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芝榕/圖:社企流
社會企業用創新的商業力量自給自足,同時又能解決社會問題,開始成為一股創業新風潮。如何兼顧公益目標及財務平衡,才能讓社會企業永續發展呢?
1月19日下午兩點,臺大創聯會,與社企流、NTU NET IMPACT、黑暗對話社會企業共同舉辦「社會企業創業心法」活動,邀請香港DiD(Dialogue in the dark,黑暗中對話)創辦人張瑞霖,到臺大農業陳列館3樓,分享社會企業的創業該從何開始。
社企流創辦人兼總編輯林以涵說,之前在香港認識張瑞霖,恰好這次他到高雄演講,遂請他來分享。黑暗對話社會企業業務專員陳玟成指出,張瑞霖在跨國企業工作、自行創業,直到創立社會企業,難得能邀請張瑞霖親自分享黑暗中對話的創業經驗。
(圖:張瑞霖跟大家分享如何創立社會企業。)
創社會企業,像被丟在太平洋裡拚命游
「第一次聽到黑暗中對話創辦人講社會企業,能做好事又能賺錢,我覺得是騙人的。」張瑞霖不諱言他的懷疑,接著講起決定投身社會企業的原因,三十年的時間在商場上,在五十歲之後希望能投入公益。他並不是因為對失明人有深刻感受才投入,是發現並喜歡DiD這樣的企業,覺得可以運用自己做事業的能力來幫助失明人。
社會企業是在創造利潤的過程中解決社會問題。張瑞霖這樣定義社會企業家:堅持、有創意、有願景的某種人。社企家非常樂觀,永遠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正面態度,加上不空想的行動力。他形容創立社會企業:「就像一架飛機把你丟在太平洋裡,你得花吃奶的力氣拚命游,才能存活下來!」
張瑞霖也提醒,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創立社會企業,成為社會企業家。他說這是一種人生態度,希望每個人都有社會企業家的精神:你覺得這個社會有問題,就捲起袖子、拿出辦法,依自己能力去做,一點一滴地改變社會。想創立社會企業,先要問自己喜歡什麼?什麼議題困擾你?
創立社會企業的秘訣
一、到對象人群中跟他們共同生活。
跟對象人群一起生活,說不定對方不覺得需要幫助,這種情況下要如何幫助對方?必須了解對方的需求是什麼。必須更認識自己屬於哪種人,了解自己是夢想家、支持者還是解決問題的鬥士。
二、如何開始?
向別人學習,建立你的社會資本。張瑞霖強調:「任何一個問題,全球至少有超過十萬人在處理同個問題!」翻出好的經驗,站在別人肩膀上往上走,了解別人做了什麼。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在創新,有效率才能解決。認識有同樣感受、想做同樣事情的人,然後慢慢搞清楚你想做什麼。
三、如何找資源、錢?
現場跟觀眾互動,張瑞霖問觀眾如何找資金?觀眾舉例勞委會、基金會、創投、群眾募資、自己掏錢…。但他覺得最大的資本是熱情以及身邊的朋友。如果有心,就要打動身邊的人,這也是學習的過程。同時也必須思考如何讓客戶滿意而願意掏錢購買?每一個創新都是在窮途末路時產生的,而好的計劃比好的資金還難找。
四、如何發生社會創新?
社會企業跟一般企業不同的地方在「創新」,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要創新。創新從失敗中學習,分析失敗的原因很重要,明白市場、弄清對象,並創造能分享錯誤的機構文化。
五、人是關鍵。
領袖要對追隨者有責任感,講的要跟做的一樣,每個行動都會散佈你的某種價值觀。了解每個人的優點,不花時間討論缺點。交代任務,而非工作,才能挑戰團隊的能力。
六、學習如何善用自願者。
使用自願者看起來是免費的,但專業知識和培訓都是內在成本,你必須理解不可能祈求對方的長期犧牲,要幫對方規劃生涯。社會企業家要有挑對人的能力,注意什麼樣的人能幫你。明白每個志願者的需求是什麼,給對方一條有尊嚴的路。
七、如何用有能力的人。
學會善用專業自願者,像市場總監、資深社工、治療師。社會企業的董事要找信任你、明白你、支持你使命、願意付出時間來幫你的人。
八、管理財務。
財務是分配資源的重要手段,得先學會做預算,目的是檢視偏離預算多少。不要去看損益表,要看現金流量表是正還負。商品的訂價,不是錢多少的問題,而是要找到收支平衡點,跟預估的現金流有關。但是該用的錢不能省。
九、管理銷售。
雖然做公益,但每個員工都要銷售。有一百人參加活動,其中有多少人會付錢?成功的市場推廣活動,不是自動就能轉化成銷售的業績,這些訂單怎麼過來的?所有通道服務都要做好,不與競爭對手為敵,而是把產品當作對手的加分項目。重視顧客價值,弄清讓顧客願意買單的原因是什麼?
十、管理作業程序。
要注意在價值鏈的每個環節有沒有競爭力?重視全部的作業程序,例如報銷的動作,要花企業多少成本?確保你的社會企業最創新、有效,聚焦在你的優勢。對團隊要有要求。
十一、學習跟企業建立夥伴關係。
跟主流的商業建立夥伴關係,必須搞清楚這些企業需要什麼?是用什麼預算支持我們?是CSR還是市場行銷的預算?我們可以給大企業什麼?
十二、需要很多人的幫助。
創立公司的文化、價值,要如何延續下去?用專業團隊能更客觀地分析公司的情況。成功的社會企業需要很多人的幫助,要如何維持大家幫忙的熱忱?公司的透明度非常重要。
職訓局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的林嘉偉說,這次四個單位共同舉辦,希望跨界的活動愈來愈多,讓社會企業的精神得到更多人認同,改變企業的思考邏輯。希望森林的志工小不點則說,印象最深刻的是積極解決問題,效率化很重要。
(圖:QA時間提問熱烈,活動延長一小時。)
(圖:張瑞霖與臺大創聯會、臺大Net Impact不同凡響社、社企流、黑暗對話社會企業合照。)
作者簡介:畢業於臺中技術學院資管科、臺大中文系,目前就讀臺大新聞所。喜歡閱讀、思考、接觸新事物,個性有些開朗卻又嚴謹,著實矛盾的個體。個人關心族群、性別、弱勢、勞工議題。這一年接觸創業社群和社會企業,覺得這個領域很有活力及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