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工作:零廢棄 X 綠職涯X撐永續
循環經濟的概念益發重要,更改寫了未來的工作樣貌——新世代工作者如何貫徹零廢棄思維、有效利用資源、促進永續發展?社企流攜手佛教慈濟基金會,推出「循環工作:零廢棄 X 綠職涯X撐永續 」系列策展,透過專題與論壇,邀請大眾一同認識循環工作的內涵,開啟嶄新的職涯想像!


感謝下列「循環夥伴」長年實踐循環經濟,更一同推廣循環工作,協助更多青年踏上綠職涯!(順序依首字筆畫由小至大排列)
  • 二拾衫:一群剛畢業的大學生,但相信自己有機會改變世界。致力於成為「循環拾尚」的引領者,透過獨特的到府收衣、棚拍上架的流程,讓環保更便利,提供台灣民眾在衣物處理上的綠色新選擇。
  • 好盒器:從 2016 年開始推動循環容器服務,結合外帶與外送情境,在各城市中建立便利的循環杯租借網絡,實現外帶包裝零廢棄的可能。目前服務推行至全台 7 個城市,約有 100 間合作店家,截止目前已減少超過 12 萬組一次性容器。
  • 格外農品:格外農品結合中文與日文「格外」的意思,為產地品質無虞的「格外品」,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支持友善耕作農民、提供消費者更好的選擇、推廣食農教育,與土地、農民、消費者共生共好。

專題文章

1 / 10篇)

進入循環工作相談室,任何科系都能推動零廢棄

Photo credit: Kenan Buhic
社企流/文:郭潔鈴
盼望發揮自身專業,對環境有所貢獻?如今,循環工作(Circular Jobs)將是未來發展極具潛力的職涯選項。
致力推動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與知名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合作推出的研究指出,隨著越來越多企業轉型至循環經濟,將為全球帶來一兆美元的商機。(同場加映:未來工作正改變!揭秘「循環工作」,加入綠職涯行列
當循環經濟蓬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將日益提升。循環工作不只是修理跟回收,3 分鐘閱讀「循環工作相談室」懶人包,跟著故事主角一同認識 3 大類循環工作,並了解不同學經歷背景的工作者,如何發揮所長,共同達成零浪費目標。

找工作找得好灰心?歡迎來到循環工作相談室

他是一名產品設計師,正準備尋找下一份工作。打開求職網站,看見琳瑯滿目的職缺,好不容易選定一間薪水不錯、符合能力的工作,仔細一查公司資訊,卻發現有不少次任意傾倒垃圾、偷排廢水等環評違規紀錄。關注環境議題的他,盼望有更好的選擇。
尋尋覓覓之下,他終於發現有間公司,寫著令人耳目一新的招募說明。過去他總是捨不得自己精心設計的產品,成為掩埋場裡的成堆垃圾。現在,他有機會可以讓廢棄物全部消失。

什麼是循環工作?這群人讓資源生生不息!

有別於傳統「獲取、製造、丟棄」的線性經濟模式,近年興起的循環經濟,目標讓資源重複循環再利用,最終達到零廢棄。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需要許多工作者發揮專業,從源頭改善設計,並在末端妥善回收。
除了較常聯想到的設計、維修、回收等職務,循環工作涵蓋的領域其實十分多元。荷蘭非營利組織 Circle Economy 將循環工作分為 3 大類別:核心循環工作(core circular jobs)、賦能循環工作(enabling circular jobs)與間接循環工作(indirectly circular jobs)。
從事核心循環工作者,需確保資源可以重複利用,是推動循環經濟的第一線戰力。若是具有環境工程、材料科學、生物資源等相關背景,十分符合核心循環工作所需的專業。
從事賦能循環工作者,將能為循環經濟移除障礙、擴大規模,加速產業轉型。
若為商管背景,可從商業模式創新著手,例如推出以租代買的服務;若為資訊背景,可應用大數據分析,找出供應鏈中默默被浪費的資源;若為設計背景,可使用適當的材料,延長產品壽命;若為教育和大眾傳播背景,可持續傳遞循環經濟理念,讓零廢棄精神深植大眾心中。
若學經歷背景並不符合上述領域,仍可以從事間接循環工作。在每一天的工作日常,人人都有機會落實循環思維,例如定期維護公司設備、在政府部門制定推動循環經濟的政策等。
想了解更多循環工作的職涯樣貌?社企流將專訪在台灣實踐循環經濟的代表組織,帶你一窺循環工作從業者的日常!
核稿編輯:李沂霖 共同策動:佛教慈濟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佛教慈濟基金會共同策動。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循環工作:零廢棄 X 綠職涯X撐永續 」策展,開創職涯新可能
循環經濟浪潮來襲,工作內容正在改變,未來 10 年預計會誕生超過 700 萬個新工作!社企流推出台灣第一個全面解析「循環工作」的主題策展,透過專題與論壇,剖析循環工作的內涵與職場樣貌,為具環境永續使命的青年,開啟嶄新的職涯可能性。 >> 免費報名論壇,聽前輩第一手經驗談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2 / 10篇)

未來工作正改變!揭秘「循環工作」,加入綠職涯行列

Photo credit: Alexander Suhoruco
社企流/文:李沂霖
在氣候變遷、資源耗盡的背景下,傳統「獲取、製造、丟棄」的線性經濟模式失效,近幾年來,以零浪費為目標、將廢棄物再利用創造新價值之「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已成全球政府、企業突破當代困境、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台灣政府亦將循環經濟列入產業創新政策之一,積極促進產業轉型。
隨著循環經濟的趨勢持續發展,未來的工作內容正不斷地改變。國內外智庫皆指出,「循環工作」(Circular Jobs)將是各國發展的重點項目之一,相關的工作機會將不斷擴展,目前荷蘭為全球循環工作佔比最高的國家(8.6%);而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簡稱 ILO)調查,邁向循環經濟的過程中,至 2030 年預計會創造出超過 700 萬個新工作。
2016 年,社企流推出《循環經濟:走向零浪費時代》專題,從源頭設計、到末端回收,談零浪費、資源完全循環的經濟體系,如何引領經濟革命、帶來綠色商機。
2021 年,社企流攜手長期耕耘環境保護、循環經濟的慈濟,一同推出「循環工作:零廢棄 X 綠職涯X撐永續 」策展,希望透過專題與論壇,延續此議題的討論,聚焦於循環經濟中的工作範疇、職場樣貌,為具環境永續使命、欲在工作中發揮影響力的青年,開啟嶄新的職涯可能性。
什麼是循環工作?只有站上回收第一線、或具備產品設計、維修技能的人,才能加入循環工作的行列嗎?
其實,循環工作比你想像中的更多元。致力於推廣、加速循環經濟發展的荷蘭非營利組織 Circle Economy,針對循環工作發布了許多研究報告,提出循環工作的 3 大範疇分別為:
  • 核心循環工作(core circular jobs):直搗循環核心的第一線工作,包含將資源回收、賦予廢棄物第二生命、透過維修延長產品壽命等任務。
  • 賦能循環工作(enabling circular jobs):加速循環經濟發展的最強外掛,核心要素包含落實未來導向設計、重新思考商業模式、整合數位科技優化資源使用、串連供應鏈合作共創價值、透過教育推廣循環知識等面向。
  • 間接循環工作(indirectly circular jobs):完善循環經濟生態圈的隱形推手,包含支持循環工作的一切間接商業及非商業工作內容,例如協助產品完成循環流程的快遞、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產農產品的農夫等。
舉凡讓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核心循環工作、以為未來設計的思維發展產品或服務的賦能循環工作,還是落實循環思維、支援循環經濟發展的間接循環工作,都是對循環經濟有貢獻的關鍵職務。
想知道自己的專長背景如何為循環經濟盡一份力?立即進入循環工作相談室,3 分鐘找到參與循環工作的方式。
若想聽聽從事不同循環工作的前輩怎麼說,歡迎免費報名當個「不廢」青年,循環工作全解析論壇,從致力於推廣循環經濟的荷蘭非營利組織 Circle Economy 研究員 Joel Marsden 的分享中,了解循環工作內涵與趨勢洞察;更能與資深工作者,如春池玻璃副總經理吳庭安、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淨斯人間志業研發長蔡昇倫等人相會,一窺循核心、賦能與間接循環工作中的職場樣貌、並習得該領域工作者應具備的能力與思維等面向。
接下來,社企流與慈濟將持續關注台灣循環工作相關的資訊、職缺與資源,邀請你迎向零廢棄未來,投入綠職涯、一同撐永續!
參考資料
共同策動:佛教慈濟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佛教慈濟基金會共同策動。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循環工作:零廢棄 X 綠職涯X撐永續 」策展,開創職涯新可能
循環經濟浪潮來襲,工作內容正在改變,未來 10 年預計會誕生超過 700 萬個新工作!社企流推出台灣第一個全面解析「循環工作」的主題策展,透過專題與論壇,剖析循環工作的內涵與職場樣貌,為具環境永續使命的青年,開啟嶄新的職涯可能性。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3 / 10篇)

台灣青年為循環手機品牌 Fairphone 減碳排、顧人權

Photo Credit:Fairphone 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蘇郁晴
你是否也一樣,花了大筆鈔票買了時下最新型號的手機,卻用不到 3 年就因為故障、只好淘汰掉?為了延長手機使用年限、減少電子廢棄物的產生,荷蘭社會企業「Fairphone」推出全球第一款兼具公平交易與環境友善的智能手機,每支手機至少可以使用 5 年之久。
這款嶄新的「永續手機」雖然是荷蘭品牌,但負責推廣公平物料計畫的成員之一來自台灣。她是在 Fairphone 擔任責任採購經理的張競之,主要工作內容包括與提供手機物料的供應商溝通、並進行調查,確保手機零件皆由可溯源的公平物料組成、同時也確保供應商的方方面面都符合國際規範。
一個台灣女孩為何會離鄉背井來到荷蘭、投入循環工作呢?
張競之在就讀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時,曾到荷蘭做交換學生,那時的她與永續議題如同不相識的陌生人,直到畢業後,她誤打誤撞進入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工作、擔任國際事務專員,協助地方政府將國際上的氣候變遷架構融入城市的發展策略中。
在這份工作中,張競之深深感覺到氣候變遷問題的急迫性、它攸關於整個社會與人,這讓她開始關注永續議題。但最讓張競之著迷的是,她接觸到許多私營企業,看見他們為了回應氣候變遷問題,不僅展開減碳行動,還因此調整不同的商業模式,讓她在永續中看見新的可能性。
因此在選擇研究所時,張競之優先選擇在鹿特丹管理學院攻讀「國際事業與永續」(Global Business and Sustainability)。「當時在準備各家研究所的資料時,我發現其他系所都比較偏向研究碳交易等減碳議題,但我對私營企業、創新商務模型比較有興趣。」她說。研究所畢業後,她透過社群平台 LinkedIn 投遞 Fairphone 的職缺,展開在荷蘭的循環職涯。
「Fairphone 雖然規模不大,但在荷蘭的名聲響亮。我在讀研究所做個案研究時,教授也以此為創新案例解說,現在甚至還出現在當地小學生的課本中」張競之分享。

相較賺多少錢,更在乎是否發揮影響力

對張競之來說,Fairphone 的理念以及行動,完全符合她期盼為社會與環境帶來正向影響力的想像。Fairphone 觀察到在手機市場中有兩個棘手的問題,分別是供應鏈的價值分配不平等現象、以及現有手機普遍使用年限短而產生的大量電子廢棄物,因此他們致力打造一個對環境與社會皆公平的電子產業。
在社會面,他們要求合作的供應商公開作業員的工作條件,需符合不超時、不使用童工等原則;此外,Fairphone 還會提供體面生活獎金給領取基本薪資的作業員,在讓作業員得以照顧家庭的同時,也希望自己能成為產業典範,讓同行能注重、並一同改善供應鏈的剝削問題。
(Fairphone 照顧整個供應鏈的作業員。來源:Fairphone)
(Fairphone 照顧整個供應鏈的作業員。來源:Fairphone
​在環境面,Fairphone 則設計出模組化的手機,若是手機故障,消費者可以自行購入零件,接著像拼湊樂高模型一樣,自行進行維修,目標是讓一支手機可以至少使用 5 年,降低電子廢棄物的產生、進而減少碳足跡。
(Fairphone 製造模組化的手機、並販售零件,讓消費者能自行維修。來源:Fairphone)
(Fairphone 製造模組化的手機、並販售零件,讓消費者能自行維修。來源:Fairphone
​目前的 Fairphone 是約 80 人的團隊, 有行銷部門、研發部門等,每位成員的背景也相當多元以支持公司的快速成長,「比較不同的是,我們的公司層級 KPI 超過 7 成都是與永續有關、股東相較賺了多少錢更在意公司是否發揮環境及社會影響力,比如減碳、電子廢棄物中和、改善多少人的生活等。」張競之說,「而每一位 Fairphone 成員也有相同的共識,就是我們想要改變這個產業。」

手機物料的守門員——責任採購經理

張競之在 Fairphone 內曾擔任半年的實習生、也曾做過價值鏈專員,雖然職稱不同,但她笑說,工作內容其實與現在大同小異,但隨著公司擴大規模,接觸的事物會越來越廣。
「這就是待在逐步擴大規模的企業的好處,你可以與組織一起成長。」張競之說。
目前身為責任採購經理,張競之負責的工作內容包括與供應商溝通 Fairphone 的理念與需求,確保雙方有機會與意願深入合作;負責做社會和人權面的盡職調查,確保合作的供應鏈的員工的工時、福利等都有符合國際規範;以及追溯物料的來源,確認製造手機的零件包括哪些物料、它們來自哪些地方、並串連不同的供應鏈等。
目前張競之已在循環職涯工作 5 年,她認為這是一個很有成就感、也很常碰到挫折的產業。她表示,有時永續相關計畫會受到如疫情、原料短缺等時事影響,另外也有部分的人看見目前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狀況落後會很焦急,覺得若不立即做出改變,整個計畫就會失敗,「但實踐永續的過程就像是在跑馬拉松,要把時間拉長遠來看,現在與 3、5 年前相比,整個業界已經變得好很多了。」每當這麼一想,張競之便會覺得自己的工作,的確能成為改善世界的力量之一。

展開循環職涯的 3 個行前準備

青年若也想投入海外的循環職涯、為在乎的議題工作,可以如何做準備?張競之以自身經歷分享 3 個推薦的方式:就讀相關科系、追蹤意見領袖、以及聯繫產業人士。
在確認自己對永續議題有興趣後,張競之推薦青年可以就讀與之相關的系所,培養硬技能。「比如說,現在歐美國家有很多與永續供應鏈有關的科系,教授會教你一些實際運作需要的知識,如計算逆物流該把物流和回收中心設在何處,以利公司獲得最大效益等。」如鹿特丹管理學院的供應鏈管理碩士學程等。
接著,就是透過追蹤意見領袖,了解永續趨勢。由於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讀相關系所,對此張競之推薦自己平時就有的習慣——善用如 LinkedIn、Twitter 等便利的社群平台,追蹤自己嚮往或有興趣的產業的意見領袖,並深入瞭解他們推薦的事物。「我個人很景仰聯合利華的前執行長 Paul Polma,他帶領聯合利華邁向永續領導者的位置。」張競之分享,「定期也要去追蹤其他的意見領袖,以掌握全面的相關趨勢。」
最後,針對已經找到有興趣產業的青年,張競之則建議可以透過社群平台陌生開發、主動聯繫你有興趣領域的產業人士。「當初我在準備研究所論文時,就是藉由此方式,了解荷蘭跨國電子公司 Philips 等如何推動循環經濟。」她說,這不但能幫助自己進一步認識產業,還能累積談資,讓他人知道你不只對這個領域抱持熱情,還積極採取行動。
但在陌生開發、建立人脈的過程中,切勿懷抱「我要透過這段關係找到工作」的心態,「應該把自己當作一名採訪者,在詢問資訊、尋求幫助前,應先做足功課,並明確的讓對方知道可以提供你什麼資源與協助。」張競之說。
若是青年不知該如何開啟歐洲的循環工作,張競之也聽過幾個相關社團,如台灣人共同創立的「歐涯 OYA Career」,向專業的顧問群諮詢,以掌握歐洲的職場狀況、了解如何準備相關資料等。
(張競之認為主動與業界人士聯繫,是深入瞭解產業最直接的方式。來源:mentatdgt on Pexels)
(張競之認為主動與業界人士聯繫,是深入瞭解產業最直接的方式。來源:mentatdgt on Pexels
​採訪的尾聲,張競之鼓勵與她一樣,期望透過工作發揮影響力、而不畏艱難投入循環職涯的青年:「不要妄自菲薄,盡可能去體驗新的事物,最後將自己有興趣的部分,轉化為可以做出貢獻的專業。」如同當年初入循環工作的她,就算曾感到害怕,仍毫無畏懼地嘗試,為更好的世界盡一分心力。
核稿編輯:李沂霖 共同策動:佛教慈濟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佛教慈濟基金會共同策動。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身為地球村公民,我們都該具備相應的「永續力」以回應當代問題!立即參與永續素養大調查,掌握年度最熱門永續話題、還能獲得多項永續好禮! >>即刻填答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4 / 10篇)

台灣青年在荷蘭的循環職涯——認識新興工作「逆向供應鏈管理」

Photo credit:Alexander Suhorucov on Pexels

社企流/文:蘇郁晴
當我們選購一組沙發,多數時候的情境是這樣的:到門市挑選、由傢俱行配送;當沙發使用多年,老舊損壞之時,再通知清潔隊載往垃圾場,沙發的一生就此結束。而今,在循環經濟蓬勃發展之下,這組沙發可能面臨不同的命運——從消費者手中,送回傢俱行,經維修或回收重製等步驟,再次展開新的生命循環。
這樣的運作模式,屬於「逆向供應鏈」的一環,現正於不少企業中實踐,如 IKEA 已在美國推行一項「回購服務(buy back service)」,向顧客買回遭淘汰的 IKEA 傢俱,經重新整理後,再販售給有需求的買家。(延伸閱讀:向消費者買回舊書櫃!IKEA 新推「回購服務」,讓淘汰家具獲第二生命
逆向供應鏈的模式,已在歐美國家日趨成熟。在荷蘭從事循環工作 3 年的台灣人 Sharon 解釋:「只要一個物品失去其原本的價值,廠商從消費者或通路等人手中回收回來,不管是進行維修、再利用、重新製造等行動,皆屬於逆向供應鏈的範疇。」
以大眾最為熟悉的例子來說,當我們將在保固期內的電腦送回原廠回收,也就屬於逆向供應鏈的一環,如今在循環經濟發展下,逆向供應鏈觸及的範疇也隨之越來越廣。
(IKEA 推出的回購服務,是逆向供應鏈的一環。來源:IKEA 粉絲專頁)
(IKEA 推出的回購服務,是逆向供應鏈的一環。來源:IKEA 粉絲專頁

​一窺逆向供應鏈的工作生態

在逆向供應鏈中,會有什麼樣的工作內容?Sharon 以寶特瓶回收再利用的過程為例,並分成物流、金流、資訊流與技術流舉例說明。
在物流中,工作內容包括思考消費者用畢寶特瓶後應投遞到何處、運送人員又該送往哪裡,讓寶特瓶能夠順利地回收再利用等。
在金流中,設計商業模型時需要思考有什麼樣的市場價值,能驅使逆向供應鏈的各個利害關係人將寶特瓶從消費端回收至生產端;若沒有經費,又應該由誰來出錢等。
在資訊流中,也需要有人負責統計寶特瓶的生產製造商每年回收再利用了多少寶特瓶,提供廠商做資訊的揭露等。
在技術流中,則需要有人研究若是寶特瓶要回收再製成新產品,哪一間廠商有這樣的技術可用等。
除了上述工作內容外,逆向供應鏈的發展也產生不少新興的職位,例如專案管理人員需負責整合物流、金流、資訊流與技術流的所有資訊,並與各利害關係人溝通,讓電子產品能順利回收、邁入下一個生命里程。

多讀多交流,讓循環經濟門外漢「入行」

雖然欲從事逆向供應鏈工作,看似需要擁有相關背景的人才,但多閱讀、多交流也能幫助零經驗的青年投入此領域。
大學與研究所分別專攻外文與藝術管理的 Sharon 就是其一。她在就讀大學期間,透過新聞首次認識循環經濟,本身就有環保概念的她對此一見鐘情,她笑著表示自己與循環經濟真是相見恨晚,此外,Sharon 也認為,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與資源枯竭的情況下,循環經濟正是其解方之一。
因此,她在荷蘭攻讀研究所期間,先透過網路文章、線上課程、與書籍了解議題的概念與現況,例如線上學習平台 edX 開設給循環經濟新手的課程「Circular Economy:An Introduction」,以及其他推薦的資源包括提供與氣候變遷、綠色經濟相關課程的「UN CC: E-learn」、分享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資訊的「SDG Academy」等,詳細介紹可以閱讀此篇文章
接著,她也實際參與當地的社群、工作坊、展覽等,與循環工作者、以及關注循環經濟議題的人們交流,如參與荷蘭的創新博覽會「InnovatieExpo」,看見該國針對能源轉型、循環經濟等議題的創新案例;又或是前往由荷蘭循環經濟基金會發起的活動「循環經濟熱點」(Circular Economy Hotspot),了解不同國家的產、官、學界如何打造循環經濟生態系。
「除了了解永續發展、循環經濟等各行各業都會觸及到的議題外,也可以參考自己專業領域內有什麼樣的活動,比如說時尚產業可以參考永續時尚平台『Fashion For Good』。」Sharon 表示。
經過一年的時間,Sharon 明顯感受到自己在循環經濟領域的成長,不但能在活動中侃侃而談自己的觀點、還認識了不少相關人士、建立人脈,更幫助她順利找到循環工作。盤點過去的求職經驗,Sharon 分享兩個曾嘗試過的方法,包括與業界人士、人力仲介保持聯繫,未來若是有相關機會,就有可能優先獲得工作;或是好好經營社群網絡「LinkedIn」,並藉此投遞自己的履歷。
(多參與實體活動、與他人交流,幫助 Sharon 深入了解循環經濟。來源:Fox on Pexel)
(多參與實體活動、與他人交流,幫助 Sharon 深入了解循環經濟。來源:Fox on Pexel

​循環工作從業者的 3 個必備能力

於循環工作領域、從事逆向供應鏈管理 3 年的 Sharon,認為此領域的從業者需擁有 3 個必備技能,包括問題分析與解決力、快速學習力、以及人際溝通力。
她分享自己在建立技能時的方法與注意事項,針對問題分析與解決力,Sharon 提醒需要釐清問題到底是什麼,才能找到準確的解答;針對快速學習力,她建議可以在每次學習新事物後,立即輸出、與他人交流觀點;針對人際溝通力,Sharon 則鼓勵青年多試錯,才能了解面對不同的人,該用什麼樣的溝通方式。
雖然循環工作能為世界帶來正向影響力,但 Sharon 觀察,仍有不少在此領域工作的青年,沒有發現自己在做的事多麽有意義,反而覺得循環工作就是在「做回收」,因此偶有就職不久後就離職的狀況。
為了幫助大眾更認識循環經濟和永續發展,Sharon 與其他 3 位在荷蘭工作、且關注永續議題的台灣人共組社群「Bistro S」,平時會撰寫文章分享當地的永續趨勢與工作概況,例如他們曾彙整「荷蘭的永續求職網路資源」提供給有志者參考;此外,他們也會不定期開辦線上活動,與對海外永續職涯有興趣的人交流。
談及未來的職涯發展,Sharon 認為往後的日子有太多變數,目前沒有特別具體的規劃,但唯一確定的是,「我還是會選能推動世界邁向更好發展的工作去做。」在她心中,投入具有影響力的工作已是唯一選擇。
核稿編輯:李沂霖 共同策動:佛教慈濟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佛教慈濟基金會共同策動。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2023 年星展銀行(台灣)與社企流攜手推出「星展永續好時光」策展,邀請大家透過「零浪費生活風格」、「1.5°C 低碳生活風格」、「影響力生活風格」,認識更多不浪費、低碳排、挺人權的好點子,度過輕鬆的永續好時光! >> 立刻進站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5 / 10篇)

想投入循環工作不知該如何開始?給新手的練功大補帖

Photo Credit: Jamie Street
社企流/文:黃維萱
可歸還至便利超商的網購循環包裝、由回收寶特瓶製成的太陽眼鏡、以租代買的傢俱服務——隨著「循環經濟」的產品服務正於台灣成長,不論是欲求轉型的傳統產業,或是懷抱創新點子的新創團隊,對能實踐循環經濟的人才需求也不斷成長。
你也嚮往投入這個前景看好、對環境有正面貢獻的「循環工作」,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嗎?從知識培養、活動參與、人脈建立到職缺搜尋,社企流綜合彙整線上與線下資源,盼能助有志者更加瞭解循環經濟、開啟投入循環工作的可能性。

讀新知:探尋職涯多元性,從了解循環經濟開始

掌握知識是投入任何事物的第一步。不少在此領域的從業者,皆是在因緣際會下接觸了循環經濟的概念,進而培養相關的職涯能力。
若想立即入門循環經濟領域,歡迎從社企流與佛教慈濟基金會攜手推出的《循環工作:零廢棄 X 綠職涯X撐永續》專題中,一探循環工作的內涵與工作範疇。也可瀏覽社企流《循環經濟:走向零浪費時代》專題,從頭認識這個零浪費、資源完全循環的經濟體系,如何引領經濟革命、帶來綠色商機。
除了線上資源外,亦可透過以下書籍,深度瞭解國際與台灣循環經濟的發展樣貌:
  • 《啟動循環經濟:自然與經濟的共存之道》:2018 年出版,由推動循環經濟的輝塔設計工作室(Wiithaa)的共同創辦人撰寫。該工作室目前轉型為「循環設計室」(Circulab),經營全球的循環經濟網絡。本書深入淺出介紹循環經濟的概念、行動方案以及案例,可作為了解循環經濟發展的第一步。
  • 《把垃圾變成寶藏的公司:產業廢棄物公司經理人讓收垃圾也能和藝術跨界結合,打造循環經濟》:2017 年由 Nakadai 常務董事中台澄知撰寫出版,娓娓道來其如何從金融業轉而接手父親的資源回收業,並且打造成「綜合性回收事業」,讓被丟棄的物品成為有用的素材再上市,接著另成立 Mono: Factory,將廢棄物打造成藝術品。推薦給對於回收事業轉型有興趣、或者想了解外國案例的你。
  • 《循環經濟》:2017 年由循環台灣基金會出版,由台灣的視角介紹循環經濟的概念以及在台灣實現的願景。
  • 《循環台灣》:2021 年由循環台灣基金會出版,分享台灣新世代創業家實踐資源循環的經驗。推薦給想了解台灣近年循環經濟實踐案例的你。

找活動:參與實體交流,讓問題得到解答、讓想法得到驗證

了解循環經濟的基礎資訊之後,鼓勵你透過參與講座、論壇,與循環經濟領域的前輩面對面交流,最直接地獲得新知、解答疑惑;也能透過參與競賽、培力計畫,讓腦中的創新好點子得到驗證。
社企流活動頁面以及循環經濟推動辦公室的活動行事曆中,都可以找到與循環經濟相關的講座、工作坊、論壇等活動。
而在競賽、培力計畫的部分,可參考慈濟基金會所發起的「慈濟 Fun 大視野 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透過課程培力與資金支持,讓青年的創新點子加速實踐。(延伸閱讀:讓公益創新邁向永續——慈濟「Fun 大視野 想向未來」計畫,伴青年創業路上不孤單
此外,公部門也祭出不少相關計畫,支持青年投入循環經濟領域,如經濟部工業局舉辦的「全國循環創新競賽」、教育部「臺灣能-潔能科技創意實作競賽」等。
(來源:Vision Future

串人脈:當志工、找社群,邁向永續之路不孤單

若想透過實際體驗的方式,認識循環工作的樣貌,擔任志工不失為是一個方法,一方面可實際體驗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也是直接地對循環經濟有所貢獻。如擔任慈濟環保站志工,可實際操作寶特瓶清洗、分類的任務。亦可參與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透過志工活動、培力課程等機會,增加循環工作相關的實戰經驗。
而在參與志工的過程中,也能認識同道合的夥伴,便有機會一同成長、相互學習。除了志工機會,也可尋找校內或校外的社群,建立更多人脈,校內社群如成功大學循環經濟社,號召學生一起認識循環經濟、也透過舉辦活動連結校外居民參與;而校外社群像是 CircuPlus 創業生態系社群,則以循環經濟為主軸舉辦讀書會、沙龍、工作坊,讓對此議題有興趣者能藉此相聚交流。

找工作:投入循環工作,國內外職缺可以這樣找

在對循環經濟有初步的認識、體驗之後,如想找尋相關職缺,可透過社企流徵才頁面、於「關注領域」中選取「環保」,找到契合的社會創新組織;亦可透過各大人力網站搜尋「循環經濟」,瀏覽各項職缺,尋找合適的工作機會。
若想尋求海外職涯發展,可參考由 3 位在荷蘭工作、關注永續議題的台灣人所建立之 Bistro S 平台,一探歐洲產業與生活的永續發展趨勢;也可透過歐涯 OYA Career 了解各國職場樣貌、並進一步透過職涯諮詢服務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涯方向。
(循環工作機會遍佈國內外,可透過職缺搜尋、職涯諮詢找到符合志趣的工作。來源:Cup of Couple on Pexels)
(循環工作機會遍佈國內外,可透過職缺搜尋、職涯諮詢找到符合志趣的工作。來源:Cup of Couple on Pexels
隨著全球公民、企業、政府越來越重視永續,未來的生活、工作趨勢都將邁向對環境與社會更好的方向發展。在日益蓬勃發展的循環經濟領域中,研究指出將在 10 年內創造出超過 700 萬個新工作。現在就從認識循環經濟開始、善用上述資源,找到屬於自己的循環行動!
核稿編輯:李沂霖 共同策動:佛教慈濟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佛教慈濟基金會共同策動。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6 / 10篇)

循環經濟將帶來哪些發展機會?荷蘭 Circle EconomyX循環台灣基金會洞察趨勢

Photo Credit: Bud Helisson on Unsplash
社企流/文:簡育柔
多年前,循環經濟還是一個嶄新的名詞,而今,隨著人口成長、資源消耗,循環經濟已是不少企業、政府爭相擁抱的永續方針。在此趨勢下,未來的工作類型、所需技能也連帶產生改變。
在眾多推動循環經濟的國家中,荷蘭可謂典範之一,當 2015 年歐盟推出「循環經濟推動計畫」後,該國便積極展現要在 2050 年轉型成為循環經濟體的決心。目前,荷蘭已是全球循環工作佔比最高的國家,有將近一成的工作都與循環經濟相關。
而台灣是許多國家重要的供應鏈夥伴,具有串連上下游、促進循環經濟的優勢,我國政府已將循環經濟列為產業政策的一環,提出超過千億新台幣的循環經濟推動方案。
從國際到台灣,循環經濟將帶來哪些發展機會?本文由荷蘭非營利組織 Circle Economy 研究員 Joel Marsden 、以及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分享循環經濟發展之洞察與建議,邀請大家一起關注趨勢、並挖掘更多元的循環工作樣貌。

荷蘭 Circle Economy: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大量人力

「直到現在,循環經濟仍然只是一個願景。我們現在使用的原料,是 50 年前的 3 倍。」 Circle Economy 研究員 Joel Marsden 指出,每年約有 一千億公噸的原料投入到全球經濟活動中,但是只有 8.6% 的材料會被回收利用。「好消息是,我們只需要把 8.6% 的循環率翻一倍,就可以將全球升溫的幅度控制在 2°C 以下。」
Circle Economy 致力以科學方法推廣循環經濟,「我們的願景是打造一個確保人類與地球共榮的循環經濟體系。因此,我們透過數據、工具和知識,讓企業、城市和國家去實行循環經濟。」
Marsden 分享,在組織最新發布的《循環落差報告》(Circularity Gap Report)中, Circle Economy 針對全球發展現況,將國家區分為 3 大類,並提供不同的循環經濟發展建議。此 3 大類別分別是:
  1. 高收入國家(如美國、日本、荷蘭)屬於「改變(Shift)」類別,這類國家人口不多,卻使用了全球 1/3 的資源,這類國家應制定能源消耗量的限制,需要投入長期時間來改變。
  2. 中等收入國家(如巴西、埃及)屬於「成長(Grow)」類別,工業化及基礎建設蓬勃幫助人民脫貧,卻面臨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3. 低收入國家(如奈及利亞)則屬「發展(Build)」類別,這些國家使用的資源不超出地球限度,卻無法滿足人民基本需求。
當一座城市、一個國家要轉型成循環經濟,會需要勞動力人口全部一起參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工作或技能才能落實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模式中,主要為勞力密集的工作,而非資源密集的產業或商業活動。」Marsden 指出,首先,需要收集與分類資源之人力,接著還要有維修技術人員、產品設計師、工程師等角色,來打造創新的解方,確保在每一個循環當中,資源都是能被保留、重製、回收再利用的。 以一萬噸的舊物為例,若當作垃圾焚燒處理,只需要一人即可完成,但若選擇回收處理,則需要 6 個人力作業,「如果還涉及維修,那麼需要的人力就更多了。」
Marsden 表示,Circle Economy 進一步將循環工作分為「核心循環工作(core circular jobs)」、「賦能循環工作(enabling circular jobs)」與「間接循環工作(indirectly circular jobs)」 3 大範疇,並設計「循環工作監控系統」,與聯合國環境署協力,調查全球上百座城市循環工作職缺數量,以便讓政策制定者了解循環經濟能帶來多少潛在的工作機會。(延伸閱讀:未來工作正改變!揭秘「循環工作」,加入綠職涯行列
隨著循環經濟蓬勃發展,從個人、企業到政府,要實踐循環經濟,具備相關知識與技能是主要關鍵。「成功的循環經濟仰賴於人才實踐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正因如此,教育對於改善就業機會至關重要。」最後,Marsden 強調,每個人在生活與工作中所做的決定都能帶來改變,賦予組織或自身角色社會使命、邁向更永續的未來。
(Circle Economy 研究員 Joel Marsden 分享組織推動循環經濟的歷程與行動。來源:Circle Economy)
(Circle Economy 研究員 Joel Marsden 分享組織推動循環經濟的歷程與行動。來源:Circle Economy

循環台灣基金會:當循環經濟成為全民基礎共識,就業機會便俯首即是

聚焦台灣循環經濟發展現況,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表示,過去線性經濟模式所導致的外部成本,包含資源耗竭、氣候危機、環境污染、貧富差距、土壤退化、健康危害,長期被企業所忽略。「雖然企業在思考 CSR(企業社會責任)、ESG(Environment 環境、 Social 社會、 Governance 公司治理),但是財務報表卻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線性格式。」在循環經濟的模式當中,這些外部成本應該「內部化」,納入財報中,這是企業目前所應關注的改變,這也將是未來 30 年的長期趨勢。
「大家常聽到的 3R——reduce 減少使用、reuse 重複使用與 recycle 回收利用很重要、也很急迫,但更關鍵的是另外 2R——redefine 重新定義與 redesign 重新設計,也就是從源頭解決問題、從企業轉型做起。而這也是下一代最重要的職涯趨勢。」
黃育徵進一步分享,轉型為循環經濟的 3 大策略分別是:產品服務化、高價值循環及系統性合作。
產品服務化,是從「使用端」思考,如發展以租代賣、以租代買的形式,讓產品所有權回到企業身上,由企業透過回收、維修等方式延長產品壽命,以便減少資源消耗。
高價值循環,也就是零廢棄的概念,「什麼東西算廢棄物?有沒有什麼定義?」黃育徵說明:「當一個東西沒有『身份』時,就是廢棄物,若我們賦予它身份——你的廢棄物可變成別人的資源、所有的東西都有地方可以用,從源頭開始,賦予每個東西身份,並讓這樣的資訊透明公開、能被他人尋找並運用,這樣就是有價值的循環、零廢棄的樣貌。」
系統性合作,「就像打麻將,上家不要的牌、可能是下家要的!」黃育徵形容,你的廢棄物可能是我的寶物,「現在的企業合作大多是有輸贏的合作,有輸贏就不可能永續,而循環經濟要創造的是 all win,讓每個人都是贏家、讓資源利用最大化。」
提及跨界合作,黃育徵簡介 CC4CC (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概念——加速循環合作,共解氣候危機。落實循環經濟、達成淨零目標,都無法靠單一企業、單一國家來完成,製造端與生產端之間應積極對話,如成立經濟合作會議、議定氣候變化公約等,實踐循環經濟;而消費者也能採取行動,透過消費選擇、落實「淨零生活」來促進「淨零生產」。
黃育徵期許,透過 CC4CC 這樣加速改變的概念,能促進相關團體不斷倡議、推廣,進而推動消費者、企業乃至政府層級起身行動,讓循環經濟不只停留於空談,而是真正落實,成為進行式。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分享台灣循環經濟發展現況與趨勢。來源:社企流)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分享台灣循環經濟發展現況與趨勢。來源:社企流
而當循環經濟成為全民基礎共識,就業機會便俯首即是。回應 Marsden 所說,當一座城市轉型循環經濟,會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人口。黃育徵鼓勵青年「歸零思考,不要用過去經驗想像未來。」循環經濟不只存在於製造領域,更有許多知識型、服務型的職涯可能,青年可透過建立認知、跨域互動來認識循環經濟,進而找到綠色職涯的更多可能性。
核稿編輯:李沂霖 共同策動:佛教慈濟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佛教慈濟基金會共同策動。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7 / 10篇)

支持循環經濟的隱形推手!CircuPlusX淨斯科技,讓零廢棄精神融入日常

Photo credit:fauxels on Pexels
社企流/文:蘇郁晴
近幾年,世界各地不時傳出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消息,該如何守護環境、並號召全民一同加入環保的行列,是多數企業正面臨的課題之一。
為了回應永續,社會創新社群 CircuPlus 帶著大眾更認識循環經濟,更推出人人都能使用的「奉茶 app」,降低一次性塑膠垃圾的產生;而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淨斯科技,則將即將被丟棄的垃圾,化為新的資源,推出無數環保產品,供眾人使用。
這是一個嶄新的工作型態——間接循環工作,在工作的每一個面向,注入永續成分,成為完善循環經濟生態圈的隱形推手。
(CircuPlus 共同創辦人黃暐程。來源:CircuPlus 粉絲專頁)
(CircuPlus 共同創辦人黃暐程。來源:CircuPlus 粉絲專頁

​與自然共好的心,開啟從事循環工作的大門

黃暐程成立 CircuPlus 的歷程,源自於對環境議題的關注。他從通訊工程研究所畢業後,沒有成為工程師,而是自行創業,協助上櫃公司與連鎖企業進行節能計畫。但由於電費太便宜,導致企業幾乎沒有強烈的節能動機、許多資源仍遭到浪費,黃暐程意識到做節能只是在末端處理、無法撼動整個系統,讓他有些灰心困惑。
遇到瓶頸的他在 2017 年末,開始爬山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決定深入探索心之所向,更前往荒野保護協會擔任培訓解說員,「每當我走入山林,便會開始思考人與萬物到底該如何達到共好。」黃暐程說,這看似平凡的行動,卻是他職涯的重要轉捩點。
2018 年初,黃暐程參與一場國際性的活動,首次聽聞循環經濟,認為其「想吹冷風,不一定要擁有一台冷氣;想喝牛奶,不一定要擁有一頭牛」的「產品即服務(Product as a Service,簡稱 PaaS)」的精神正是他所嚮往的永續方式。於是,他便開始多方搜集相關資料,在下半年與夥伴共同成立 CircuPlus 創業生態系社群,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循環經濟的同時,也能提供一個場合,給從事循環工作、或對循環經濟議題有興趣的人們,一個相互交流的機會。
首先,他們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循環經濟的意涵。「循環經濟不只是『把垃圾變黃金』,這只是實踐循環經濟的其中一個行動而已。」黃暐程解釋,循環經濟是一個策略思維,面對已經存在的資源,需要思考如何提升使用率;對於即將創造的資源,則要思考它的生命週期應該會長什麼樣子、消費者會如何使用這項產品。
於是,黃暐程撰寫相關文章、開辦沙龍、工作坊、以及讀書會,向大眾與企業倡議這項議題。例如,他們透過舉辦沙龍,邀請不同領域的循環工作從業者分享自身經驗,讓大眾看見不同的可能性,綠色洗髮品牌歐萊德、販售綠電的陽光伏特加都曾是座上賓。此外,他們也透過工作坊,提供不同的工具引導大眾思考、交流彼此觀點。
3 年來,CircuPlus 共舉辦超過 200 場實體活動,吸引不少民眾參與。黃暐程分享,今年 10 月的沙龍,他們邀請推廣天然環保商品的「EARTH FRIEND」專案總經理楊孟泰擔任講者,楊孟泰表示,自己過去便曾參與 CircuPlus 舉辦的沙龍,深受啟發,沒想到如今能從觀眾變成講者、分享自身的循環行動。
「對我來說,寫文章和辦活動都是在播種,我不確定哪時候會發芽,但我們一直往正確的方向前進,我也的確感受到善的循環已經繞回來了。」黃暐程語帶堅定地說。
(CircuPlus 開辦循環經濟系列沙龍,帶與會者看見循環工作的不同面向。來源:CircuPlus 粉絲專頁)
(CircuPlus 開辦循環經濟系列沙龍,帶與會者看見循環工作的不同面向。來源:CircuPlus 粉絲專頁
​除此之外,CircuPlus 也以大眾每天都會接觸到的水為媒介,發起「奉茶行動」,引領人們實際參與循環經濟的行動,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奉茶行動」以 app  串連供水者與飲水者,由合作店家開放店內飲水機、讓使用者可前往取水,藉以降低購買瓶裝水的機率,減少塑膠垃圾產生。此行動不僅大幅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量,還因為其便利的服務,在無形中號召許多民眾與企業加入循環經濟的行列。截至目前,奉茶行動已有超過 18 萬名使用者、為全台減少超過 20 萬個塑膠瓶。
(CircuPlus 透過奉茶行動號召供水者與喝水者,加入循環經濟的行列。來源:CircuPlus)
(CircuPlus 透過奉茶行動號召供水者與喝水者,加入循環經濟的行列。來源:CircuPlus

​自行研發技術,讓廢棄資源有多種用途

除了用現存資源、提供便利服務外,如何把將要被丟棄的廢棄物,化為實用的資源,也是循環工作之一。
淨斯科技處長蔡思一提及,全台每年會消耗約 80 億個紙容器,因用畢後,上面常有油污或廚餘殘留,所以往往直接被丟棄、進入焚化爐焚燒。
「但紙容器的製作原料並非全是紙類,其中有 30% 至 33% 是塑膠,只是全台僅有 3 家工廠有分離紙容器的紙與塑膠膜的技術,且因塑膠膜成分複雜難以回收,所以通常還是送往焚化爐處理、進而破壞生態環境。」蔡思一補充。
因此,淨斯科技決定改善此問題,他們自行開發技術,將廢棄的紙容器分離成紙纖維與塑膠模,並將紙纖維做成環保衛生紙、將塑膠模製成淨斯福慧環保連鎖磚,提供給醫院、茶園等地作為綠建材使用。此外,淨斯科技也將回收的塑膠瓶罐做成防水、不易損壞的淨斯塑木,供住宅、學校使用,這樣的「木」建材,減少砍伐了超過 4 千顆大樹。
「清淨在源頭。」蔡思一引用證嚴法師所言表示:「若人們總一個人在前面丟垃圾、一個人在後面撿,垃圾再怎麼回收再製,永遠也處理不完。」
黃暐程與蔡思一皆呼籲大眾,在生產資源時,就應該思考如何被使用者使用,以及用畢後該如何處理,不然龐大的垃圾量仍趕不上更創新、更環保的行動。
(淨斯將廢棄物變成實用的資源。來源:淨斯科技)
(淨斯將廢棄物變成實用的資源。來源:淨斯科技)

​想從事循環工作,跨域溝通、專案管理是關鍵

「永續發展、循環經濟是一個大趨勢,它們是不可逆的,你不是破浪前進,就是載浮載沉。」黃暐程提及,現在的企業不再只注重利益最大化、規模最大化,還有如何友善社會與環境,因此未來會有更多循環工作機會產生。
欲投入此領域的青年,需建立什麼樣的技能與態度?黃暐程認為,跨領域溝通與專案管理的能力很重要。他解釋,循環工作一定是跨領域的整合,因此常常需要與不同專業的人合作與討論,因此溝通力非常重要;而團隊在研發、推行一項服務時,也需要有人負責時間、進度、成果的管理,所以專案管理的能力也不可少。
蔡思一則鼓勵青年:「不要停止學習。」他以自己為例,淨斯科技因為要蓋綠建築,所以需要考取相關證照,因此他最近也開始著手準備考試。他認為,在從事循環工作的過程中,若是發現自己有缺乏的技能,可以主動尋找學習資源。
最後,黃暐程也提醒青年需要有勇敢冒險的精神。「這是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無前例可循,所以在行動時,一定會有好多失敗與被拒絕的經驗。」他鼓勵青年,在遇到挫折時,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初衷——為世界帶來正向影響力,只要堅持往正確的道路前進,自然會有夥伴與你並肩向前。
核稿編輯:李沂霖 共同策動:佛教慈濟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佛教慈濟基金會共同策動。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循環工作:零廢棄 X 綠職涯X撐永續 」策展,開創職涯新可能
循環經濟浪潮來襲,工作內容正在改變,未來 10 年預計會誕生超過 700 萬個新工作!社企流推出台灣第一個全面解析「循環工作」的主題策展,透過專題與論壇,剖析循環工作的內涵與職場樣貌,為具環境永續使命的青年,開啟嶄新的職涯可能性。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8 / 10篇)

當個不廢青年——循環經濟業界專家齊聚,助青年探索綠職涯

社企流/文:李沂霖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益發重要,更改寫了未來的工作樣貌——新世代工作者如何貫徹零廢棄思維、有效利用資源、促進永續發展?今年,社企流攜手慈濟基金會、慈濟國際青年會,推出「循環工作:零廢棄 X 綠職涯 X 撐永續 」系列策展,透過專題、懶人包與論壇,邀請大眾一同認識循環工作(Circular Jobs)的內涵,開啟嶄新的職涯想像。
「當個『不廢』青年,循環工作全解析」論壇今(10/16)在慈濟新店靜思堂登場,透過串連海內外專家與業界前輩,從多元視角描繪循環工作的樣貌,期盼讓青年對於循環經濟、循環工作有更完整認識,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不廢」青年。

循環經濟思維高漲,改寫未來工作樣貌

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指出,社企流一直致力於提供讀者國內外最新的社會創新趨勢,在 2016 年就曾推出《循環經濟:走向零浪費時代》專題,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循環經濟概念與案例。近年來,循環經濟的思維已遍佈全球、擴散至各領域與產業,相關的工作機會也不斷擴展。有鑒於台灣目前尚未有系統性的循環工作介紹,因此攜手慈濟推出系列策展、全方位探討循環工作的內涵,盼為具永續使命、欲在工作中發揮影響力的青年,找到開啟綠職涯的可能性。
(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來源:社企流)
(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來源:社企流)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分享,慈濟長期在全球推動環境保護、資源回收等各項行動,在台灣已累積超過 200 個環保教育站、逾 8 千個環保回收點,其中,透過上萬名環保志工清洗、分類的寶特瓶,被回收製成「大愛紗」、更再製為賑災毛毯、衣物等產品,實踐循環精神已逾 30 年。慈濟未來將持續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致力於終結貧窮與饑餓、改善民生及促進永續循環經濟,與公私部門夥伴一同致力創造永續地球村,也期待看到更多青年投入循環工作。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來源:社企流)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來源:社企流)
慈濟基金會董事、國立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馮燕表示,31 年前慈濟證嚴法師在一場講座中,勉勵大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動員有心人加入守護地球的行列,令她相當動容;如今,聯合國發起 SDGs 動員政府與民間,共同愛護環境、邁向永續發展,與證嚴法師的願景相符。而馮燕也觀察到,「有越來越多當代青年開始重視環境議題,盼能在職涯中發揮影響力,成為不製造任何廢棄物的『不廢』青年。」她期許,當世代齊心改善環境問題,便能實踐證嚴法師所說「天下無災無難,歲歲年年」的想望。
(慈濟基金會董事、國立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馮燕。來源:社企流)
(慈濟基金會董事、國立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馮燕。來源:社企流)

國際趨勢觀察,搶搭全球循環工作浪潮

根據調查,至 2030 年預計將有超過 700 萬個與循環經濟有關的新工作,而目前荷蘭為全球循環工作佔比最高的國家。論壇開幕主題演講邀請到致力於推廣、加速循環經濟的荷蘭非營利組織 Circle Economy 研究員 Joel Marsden,分享循環工作在國際的發展。
Joel 指出,每年約有一千億公噸的原料投入到全球經濟活動,但只有 8.6% 的材料會被回收利用,這代表有 91.4% 的原料最終都被浪費。如果把 8.6% 的循環比率翻一倍,就可以控制全球升溫幅度在 2 度以下,進而減緩氣候變遷。
「我們希望,​人類與地球可以共存共榮。​我們不再把資源用完就丟,而是透過重複使用、修復、重新製造或回收,去保留它的價值。」Joel 說道。
循環思維目前已成為國際趨勢,未來與零廢棄的相關工作機會將會不斷擴展,並區分成 3 大範疇——核心循環工作(core circular jobs)、賦能循環工作(enabling circular jobs)、間接循環工作(indirectly circular jobs)。(延伸閱讀:未來工作正改變!揭秘「循環工作」,加入綠職涯行列

第一線的零廢棄再生循環術

能延長產品週期、讓資源被重複循環使用,或使廢棄物成為再生資源的工作,即為「核心循環工作」。講座一邀請到第一線從事核心循環工作的組織代表,包括在全球耕耘環保回收的慈濟基金會、運用創新方式為廢玻璃創造第二生命的春池玻璃、透過產品與服務共享設計讓資源不被浪費的 Gogoro,帶民眾了解他們如何實踐零廢棄再生循環術。
慈濟基金會高專柳宗言表示,回溯 1980 年經濟正起飛的年代,台灣被冠上垃圾島之名,而今台灣則被《華爾街日報》譽為是「全球廢棄物處理天才」,如何走到今日,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回收」。「​循環經濟帶來許多商機與機會,都得從每個人回收做得更好、第一線回收體系發展更完善做起。」慈濟投入回收 30 多年,設有上千個環保回收點。經第一線志工仔細分類、處理後的回收物,能再製為環保紗製成毛毯、衣物等物品,化廢棄物為綠金創造新價值。
除了環境上的效益,更重要的是,於環保站擔任志工的長者,也在此工作中重新找回與社會的連結以及生活的價值,「這項工作是相當有意義的,不只守護地球,更能愛護眾人。」柳宗言也勉勵欲投入循環工作的青年,以赤子心為環境與社會帶來更多美好、用勇猛心採取行動、並以耐心持續努力、創造影響力。
(慈濟基金會高專柳宗言。來源:社企流)
(慈濟基金會高專柳宗言。來源:社企流)
春池玻璃副總、W 春池計畫主理人吳庭安則分享,相較於紙、寶特瓶等,玻璃是回收價值較低的物品,「回收一斤紙類或寶特瓶可以賣到數十元、而回收玻璃只能換到幾毛錢。」此困境令春池玻璃最初欲回收玻璃時面對相當大的挑戰,「如何創造價值,是循環經濟的關鍵。」
具材料科學背景的吳庭安,將回收玻璃改製成具價值的節能磚,開創全新市場。而後更推出 W 春池計畫,結合藝術、設計等元素,展開更多元的跨界合作計畫,如與 W Hotel 攜手將舊酒瓶回收製建材、又如與設計師聶永真合作將回收玻璃製書架等,賦予玻璃更多可能性。
(春池玻璃副總、W 春池計畫主理人吳庭安。來源:社企流)
(春池玻璃副總、W 春池計畫主理人吳庭安。來源:社企流)
Gogoro 零售與顧客體驗副總陳彥揚,則以能源共享面向,分享組織的永續藍圖。大家或許對電動車的趨勢不陌生,在永續意識抬頭下,越來越多國家宣示,未來將不再販售燃油汽機車。在此背景下,陳彥揚表示,Gogoro 不只是做電動車的生意,而是想打造一個能源網絡,不僅要向消費提供便利且可持續重複使用的電池服務,更致力串連其他業者,如 YAMAHA 、宏佳騰、 PGO 等,共同創造價值正向循環。
(Gogoro 零售與顧客體驗副總陳彥揚。來源:社企流)
(Gogoro 零售與顧客體驗副總陳彥揚。來源:社企流)

加速核心循環工作發展

除了從事回收與維修的循環工作,具有設計、科技、商管等能力的人才,也能扮演加速核心循環工作發展的角色,此範疇被稱作「賦能循環工作」。講座二則集結研發「回收再回收」技術的大愛感恩科技、以農業科技與食物設計促成永續農業的元沛農坊、利用廢料製成可全材料回收鞋子的馳綠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讓有志之士了解他們如何協助社會從線性經濟轉型。
「​​寶特瓶不是垃圾,而是城市的礦產!」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分享,從回收寶特瓶製毛毯,至今大愛感恩科技已研發出太陽眼鏡、建材等眾多商品。在技術上,則從一次的循環、發展到如今「回收再回收」的技術,如寶特瓶製毛毯、毛毯回收再製成太陽眼鏡等,相當完善地運用各種資源、降低廢棄物生成。李鼎銘也提及,循環經濟面向很廣,得「借力使力,資源共享」,因此需串連各領域夥伴,才能發揮綜效,加速循環經濟發展。
(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來源:社企流)
(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來源:社企流)
元沛農坊執行長許又仁以農業領域切入,提出元沛農坊的以 4 原則——reduce(減少製造)、recycle(循環)、revcovery(環境恢復)及 resilience(環境韌性)實踐循環經濟。舉例來說,元沛農坊於花蓮玉里,將農業廢棄物轉為有益農耕的材料,提升作物的生長效益;也助畜牧業者,在大型養豬場,建置沼氣發電設施,善用廢棄物價值。
(元沛農坊執行長許又仁。來源:社企流)
(元沛農坊執行長許又仁。來源:社企流)
馳綠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寶特瓶、咖啡渣製鞋,更將半導體大廠的廢棄矽晶圓、甘蔗渣及蛤蜊殼等廢棄物化為鞋墊、鞋面。執行長許佳鳴分享,馳綠國際打造「馳綠 22 製夢所」攜手非營利組織,向回收工作者收購寶特瓶製作鞋子、亦將銷售鞋子的部分收入捐贈給需要的人,以實踐環保與扶貧的目標。「以 22 命名的原因,是希望大家一起保有 22 歲剛入社會時的初心,一同讓社會、環境變得更美好。」
(馳綠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許佳鳴。來源:社企流)
(馳綠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許佳鳴。來源:社企流)

撐起循環經濟生態圈

即使工作內容並未直接推動循環經濟,透過在工作中導入循環思維,也能成為打造循環經濟生態圈的支持力量,此類型被稱為「間接循環工作」。講座三匯聚投入推廣環保生活用品與賑災科技產品的淨斯科技、推動網購循環包裝系統的配客嘉股份有限公司、將回收電腦整新再生後捐助給數位弱勢族群的財團法人華碩文教基金會,分享他們如何成為撐起循環經濟生態圈的隱形推手。
淨斯科技處長蔡思一提及,淨斯科技致力於生活中各面向實踐循環經濟,除了運用研發技術將廢棄物製成生活用品與環保建材,更致力將這些產品推廣到各個場域,比如,在國內有多間慈濟醫院是採用淨斯科技以回收紙製成的衛生紙;在國際賑災上,也將常用的物品以循環思維來設計,像是分送給偏遠地區的營養品罐同時兼具存糧、儲水或存錢筒等功能,讓物件的生命週期更長。
(淨斯科技處長蔡思一。來源:社企流)
(淨斯科技處長蔡思一。來源:社企流)
配客嘉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葉德偉分享,身為重度網購使用者,深感網購生成的大量垃圾對環境的巨大影響,便發展出「循環包裝系統」的點子,讓網購包裝可以重複利用、降低廢棄物產生。配客嘉的循環包裝袋更別具巧思,是以回收的廢棄寶特瓶與玻璃瓶製造,從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都緊扣循環經濟的核心。
(配客嘉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葉德偉。來源:社企流)
(配客嘉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葉德偉。來源:社企流)
財團法人華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魏杏娟表示,華碩自 2008 年啟動再生電腦計畫,回收不限品牌之廢主機、廢筆電、廢印表機等,透過零件拆解、維修,再製為電腦,並用以培育數位人才。有感於電子廢棄物逐年生成,華碩以關懷地球與社會的初心,欲成為綠色企業的表率。數十年來於全球捐出上萬台再生電腦,更成立數位學習中心,縮短數位落差。魏杏娟分享,回收電腦的過程中,不只是將可用的零件再次運用,維修的過程更具教育意義,有助培養電腦維修人才、進而使青年獲得穩定工作。
(財團法人華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魏杏娟。來源:社企流)
(財團法人華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魏杏娟。來源:社企流)

「不要用過去經驗想像未來」多元職涯可能性就在眼前!

論壇閉幕主題演講則邀請長年在台灣串連產官學研、推動循環經濟的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分享循環工作在台灣的展望與趨勢。黃育徵以線性經濟帶來的影響破題,指出當代應取得經濟、社會、環境平衡之重要性。「大家常聽到的 3R——reduce 減少使用、reuse 重複使用與 recycle 回收利用很重要、也很急迫,但更關鍵的是另外 2R——redefine 重新定義與 redesign 重新設計,也就是從源頭解決問題、從企業轉型做起。」黃育徵提及轉型為循環經濟的 3 大策略為:系統性合作、產品服務化及高價值循環。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來源:社企流)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來源:社企流)
最後,黃育徵勉勵年輕人:「歸零思考,不要用過去經驗想像未來。」循環經濟不只存在於製造領域,更有許多知識型、服務型的職涯可能,期許更多青年將循環經濟思維內化,於日常中實踐永續生活、進而發展綠色職涯。
若你對今日論壇內容有興趣,歡迎收看論壇直播影片:上午場下午場,也可以持續鎖定社企流「循環工作:零廢棄 X 綠職涯X撐永續 」專題,開啟嶄新的職涯想像!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9 / 10篇)

站上核心循環工作第一線!慈濟環保志業X巨獸綠色科技,化垃圾為黃金

Photo Credit: 大愛感恩科技
社企流 / 文:簡育柔
對消費者來說,產品壞了、舊了,可以隨意換新。但如果壞掉的是地球呢?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What A Waste》指出,如果不改變傳統「獲取、製造、丟棄」的線性經濟模式,2050 年世界上將增量 7 成的垃圾,2100 年地球將每天負擔超過一千萬噸垃圾。 
如果再不作為,地球恐怕真有壞掉的一天。
如何減少廢棄物、減緩環境負擔是當代公民的一大課題,不少組織紛紛提出解方——深耕環保 30 年的慈濟基金會,站上回收第一線,賦予寶特瓶、塑膠袋等垃圾第二生命;生技新創巨獸綠色科技,則投入有機廢棄物領域,將廚餘回收製成昆蟲蛋白與肥料。他們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促進資源不斷循環,是推動循環經濟的核心戰力。(同場加映:未來工作正改變!揭秘「循環工作」,加入綠職涯行列
(巨獸綠色科技創辦人陳重宇和慈濟基金會高級專員柳宗言。來源:社企流)
(巨獸綠色科技創辦人陳重宇和慈濟基金會高級專員柳宗言。來源:社企流)

零廢棄再生循環術,讓環境恢復為淨土

30 年前,慈濟證嚴法師一席話「請大家把鼓掌的雙手,用在撿垃圾、掃街道、做資源回收,讓我們這片土地變成淨土。讓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開啟了慈濟的環保志業。
任職於慈濟基金會、服務超過 10 年的柳宗言分享,慈濟建立資源回收標準流程,於全台設有兩百多個環保教育站以及超過 8 千個環保回收點,由上萬名環保志工協助將回收而來的寶特瓶清洗、分類,接著送入工廠製成環保「大愛紗」,最後才進到成衣廠製成毛毯、衣物等產品。
寶特瓶重生歷程多工而複雜,於回收站處理廢棄物的志工們是關鍵要角,得將寶特瓶清洗乾淨,並依據顏色分類、移除屬於不同材質的瓶蓋及瓶環,不得馬虎。
至今,慈濟已回收上億支寶特瓶、生產逾百萬條毛毯,回收之寶特瓶總量堆疊起來的高度,可比 3 萬座 101 大樓。
(慈濟環保志業 30 年來回收上億支寶特瓶。來源:mali maeder)
(慈濟環保志業 30 年來回收上億支寶特瓶。來源:mali maeder
同是循環工作,慈濟著力於塑膠品的回收再生;巨獸綠色科技則利用廚餘作為原料,發展商業模式。
2020 年成立,巨獸綠色科技採用黑水虻生物處理系統(BIO-BSF System)分解工業、養殖業廚餘,再利用黑水虻蟲體、或其成長階段的產物(蟲殼、排泄物等)製成肥料、飼料等產品。
巨獸綠色科技創辦人陳重宇分享,利用黑水虻處理廚餘,除了減少浪費,也幫助減碳。傳統而言,廚餘多被焚燒、掩埋,過程中處理每公噸廚餘平均產生 600 公斤碳排放。但是,經由黑水虻消化,相同重量廚餘只會產生 12 公斤碳排放。相較之下,足足少了 50 倍。
此外,黑水虻終其一生皆可利用。幼蟲消化大量廚餘;成蟲用於製作成魚飼、寵物食品,而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蟲殼、排泄物,則可製成工業、農業肥料。
(巨獸綠色科技產品生產歷程。來源:巨獸綠色科技粉絲專頁)
(巨獸綠色科技產品生產歷程。來源:巨獸綠色科技粉絲專頁

從業者初心:為留給下一代更美好的環境

為何一腳踏入推動廢棄物再生的核心循環工作中?陳重宇分享,因曾參與慈濟志工活動、大學修習剩食議題的課程,過程中才逐步發展環保意識,進而萌發從事循環工作的念頭,最終投身創業。
現年 24 歲的他坦言,投入這個工作的確不容易、而身邊也很少有同齡者與他身處相同的領域,「光是廚餘發酵的味道,就很多人望之卻步;黑水虻幼蟲蠕動的景象,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陳重宇表示,「但是我覺得,走一段正確的路、留給下一代好的環境,是讓我有使命感、而且能夠堅持下去的原因。」
(巨獸綠色科技創辦人陳重宇投入循環工作領域。來源:陳重宇)
(巨獸綠色科技創辦人陳重宇投入循環工作領域。來源:陳重宇)
原先在科技業就職的柳宗言,則受妻子投入社會服務而鼓舞,因而加入行善的行列,於慈濟基金會中推廣環境友善、組織志工、培訓講師、調度賑災等事項,亦會參與廢棄物再生產品的研發。
(於慈濟基金會服務的柳宗言,身穿大愛環保紗西裝。來源:慈濟全球社區網)
(於慈濟基金會服務的柳宗言,身穿大愛環保紗西裝。來源:慈濟全球社區網

回收好,不用更好!源頭減廢是關鍵

談及循環經濟的核心精神,柳宗言認為,關鍵在於源頭減少浪費,「回收好,不用更好。」除了賦予廢棄物第二生命,將環保理念推向大眾,也是柳宗言的工作日常。
在慈濟的環保回收站,不僅是志工處理回收物的場所,也會舉辦教育活動,向民眾推廣生活中如何實踐零廢棄。除了邀請民眾到回收站參與活動,2021 年慈濟還推出兩部「行動環保教育車」,以行動展館的形式,巡迴全台教育單位推廣環保理念。
「相信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終極目標,就是未來再也沒有寶特瓶廢棄物,讓公司因為沒有原料來源而順利倒閉!」柳宗言笑著説。
(慈濟今年推出行動環保教育車,盼走入各地教育單位推廣環保理念。來源:環保行動家)
(慈濟今年推出行動環保教育車,盼走入各地教育單位推廣環保理念。來源:環保行動家
陳重宇同樣認同源頭減廢的重要性,巨獸綠色科技的做法,是向校園推廣「校內自主有機廢棄物循環處理系統」,以黑水虻技術處理校內有機廢棄物,產製的肥料也可供當地農民使用,讓校園廚餘「自產自銷」,達成校園零廚餘之目標。
目前,陳重宇透過慈濟基金會 2021 年青年公益實踐計畫,預計將在慈濟科技大學內,實驗全台第一座處理系統,若成功推行,可望推廣至全台大專院校。
(慈濟科技大學循環處理系統設計模型。來源:陳重宇)
(慈濟科技大學循環處理系統設計模型。來源:陳重宇)
除此之外,巨獸綠色科技也相當重視如何降低碳排放。陳重宇分享,欲使處理廚餘廢棄物的過程更加節能、符合環境效益,他們預計引進風電、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盼能提高能源效率,並以在 2050 年前達到淨零碳排為目標。
循環經濟能讓廢棄物再生,更能從生產端就減少浪費。兩位與談者都殷切期盼,有朝一日循環經濟能夠成為主流產業型態,當一切物品都能循環再生,就再也沒有垃圾生成,讓地球不會面臨壞掉的那一天。
核稿編輯:李沂霖 共同策動:佛教慈濟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佛教慈濟基金會共同策動。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循環工作:零廢棄 X 綠職涯X撐永續 」策展,開創職涯新可能
循環經濟浪潮來襲,工作內容正在改變,未來 10 年預計會誕生超過 700 萬個新工作!社企流推出台灣第一個全面解析「循環工作」的主題策展,透過專題與論壇,剖析循環工作的內涵與職場樣貌,為具環境永續使命的青年,開啟嶄新的職涯可能性。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10 / 10篇)

推動循環經濟最強外掛!大愛感恩科技XPackAge+,為未來而設計

Photo credit:PackAge+、大愛感恩科技
社企流/文:蘇郁晴
一個個用完的寶特瓶,除了丟掉,還有什麼更好的處理方式?環保公益社會企業大愛感恩科技與社會企業 PackAge+ 配客嘉想出新招,前者建置環保回收系統,將環保站回收的寶特瓶,再製成如太陽眼鏡、自動筆、毛毯等生活用品;後者將瓶瓶罐罐做成可重複使用的網購包裝袋,並攜手電商、通路、消費者,降低一次性包材的使用。
他們不但讓一次性塑膠用品免於直接被丟棄的命運,在秉持讓未來世界更好的前提下,還透過思考全新的商業模式、串連合作夥伴與供應鏈上中下游,設計出友善環境的產品與服務,這樣協助循環經濟加速發展的工作模式,屬於「賦能循環工作」的範疇。(同場加映:進入循環工作相談室,任何科系都能推動零廢棄
(PackAge+ 創辦人葉德偉、大愛感恩科技設計師王鳳汝與經營規劃室組員張絮評。來源:社企流)
(PackAge+ 創辦人葉德偉、大愛感恩科技設計師王鳳汝與經營規劃室組員張絮評。來源:社企流)

​線性生產思維大轉型!從源頭設計零廢棄的產品與服務

談及為何投身循環工作,PackAge+ 創辦人葉德偉開玩笑說道是為了贖罪。大學時期曾自己經營電商平台販售 3C 產品,總以大量的破壞袋、紙箱層層包裝商品,直到一次收到顧客「不環保」的評價後,才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台灣人平均每月網購兩次,每年會使用超過 8 千萬個網購包裝袋,製造大量的垃圾。」葉德偉於是創辦 PackAge+,與團隊設計出一套「循環包裝系統」,以創新服務解決網購產生大量垃圾的問題。
循環包裝系統串連電商、消費者以及通路,由 PackAge+ 租賃包裝給電商,讓電商能以循環包裝袋寄貨給消費者,消費者取貨後,將包裝歸還給合作通路,物流再前往取件,帶回給 PackAge+ 清洗,讓網購包材能反覆循環使用。
而 PackAge+ 所設計的循環包裝袋也別具巧思,每個袋子皆以回收的廢棄寶特瓶與玻璃瓶製造,不但兼具防水、防污、防撞等功能,經測試可重複使用高達 50 次。從服務至產品,都緊扣循環經濟的核心。
(PackAge+ 思考全新的商業模式,盼減少網購產生的一次性垃圾。來源:PackAge Plus 粉絲專頁)
(PackAge+ 思考全新的商業模式,盼減少網購產生的一次性垃圾。來源:PackAge Plus 粉絲專頁
而大愛感恩科技的循環工作之路,是從一支寶特瓶而起。經營規劃室組員張絮評分享,慈濟在全台設有多個環保站,由環保菩薩(志工)協助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在一場聚會中,證嚴法師問起:「台灣每年有那麼多寶特瓶,能否有其他用途?」一旁有紡織專業的與會者眼睛為之一亮,經過一番研發下,成功將寶特瓶化為「大愛紗」,將廢棄物變身成具疏濕快乾、免燙、易去污、防潑水等功能的機能布料。
2008 年,「大愛感恩科技」正式成立,投入研發環保再生織品技術並推出毛毯、服飾等多種環保產品,大愛感恩科技的股權與每年盈餘,全數回饋給慈濟國內外各地做公益行動,更將物資送往有需求的國家,幫助更多人。
(大愛感恩科技希望能以經濟循環,帶動心靈的循環。來源:大愛感恩科技)
(大愛感恩科技希望能以經濟循環,帶動心靈的循環。來源:大愛感恩科技
在大愛感恩科技眾多產品中,設計師王鳳汝提及透過「回收再回收」的技術,所設計的兩款太陽眼鏡。
「第一款太陽眼鏡的原料是廢棄寶特瓶,第一次回收,是將寶特瓶製成環保毛毯,環保毛毯經裁切所剩餘的布邊,再製成太陽眼鏡。第二款太陽眼鏡則經過了 3 次的循環。」回收再回收的技術不但減少垃圾產生,也讓大愛感恩科技榮獲有「環保界的奧斯卡」美名的全球能源獎的肯定。
(大愛感恩科技透過二次回收與三次回收技術,所製造的太陽眼鏡。來源:大愛感恩科技)
(大愛感恩科技透過二次回收與三次回收技術,所製造的太陽眼鏡。來源:大愛感恩科技

​走入賦能循環工作現場

不論是 PackAge+ 的循環包裝、或大愛感恩科技的回收再回收技術,因為少有前例可循,都有其困難所在。雙方認為循環工作的挑戰在於,需克服廢棄回收品的不穩定性、以及考量所有利害關係人需求來設計產品與服務,少了任一環節的合作,都難以讓工作順利進行。
針對滿足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工作者需具備面對複雜情境的問題解決力。在設計循環包裝袋服務前,葉德偉首先針對電商、消費者與通路 3 方進行調查、釐清所需,在設計出平衡需求的包裝袋及系統後,便找小規模電商與通路驗證成果,將取得的數據提供給大型通路與電商,獲得合作機會。這讓 PackAge+ 的循環包裝袋上市不到半年,就已和近 50 家品牌電商(如社會企業「好日子」)、超過 450 家包裝歸還點(如 7-11)合作。
(綜合所有利害關係人的需求,PackAge+ 以廢棄寶特瓶與玻璃瓶設計出循環包裝袋。來源:PackAge+)
(綜合所有利害關係人的需求,PackAge+ 以廢棄寶特瓶與玻璃瓶設計出循環包裝袋。來源:PackAge+
​針對廢棄寶特瓶所產生的不穩定性,則需要跨部門的溝通協作力。由於回收再利用的寶特瓶容易損壞,若使用品質不一的瓶罐來製造產品,可能產生破裂及缺口,這時就有賴研發部在前端進行把關,透過技術讓原料有穩定的品質,再將其規格及特性提供給設計師,去打造相應的產品。此過程有賴多方密切的溝通、合作,動態調整。
PackAge+ 與大愛感恩科技努力打拼的成果,並非朝生暮死,而是不斷發展下去,改善人們的每一天。「網購使用的一個紙箱,從製造到燃燒,會產生超過一公斤的二氧化碳;使用一個破壞袋也會產生約一公斤的碳排。」葉德偉表示,若是改使用循環包裝袋,每一次的循環,不僅減少垃圾產生,還能降低碳排放。
而大愛感恩科技成立十幾年來,運用廢棄寶特瓶再製成產品,至今已回收超過 8 億支寶特瓶,與原生製程相比,累計減少約 5 千萬公斤的二氧化碳。
(大愛感恩科技於官網底部,記錄所有產品的節能減碳數據。來源:大愛感恩科技)
(大愛感恩科技於官網底部,記錄所有產品的節能減碳數據。來源:大愛感恩科技

​投入循環工作,為人們爭取選擇權

國內外智庫皆指出,循環工作將是各國發展的重點項目之一,相關的工作機會將不斷擴展。對此,葉德偉也有所觀察,循環經濟以創新的模式,解決產生過量垃圾的問題、並降低碳排放,與企業逐漸重視並納入決策的 ESG(指環境 Environment、社會 Social、公司治理 Governance 等 3 面向)相呼應,他認為:「青年若是能了解循環經濟,將能有更多發展機會。」
3 位受訪的循環經濟實務工作者皆提及,愛護環境的責任心以及帶動改變的使命感,是面對此工作不可或缺的關鍵態度。「此外,實踐循環經濟,更需學習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葉德偉補充,過去 PackAge+ 在設計循環包裝系統時,常以廠商的眼光看待事情,沒有顧及到使用者的需求,所以難以推動服務,因此他建議欲投入循環工作的青年,在發想對環境更好的解方時,也別忘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
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王鳳汝則表示,創造新的產品沒有教科書,碰到挫折乃常有的事,但只要想到手上的設計物能帶來環境效益、更能傳遞到各地造福需要的人,便能帶來莫大的成就感。
訪談的過程中,葉德偉提到政務委員唐鳳說過的話,他至今銘記在心:「如果我們在 10 年內,沒有做任何針對氣候變遷的改變的話,10 年後我們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為什麼要投入循環經濟,讓廢棄物更少、碳排放更少?因為 PackAge+ 和大愛感恩科技希望,10 年後、甚至更遠的未來,改變世界的選擇權依舊能掌握在人們手中。
核稿編輯:李沂霖 共同策動:佛教慈濟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佛教慈濟基金會共同策動。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循環工作:零廢棄 X 綠職涯X撐永續 」策展,開創職涯新可能
循環經濟浪潮來襲,工作內容正在改變,未來 10 年預計會誕生超過 700 萬個新工作!社企流推出台灣第一個全面解析「循環工作」的主題策展,透過專題與論壇,剖析循環工作的內涵與職場樣貌,為具環境永續使命的青年,開啟嶄新的職涯可能性。

文章標籤

1/10篇文章

進入循環工作相談室,任何科系都能推動零廢棄

2/10篇文章

未來工作正改變!揭秘「循環工作」,加入綠職涯行列

3/10篇文章

台灣青年為循環手機品牌 Fairphone 減碳排、顧人權

4/10篇文章

台灣青年在荷蘭的循環職涯——認識新興工作「逆向供應鏈管理」

5/10篇文章

想投入循環工作不知該如何開始?給新手的練功大補帖

6/10篇文章

循環經濟將帶來哪些發展機會?荷蘭 Circle EconomyX循環台灣基金會洞察趨勢

7/10篇文章

支持循環經濟的隱形推手!CircuPlusX淨斯科技,讓零廢棄精神融入日常

8/10篇文章

當個不廢青年——循環經濟業界專家齊聚,助青年探索綠職涯

9/10篇文章

站上核心循環工作第一線!慈濟環保志業X巨獸綠色科技,化垃圾為黃金

10/10篇文章

推動循環經濟最強外掛!大愛感恩科技XPackAge+,為未來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