對當地農民來說可能不太清楚所謂的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但他們卻是最直接受到影響的人。
    團隊在田野過程中也發現,該村落在 Helvetas 的輔導下,經濟發展上算穩定,但基礎建設卻嚴重不足,包括缺乏鋪設道路、生活用水不足等問題。
    諷刺的是,該村落尚無電力引進,但數公里之外的中國工廠卻有獨立的供電來源,而村民提出是否能夠接該電力進入村落時,則遭政府與工廠回絕。

    仰光社會企業實地訪查

    緬甸從 2010 年開放民主選舉以來,仰光也發展出不少社會企業,其中「Hla Day」就是緬甸早期具代表性的社企。作為公平貿易的販售平台,Hla Day 囊括超過數十個 NGO 、婦女團體、少數民族等的手工藝品,透過商品販售的收入支持各種婦女培力、兒童教育、環保回收等計畫。
    和 Hla Day 合作的其中一個組織「Chu Chu」 ,其創辦人是一位大學畢業生,她和媽媽將自家改裝成小型的手工中心,培育當地婦女回收寶特瓶、塑膠包裝,加以裁減加工後製成包包或裝飾品。
    在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從洗髮精、沐浴乳到奶茶、咖啡,許多人都習慣小包裝購買,很少一次購買一大包裝,主要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夠優渥,購買大包裝的一次金錢負擔太重。這樣的消費習慣也使得國內產生了大量的小型包裝垃圾, Chu Chu 看準了問題本身的嚴重性,直接透過材料創意再製的方式希望可以解決垃圾問題。

    籌辦「永續品牌」工作坊,盼助在地農作發揚光大

    透過與 Helvetas 協作與實地訪查,身處緬甸的團隊預計舉辦「永續品牌」工作坊,邀請當地參與者集思廣益,共同發想如何善用緬甸的文化與歷史特質來打造具永續性的國家品牌,發揚當地獨有的茶葉與 Thanaka。
    以緬甸茶葉為例,緬甸茶葉歷史悠久,如何爬梳各類文獻、蒐集故事與資訊,讓緬甸茶本身的品牌背後具有更多文化脈絡便是團隊設定的討論議題。另一方面,透過客群分析與品牌定位,找到緬甸茶的外銷市場,並讓更多人認識當地茶葉品牌,都是即將探討的課題。
    核稿編輯:李沂霖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想要讓家鄉變得更好,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嗎?來看《社區自造家: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專題,以移居者、返鄉者及師生團隊 3 種角色切入,帶你一探社造心法,齊心創造永續共好的生活環境! >>>看專題
    閱讀文章
  • 結合藝文與永續發展:東南亞培力計畫「SEAΔ 」串連跨領域專家,回應 SDGs 目標

    結合藝文與永續發展:東南亞培力計畫「SEAΔ 」串連跨領域專家,回應 SDGs 目標


    社企流/文:高捷
    由湄公河文化中心(Mekong Cultural Hub)和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共同創建的計畫「SEAΔ 」,期盼透過一年的培力活動,讓 10 位來自東南亞、英國、台灣的藝術文化工作者可以交流、分享並探索永續發展的可能性,為亞洲區域發展做出貢獻。
    此計畫成立於 2018 年,第一屆的參與者囊括出版、策展、視覺藝術、共創空間社會企業、平權、環境保護、人力資源等。2019 年第二屆參加者則包含旅行、動物保護、藝術創作、女性培育等領域。這些參與者分別來自台灣、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與英國,將在接下來一年共同參與 4 場工作坊。

    以藝術與文化促進不同族群對話、達成永續發展目標

    創辦該計畫的成員之一、湄公河文化中心執行總監 Frances Rudgard 表示,東南亞近幾年隨著經濟成長,文化與藝術領域也開始茁壯發展,但尚未有完整的機會培育出文化領袖。
    而當聯合國近年開始倡議 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 SDGs ),亞洲各國多以經濟、政治、科技、環境生態等方面切入,在文化藝術領域相對薄弱,但藝文領域中的人文關懷,往往是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
    東南亞區域本身的獨特性,難以用西方國家的文化發展歷史來詮釋,需要透過一個交流計畫,來回應亞洲文化發展本身的脈絡。該計畫的專案經理李慧珍 (Jennifer)來自台灣,她認為藝術和文化是永續發展、社會發展的重要關鍵,例如泰國、柬埔寨、越南在歷史上經歷各式戰爭,累積的民族仇恨,在近代以藝術與文化的交流化解彼此偏見與誤會。
    如何讓藝術與文化作為一個方法去達成永續的目標、不同族群之間的對話,是 SEAΔ 的宗旨之一。
    Jennifer 提到,東南亞因為過去多年以來的發展不均、貧富差距等問題,文化藝術工作者相對缺乏資源、技術與網絡,也少有機構或是組織全力投入藝文工作者的培育與交流,個體的發展也就更形困難。透過 SEAΔ,除了提供與串接資源,也讓不同國家的工作者可以建立交流網絡、分享技術。因此計畫的重點在於透過交流、溝通、共創的過程,促進更多亞洲的藝文工作者開始進行更多區域合作的行動。

    參與者選拔:具備專業經驗、關注永續發展

    在首屆與第二屆的 SEAΔ 參與者選拔上都經歷漫長的討論。Jennifer 表示, SEAΔ 定位的對象會是有足夠專業經驗、並可以影響更多人一起為關注的課題投入心力,且本身有關注東南亞區域以及永續發展的工作者。
    初次書審的指標包括:具備至少 5 年以上年資的專業經驗、是否嘗試推動社區永續經營發展等。例如表演藝術工作者,除了在表演上呈現藝術文化,是否能夠在表演中帶出社會議題如貧窮、環境等。又或是旅遊業者能否在遊程設計中帶入環境永續、旅遊目的地的社區經濟、文化均衡發展。
    進階審核則是透過另外成立的顧問委員會來進行書審,該委員會組成來自東南亞富有經驗的藝文、社區發展工作者。在此階段也會考量參與者的「投資性」,意即參與此計畫的對象是否具備長遠發展性、擴大影響力等特質。例如透過藝文促進更多不同族群對話、在專業工作中更以行動達成社會永續發展、將影響力從所處社區擴大至整個社會或產業。

    為期一年的工作坊,透過 4 階段培育參與者技能與觀點

    Jennifer 表示,一年 4 次的工作坊,會分成交流、創造、分享、反饋共 4 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交流」,地點選在柬埔寨金邊,用意是促進參與者彼此認識、交流理念與價值觀,並由專業講師帶領 SDGs 、社會企業的課程與在地參訪,讓大家擴大從永續角度思考與發展。
    第二階段「創造」則是透過分組的方式,讓 10 位成員分別前往國際非營利組織「Helvetas」在緬甸、越南、寮國 3 個國家的永續貿易計畫參訪、學習。該計畫輔導偏遠村落的農民種植更符合區域內自然環境的經濟作物,在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也維護在地自然生態,例如緬甸的計畫是輔導撣邦北部原先種植鴉片的農民改種植茶葉, Helvetas 引進產業轉型與技術輔導,協助媒合盤商或是出口商。
    參與者可以進入社區、進到不同國家實際看到社會現象,透過訪談、田野調查、觀察、交流,理解該計畫的架構與對象的社區狀況。Jennifer 認為,多數大眾看到明顯的社會問題時都會有所刺激,但往往難以進一步行動,因此第二階段的核心就是讓參與者除了看見問題,也能演練可能的合作過程,成為未來跨界、跨國合作行動的基礎。
    第三階段主軸則是「分享」,地點選在印尼萬隆,4 天的工作坊除了在地參訪、領導課程學習,也讓各組分享上一階段行動、田野的經驗,形式不拘,由各組自行討論決定,在第一年有透過簡報做演講,也有藝術創作、展覽、表演等方式呈現成果與心得。 SEAΔ 會邀請夥伴組織、合作對象、萬隆在地藝文工作者等參與,讓各組的經驗成果分享可以有更多交流的機會。
    最後進入「反饋」階段,地點選在寮國永珍,參與者在 3 天的工作坊觀察自己以及其他參與者在這一年的變化,從一開始陌生到一起合作,將這些經驗結合在自己原本領域中,甚至更進一步串連彼此的專業、產生更多動能。
    當然,最重要的是,一年的計畫結束後,每位參與者都要更謹慎思考在一年過程中接觸到可以合作、發展的機會,進一步能否衍伸成可行的專案計畫。因為這一年除了 10 位參與者彼此交流,每個人也認識了包括寮國、印尼、柬埔寨、緬甸、越南等地的社會企業、藝文工作者、社區發展工作,都是未來的可能性。

    柬埔寨金邊的社企蓬勃

    在第一階段於柬埔寨金邊的工作坊中,為了讓參與者都能進入地方脈絡,也特別安排了當地的藝術中心與社會企業參訪,包括藝術文化社會企業「Phare」,以培育柬埔寨藝術設計、影像、舞蹈等領域人才為主、本身也是柬埔寨知名劇團,透過劇團演出來吸引遊客付費參加,並在劇團中導入柬埔寨音樂、舞蹈、歷史與社會議題。
    而另一間參訪組織為友善餐廳「Farm to Table」,是柬埔寨第一間以剩食為主題的餐廳,標榜提供健康友善的食材。透過技術改良,該餐廳將都市內廚餘轉化成堆肥並販售,也將技術分享給合作小農,助其改善收成。
    此外,也造訪了由國際知名導演 Rithy Panh 成立的「Bophana Audiovisual Resource Center」則是柬埔寨的寶庫,因為紅色高棉內戰的關係,許多文史資料、影像、聲音都在戰爭中被摧毀殆盡。該中心透過大量資料搜集、修復、保存,讓柬埔寨中斷的藝術文化得以傳承,更進一步培育出許多新銳導演投入電影、紀錄片發展。
    Jennifer 指出, SEAΔ 最特別的地方是從參與者到合作組織、在地組織,都具備高度的豐富、多元以及跨領域特性,永遠無法預測這些參與者能夠創造出什麼想法或是合作可能。
    在第一階段工作坊結束後,參與者已開始籌劃下一階段的執行計畫,包括行動藝術結合社區工作、永續旅行串連藝文交流等主題。
    接下來將進入第二階段,參與者將分成 3 組前往緬甸撣邦、寮國北部山區、以及越南山區,與國際組織 Helvetas 協作。這樣的分組安排主要來自 SEAΔ 專案經理、導師們的觀察,盡可能每組成員在興趣、專長、性格上避免過高的同質性,藉以激盪出更多火花。。
    Helvetas 希望藉由這些文化藝術工作者參與他們的永續貿易與區域農業扶持計畫,在田野、交流、探訪的過程中,共同激盪出對於社區發展、國際援助工作上更多創意和行動,連結跨領域的專業,達成 SDGs 目標。 核稿編輯:李沂霖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