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政黨輪替,經濟價值也該輪替!奧地利提倡「改良版」資產負債表,翻轉超過300家企業
文、圖:張立健
經濟與危機,如影隨形,人人自危。國家財殫力盡又難保就業,企業增長乏力卻四面楚歌,個人壯志難酬亦悵然若失。
針對今日經濟危機的另類方案,上至經濟分配,下至歸居田園,比比皆是。將來會繼續紙醉金迷,還是轉向後成長 (post-growth) 經濟?我們又如何決環境污染、經濟失衡和社會不公的問題?
奧地利的共善經濟運動 (The Economy for the Common Good)自2010年建立,對國民收入總量、公司審計和貨幣制度提出改革建議。
目前已有超過300間企業實行其所推行的「共善資產負債表」,並在20個歐美國家建立分會,該計畫發起人之一 Christian Felber 去年更獲邀到歐洲議會 (The European Parliament)介紹其機構和理念,將來有機會在整個歐洲聯盟中實行。

經濟病了

在2015年Christian Felber出版的《Change Everything》 書中提到,金融危機實非單一事件,更大的挑戰是其意義、價值及民主的崩壞。經濟與社會之間存在矛盾,我們彷彿追求經濟利益就要放棄互信。難道人生營營役役追求的就只有錢,僅此而已?
經濟病了,我們似乎別無選擇,只好逆來順受,但在 Christian Felber和夥伴們的構想中,「要把這種病治好,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價值』輪替」,就是以共善 (common good)取代利潤 (profit)。當大家追求共同的利益,而非個人的自私自利,「這種病自然就會好」。
據 Christian Felber 所言,經濟活動的總旨實為共善。經濟成功不應再以錢為指標,而是通過使用價值 (use value)為目的。換言之,放棄尋求貨幣收益 (monetary return)和投資回報,轉向尋覓非金錢的回報,如滿意度、生活質素和公益意義。

共善的新審計制度

共善經濟運動計畫明言:「金錢回報乃手段,不是目標 (financial profits would thus become a means rather than a goal)。」
今天我們容許企業保留盈餘,以償還債務,並利用其有餘之財再投資,不管種種對社會有益還是有害。可是,留給員工的回報卻少之又少,更遑論惠及他人。
共善運動計畫創辦人認為,企業不應把餘下的利潤用來投資金融市場、進行敵意收購、支付非僱員的股東利息(非創辦人),或是捐獻政黨。
他認為在共善經濟運動下,由於金錢回報只是達致共善的手段之一,企業不再需要盲目地做大、做強和做「最賺錢的」,不必為擊敗對手費盡心力。企業不用怕被併購,不用再追求併購他人,反而較能保持其均衡規模(optimal size)。
故此在共善運動計畫下,企業不必追求經濟增長。相反,企業營運者可以善用資源來傳播知識、改善技術、培訓員工,以及改良訂單和提供免息貸款,與此同時他們會得益於亮麗的「共善資產負債表」。
這些經濟活動非但不會導致企業增加成本支出,反而能互惠互利。當企業愈來愈重視團結 (solidarity),形成互惠互利的共同體,雙贏的經濟制度將成可能。
但這種構想俯拾皆是,他們又如何達致共善經濟的理想?
共善經濟運動計畫設計了一套獨創的公司評鑑制度,不以金錢為計算單位,而是評量公司對個人尊嚴(human dignity)、協作和團結(cooperation and solidarity)、生態可持續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社會公義(social justice)和民主協調及透明決策(democratic co-determination and transparency)的表現。
根據此五大原則,他們制定了17個共善指標來評核企業,開創了一套「共善資產負債表」(Common Good Balance Sheet),目前在歐洲超過300家企業實踐。
計畫中現時以錢計量的財務報表,將來只會是輔助審核公司的工具之一。反過來,共善經濟運動會為良好的共善經濟表現的企業,爭取種種優勢,包括稅務優惠、低息貸款和在競爭政府採購或公共研究計劃時享有優先權。
藉此希望可以幫助那些合乎公義和環保的企業,以扭轉他們生產成本較高和競爭力比其他企業較低的狀況,讓良心企業能立足於市場中繼續貢獻社會。
共善經濟運動下,企業自私自利和過度理性化的經營方式將不合時宜。由於遊戲規則改變,企業會轉而擁抱社會責任、同理心和共同決策,帶來可持續的社會效益。對企業的激勵機制逆轉後,企業間互相支持與合作會獲得獎勵,它們將以共善和合作為先,而非爭名逐利。

新版審計制度 也可以評量整個國家

根據共善運動計畫的構想,所有企業都應使用共善資產負債表。推而廣之,國家層面亦可用同樣的原則計算所有活動的共善總值(Common Good Product)。
一國的共善總值之高低,反映其國民經濟社會對公益的貢獻。對公益愈好,其評核結果愈好,反之亦然。
進一步而言,在Christian Felber和夥伴們的藍圖中,追求共善經濟運動計畫將會超越國界。他建議歐洲聯盟能夠建立新的貿易標準,就是以顧客評鑑為本的共善資產負債表來評核公司,並支援盟內國家的共善經濟交流。他們希望長遠能在聯合國(United Nations)的機制下建立共善貿易區(Common Good Zone),讓共善可望成為全球的簿記單位(global unit of account)。
從宏觀看,國民經濟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可以換為共善總值;對中觀的企業來說,財務報表將會換成共善資產負債表;那麼個人呢?

經濟病了,但病的不只是企業

假如經濟病了,那生病的不只是企業,亦在國家與個人。共善運動的核心價值是尊嚴、團結、可持續發展、公正和民主,同時尊重成就人際關係如信任、同理心、欣賞、合作和分享。而且根據他們的洞見,完滿的關係能使人開心並帶來無窮的動力。這些將成為新的個人成功指標。
如果衡量成功與否並非由財務回報來計算,而是道德和共善,將來貸款審核以至其他服務,也應以個人對共善的貢獻度為考量工具。教育系統亦需要改變,課綱內容必須基於共善的理念,從小培養個人價值觀,讓人人實踐和傳達共善。讓人們學習同理心,理解共善價值,鼓勵非暴力溝通、民主和藝術。
此外,共善經濟計劃將推動經濟民主(economic democracy)。例如,民主共享(democratic commons)、民主銀行(democratic bank)和地區經濟議會(regional economic parliaments)等等,這將是國家與企業之間的新型經濟組織。就像其他企業,它亦會以共善和民主為原則。讓教育、醫療、社會服務、交通、能源和通訊等等基本服務由公民所有,而非政府和商人。Christian Felber 揚言這些自下而上、人人參與的民主辦法,讓民眾集體討論及產生新的想法和制度選擇,他認為這將會奠定人類首次的經濟民主化。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經濟病了,共善經濟運動提供其中一個治好的方法。在這個來自歐洲的理想國中,經濟以共善為本質,合乎環境保護原則實行,人們團結地合作起來,達成共善目標。
當經濟增長不再,可望在新經濟下,個人和企業取得生態平衡、達致社會公義和可持續的發展。如此共善的意義,正是北京清華大學劉瑜教授的名篇所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既然未來,是未知,不如想想在琳瑯滿目的另類方案中,你可以找出有用的來實踐,為自己、為社會,籌劃未來,積極求變。
核稿編輯:金靖恩

文章標籤

  • 創意造言

    創意造言

    張立健,歐盟伊拉斯謨計畫全球研究碩士生,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研究助理。曾參與於盧森堡的亞歐基金青年領袖高峰會 (ASEFYLS 2015) ,亦曾在維也納學習替代經濟及貨幣夏季課程 (Alternative Economics and Monetary Systems) 。寄望未來的社會變革源於當下的責任經濟、消費良心、共同參與和自主改造。本欄憑眺趨勢,知識轉移,中西混雜,創意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