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Virgin AtlanticPhoto Credit: Virgin Atlantic
今年 10 月,維珍航空 747 客機要拿空污當燃料,從美國飛到英國去,有可能嗎?
文:王茜穎
這都拜一隻兔子腸道中發現的細菌所賜。
維珍航空(Virgin Atlantic)今年 10 月將用工廠廢氣轉化而成的燃料,把一架 747 客機從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飛到英國倫敦去,全程近 7 千公里,飛越整個大西洋,而且,還比傳統飛機燃料減少了 65% 的碳排放。
維珍集團創辦人、怪才億萬富翁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在推特上說:「太令人興奮了!維珍航空和朗澤科技(LanzaTech)將在今年 10 月創造航空史的新頁,將回收廢碳氣體製造而成的開創性新型低碳飛機燃料,並首度用在商業客機上!」
布蘭森的興奮可以理解,從 2011 年和朗澤合作,尋覓如何將廢氣變成飛機燃料的路已經走了 8 年。「我們與朗澤正在通力將這種新燃料變成日常現實,並希望在英國設立世界上第一個碳捕集與利用的商用飛機燃料工廠,」布蘭森說。7 月時,他們贏得英國交通部「飛行與貨運的未來燃料競賽」,獲得 41 萬英鎊(約1640萬台幣)的投資,踏出第一步。
「與維珍航空進行首次商業飛行將有助於散播這個訊息:碳回收再利用,不再是實驗室裡的奇想或幻想,而是減少碳排放的合理經濟途徑,」朗澤執行長霍姆葛蘭(Jennifer Holmgren)接受 CNBC Make It 訪問時說。
(維珍航空與朗澤合作,在英國設立世界上第一個可捕捉碳排的商用飛機燃料工廠。來源: Lanzatech)
(維珍航空與朗澤合作,在英國設立世界上第一個可捕捉碳排的商用飛機燃料工廠。來源: Lanzatech

空污究竟是怎麼變燃料的?

「很像在釀啤酒,只是我們是把空污變成生質酒精,而不是將糖轉化為生質酒精,」霍姆葛蘭解釋,收集的廢氣經過一個宛如釀造啤酒的透明發酵罐,像打果汁一樣,和乳白色的液體快速攪拌在一起,液體中有兔子腸道裡找到的細菌,進行氣體發酵,產出生質酒精。生質酒精可被加入汽油裡,或經特殊方式催化後,加入飛機燃料中。
這一舉解決了全球三大問題:與糧爭地、空污和減碳。
號稱綠色能源的生質酒精,一般是用玉米、甘蔗、小麥等作為原料,但為了闢出農地,大面積種植能源作物,多國濫墾森林,既有農糧耕地轉作。收成增加了,糧價卻屢創新高,演變成人車爭食。
「全世界每天消耗 5 千萬桶石油(包括汽車、飛機、船隻),如果想要用糖(製成的生質酒精)來替代相當大部分的石油,最終,我們所有的土地都會用來種植燃料,而不是餵養人們的糧食,」霍姆葛蘭說。

廢氣不只做成燃料,也可以變塑膠

2013 年底,中鋼和李長榮化工合資成立的新能生物科技曾引進朗澤科技的厭氧菌發酵技術,拿中鋼爐氣製造生質酒精,創下國內首例。但朗澤首次進入商業化生產,是今年 5 月在中國曹妃甸的京唐鋼鐵廠,預計年產 1600 萬加侖的生質酒精,相當於減少 8 萬輛汽車上路!
未來兩年,全球將增設 4 處工廠:印度石油公司 Panipat 煉油廠預計年產 1100 萬的生質酒精,相當於每年減少 5 萬輛車的排放量;美國加州 Aemetis 公司的生質能源廠預計年產 1200 萬加侖,減少 5 萬多輛車的碳排;位於南非姆普馬蘭加省的 Swayana 能源計畫開發商,預計年產 1700 萬加侖,相當於減少 8 萬多台車上路;比利時的 ArcelorMittal 鋼鐵和採礦公司,預計年產 2100 萬加侖,大砍 10 萬車的排放。
「若我們的技術能落實在所有適用之處,相當於每年減少 7 億輛車上路,」霍姆葛蘭表示。根據朗澤的說法,該技術能技術轉移到全球 65% 的鋼鐵廠,可望產出 300 億加侖的生質酒精,約 150 億加侖的飛機燃料,將近每年 1/5 的飛航用量!
但霍姆葛蘭有更大的野心。來自空污的生質酒精除了可以作為燃料外,還可以轉化為乙烯和聚乙烯,製成塑膠產品。
「我向你保證,有一天,你將會穿著我們用碳回收製成的瑜珈褲,」霍姆葛蘭說。「污染不是法律責任,而是未來的原料。」
全文轉載自CSR@天下,原文標題:工廠廢氣變燃料 全球最環保的飛機10月首航
社企流 Startup Night #2:從數據到行動方案,如何用數據突破事業成長瓶頸?
本次邀請漸強實驗室共同創辦人黃紹航、好日子創辦人簡仲威、團圓堅果創辦人劉家昇,他們如何用數據來看產品設計、社群行銷、規模成長? 社企流 Startup Night 交流之夜,邀請想探索新趨勢、新思維、新解方的你! >> 名額有限,報名由此去
  • CSR@天下

    CSR@天下

    1997年,《天下》率先提倡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觀念。二十年來,CSR逐漸受到重視,成為企業成長的第二曲線。呼應趨勢,《天下》在2017年成立「CSR@天下」網站,除了持續介紹最前瞻的趨勢觀點,也搭建起CSR交流平台,期望提升台灣企業價值,打造更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