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並非每個人都應該成為社會創業家
編按:以下為Echoing Green資深副總裁Lara Galinsky以第一人稱所撰寫之文章。Echoing Green是一個全球型非營利組織,旨在提供社會企業家創業初期的資金與技術支援。Galinsky也是Work on PurposeBe Bold: Create a Career with Impact兩本書的共同作者。
「我想要當個社會創業家。」我幾乎每天都聽到這句話。不只是來自申請Echoing Green社會創業獎金的人,還包括高中生、大學生和年輕專業人士。他們興奮地告訴我他們想要創立各式各樣的組織來提升非洲教育,改善芝加哥內城婦女的生活或者解決其他重大問題。(社會創業)這個領域顯然已經引起千禧世代的注意。現在的學生可以在Babson和Berkeley等學校選修各種社會創業課程、將它作為輔修項目,在未來也能主修它。雖然社會創業在數年前還名不見經傳,但現在已經有超過30個商學研究所提供獨立學程。
你可能會認為,我身為一個促進社會創業行動組織中的工作者,見到它大受歡迎理當覺得很高興。我的確覺得高興,但也必須提醒大家它的危險性。
當個社會創業家似乎是件迷人的事情。Echoing Green和其他類似計畫的獎金照亮了社會創業家們,讓他們有機會變成明星。Echoing Green每年從3500件申請案中選出20到30個未來之星。
但社會創業家並不能獨力改變世界。他們還需要橫跨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志工、發展指導者、溝通傳播專家、捐獻者和倡議者,來讓理念成真。他們需要募款者和能改變政策的支持者,甚至是懂得製作宣傳手冊的人。若每個人都想要創建新的組織,那誰來做這些工作呢?
我們這些社會創業領域中的工作者有責任協助年輕人了解各種發揮社會影響力的途徑。這也是為什麼Echoing Green這個在過去25年來專注於培育社會創業家的組織,現在選擇關掉聚光燈,開啟能夠照亮整個生態系統的場燈,以解決世界上的重大問題。
但我似乎說得太快了。
且讓我回到八年前、我第一次聽到別人說她想當個社會創業家的場景。
她名叫Ripa,是個年輕充滿活力的紐約大學(NYU)大一學生;她了解自己想要什麼。那時我剛完成一個社會企業小組的演講,她跑來找我,並說出那個具有神奇魔力的句子:「我想要當個社會創業家。」
我很震驚。因為當時我已經待在這個領域將近十年,卻從來沒聽說過社會創業可以當作一種職業,更別提竟然有人渴望從事這份工作了。連Echoling Green的成員都抗拒這樣的稱號。
Ripa告訴我她是在紐約大學商學院的網站上看到社會創業的資訊,這種商業和社會改變的特殊結合讓她十分感動。就是這個了。她告訴自己,「這就是我選讀商業的原因;這就是我此生應該要做的事。」
我想Ripa是個異數,於是就開始輔導她;我們也變得親近。當紐約大學在2006年推出Reynolds社會創業獎金時,我協助她準備申請資料;後來她成為該課程的創始成員之一(編按:獲得Reynolds Fellowship的學生會得到25000美元的獎金並參加為期兩年的社會創業相關課程)。那番經驗改造了她。
Ripa不是個社會創業家,至少並不算是Echo Green定義下的社會創業家。她沒有創立任何驚天動地的社會企業、非營利機構或混和形式的組織。她反倒是以社會創業家的角度思考,把這樣的思維應用到她所做的每件事情,將觸動她的每樁事物轉化為服務他人的機會。她目前正在籌劃Ekatva在舊金山(San Francisco)的演出;Ekatva是個舞蹈劇團,由16位來自印度貧民窟的孩童共同演繹甘地(Gandhi)與國王之間的非暴力典範。她也正在學習阿育吠陀(Ayurvedic)醫學和瑜伽,並尋求運用這些原則來開設課程以協助青少年犯罪者的機會。
看著Ripa展開她的生活,我也覺得,就是這個了。我理解到這個世代中的多數人並不會成為社會創業家,而且他們也不應該如此。但若我們能夠引導他們的利他能量並提供成功社會創業家所具備的工具、方法和框架,他們會在工作中成為改變的創造者(changemaker)、擁護者和支持者。他們會為世界帶來極具意義的貢獻,這並非透過創立組織來證明,而是藉由在工作崗位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來達成。這些人不只會出現在非營利組織中,而是分處於政府部門、家族事業和主流企業內,在各個部門做出貢獻。
如此情況在兩、三個世代後將更為顯著。當這些員工成為雇主,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強化多數機構中的社會改變主軸,於是社群影響力便根植於他們的工作當中。
這聽起來不切實際,但改變其實正在發生。Net Impact最近發表的人才報告指出,2012年的工作者、千禧世代需要並期望的是能在正式工作中獲得成功、同時行善(do good and do well)。事實上,多數學生(65%)期望透過工作來改變世界,53%的學生願意降低15%的薪水,為志同道合的組織工作。
但就我的個人經驗而言,只有極少數學生知道他們想要做出哪種改變、如何做出改變;而這是個好機會。
為了運用這個世代對於創造改變的渴望,我們應該走出傳統使命概念;這些概念強調個人所能從中獲得的,無論是維持興趣、帶來名聲或者財富。
我們需要透過問問題來協助年輕人開啟專業生涯。什麼樣的議題、想法、人和計畫會讓他們覺得深受感動?他們面臨什麼問題?他們該如何結合大腦(能力)和心(感受)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的獨特潛質是什麼?這些潛質如何對個人以外的世界產生作用?
能夠影響世界的人並非都是新興組織的創建者,但他們都是個人職涯的創建者。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