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湘霖
隨著各項便捷科技的演進、創業成本的大幅降低,帶動起「人人創業去」的風潮,根據GUST於2015發佈的Global Accelerator Report為例,從2007到2015年間,全球的創業加速器從2家成長為77家,可顯見創業風潮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快速成長,彷彿跟不上就會被掩埋在時代的洪流裡,你身邊又有幾個朋友是因這股風潮,毅然決然拋棄安穩工作、瀟灑創業去呢?
而這股炫風也同樣吹到了致力於以商業模式改善難解社會問題的社會創業領域,從國際知名育成加速器Y-Combinator在2014年開始接受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成為其輔導團隊,便可窺見Start up for Social Good的浪潮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襲來,逐步從創業小眾晉升至主流之列。
有別於傳統創業,社會創業者通常不為個人利益所驅動,而是因社會使命所牽引,因此他們的特徵通常為「熟悉社會議題與脈絡、但不了解商業運作與技能」。在必須同時兼顧商業利益與社會使命的前提下,使得社會創業的成功率往往遠低於一般創業。
因此,「初創社企育成組織」的概念便應運而生,主要提供「點子發想後、規模成長前」階段的社會創業者各式服務,在創業初期雪中送炭、點亮創業的第一哩路!
五花八門的「初創社企育成組織」
如果你仍覺得「初創社企育成組織」很抽象的話,不妨把社會創業比做懷胎10月到陪伴孩子成長跨出第一步的過程,在你一確認懷(創)孕(業)的當下「初創社企育成組織」就開始發揮功能,它可能是你懷孕一開始去參加的媽媽教室、也可能是你去生產的醫院、你孩子住的保溫箱、你產後休養所住的月子中心,甚至是你孩子就讀的幼兒園…。看到這裡,一定不難想像,包山包海的社企育成組織儼然已形成分工細緻的產業鏈緊密地合作著,支持有志於解決社會問題的第一線創業者。
目前國際上的初創社企育成組織種類五花八門,但主要可分為7大類,以下以GSEN研究報告的分類為綱,輔以組織個案為例,帶領大家一窺這個冷門產業:
一、 補習班型(Skill)
透過課程、培訓方式增進社會創業家經營組織的各項能力。
The School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以下簡稱SSE)專注於提供社會創業家所需的多元課程,範圍包含:募資、商業模式建構、社群經營、影響力評估等。SSE在英國有數個據點,更透過品牌授權的方式擴及全球,目前澳洲、加拿大、印度等地都可以看得到SSE的影響力。
二、 量身打造型(Tailor-Made)
針對創業者不同的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育成計畫,輔以「計畫經理」協助串連資源、人脈,提供頻繁且客製化的輔導。
位於南韓的Crevisse是個獨特的育成單位,有別於多數的初創社企育成組織主要靠外界贊助作為資本來源,Crevisse 100%透過「自我造血」的方式獲得培育社會創業者所需的資源。Crevisse採集中管理方式,讓培育的社會創業者住進宿舍裡,並與計畫經理一同生活,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除此之外,計畫經理的角色甚至等同於該創業者的早期投資人或股東,涉入社會創業者創業初期的決策。
三、 特色主題型(Thematic)
專注於培育解決特定議題的社會企業家,其優勢為能夠聚集該主題產業上中下游的Key Players提供諮詢、跨組織的合作機會,也因專注於特定議題的關係,對於產業的理解程度較深,有望為創業者指引出深具潛力的發展方向。
Climate-KIC Accelerator為歐盟所支持的組織,專注於協助氣候、環境相關議題的社會創業家,進一步將其產品或服務市場化,更與歐洲各地育成組織合作,在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瑞士等地皆有育成據點。
四、 富爸爸投資型(Investment Readiness)
主要媒合初創社會創業者獲取財務上的支援,獲取慈善基金會的獎助金(Grant)、貸款,甚或是影響力投資資本的對接。篩選程序也將比照一般創投的標準,徹底執行Due Diligence或是風險評估,而實際提供財務支持的慈善基金會或投資人也將獲得不定比例的股權。
Yunus Social Business為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教授所成立的基金會,在全球許多發展中地區成立育成據點,如:巴爾幹半島、哥倫比亞、海地、突尼西亞、印度等。主要協助社會創業者財務資源的對接,同時也提供3個月的育成加速器計畫,協助其擴大影響力。
五、 避風港型 (Space)
提供空間供創業家進駐,鼓勵創業家互相扶持、意見交流,有些組織更在育成空間裡提供育成計畫。
位於香港的「Good Lab好單位」2012年由香港7個社會創新平台共同發起,包括:對話體驗、香港社會創業論壇、創不同協作、社企民間高峰會、香港社會創投基金、仁人學社及言論自由行,是香港第一個社會創新空間,除了提供共同工作空間供社會創業者日常使用外,更有劇場、會議室,以及頻繁的交流活動,供空間中的人才能自在進行交流。
六、捨我其誰,一統江湖型 (Ecosystem)
顧名思義,一統江湖型初創育成組織不只專注於輔導新創社企家,更致力於打造生態系統,成為扮演多重角色的綜合性機構,囊括概念推廣、政策倡議、能力建置等面向。
社企流於2012年從社會創新資訊平台起家,一步一腳印推廣社會企業概念,並發起大型的社會創新論壇,又因發現市場需求,而跨入實體活動課程的業務,協助台灣有志於創立社會企業者的能力建置。
2014年社企流引進全球最大初創社企育成組織UnLtd模式,以社企流iLab為品牌名,在地實踐初創社企育成。短短數年間,逐步帶起整個台灣社會對社會創新創業的關注,激盪群眾對現有社會議題的反思,更影響台灣社企發展的政策走向。
七、 善用本業資源的CSR專案型
除了常見的由獨立組織發起的育成計畫外,更有一種類型是附屬於大型營利組織下的育成專案,通常該專案會選擇用與本業結合、善用既有資源的方式,來育成社會創業者。而此類CSR專案通常也會與獨立的育成單位合作,提供顧問諮詢服務。
CSR專案型育成,當屬Deloitte最為知名,Deloitte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本業為提供企業稅務、財會、策略發展等顧問服務,因此發起Deloitte Social Innovation Pioneers Program,善用組織既有專才,協助社會創業者解決創業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目前Deloitte已投入2000名員工提供超過15000小時的諮詢服務,除了扶植社會創業者外,這類的CSR專案,也提升了員工士氣、社會創業家精神,更創造組織實質的社會影響力,堪稱是三贏的好策略。
以上七種型態的社會企業育成組織雖各異其趣,但共通點都是在後勤方運用各式專業、資源,替前線的社會創業者打造完善的基礎設施,使其在上場應戰時能以強力的彈藥(資金、培訓、人脈網絡與策略方向)應戰。
而聯合國發佈了17項永續發展指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讓我們相信追求永續發展的「社會企業」將會是這個世紀最蓬勃發展的新興項目,在需求創造供給的定律下,未來將可望有更多新型態的社會創業育成組織加入這個生態系統,加速Start up for Social Good的成長。
核稿編輯:金靖恩
《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由初衷到藍圖,由理想到行動,盤點台灣社企發展的篳路藍縷。不唱夢想成真的高調,也不高舉社企是唯一解方,而是真實地告訴每位逐夢/築夢者,每次創業都危險。這10堂課緊追台灣社企發展脈絡、掌握國際社企大勢,廣納資訊與個案,且深得其情,才能精煉出這10顆社企功力大補丸。讓前人走過的腳印,都成為後繼者前行的引路地圖。→ 點此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