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劉致昕
我們在柏林最著名的購物區選帝侯大道(Kurfürstendamm)見面。
坐上麥斯滿是蔬菜味的車,不到二十分鐘,到了一個超大「公園」,他打開柵欄、對我揮揮手,「進來吧!」
五個好大的「圓田」像是射飛鏢的標靶躺在地上,由內到外每一圈是至少一種作物,共八圈。整個圓又像Pizza一樣,切成25等分。每一等份代表一個家庭。
這裡是Bauerngarten的農園之一,五年之間,Bauerngarten在柏林近郊打造了共二十三個圓型田園,超過一千七百人的半農半X夢在這裡實現。
其實都市人要的小確幸,在田裡
假日上午,老夫妻、輪值的兒子們或者是一家四口,每一個圈內的「農學伴」們陸續來照顧田地,收成下一週要吃的鮮蔬。成為Bauerngarten的會員之後,只要每週來耕種兩個小時,一整年便能擁有四十五種自己種的新鮮蔬果。
他們共用農具、自動灑水系統,每個人走進來都先看麥斯留下來的指示,就像高中生走進教室一樣,家庭間討論彼此的「成績」,一起整土、一起幫忙互相照顧。
「現在的人,尤其是都市裡的人,都感覺不到跟土地、跟人的連結。」
麥斯說,不了解吃的食物哪裡來,小孩甚至沒看過田地,都市中吹起對好食物的追求。學農的麥斯想起農村的家鄉生活,再看見都市生活的缺乏,似乎,「下田」正是都市人需要的解方?
為什麼農園必須是圓的?
Bauerngarten提供了這個解方,每年收取三百九十歐元作為年費,差不多就是會員拿到的農作市價總值。從秋天開始申請加入,冬天開始上工作坊,會員學習基本的農作技能,與每一圈的會員討論想要種的菜、時間序等,接著由Bauerngarten團隊準備一切材料。每年五月開始,四十五種蔬果按照會員的想法一批批種植,Bauerngarten團隊負責日常的除草、澆水、環境照顧,除此之外,從播種、施肥到收成,都由會員自己負責。
「他們怎麼會有時間?」我好奇的問,「每週如果連兩個小時都沒有,我也真的不想管了」麥斯笑說。
他每週至少巡視各座農園一次,看到每一處的狀況都直接拍照上傳網站,不管是該收成了、該施肥了或者該停止偷懶了,透過網路,會員都能收到麥斯的指示,「我有時候會故意拍一些『啊!快死掉了!』或者『誰家的孩子長得那麼快』的照片刺激大家。」
跟著麥斯一圈一圈走著,看著他一一拍照、看著每一家的成果發出嘖嘖聲,「現在你知道為什麼要是圓形了嗎?」他問。以圓形為農園的形狀,勢必在彼此之間留下閒置的空地,從商業角度出發圓形並不合理,特別是Bauerngarten的農地全都是租來的。
他帶著我從圓心出發,他推著除草機順著螺旋狀的田埂,一邊巡視一邊也完成除草。由地底下挖出的地下水源,更是透過自動偵測的灑水器以繞圈的方式澆水,三公頃的面積澆水不耗一個人力。
省力之外,圓形更代表著社群的建立。
以切Pizza的方式把一個圓切割成二十五塊,增加了每個會員彼此間互相影響跟互動的機會,「人難免有惰性,但是一旦有同儕壓力,總還是會認真一點的。」
以圓為單位的每一組,在網站上有自己的討論區,從「為什麼你的南瓜比我大?」到「我下週要出國,你可以幫我看著嗎?」會員們天天交換著農園的情報。
虛實整合之後 半農半X不是夢
「這個模式不是新的東西了,」麥斯說,十幾年前就有農人開放田地讓人租用共耕,但只有三名兼職員工以及麥斯自己的Bauerngarten,五年內能從四座發展到二十三座農園,靠的,是網路跟科技的進步。
灑水是自動的,而會員服務也利用了網路平台的社群效應。利用討論區減低許多溝通成本、增加會員互動,還有一步步的教學也仰賴實體與虛擬的搭配。麥斯打開放在農園一旁的公共工具箱,裡面放著每個人需要的有機肥,會員如果忘記了怎麼施肥,還可以選擇從網路重溫工作坊的內容,搭配眼前的工具箱使用。這些服務,都讓會員的成功率更高,提升成就感跟收成的量。
服務的滿意度加上口碑效應,Bauerngarten近幾年的會員續約率都保持在七到八成,目前五百七十五個家庭之外,還有兩百個會員申請在候補,「接下來想要往漢堡走,但要先找到人手」麥斯苦笑。
Bauerngarten的模式成功關鍵是位置與人才。 曾經的失敗經驗告訴他們離都市太遠就失去了客源,但要找到能夠善用科技又具備農業知識的人才,對此,麥斯有些著急,因為在他心裡,農村的未來始終是個責任。
讓農業走向服務業,串聯農村與都市兩方需求
麥斯從小在農村中長大,對農有興趣、又學農,我問他為什麼不回家?「那種一般的農業太無聊了,而且,沒有未來,」他對我滔滔不絕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的農業如何整體邁向工業化,進一步的對傳統農人造成挑戰,「現在你要開始一座可以競爭的農場,至少要準備四十五萬歐元,這遊戲我實在玩不起」麥斯說。
同時,面對大規模的機械式生產,麥斯爸爸代表的傳統生產者,普遍面對被收購、產能被整併、價格被控制,接著是人力老化的問題,若真的回去接班也將是硬仗一場。
從小想要從農、卻害怕從農,麥斯從柏林南邊開始拜訪了一百多名小農後,「我說我想要靠服務賺錢,我爸爸不是很能理解,」麥斯回憶。從都市人的需求、土地的閒置、老農的人力缺口中,Bauerngarten藉著科技加持,巧妙的創造了一個互補的合作模式,實現都市人的小確幸也為農人找到新的出路,如果說人們對好的食物只會越來越渴望,人們永遠都需要吃,「那這種服務應該很難被淘汰了,對吧?」麥斯說。
核稿編輯:金靖恩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