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尚勤
當城市逐步發展,舊區愈來愈多,市區重建成為每個發達城市必然面對的難題。絕大部份時間,這些由政府帶領由上而下的發展計劃都需要完全拆遷舊區原來的建築,遷移當地居民,為當地社區生態帶來不可復原的影響。在孟買舊區達拉維,印度實驗性城市發展研究及行動組URBZ就嘗試實現「使用者創設城市」概念。
當孟買政府興建大型公共屋苑,URBZ就提出「以創新技術介入,透過學習及借鑑當地現有建築及建材,改良現行的建築手法,並使當地居民也可自行實踐。」行動組提倡保留當地簡潔的工作室建築-「工具屋」(tool-house)。
工具屋是一個生活及工作的空間,跟香港早期傳統的「前舖後居」住宅式建築相似,是達拉維貧民窟發展出來的一種住宅模式。其中一名研究員Srivastrava形容工具屋不但多功能,更是凝聚社區的住宅建築。工具屋與工具屋之間的橫街窄巷,是讓小孩「周街跑」的遊樂場,也是讓彼鄰社交的市集。
Srivastrava和研究員Echanove認為工具屋由當地居民以當地建材興建,所以比政府建的屋苑來得更實惠,更順眼也更能切合居民的需要。工具屋易起易拆,由1997年至2002年間,印度政府及建築商在當地興建了50萬幢樓,與此同時貧民窟的居民已興建了超過850萬間工具屋。URBZ提出保留這些「土生土長」的屋宇,並提出一系列政策保障當地居民權益,當中包括重新分區,城市設計介入以及優先考慮居民居住權,將居住權凌駕於物業權之上,防止地產炒買活動。
研究組相信「使用者創設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新方向,認為居民的生活經驗是城市規劃必要的知識。決策者及建築師應運用居民的知識去改善城市發展路向及評估其影響,以取代一路以來由上以下的做法。城市發展的去向應「由市民發想,為市民發想」。他們在網誌上寫道:「善用城市原有的特質對發展一個更多元包容的城市尤其重要,它能幫助持份者去發展一個既迎合市民需要又在地的基建政策。」
「與其剷走貧民窟,把它看成對城市發展的一大威脅,我們相信社區會自然地逐步進化演變。」從當地尋找解決方案,是每次城市發展都該注意的重要議題。
(文章來源自URBZ網誌‘Tool-House Case Study: THE URBZ Office’ ,Allison Arieff在Squareflap所撰寫的 ‘Tool-house: A Homegrown Space for Living and Working’及Anthony Flint在Citylab的文章‘At MoMA, How ‘Tactical Urbanism’ Can Preserve the Future of 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