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洪欣慈(2016年3月17日)
位於苗栗縣卓蘭鎮的雙連國小,全校師生現只有30多人,面臨廢校危機。為讓學校續存,中原大學和台南大學師生協助當地社區農民創立社會企業、提高在地農產高接梨價值,未來獲利農民、學校各三成,另四成給股東,不只讓農民願意留鄉打拚,也讓學校能有足夠經費繼續營運。
少子化、人口外移正衝擊偏鄉小校,教育部去年4月開始推動「發展以學校為核心之社區創新創業計畫」,104年度共有12所偏鄉國中小參與試辦,12所大學校院、21位大學教師及130位大學生到偏鄉駐點。
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陳以亨表示,偏鄉小學是社區核心,具有文化傳承重要性,不能輕易消失,而學校存廢關鍵為學生數,學生數又與社區人口、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要讓偏鄉小校可以續存,就要替社區找到經濟活動的可能性。
中原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李明彥說,雙連共100戶農民,高接梨為主要農作物,品質極佳,但農民會種不會賣,價格任中盤商砍殺,一戶農民一年扣除成本僅4、50萬收入,幾乎沒有獲利可言。雙連社區發展協會農村再生居民促進會會長邱立焜也感嘆「再好的產業都需要新血」,但年輕人不願意留鄉。
團隊第一次到當地,居民便問「你們下次還會再來嗎?」擔心只是蜻蜓點水,更堅定團隊執行計畫決心。2大學共10名師生經多次深入社區與居民互動,決定替當地梨子提升「身價」,結合當地8位農民成立社會企業「雙連公司」,發展「『梨』想家園」行銷方案,設計「雙連梨」品牌,希望透過網路打開能見度。
李明彥說,計畫獲得藝派科技公司董事長謝志鴻支持,以個人名義提供資金入股,4月將進行線上募資,目標募90萬,作為農民股本。未來除透過網路販售,目前也正洽談全聯、頂好等通路商,農民除收購價格外,還可分配到3成販售獲利。
團隊預估,若100%銷售,預計1年可獲利1425萬,學校、農民可各分配到約400多萬,協助農民改善收入、提供學校營運經費,學校則扮演商品銷售基地角色,協助貨品置放等,盼藉此為偏鄉再創生機。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