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力是你的超能力

永續力是你的超能力

當永續發展漸成顯學,身為地球村的公民,如何具備相應的「永續力」回應當代問題、邁向永續未來?​社企流、願景工程基金會與星展銀行(台灣)攜手,以「永續力是你的超能力」為主軸發起系列內容,推出永續素養大調查,專題、嘉年華等系列內容,邀請大眾一同培養永續力!

專欄文章

33篇)
  • 2022 永續素養大調查完整結果出爐!淨零壓力下,碳排認知有感提升

    2022 永續素養大調查完整結果出爐!淨零壓力下,碳排認知有感提升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聯合國頒布永續發展目標(SDGs)成為世界共通的語言;「如何愛地球」的全球搜尋次數於 2021 年創下歷史新高——當永續發展漸成顯學,身為地球村的公民,如何具備相應的「永續力」回應當代問題、邁向永續未來?
    為了更了解台灣民眾的永續素養程度,社企流、願景工程基金會與星展銀行(台灣)繼 2021 年獲萬人響應之後,再度攜手發佈「2022 年永續素養大調查」,該年的新版調查更聚焦國內外永續發展熱門趨勢與議題,透過 50 道題目,以認知題、行動題 2 種題型進行調查。
    自 2022 年 8 月 11 日正式發佈永續素養大調查,至 11 月 11 日止,共吸引 10794 位公民填答。社企流彙整公民填答成果,製成《2022 年永續素養大調查報告》,內含整體填答原始數據以及調查成果洞察分析,並完整收錄調查題目與永續行動。
    如對大調查填答內容與結果有興趣,歡迎點此連結下載。已於 2022 年 11 月前完成大調查者,登入註冊信箱即可收到《2022 年永續素養大調查報告》。

    洞察一:淨零壓力之下,碳排認知提升 64%,偏鄉教育認知較 2021年降低

    社企流自 2021 永續素養大調查中,精選 14 題當時認知度較低的關鍵題,在 2022 年調查中再次提問,整體認知度自 2021 年 37.51% 提高至 54.68%。其中在全球淨零趨勢、加上政府宣布目標「2050 淨零碳排」鼓勵下,可發現民眾於碳排相關題目的認知度,由 2021 年的 33.39% 增加約 21.24 個百分點至 54.63%,成長率為 64%。
    相較 2021年,僅有台灣偏鄉教育現況相關題目的認知度降低(減少 8.81 個百分點);而用水面向 2022 年雖有微幅提升(增加 20.65 個百分點),但仍是連續兩年認知排名最後的議題。整體來說,民眾對生態保育、氣候變遷等環境議題(增加 17.93 個百分點),與貧富差距、水電用量等社會議題(增加 16.95 個百分點)的認知度提升幅度相近。

    洞察二:對台灣永續發展相關政策認知度高,但不熟悉台灣各議題現況

    從所有填答者「認知題」的表現來看,答對率最高的前 3 名議題,以社會面議題為多,包含「政治發聲」(80.38%)、「責任消費與生產」(65.04%)、「永續城鄉」(60.85%);答對率最低的前 3 名議題,環境、社會面議題皆有,包含「水」(30.79%)、「社會公平」(41.70%)、「性別平等」(43.47%)。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政策相關題目平均認知度近 6 成,尤其有 7 成填答者知道台灣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然而,關於台灣議題現況的題目平均認知度約 4 成——其中,不到 3 成了解台灣溫室氣體中的二氧化碳佔比、僅 3 成左右認識台灣性別暴力現況、同時熟悉台灣用電、用水現況者也都僅約 3 成。在政策與現況兩者之間的認知差距若能減少,不僅能幫助相關單位提升倡議、政策執行成效,也可能鼓勵民眾採取更多行動。

    洞察三:永續不是「知易行難」!26-35 歲填答者認知度、行動力最高

    分析所有填答者「認知題」表現,可以發現 26-35 歲填答者在 8 成的議題上都超過整體平均,表現最佳;15 歲以下填答者居於末位,永續認知最需提升。進一步從各題的答對率來看,各年齡層在「公民權年齡下限修憲案」、「自備飲料杯優惠政策」、「塑化劑對生活影響」、以及「永續林業的認知」等題目上,表現最佳。
    而從所有填答者「行動題」的表現來看,在調查近年因永續趨勢而興起的行動意願時(41-45 題,單選),顯示民眾在「自備容器購買飲料」(66.20%)、「網購使用循環包材」(65.90%)行動度最高;「選購電動汽機車」(20.00%)、「購買 ESG 共同基金」(23.80%)、「購買綠電」(25.70%)則較少人採取行動。進一步比對認知與行動,發現認知度將帶動行動,如:近 9 成民眾知道自備環保杯有優惠,採取自備環保杯的行動也高達近 7 成;反之,對 ESG 的認知度僅 3 成,購買 ESG 共同基金的民眾亦約 2 成左右而已。
    而在調查民眾於生活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的永續行動選擇時(46-50 題,複選),則有高達 9 成填答者採取行動。以年齡層來看,26-35 歲填答者不論在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的行動數皆優於其他年齡層,具有最高的永續行動力。以地區來看則是北部與東部填答者,相較其他地區有較高的行動程度。各大選項的行動人數落差不僅反映行動度,也可能與相關服務、產品普及程度、可負擔度有關,值得相關單位進一步探討。
    目前,這份調查已暫停開放填寫。已於 2022 年完成大調查者,可登入信箱收到《2022 年永續素養大調查報告》。邀請關注永續發展的你,持續鎖定社企流官網、粉絲專頁獲得更多永續相關的資訊與活動!
    策展夥伴:願景工程基金會、星展銀行(台灣)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星展銀行(台灣)共同策動。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媒體夥伴如欲轉載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延伸閱讀
    閱讀文章
  • 一顆友善土地的貝果,藏著滿滿好事——好丘持續發揚台灣的美好

    一顆友善土地的貝果,藏著滿滿好事——好丘持續發揚台灣的美好

    社企流/文:Jenny Yeh
    對於美好生活,你的想像是什麼?
    「從音樂延伸到紙本、服飾、生活製品或農產品,都能形塑美好生活的樣貌。」好丘執行副總黃致瑋提到,「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好丘作為延續《Simple Life 簡單生活節》理念的長期營運空間,匯聚不同創作者在同一個空間、平台,讓「Everyday Simple Life」的想像成為可能。
    好丘藉由貝果口味開發、店內選品或是不同店型,以「地方關懷」、「創意美學」、「永續共好」3 大堅持,從原物料到支持環境永續與生態共好價值,秉持著對環境好、對夥伴好、對客戶好的永續共好價值,推廣台灣在地物產與創作,形塑在地的美好的生活,持續讓好的人事物,聚集成丘。

    小小貝果裡,乘載對土地的關懷

    「好的人事物,聚集成丘」是好丘品牌的核心宗旨,透過貝果作為一個載體,選用台灣在地且友善土地的食材做原料,並串連起背後的故事、歷史文化脈絡,讓貝果不僅是一項食品,更是台灣美好價值的展現。
    黃致瑋表示,「我們希望台灣不同組織背後的故事能持續被看見,透過友善食材製作出貝果,讓消費者藉由購買,支持良善的事情持續發生。」如好丘與「台灣猛禽研究會」及「臺灣藍鵲茶」等團隊合作,選用不毒鳥的屏東紅豆、以及無毒農耕的稻米,製成友善貝果系列,守護老鷹及石虎的生存權益,將與環境共生的永續理念化為實際行動。
    此外,好丘也用行動力挺在地青年,如與坪林的「坪感覺」及三峽的「禾乃川國產豆製所」兩個團隊合作,以在地食材揉進貝果裡,推出茶香及焦糖豆奶口味,支持投入地方創生的青年。

    為台灣品牌創造舞台,持續觸動好事發生

    在好丘的店內,除了可選購具在地關懷、永續共好精神的貝果外,也能見到眾多台灣設計的商品。黃致瑋分享,好丘的店內選品以台灣在地品牌為主,且要符合「傳統傳承」、「環境友善」、「技術創新」以及「地方創生」4 大要素,期待讓台灣品牌發光發熱,更盼藉此觸動更多好的事情發生。
    店內選品的項目眾多,舉凡國際獲無數的 COFE,以台灣在地特色茶取代巧克力,創作出具有獨特風味的茶巧克力,將台灣茶推向國際;或是來自台南老工廠的源源鋼藝 uanuan,關注使用者的日常需求,開發既符合環保又貼近使用者的餐具,充滿美感的設計,讓使用環保餐具成為生活風格的一環。這些文創商品不只很適合送禮,更能讓人實際用於日常中,讓生活變得更好。

    在南村裡點燈,讓美的事物隨時發生

    持續挖掘、塑造台灣生活風格的好丘,除了在貝果、選品上的努力,也透過藝術讓大眾看見台灣的樣貌。如今年 2 月,好丘與台北市政府及南山人壽共同舉辦「LIGHT UP 南村有光」光雕藝術展,邀請平面設計師、視覺創作者以及影像騎師(Visual Jockey,簡稱 VJ),搭配音樂及燈光,呈現不同的視覺藝術作品。
    「一個美的東西本來就應該是我們的生活的一部分,不一定要進到美術館或特定地點購票,在短短的期間限定中觀賞,應該要能隨時隨地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這項計畫為期 3 年,每兩個月更換一次藝術家作品,藉由科技讓當代藝術與老建築不斷對話,讓美的事物持續在四四南村裡發生,走入民眾日常生活裡。
    而這樣的光雕展的作品並不會留下任何廢棄物,「視覺創作的感動是會留在觀賞者的腦中、心裡。」任何視覺藝術家都能透過這個牆面作為永續的投影畫布,任意揮灑、自由創作。

    從組織 DNA 出發,以成為 B 型企業為目標前進

    從貝果口味、選品到藝術策展,好丘持續透過各種模式,讓美好的事物不斷在生活中發生。今年,好丘也透過新開幕的東門店「On The Road 在路上」,以全新的街邊店型吸引不同客群、持續觸動大眾,實踐美好生活的可能。
    「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才能照顧更多地方團隊。」Be better 是好丘不斷在匯聚美好事物上前行,持續思考如何讓好的人事物聚集成丘的關鍵。這樣的核心精神,促使好丘朝向「Be the best for the world.」(對世界最好)的 B 型企業理念前進,投入 B 型企業的認證。
    好丘投入 B 型企業評核,不單只是為了國際認證,更是透過 B 型企業的指標逐步檢視組織的行動與作為,「獲得 B 型企業認證,不單是對供應商要求,對於社區、員工、消費者,乃至於環境整體,都有所承諾。」黃致瑋說,B 型企業認證評核裡的項目,其實都在好丘原有的企業 DNA 中,透過認證能讓好丘持續精進、改善。目前好丘已正式進行 B 型企業認證申請,預計於 2023 年可獲得結果。
    帶著 Be better 的精神,好丘盼從自身做起,與消費者一起往更好的永續未來前進。
    核稿編輯:李沂霖
    (好丘為「永續力是你的超能力」系列策展之永續夥伴。此文章由好丘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閱讀文章
  • 從科技、服務、旅遊等不同產業,看企業如何實踐永續力

    從科技、服務、旅遊等不同產業,看企業如何實踐永續力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ESG 源自聯合國 2004 年發布的《Who Cares Wins》報告,提及基於經營者、投資者的社會責任與風險管理,企業經營應重視環境、社會和治理面對長期財務表現的影響。
    以下彙整科技、服務、旅遊等不同產業中的企業 ESG 作為,一探永續如何被企業實踐,成為持續行動的可能。

    KPMG 安侯建業:成為跨界領航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讓永續與經濟發展不再兩難!

    作為台灣第一間擁有永續發展、社會創新創業、碳資源管理等獨立服務團隊的會計師事務所,KPMG 安侯建業不僅協助工商各界因應國際永續趨勢變化下的新興議題,同時用社會創新策略,陪伴創業家形塑以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團結為前提的商業模式,更協助投資人實踐影響力評估及投資。
    2022 年適逢在台灣成軍 70 週年,KPMG 召集 30 個產、學、研、創、媒等組織,發起《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以 24 項橫跨環境、社會與經濟 3 大面向之永續風險進行調查與分析,並自 1237 份有效樣本中,推出 5 個警訊、1 個積極治理、2 個超前部署、3 個創新方向等風險 11見。
    KPMG 不僅為資本市場以及客戶擔任永續轉型的先鋒,更以身作則發起影響力報告《Our Impact Plan》,分享 KPMG 的 ESG 藍圖及成果,舉凡:為達成承諾於 2030 年前實現淨零排放,KPMG 與台灣綠能公益協會、社會企業陽光伏特家,共同發起太陽能綠電公益專案,號召全所之力捐贈太陽能電廠給社福團體,使社福團體有綠電收益,並持續朝評估購買綠電方向前進;在多年積極推動多元、包容、平等職場文化下,在 KPMG 台灣所發布 2020 ESG 績效報告書中,2017 至 2019 年女性管理階層、女性同仁人數與育嬰假留任 3 項統計數據平均都逾 5 成;辦理愛市集、全所志工日,均顯示 KPMG 在永續議題上的耕耘不只是服務客戶,更深植於組織文化當中。

    研華科技:善盡企業責任,讓科技成為永續地球的智能推手

    2020 年研華成立 ESG 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從「永續地球的智能推手」願景出發,憑著「利他」的精神,深耕物聯網產業,透過 AIoT 核心能力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以實際行動面對永續議題。
    藉由研華長期深耕物聯網核心技術、解決方案為基礎,以開放創新、與夥伴共創的企業文化價值,實踐能源效率改善、建築與製造節能、物流/零售低碳等目標;2021 年,研華加入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成為台灣第三家科技業通過審核的企業,並以此目標持續前進中。亦有 12.1 %的營收來自銷售於永續用途的產品或解決方案;在地化採購達 74%,並與在地夥伴建立緊密關係、創造就業機會,降低運輸成本及碳排放。此外,也透過產學合作,投入超過 2700萬於研發與教育之中,接軌校園教育與業界實作,推動研發成果的市場化。
    對研華來說,企業本身如同一棵「利他樹」,而社會則是提供樹木養分的大地,有了穩固的發展基礎後,企業須將豐厚的果實回饋予社會。於此,研華呼應SDG 4 優質教育議題,2021 年投入永續創新兒少發展、推動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支持優質藝文團隊展演逾 70場;公益藝廊展出 6 檔次。總計投入超過 2210 萬元。這些社會投入可提升台灣學子永續創新學習,支持培養優秀藝文人才,普及全民美學素養。

    美科實業:全台唯一專注頭皮養護的B型企業,照顧大眾髮質,更守護社會和環境永續

    成立於 2003 年,台灣本土企業美科實業以「感動生活,淨美世界」為願景,長期專注深耕髮品市場與頭皮養護產品。旗下兩大品牌,分別是以「解決頭皮問題」為核心的艾瑪絲 AROMASE,以及傳達「使每個人成為自己的經典」為內涵的沙龍品牌覺亞 juliArt。2020年,美科實業成為台灣唯一專注頭皮養護的「B 型企業」,持續努力成為「對世界最好的企業」。
    美科實業積極落實環境友善的使命,從原料來源、永續包裝、綠色物流等 3 大面向著手──使用安心且能在自然環境中分解的原料;外包裝以再生塑膠製、以循環包材為主等,減少美妝產業的碳足跡,發揮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力。
    此外,美科實業將守護健康的企業精神延伸至環境與社會的永續行動上,透過公司治理、環境友善、員工照顧、社區照顧、客戶影響力等面向,積極創造正向的改變。永續理念也反映在產品設計上,透過獨特的缺角瓶身與盲人點字設計,期盼喚起人們對於頭皮養護的意識,也傳遞品牌理念,藉著有意識的設計考量不同族群的需求,讓消費體驗更友善。

    友達光電:由內而外貫徹永續力,實踐環境與社會共好

    「在肩負著讓世界共好的使命下,我們將帶領全體員工具體落實、參與永續方案,並將標竿經驗與價值鏈分享、結盟。」友達光電董事長暨執行長彭双浪表示,友達長期以來積極推動組織永續發展,以「超越企業社會責任,創造共享價值」為願景,貫徹環境永續(Environment)、共融成長(People)、靈活創新(Society )3 大永續發展主軸。
    對內,友達強化同仁對永續的認識與實踐,打造相關訓練課程、亦由友達永續基金會發起志工活動,為員工凝聚共識、注入永續新知。2022 年,友達第二度攜手社企流,於組織內部發起企業版永續素養大調查,了解員工對於永續的認識與行動程度,促進同仁培養永續力。
    對外,面對當代低碳轉型浪潮,友達於 2022 年正式加入國際再生能源倡議 RE100,承諾於 2050 年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為實踐減碳行動,友達將永續委員會轉型為 ESG 暨氣候委員會,新增回應氣候議題的相關任務,發展製造及研發的低碳技術,亦接軌國際倡議與方法學,通過 SBT 審查、導入新版溫室氣體查證,針對組織內外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管理,努力實踐 2050 年淨零目標。

    好丘Good Cho's:不只真材實料的美味,更將永續生活揉進貝果裡,友善精神走入生活場景

    以「好的人事物聚集成丘」為核心精神的好丘,是台灣首個、也是唯一以推廣在地創作為使命的複合式餐飲品牌,長期關注在地與環境議題,以手作貝果為載體,結合台灣在地食材、選品、策展、音樂與藝術展演,讓良善的心意被更多人看見。
    每顆來自好丘手工製作的貝果,吃得到台灣在地物產的好味道,如選用台南關山的黑糖、苗栗銅鑼的芋頭等入餡,也和「台灣猛禽研究會」合作研發東港老鷹紅豆貝果,或「臺灣藍鵲茶」合作的石虎米貝果,傳達友善耕作的理念;對於「人」的在乎,體現於大力支持社區創生團體,例如與三峽的「禾乃川國產豆製所」及坪林的「坪感覺農創團隊」合作出「焦糖豆奶」與「奶韻烏龍」貝果。
    不只貝果美味,好丘在意各種細節。好丘每年出產超過 8 座 101 高度的貝果量,兼顧食品包裝法規的同時,亦自主開始在品牌內進行完整的包裝袋循環活動,2020 年起,好丘發起「沒塑,做好事」行動,將貝果袋材質升級為 100%可回收塑料,號召回收後製成實用好用的民生用品,透過響應環保的機制再度回饋給消費者。並邀請民眾自備容器購買,減少垃圾生成,活動至今已累積超過萬人參與響應。顏色繽紛的貝果袋提繩更是使用成衣廠用不到的乾淨布邊,也鼓勵民眾將乾淨的二手紙袋拿回好丘供需要的消費者使用。未來,好丘朝著獲得「B型企業」認證為目標,讓好的人事物,持續聚集成丘。

    統一超商好鄰居基金會:點亮年輕人的夢,成為社會永續前行的動力

    坐落於各城市鄉鎮的 7-ELEVEN 門市,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在地人的生活有著緊密連結。近年來,越來越多返鄉青年,透過創新、創造與執行力,期望能重新落地在自己的故鄉,也為地方鄉鎮帶來新氣象。
    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觀察到,返鄉青年缺乏的不是創意與能力,而是能根植於在地、就近展示成品且與市場接軌的場域。因此自2017 年起,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發起「青年深根計畫」,以 7-ELEVEN 門市作為平台,與青年團隊展開合作。除了投入經費與媒合資源外,更協助不同團隊進行專業顧問的媒合,陪伴、輔導青年創業;此外也推出「7-ELEVEN 賣貨便」上架青年商品,並提供免上架費支持,提供在地青創品牌銷售與曝光管道,共創地方永續發展。
    自青年深根計畫推動以來,合作陪伴的青年團隊陸續增加,遍布本土各地,包含在花蓮推動海洋環保議題的「洄遊吧」、在三峽嚴選在地小農契作的「禾乃川」等團隊。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期望陪伴更多返鄉青年創業,提升在地產業發展,一同為環境、社會永續發展努力前行。

    印花樂:不只是設計品牌,更致力社會共好與環境保護

    3 位七年級女生在 2008 年一同創立印花樂,透過美學與設計,傳播社會共好與環境保護的理念,將台灣每道精彩風景變成一件件美麗的印花商品。每個印花圖案背後,有著啟發人們思考的故事,如同經典的台灣八哥圖案,藉由不斷複製台灣八哥符號,來向大家提醒特有物種所面臨到的生存困境。從最貼近人們生活的布料開始,愛惜每件布製品,取代一次性使用的塑膠用品。
    在社會共好面向上,有感於車縫勞動力老化、產能斷層的現況,印花樂因而投入培育社區紡織工藝人才,讓偏鄉弱勢者成為具產能的車縫人力。2020 年,印花樂社區生產的比例正式超過一般工廠,成為組織重要的生產力。
    在環境保護面向上,則從產品原料著手,投入開發有機棉,或尋找可替代的新材料,逐步將商品的原料改成永續材質,並逐年調高使用比例。預計 2029 年在環境友善材質採購預算上將達 50%。而在公司治理上,成立公司內部的「綠色生活委員會」,各類綠色生活的小行動,提升員工的綠色生活意識,從產品到員工,實踐印花樂的環保理念。

    台達電:科技業減碳先驅,承諾 2030 年全球廠辦 100% 使用再生電力及達成碳中和

    身為台灣高科技製造業中首家承諾於 2030 年達到 RE100 目標的企業,台達在實踐永續議題上,一直是科技業的先驅。台達以「環保、節能、愛地球」為經營使命,長期關注氣候變遷,積極參與國際倡議活動,創辦人鄭崇華與每位台達員工更將這項使命落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從方方面面實踐節能減碳。
    台達以電源核心技術為基礎,致力提高產品能源轉換效率,並透過廠區節能與打造綠建築,目標朝向零碳排放邁進。廠區以能源管理為主,導入綠色電力為輔,持續研發高效電源產品。在綠建築方面,2006 年至 2022 年間,共打造/捐建 31 棟綠建築及 2 座認證綠色資料中心。
    台達旗下消費性電源品牌 Innergie 推出的 One For All 萬用充電器,具備高效率、一顆即可為多樣裝置充電等特色。Innergie充電器全程使用 100% 再生電力生產與製造,並皆在 UL2799 廢棄物零掩埋(白金級)認證廠區生產,100% 將生產廢料轉化再利用。2022 年更推出全新「綠色環保包裝」,採用 FSC MIX™ 認證材料打造無塑包裝,帶給消費性電子市場更友善環境的充電器選擇。
    此外,台達長期推廣低碳、科學與能源教育,積極培育相關人才,期望透過跨國界、跨領域等合作,擴大發揮影響力,共創地球環境的永續未來。

    里仁事業:為推動永續而生,促成良善供應鏈

    為照顧土地恢復元氣、促成生命間的和平共好,里仁自 1998 年起決心做「該做但還沒有人做的事」,透過串連上下游,為台灣在地農友、廠商、消費者建構一個「誠信、互助、感恩」的產銷供應鏈,形成共存共榮的良善循環體系。多年來持續透過七大永續行動──支持有機農業、守護本土蔬果、推動少或無添加、鼓勵低碳蔬食、保育生態環境、實踐資源循環、落實社會關懷,帶動更多人加入共好的行列。
    從友善土地出發,里仁於生產端陪伴農友轉作有機、度過災損,做農友的最佳後盾。在食品供應上,帶動少或無添加的「誠食」革命,鼓勵食品廠提供安心健康的食物。作為全台最大的有機蔬食通路,里仁致力推廣「吃在地、食當令」及低碳蔬食,引領大眾從飲食習慣開始實踐永續。此外,里仁很早便意識到塑膠對環境與生態的危害,率先發起「通路減塑微革命」,進行食品、織品、用品等各類產品的包材減塑,並採用「可堆肥生質袋」取代一般塑膠來包裝易失去水分與鮮度的蔬果,兼顧減塑與惜食的永續價值。
    身為推動永續的社會企業,里仁也以每年超過千萬元的訂單支持庇護工場、公平貿易及花東部落,除了讓弱勢朋友能夠透過工作機會自力更生,也幫助第三世界的小農改善生活及部落經濟復甦。在里仁,每項產品都是實踐永續的行動。希望引導更多人體會每一個抉擇所帶來的影響力,進而以實質行動支持符合永續價值的人與事。里仁深信,守護土地與健康的使命沒有終點,一群人共同努力,就能翻轉世界。

    默克:百年國際企業,以科學與科技推動人類生活進展

    擁有超過 350 年歷史的默克集團(Merck),事業版圖橫跨醫療保健、生命科學與電子科技 3 大領域,致力開發為人類生活帶來正面影響的高科技,從推進基因編輯技術發展,到醫治最難對抗的疾病,甚至是發展未來智慧裝置,帶來的影響無所不在。
    抱持「以好奇心推動人類發展」的精神,默克立下 3 大永續策略,包含 2030 年透過永續科學與科技方案,推動人類進步;將永續整合到所有價值鏈中,貫徹永續精神,以及於 2040 年前減少生態足跡,以達氣候中和目標。
    在台深耕逾 30 年的台灣默克集團,致力於不同面向達到永續目標。在供應鏈端,以友善環境為優先;在製造端,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足跡,並致力於研發更環保的綠色替代產品,助力產業綠色轉型。在員工福祉上,推動友善家庭倡議,提供員工更彈性而友善的工作環境,讓同仁能取得家庭與工作的平衡。在社區照顧上,默克長期推廣科普教育活動,將科學的種子散播到台灣的每個角落。

    島內散步:打造永續旅行遊程,創造商業與在地的最佳平衡

    作為永續旅行品牌的島內散步,從與人最為相關的「文化資產、水資源、食物」3 大議題出發,推廣旅遊服務,透過帶領大眾走入文化現場尋找當代價值,從水文理解人與水的關係,從食物認識家鄉、品味風土。從人的日常行為改變,邁向更永續的生活模式。
    緊扣永續旅行的核心,島內散步在服務上,以呈現在地觀點、串連在地商家及產業、降低在地侵擾、創造「低碳、低消耗、低打擾遊程」為原則,致力讓觀光旅遊與在地及環境共好。而在團隊經營方面,島內散步以「人」為基礎,確保團隊及合作夥伴的營運能力,並透過「商業發展」為夥伴及客戶創造價值。
    為擴大永續旅遊價值與影響力,島內散步攜手企業,透過員工旅遊傳遞在地歷史與文化,並整合在地資源,讓企業了解地方價值及永續性。同時亦與在地各場館協作,推出議題專案,例如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國際人權日走讀」,推廣人權議題在地方發展的過程。2022 年成立滿 10 年的島內散步更宣示,未來將持續探討更多元的永續議題,推出文化體驗、室內 Team Building 等 ESG 服務,加深與企業的連結,並降低民眾參與門檻。

    做一門持續長遠的生意

    要做好一門持續長遠的生意,單一組織具備永續思維已不足夠,唯有越來越多企業加入永續行列,才能一同邁向共榮共好的未來。
    如欲了解更多永續新知,歡迎閱讀《永續力》,獲得更多實踐永續的靈感!

    閱讀文章
  • 家樂福蘇小真X鮮乳坊龔建嘉:連結產地與購物車,許一個更永續的食農未來

    家樂福蘇小真X鮮乳坊龔建嘉:連結產地與購物車,許一個更永續的食農未來

    社企流/文:蘇郁晴
    2014 年的食安風暴,揭露許多生產供應商對食品偷工減料、混雜異物,使民眾開始更關注自己吃下肚的每一口食物,然而過了 8 年,我們的食農環境是否變得更好?還有哪些潛在問題?
    家樂福永續長暨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與鮮乳坊共同創辦人龔建嘉認為仍有以下 3 個問題:第一,生產資訊不夠透明,消費者仍須憑著直覺辨認產品優劣;第二,現有教育體制多將農業視為跳板,缺乏資源培育農業人才;第三,台灣缺乏明確農業定位,少有支持農民的相關法規、標章與補助機制。
    所幸,現在正是食農轉型的好時機。「現在生產者與消費者面臨世代交替,青年相較過往更關注環境與食安議題。」蘇小真說。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關注食農未來的家樂福及鮮乳坊,如何善用各自的角色,串連夥伴加入轉型行列、擴大影響力?(同場加映:跟著鮮乳坊掌握食農知識,當個聰明的吃貨

    家樂福伴農民生產友善作物,與食物銀行一同打擊浪費

    一直以來,家樂福持續與不同領域的夥伴進行深度合作,推動食物轉型計畫。他們與逾百名農民合作,生產對環境與人體友善的農作物,最受人注目的是領先各大通路成立的「非籠飼動福雞蛋專區」,讓雞隻的生長環境更友善、健康,雞蛋的品質也能有所把關。
    為了推動這項計畫,家樂福特別安排員工夥伴一同上課、了解合作農民的想法與如何與消費者溝通,這不但有助夥伴們深入認識公司理念、願意主動向消費者介紹非籠飼雞蛋,也因為有了產品品質的嚴謹把關,讓客訴率降低許多。
    除了結合生產端推動食物轉型,家樂福亦攜手多元夥伴,於供應鏈末端打擊食物浪費。家樂福與食物銀行在賣場收銀台設置食物募集箱,收集品質仍良好的食品再分享給有需求者;接著又成立食物轉型聯盟,邀請供應商與其他不同夥伴加入,呼籲各界一同加入食物共享的行列。
    「藉由這個過程,供應商也能進一步認識食物銀行,也會主動提出捐贈的想法。」蘇小真分享,家樂福與供應商提供食物、食物銀行負責分配,這樣的協作方式在疫情或天災發生時提供極有力的幫助,是擁有多元夥伴關係才能做到的。(同場加映:「從價格導向變成價值導向」踏進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看見商品背後的永續價值、用新台幣做出改變

    鮮乳坊與酪農合作,生產高品質鮮乳

    鮮乳坊看見許多用心生產鮮乳的農民,過去多將鮮乳賣給大廠,由於大廠總將各牧場的鮮乳製成混奶販售,因此農民從不了解自產鮮乳賣的如何,甚至也難以因飼養品質提升而能獲得更好的收入。對此,鮮乳坊決定與農民站在同一陣線,除了有獸醫為他們把關牛隻健康,還以較高的價格向他們購入鮮乳、並透過品牌聯名的銷售方式讓牧場被大眾看見。如今,與鮮乳坊合作的牧場已有 6 間。
    看見鮮乳坊的努力,包括家樂福、全家等連鎖通路皆上架他們的產品,連鎖早餐店、手搖飲等品牌也接連與鮮乳坊合作,不僅使用他們的鮮乳,還透過播放其產地影片等方式向顧客介紹鮮乳坊。
    今年因為疫情、戰爭與氣候異常的關係,飼養牛隻的原物料暴漲,為保障農場權益,鮮乳坊主動提升收購鮮乳的價格。而美芝城得知這樣的消息後,也主動向鮮乳坊表示,願提升收購鮮乳的價格。此舉讓龔建嘉感到十分溫暖,在推動永續價值鏈上,很多夥伴都願意給予支持、彼此協力。(同場加映:從群眾募資賣進全聯、大苑子、美芝城,鮮乳坊如何攜零售餐飲業打造永續產業鏈

    展開跨域合作,擴大議題影響力

    而鮮乳坊與家樂福合作的緣起,也是基於雙方對於食農永續的重視。龔建嘉分享,4 年前,鮮乳坊以第四個合作牧場「許慶良牧場」向家樂福提案。當時,蘇小真提議要親自前往牧場看看,讓龔建嘉與農民們又驚又喜。「大型連鎖賣場、又是家樂福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要來,對農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讓他們對自己的產品更有自信。」龔建嘉笑說。
    商品上架時,家樂福特別開辦記者會向大眾介紹這款有別於他牌、符合食品安全與動物福利精神的鮮乳,還在貨架上設計電視牆,播放鮮乳坊的影片與民眾溝通理念。這場鮮乳革命,有了家樂福的助力,有助鮮乳坊以及更好的鮮乳被市場認識。
    回望所有跨界合作經驗,龔建嘉與蘇小真認為,找到理念相合的夥伴、並建立互信關係,是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之一。因為每一個組織與團隊在意的事情與優先順序不同,「所以要確立自己的品牌定位與想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並落實良好的溝通是最重要的。」蘇小真說。
    但千萬別因為困難重重,而放棄建立夥伴關係擴散影響力,鮮乳坊與家樂福皆因為找到共同打拼的夥伴,為他們關注的議題帶來更多改變。他們分享,若是一人行動常會有盲點而不自知,有了夥伴提供多元視角,不但能看得更廣,也能觸及到更多人。

    齊力改寫未來食農樣貌

    望向身旁的戰友,龔建嘉以燈籠與磁鐵形容家樂福:「家樂福在鮮少人關注食農議題時,提出食物轉型計畫,帶領各產業一同前進,像是黑暗裡的燈籠,散發溫暖亮光;且家樂福具備良好的領導力,不需強制管理,就能如磁鐵般吸引懷抱共同理念的夥伴前來。」
    而蘇小真則認為鮮乳坊關注農民與動物福利、善於行銷等多元事項上,如水一般不受框架限制,卻至關重要;同時也是領先同業邁向轉型、不畏艱難的破風手。
    在這條關乎全民生活與健康的食農革命路上,鮮乳坊與家樂福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他們期待未來大眾在選購日常飲食時更有意識,了解如何評斷什麼是友善環境、動物與人體的食物,且人民與政府都能更重視台灣的土地與農牧業,支持在地農民與地方產業得以永續經營下去。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願景工程基金會、星展銀行(台灣)共同策動。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媒體夥伴如欲轉載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閱讀文章
  • 體驗過自然的美好與珍貴,李霈瑜將感動化作永續行動

    體驗過自然的美好與珍貴,李霈瑜將感動化作永續行動

    社企流/文:Jenny Yeh
    「永續不是一個名詞,而是動詞。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開始做起。」身為演員、金鐘主持人獎得主李霈瑜認為,永續是從生活的小細節做起,在有限的能力範圍裡做到最好。

    從生命經驗裡,打開永續的樣貌

    近年熱門的「永續」議題,讓李霈瑜回想起自己的成長歷程。在她成長的家庭教育裡,經常被長輩們教導「不能浪費」、「能重複使用」、「夠用就好」的觀念,而幼時居住紐西蘭所接受的教育,也在她心中種下一顆永續的種子。紐西蘭的教育重視孩子與大自然的親近與互動,令她印象深刻的一次的戶外教學,去的不是遊樂場,而是來到當地的資源回收廠,透過親身體驗了解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進入資源回收廠後會經歷的流程、與最終的樣子。
    她希望,台灣除了在文化傳承推廣上,也能更重視環境、大自然保育以及永續的教育,比如帶著孩子們親近海洋、山林,認識自然的樣貌,讓孩子們從小身歷其境,感受「原來我們的環境長這樣」。
    讓李霈瑜深刻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好經驗,是 5 年前主持《水下三十米》外景節目時。她分享,由於自己體質十分容易暈船,拍攝節目的 3 年裡,每天都處於暈船的狀態。在拍攝過程中,一次不期而遇鬼蝠魟從她的頭頂上游過,讓她內心震撼不已。「在這個地球、這片茫茫大海裡,一期一會的相遇,這些動人的 moment,讓我學會珍惜這個地球。」李霈瑜感性地說到。

    圓一個裸裝商店的創業夢,成為拓開永續的小小基地

    對李霈瑜來說,永續不是紙上談兵,更是起而行的實際行動。今年 6 月,她與另外 2 位好友一同在台北民生社區開設一家選物店「halo halo! 愛地球選物集品」,擴大永續行動、更一圓自己的創業夢。
    選物店中依循著永續、無塑、低碳的理念,販售各式友善地球的商品。其中也包含李霈瑜的自創品牌〔;PiOTOPIA〕手工皂。李霈瑜分享,開業前她在加拿大的裸裝商店進行田野調查,看見各式各樣如藝術品般的手工皂,覺得這項產品很棒,希望用充滿美感又兼顧環境友善的產品,傳達「用最簡單的成分,做最好的清潔」的永續價值。
    她也提到,一開始規劃裸裝商店困難在於台灣法規的問題,在化妝品、保養品、清潔等用品是不能裸裝販售,但在食安法理,卻可以接受食物的裸賣,一度讓她感到疑惑與不解。但近年,法規上也有所調整,也讓台灣有愈來愈多裸裝商店。
    此外,店裡也經常舉辦不同手作課程,如手工蠟燭製作、植物胎球等。她期望,這裡能成為一個永續基地,「讓愛地球的初心者可以好好生活、在這邊結交朋友。」透過這些商品、課程,接觸到永續同溫層以外的地方,讓不同群體的交流在這裡發生。

    選擇一種喜歡的生活方式,持續實踐的行動

    「吃的簡單、用的簡單,就是對低碳環保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李霈瑜談到,近期自己實踐永續的方式,除了「無肉主義」外,堅持選擇吃台灣在地生產、當令當季的農產品。她分享,由於肉品的碳排過高,自己選擇不吃肉。她也鼓勵大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從飲食開始,少吃肉、甚至不吃肉,也是其中一項實踐永續的好方法。
    「知識就是力量,累積永續能量,你就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除了在實際行動上,李霈瑜建議,平常就可多了解永續議題,作為持續實踐的動力。此外,她也提醒,在實踐永續的過程中,不需過度強迫自己在不舒適的情況下執行,偶爾想吃肉、叫外送,或是忘了自備環保餐具,也不要過度苛責自己,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做到最好就好。
    「如果大家將永續、環保變成一種習慣,在日常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那就是最好的實踐。」
    想回顧李霈瑜分享的精彩內容,歡迎收看直播影片

    核稿編輯:李沂霖

    閱讀文章
  • 織一張永續的花布——印花樂用設計力實踐綠色生活

    織一張永續的花布——印花樂用設計力實踐綠色生活

    社企流/文:Jenny Yeh
    一張花布,藏著哪些可以實踐的永續理念? 「我覺得,其實『永續』是一個滿嚴格的概念,但至少我們可以做到像是環境友善的面向。」印花樂共同創辦人暨創意總監沈奕妤(Ama)說到。 發跡於台北大稻埕的「印花樂」,從 2008 年創立品牌之初,便錨定「以設計傳播社會共好與環境保護」作為品牌 DNA,並提倡生活美感,能夠帶給人們快樂與喜悅。 「當紡織布料做為主要實踐設計的方式時,就應該關注產業背後帶來的議題。」印花樂從原本在設計印花圖案上表達對於社會、環境的關懷,到開始關注紡織生產及製造過程中,產生諸多環境問題。Ama 強調,這些問題並不符合印花樂的理念,問題本身也應該被包含進品牌實踐的行動中。

    產品從原料、生產、運輸到銷售,絲絲緊扣品牌初衷

    一項紡織產品的背後,可能來自許多不同來源的原料組合而成。2020 年起,印花樂開始採行「替代性採購」,逐步將產品原料改成永續、環境友善的材質。從永續材料篩選合適且合格認證的供應商、採購成本預算提高,到調整產品售價是否能讓消費者接受,都是考量的關鍵。 「一開始我們便知道,短期不可能 100% 做到完全替換。」因此,印花樂採循序漸進,立下目標、逐年增加使用永續材質的使用比例,並提高採購預算。「在顧及理念、產品實用性及市場價格中取得平衡,是團隊需要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目前產品是以市面上可廣泛運用或行之有年的環保、永續材質,如有機棉布、寶特紗等為主。除了布料來源的替換,印花樂積極在產品中加入新的替代性材質,如台灣自行研發的「素食皮革 N°PELLE®」,雖然還未廣泛運用於全產品,但團隊秉持著實驗精神,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期望能讓產品更符合品牌精神。
    有感於台灣紡織產業外移、車縫人力老化、產能斷層,讓開發穩地的新產能成為印花樂首要課題。 「車縫只需簡單機具與技術就可達成。」Ama 提到,一般人雖沒有接觸過縫紉,但透過教育訓練,也能擁有生產力。2015 年,透過慈濟基金會引介,印花樂與高雄杉林鄉大愛社區的「大愛縫紉手作坊」合作,開啟第一次的「社區生產」;2019 年,再與世界展望會輔導嘉義的「媽媽樂縫紉工作室」攜手製作產品。目前這兩個社區已成為印花樂長期合作夥伴,2020 年社區生產比例超越一般工廠,成為印花樂重要生產力。 高雄大愛社區原是八八風災的受災戶,當地需要以新的工作模式支持他們重建家園;媽媽樂則是一群來自嘉義市弱勢家庭的媽媽們所成立,她們需要新技能來維持家中的經濟。「社區生產」這條路,除了解決印花樂在原有產線上的不足,也提供實質的訂單支持偏鄉社區與弱勢家庭。 此外,印花樂也不定期到社區訪視、舉辦培訓課程,提升媽媽們因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能。在硬實力的車縫技術外,與社區媽媽分享軟性話題,如創辦人故事、品牌文化,乃至產業趨勢等,透過不同方式,讓社區與品牌一同成長。
    2011 年首間品牌直營門市開幕後便持續執行至今,鼓勵消費者自備購物袋或將家中無需使用的紙袋帶到門市,提供給下一位消費者的「好紙袋再利用計畫」擴大成「好紙箱再利用計畫」提供給企業端的顧客使用。從產品源頭著手,思考永續議題在品牌的細微之處都能被實踐,透過創意邀請消費者一起無痛參與永續行動。

    將生硬的議題,柔軟地織進日常

    「找出有共識的時間點或話題,勾勒議題才會事半功倍。」每年的 3、4 月是印花樂的「地球月活動」,以 4 月 20 日「世界地球日」為基礎,結合大眾有共鳴的話題與時間點,持續推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又具有印花樂品牌精神的行動,如使用環保餐具、訂購蔬食餐盒等主題,成為印花樂傳達品牌理念的重要管道之一。 「設計品牌,用設計包裹理念與價值,本身是具有影響力,但如何將影響力擴大?」除了地球月活動外,淨灘活動也是印花樂持續投入的行動。2017 年首次舉辦的淨灘活動,以藝術祭方式呈現,將環境行動結合藝術與快樂生活,串連不同團體展現共同價值,也讓印花樂的品牌理念更加鮮明,集合人群一起加入關注環境的行動。2019 年,則秉持著「小企業聯手,可以做更多事」的精神,號召志同道合的企業一同響應。
     「每個行動不一定很成熟,但印花樂還在持續嘗試不同可能。」Ama 認為,唯有讓永續與生活平行,兼顧品質與樂趣,才能產生持續不斷的行動。

    實踐永續生活路漫漫,只要開始就不難

    2020 年,印花樂正式成立公司內部的「綠色生活委員會」。Ama 笑著說,「如同一般公司的福委會,我們都稱呼這群同事為『小綠綠』。」主要工作是照顧公司其他同仁的生活,從環保、環境永續著手,如舉辦綠色運動會,使用以回收材質為主的活動道具,或規劃低碳旅行等員工旅遊活動。
    「綠色生活應該是 360 度的面向,從生活裡的微小事件做起,一點一滴傳播。」Ama 分享,每一天每個人都在做各式各樣的決策,當公司同仁潛移默化受到影響,進行決策時有個核心價值依循,做出令人意想不到但卻符合公司期望的綠色行為,這也為公司帶來改變,建立起屬於印花樂的公司文化與核心價值。
    2022 年 9 月,印花樂通過 B 型企業認證,正式加入台灣 B 型企業行列。未來,印花樂將持續著重提升產品在永續材質的使用比例,以及提高社區生產比例,實踐環境與社會共好。「將永續材質使用與社區生產比例提升到 100% 是我們的願景,就算要花上十幾年,我們都希望朝著這個目標前進。」Ama 說,期望印花樂能影響更多企業客戶,或消費者認同並選用對環境友善的產品。她認為,「永續行動不是 0 或 100 的選擇,只要從現在開始起步,一步步前進,就能越來越好。」
    核稿編輯:李沂霖
    (印花樂為「永續力是你的超能力」系列策展之永續夥伴。此文章由印花樂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