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視界/同理心&賦權 社企必要的感動
聯合報/林耀南/輔仁大學國際創業與經營管理研究所副教授(2015年1月5日)
什麼是同理心及賦權?兩者與社會企業有何關聯呢?心理學家曾對同理心提出簡單定義 「從對方的眼睛來觀看與體驗整個世界」。
筆者曾碰過一位國內知名的成功企業人士,目前也從事協助脊髓損傷傷友之社會企業發展,其提到與終身坐輪椅的傷友談話時,必定會蹲下或彎腰,使自己與對方同一水平高度進行對談,筆者當下不解,經詢問後才發現,他了解坐輪椅傷友,終其一生與他人談話,都必須以極不舒服的仰頭姿勢,長時間抬高脖子,所以他特別注意到彎身談話之小細節,使對方感到其尊重與同理心。這位企業家也不因過往的成功經驗,而在社企組織中扮演強勢領導或指導者角色。
再者,筆者也從類似上述的種種社企例子中體會,同理心不等於同情,尤其對於從事社會企業發展之人士而言,能真正從弱勢族群的視角出發,同理且滿足其需求,而不是如同一般企業強調效率與效能,又或是強迫弱勢族群必須符合我們刻板印象的既有框架,才是社會企業最珍貴的價值與存在目的。
另一方面,筆者頗認同大誌雜誌(Big Issue)所倡導的鼓勵弱勢族群「把手舉起來,不是把手伸出來」之賦權概念,所謂的賦權,乃是藉由一種參與、合作與學習等過程,使個人感受到主控自我的力量與責任,也藉以提升自我認同與個人功能,而此概念也在社會企業運作中充分展現。
筆者曾販賣社企產品的街友進行深度交談,除了經濟的滿足外,他同時強調這份工作的重視與責任感。更進一步,他充滿自信的強調自己不但能自給自足,還能夠鼓勵與扶持其他街友共同投入社企產品的販賣,幫助更多同是街友的夥伴。從其充滿自我認同的語氣中,筆者深刻體會社會企業所喚起弱勢族群「舉手而非伸手」之賦權力量。
而最令人感動的,莫過在賦權之驅動力下,上述街友從原本受助者角色,進一步提升為助人者角色。最後,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說過 「愛與工作是個人存在的希望與價值」,這不就剛好是在社會企業中的同理心與賦權嗎?的確,社會企業應不只是帳面的數字盈餘或政府政策而已,有時也很需要一連串的感動與希望!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
當追求夢想的理由超越「自己」,你將重新擁有給予的能力 深為大誌「把手舉起來,不是把手伸出來」的想法感動嗎? 現在就到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帶你看見社會企業在全球掀起的以愛創業!
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堅持的力量,報名請點此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