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利雪詩Photo Credit: 利雪詩
張凱琳為了延續舊衣生命和幫助在地婦女二度就業,在桃園創辦了寺日工作室。張凱琳用回收的牛仔褲,重新設計打造,把時間反轉,重新賦予舊衣們新生命,製作成錢包、手提包、外套等。

生命力新聞/吳源南、利雪詩

起初理念 從零到有

張凱琳來自香港,結婚後便移民到台灣。張凱琳之前在香港從事兒童服裝設計師,因為每年平均要畫出 4、5 百件款樣式的設計,所以很熟悉設計製作衣服。張凱琳在台灣參觀了桃園附近的公益團體,裡面有個回收衣服的倉庫,看到裡面還是有很多新穎的衣服,因為每季流行的衣服款式不同而導致衣服生產過剩,堆積嚴重。
到台灣後,張凱琳想接著以服裝設計這個專業去改變這個狀況,因此她決定要創業,在桃園成立一個以延續「牛仔」生命,用牛仔布重新製作衣物、手袋等的工作室 — — 寺日工作室。「寺日」的意思是回到過去,有翻轉時間之意。
張凱琳表示事業從零開始,參照對象寥寥無幾,儘管之前有工作的經驗,可是對於創業的能力所需是完全不夠的。憑著自己獨特的經營方式,在舊衣改造的路上創出了一番事業。實際做回收的工作是在去年年初的時候開始,距離現在其實只有一年多的時間。張凱琳在 2018 年 9 月正式登記工作室,現在已站穩自己的腳步,事業也漸擴大規模。
張凱琳特別介紹了自己的工作室的選址,她告訴我們工作室的舊址是傳統的閩南農村建築,當時農民生活拮据,沒有太多的預算買紅磚起房子,只好用泥磚代替。對此她認為這種房子非常符合她工作室的理念,同時把舊的東西在改裝後重新使用,融入當地人情風貌。工作室裡所包含張凱琳的辦公室、處理牛仔褲的庇護工廠、布料倉庫等,把生產線集於一地,到現在工廠裡有兩名正職,三名兼職,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寺日工作室內。來源:利雪詩)
(寺日工作室內。來源:利雪詩

為婦女帶來就業機會

張凱琳受到婆婆的啟發,婆婆退休後,每天就在家看電視,日子無趣平淡,可是婆婆還是很想補貼家用,就把婆婆作為第一個測試對象,從她完全不會縫製技巧,教到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一些小的零錢包,這讓婆婆獲得成就感,也成為了婆婆的興趣。這讓張凱琳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也萌生了幫助在地婦女二度就業的想法。
張凱琳非常喜歡現在的生活。從成立工作室到現在已經一年多了,不僅站穩了腳步,還幫助到在地失業的婦女就業。在寺日庇護工廠裡有為她們提供職位,傳授縫製的技術給她們,讓她們在退休後有一個精神寄託的地方,順便可以補貼家計,工作室有提供場地給孩子做功課學習,讓工作的媽媽們不用擔心孩子。
(張凱琳重新賦予舊衣們生命,製作成錢包、手提包、外套等。來源:利雪詩)
(張凱琳重新賦予舊衣們生命,製作成錢包、手提包、外套等。來源:利雪詩

回收處理工序 為未來打好基礎

張凱琳工作室所用到的牛仔布料,其中有 6 千條來自 Timberland 捐贈,在裡面有認識的朋友,向他們提案後覺得可行,便決定一起合作,還有在地民眾所捐贈,這也是目前工作室舊衣的來源。
工作室收的牛仔褲不一定是乾淨或是完好無損的,都會經過清洗、拆解、整理、設計的工序,再做成自創的牛仔品牌服飾。由於每條牛仔褲的版型、材質、顏色都有差別,這會讓回收的成本有所提高,同時需要花費很多的人力、物力。
為了把成本降低,張凱琳之後會先試著把牛仔褲有系統化的分類,再做裁剪、拼合等工作,把時間縮短,通過小量生產把產品推向市場。
(寺日工作室的運作流程。來源:生命力新聞)
(寺日工作室的運作流程。來源:生命力新聞
張凱琳透露之後會拓展客製化的形式,客人提供衣物材料,不再局限於牛仔布料,使舊衣可更多元化的延續生命,為客人設計打造專屬的新產品。
張凱琳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投入舊衣改造,在退休後的生活有新的興趣和目標。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把「時」間反轉 為舊衣帶來新生命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