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特派記者李昭安(2014年5月26日)
周五午後,香港中文大學大四學生穿著學士服,在校園內拍畢業照,臉上洋溢著笑容。但笑容背後,學生其實各有憂慮。三個多月後他們將踏入社會,有的背負著爸媽希望孩子進公部門、大企業的期待,積極瀏覽各項徵才、考試資訊;有的則憂心要開始償還數十萬元的就學貸款。
現實壓力,壓抑了青年們的創業夢。香港寸土寸金、租金可觀、營運成本高,創業大不易。據香港中文大學粗估,香港大學畢業生創業比率約不到百分之十,願意投入社會企業的年輕人,寥寥可數。
為打造有利社企發展的「友善環境」、吸引年輕人參與社企,香港民間現在有三股力量分頭並進。
第一是打造「共同工作空間」,讓草創社企能以低於市價租金租用工作空間。第二是提供創投基金扶植。第三是舉辦「社企挑戰賽」,讓獲勝團隊可拿獎金當創業基金,實踐「社企夢」。
三者關照面向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協助年輕社企團隊建立商業模式、開拓財源、節省支出、提供創業所需資訊,以及串連「社企人際網絡」。
位在香港西九龍的「好單位」(The Good Lab),占地五百多坪,是香港最大共同工作空間,也是眾多社企的「基地」。個人會員、創業團隊成員只要每月付台幣八千元至一萬二千元不等金額,就能無限時數使用「好單位」的工作空間。
「好單位」創辦人黃英琦說,「好單位」每周都會舉辦社會創新、創業等講座,同時提供「導師支援」,有義務律師、會計師、創業「導師」定期與會員交流,解答創業時遇到的困難和法律問題。
「好單位」共有十個社企團隊、七十多位個人會員進駐,孵育出近百個社企計畫。不同團隊在此激盪創意、交流創業資訊,儼然成為香港最大的「社企聚落」。
今年廿五歲的「好單位」員工林永沛說,年輕人對社會現狀不滿,有人選擇上街遊行抗議,而參與社企也是「改變社會現況」的一種方式。
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項目總監蔡明都,二○○八年起推廣「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至今年已累積七百多個社企隊伍,其中只有十四個得獎隊伍成功創業。
蔡明都舉今年冠軍隊伍「溫.待」為例說,五個香港理工大學男學生希望和餐廳合作,推出可以幫助貧苦人士的「待用餐券」。
主辦單位將引介對此有興趣的企業給「溫.待」團隊,希望「待用文化」能廣泛推廣到食、衣、住、行等不同層面。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