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本世代必定要參與的行動
一個網站,或許是一個休閒打發時間的場所;是一個展現組織知識的資料庫;是一個企業與客戶接軌的橋樑;是一個讓人第一印象深刻的漂亮玩意;是一個社交的場域;而網路更是造就手機新戰場的關鍵...
很遺憾,反骨的我,對於上面這些答案,都無法滿足。
總是幻想著,如果網路代表著數十億人共通的一個聯絡管道,那一定有更值得「浪費」時間的事情吧?看著開心農場的興起,心理黯然覺得,難道網路只是遊樂場?看著購物平台當紅,難道網路只是一張漂亮的DM讓人想要立刻消費?看著Youtube、Facebook等社群平台的一股活力,卻又得反思,難道網路只是鄉民成就資本企業掠奪隱私逐漸壯大的工具?
原來要反骨,還是得花更多時間去尋覓,去理解,去觀察... 究竟,網路應該要怎麼用來改善社會?

Change.org Inc 用網路玩真改革

從08年開始,就不小心開始注意到這個新起的平台。Change.org 是一個由網路為民意基礎的「請願」網站,有議題希望能被關注改善的朋友,可以透過Change.org發起請願,過程中還有許多工具來修正請願的正當性、觀察請願的狀態,行銷自己的請願,號召公眾支持,當然,最終的勝利,就是政府或企業正視其平台上露出的問題,修法或改善!
差點忘了提,Change.org 目前是一個有將近100名員工的 B-Corp,除了有超過20位軟體工程師,這個單位還編制為數不少的行銷、廣告、企劃、設計人員,儼然就是一個網路行銷公司 ... 要從2007年不到20人,成長到今天,接觸了將近1000萬名會員...
來研究Change.org後的感慨是,有多少「公司」像這群人用網路來「玩真改革」的決心?一個Start Up,能夠貨真價實的運用網路公司的經營,來進一步達成解決社會問題途徑,真是天方夜譚。但是,Change.org卻是成果豐碩!

ProPublica 媒體報導揭露真相

對Change.org的批判是,一間「企業」怎麼能夠當成公眾請願的平台,而且企業名稱還用.org這種方式來誘拐大家?話說回來,如果一件事情,經過商業化後,變很容易失去平衡和公義的本質,那應該怎麼辦?答案就是,那應該成為非商業團體(非營利機構)。
ProPublica 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非營利機構,專注在提供深入的調查報導,揭露美國社會的各種真相,當一篇篇報導扎實的揭露,該「媒體」大眾中樹立專業形象,讓對媒體失望的人,還有一個可以信賴的平台。
仔細來看ProPublica的編制,從記者、資深記者、編輯、資深編輯,直到主編,超過30人的組成,嚴然就是一個完整的媒體公司架構,因為是NPO,不以營利為目的,不然廣告人員的編制應該就佔了另一半。取代廣告業務的是,ProPublica向公眾募款以支持其媒體,除此之外還更鼓勵大家「偷」他們的報導。畢竟,屬於公眾的就是公眾的,為何要藏起來呢?報導當然是越公開越好。
問題是,如何產生一個讓人信賴的媒體平台?要發揮影響力,甚至讓捐款人願意支持贊助,永續經營下去,我想那更重要的是每份報導的品質了,不過ProPublica扎實的編制,應該會有扎實的報導?
剛好,最近是美國2012選舉的議題,同樣是媒體,ProPublica就做了挺不同的「調查」,這份調查的結果是一份完整的廣告預算分析報導,其清楚而專業的網路App,就讓不了解廣告預算資金流向的一般大眾,能夠點擊之間就知道,原來每個候選人選舉花在廣告上的預算有多高(拿來做失業救濟該有多好?)。
反觀目前網路應用,要成就一個扎實的公義/公益事務,並透過網路發揮影響力,還真有段路得走,我也希望哪個媒體可以來好好報導各競選團隊的花費!

真正的問題在於,要怎麼參與網路盛會

在技術力和網路科技都無比先進的台灣,為何網路就是無法讓公眾參與?直到今年初,看到了英國政府在創造其服務入口的設計準則,我豁然開朗。
Gov.uk 下定決心要公開政府的資料,讓一般大眾有一個好的網路服務入口,目標很簡單,但卻是個無比艱辛的工程。但願意細細看下來的朋友,或許會跟我有一樣發現,這複雜而難解的設計歷程,答案就在這10個要點,因為其中闡明了一些在網站「設計」中容易無法區辨的問題。
回顧過去數年經驗,每每在協助單位面對網路時,不斷會碰觸到組織核心的服務設計無法與網路橋接的鴻溝,一方面決定權無法下放(給更了解的網路世代/團隊),另一方面是大家想在網路上玩出名堂,卻總限制在資源窘境,有構想卻無法花人花時間設計服務,有網路卻沒有專業人士經營。
如果 ProPublica/Change.org,沒有做好準備,又要怎麼建立扎實的團隊來參與這世代的盛會(戰爭)呢?當然,這真的不容易... 不過我想仍是有解決之道。

設計服務,設計行動,別再設計網站

參加一個正式的宴會,99%的人的穿著,都是禮服和西裝,又要怎麼出眾呢?我猜,談吐內容是否風趣有料、互動的過程是否親切(而非讓人難以適應),應能成為宴會的亮點。
很有趣,網路世界目前也像一個人人盛裝出席的宴會!數億個網站,出眾的又是什麼?
或許是,在地的獨特服務,行動的影響力,開放且合作,這是與其他媒體不同的格局。
例如,我很欣賞的上下游新聞市集,在其提供的訂購服務背後,得有堅實的文字團隊,因為每種商品提供的「行動」不只是購買,而是透過故事讓人更貼近有良心的生產者;又例如之前由我們團隊進行的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希望扮演良心調查報導的推廣/媒合角色,讓公眾可以有機會支持好報導,只是仍需時間等待其發光發亮。
心中很期待,台灣的技術人才很厲害很先進,台灣的團體非常關心社會,而且深耕許久,用網路改造社會的某一點點,指日可待。

文章標籤

  • 網路行動的社企實現

    網路行動的社企實現

    Jimmy Huang (黃雋),網絡行動科技共同創辦人,遊走環境教育、網路媒體、社會企業、開放原始碼技術社群等多重領域。曾任癮科技工程師,曾為國內數個NPO網站製作人,現更關注資訊永續、支持者關係管理相關議題,尋求數位公益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