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戶政所——少子女化全解析

明日戶政所——少子女化全解析

永齡基金會與社企流攜手,打造明日戶政所,提供少子女化議題現況、彙整政府資源與國內外創新行動。我們相信生兒育女是每個人自由的選擇與權利,邀請你一起從關注議題開始,為促進友善兼容的生育環境踏出第一步!
特別感謝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政治大學統計學系教授余清祥、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信木、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陳玉華,在專題規劃期間提供建議與協助。(依姓氏筆畫排序)
>>>即刻造訪明日戶政所

專欄文章

6篇)
  • 《月薪嬌妻》婚後生活:養孩子需要夫妻共同努力,更需要社會大力支持

    《月薪嬌妻》婚後生活:養孩子需要夫妻共同努力,更需要社會大力支持

    社企流/文:蘇郁晴
    4 年前,高人氣日劇《月薪嬌妻》在台灣帶來不少迴響,「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成了無人不知的經典名言。
    2021 年初,該劇特別篇《加油人類!新春特別劇!!》上映,內容講述男女主角津崎平匡與森山實栗婚後準備生子時,在職場、家庭分工、育兒觀念上所碰到的各種狀況,再度引發大眾共鳴,帶來許多關於友善育兒環境、家庭平等分工的思考。

    「撐起一個家,不該是誰成為誰的後盾,而是要共同學習」

    劇中,平匡在得知實栗懷孕後,向她表示,自己一定會成為最有力的「後盾」。映照出社會既定的刻板觀念——懷孕、育兒是媽媽的責任,而爸爸則是「幫忙」即可。
    此舉引來實栗不滿,她向平匡解釋:自己也是第一次生孩子,什麼都不會,且生兒育女本來就應該是夫妻一起努力學習的事,怎麼會是一方成為另一方的助手呢?
    ​實栗懷孕數週後,開始出現噁心想吐、頻尿、腳抽筋等狀況,因此請產假在家裡休息,原本夫妻兩人的家事分工,也因實栗身體不適,改由平匡負責。
    某天,平匡漏看妻子通知不需買衛生紙的訊息、在加班後多跑一趟,返家後又看見家裡凌亂不堪,而實栗卻已經吃完泡麵、正躺著滑手機。積累已久的疲倦與壓力,讓性格溫和的平匡終於動怒,向實栗表示自己的不滿;面對平匡的指控,實栗也激動地落淚,闡述自己懷孕、身體不舒服的委屈,原本相互尊重的夫妻罕見地大吵一架。
    要撐起一個家,男女都面對不同的壓力,對男性而言,堅強、承擔養家責任,便是社會賦予的沈重期待。當實栗明白,自己在面對生活的壓力時,總能向許多親友訴苦藉此舒壓,但平匡則選擇獨自承擔、吞下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便更加理解夫妻雙方都需要更多體諒,而非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唯有平等地分擔家庭責任、互相扶持與體諒,才是家庭經營的關鍵。(延伸閱讀:當男性請育嬰假成為日常、女性可自選生育年齡——翻轉傳統思維讓育兒之路更平權

    ​想懷孕要「排隊」、請陪產假遭歧視?促進友善職場是關鍵

    與台灣相同,日本政府也明定女性申請產假及育嬰假、男性申請陪產假與育嬰假等規定。然而,要開口請假並非易事,不僅因為工作量大、難以交接,更會因而遭受他人的異樣眼光。
    片中,實栗所工作的家庭用品公司,就有各部門的女性得「排隊懷孕」的潛規則——若同部門有超過一位女性同時請產假或育嬰假,公司也不會加派人力,屆時所有工作都會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將造成他人超量的工作負擔。
    此外,公司提供的育兒支援相當「有限」,如果想在產前申請縮短工時,便會影響育嬰假相關福利,讓實栗感到困擾。
    而平匡也面臨請假的困境,當他向主管申請一個月陪產假時,主管便百般刁難,「男生就算請陪產假也幫不上忙,休一個星期就夠了。」甚至還在會議中,當著全員面前諷刺平匡請假的不是。
    儘管產假、彈性工時與家庭照顧假是員工的基本權益,卻未能好好地落實在每個職場中。當平匡被主管刁難,另外一位同事便站出來抱不平:「只要是人都會有請長假的需求,陪產假、育嬰假沒有任何不同,最重要的是,公司如何回應大家的需求、並仍維持工作的節奏。」一語道出企業作為員工後盾的重要性。
    當企業能提供更友善的工作環境,讓員工能安心地走過人生不同階段,在工作時能拿出更好的表現,這才是雇主與員工的雙贏之道。(延伸閱讀:工作、育兒只能二選一?促進友善職場環境,讓公司成為員工生育的後盾
    ​許多亞洲家庭可能與平匡和實栗有著相似的困擾——難以兼顧工作與育兒、雙方對生兒育女有不同的想像,因此,夫妻要如何落實平等的家庭分工、體諒彼此辛勞、且將育兒視為雙方的責任一起努力;企業該怎麼為員工打造友善生產及育兒的環境,成為員工最有力的支持,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正如實栗所說:「養孩子得靠夫妻雙方與社會一同努力。」生兒育女是每個人自由的選擇與權利,作為共榮永續的社會,應包容並支持不同的需求。永齡基金會與社企流攜手建置網站「明日戶政所」,提供少子女化議題現況、整理政府資源與國內外創新行動,邀大眾從認識議題到採取行動,一同促進改變的可能。
    期許透過明日戶政所,讓更多企業,都能了解到打造友善職場的重要性,改善如平匡和實栗欲請假時的困境;而每個家庭也能依自身的條件與需求,找到更多如津貼、補助等政府資源。期許我們的社會,能更加友善兼容,讓越來越多人能在育兒的路上獲得全面而強力的支持。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永齡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永齡基金會共同企劃、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閱讀文章
  • 歡迎光臨「明日戶政所」——4 步驟看少子女化全解析

    歡迎光臨「明日戶政所」——4 步驟看少子女化全解析

    社企流/文:李沂霖
    「台灣總生育率排名全球倒數第三」、「2020 年台灣首度出現死亡交叉,出生數低於死亡數,人口第一次出現衰退」——你或許都曾在新聞報導上看過這些標題與數字,對於「少子女化」這幾個字也不陌生,而多數人可能會想:出生數持續減少,究竟跟你我有什麼關係?
    在可預見的未來,幼年人口下降,將造成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遞減、教師超額等問題,連帶影響學校合併或關閉的情形;而隨著青壯年人口減少、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則意味著青年扶養負擔日趨沉重、產業可用的勞動力日漸不足等情況。
    少子女化的成因,並非單純的生與不生這麼簡單,更應進一步思考的是:想生的人為何不生?而不想生的人難道就與這個議題無關、無法做出貢獻嗎?
    長期關注少子女化議題的永齡基金會與社企流相信,生兒育女是每個人自由的選擇與權利,作為共榮永續的社會,應包容並支持每一個不同的需求。因此,我們攜手建置議題入口網站「明日戶政所」,提供少子女化議題現況、整理政府資源與國內外創新行動,盼邀大眾從認識議題到採取行動,一同促進改變的可能。
    在明日戶政所中,可以透過 4 步驟看少子女化全解析:
    第一步,透過議題資訊頁,能夠一覽台灣目前的生育率、人口結構等資料,讓你 5 分鐘讀懂少子女化現況。
    政府資源區,彙整了中央與地方各式補助與資源,並設計篩選器及搜尋功能,方便大眾可依照人生階段、戶籍地/居住地、家庭狀態等條件、或輸入關鍵字,快速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資源。
    創新行動區,則依 4 大熱門話題——公共托育、津貼補助、友善職場、文化面向,搜羅來自各國政府、企業及民間所採取的創新解方。
    最後,我們希望能邀請大眾參與投票,為自身所關注的議題發聲,作為未來推進政策、影響企業的重要參考。
    無論你是沒有計劃生育、但關心社會發展;或是想要生養孩子、但卻因經濟、環境等壓力而尚未採取行動,都能在明日戶政所中認識議題、找尋資源、參與投票,一起為促進友善兼容的生育環境踏出第一步!
    在網站籌備期間,相當感謝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政治大學統計學系教授余清祥、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信木、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陳玉華(依姓氏筆畫排序),給予許多專業建議,協助工作團隊順利打造網站內容。
    策展夥伴:永齡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永齡基金會共同企劃、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歡迎光臨《明日戶政所》,透過讀懂議題資訊、搜尋政府資源、了解創新行動、參與投票 4 步驟,一同關注少子女化議題,促進友善兼容的生育環境! >>>點此進入專題
    閱讀文章
  • 回應育兒首要需求!看各國政府如何推動平價公共托育政策

    回應育兒首要需求!看各國政府如何推動平價公共托育政策

    社企流/文:陳星穎
    「少子女化」已成為我國近年來熱門的人口議題, 2019 年,媒體紛紛報導台灣的生育率排名在全球 200 個國家中敬陪末座,然而綜觀全球,總生育率下降是許多工業開發國家的共同趨勢。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在 2018 年的資料顯示,OECD 的 36 個會員國中,平均生育率在過去 40 年下降了將近 2 成。至於台灣,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同樣的時間間隔,全國的總生育率已近乎砍半。
    隨著多數已開發國家進入後工業化的社會,經濟發展、勞動條件、婚育價值觀等因素降低了婦女的生育意願,連帶影響了整個國家的教育體系、社會勞動力與老年扶養狀況。面對這樣的情形,各國政府紛紛祭出相應的社會福利政策,希望改善國家人力資源匱乏的窘境——其中,如何降低家長養育子女的經濟壓力,幾乎是多數已開發國家正在面對的課題。

    少子女化現象蔓延全球,各國相繼改良托育政策

    參考工業先進的歐洲國家,法國是少數在過去 40 年維持高生育率的典範。致力於將養育負擔社會化的法國政府,除了祭出育兒津貼補助,更大舉擴展公共托育的服務,讓 3-5 歲的幼兒幾乎能全數進入公共幼兒園就讀。
    鄰近的德國,則致力將托育變成人民應享有的「權利」,為了讓婦女順利回歸勞動市場,德國政府擴大了 0-3 歲托育中心的建設——自 2005 年起擴大 0-3 歲托育服務、擴增托育服務名額;2008 年則通過《托育財政法》,目標提升 0-3 歲幼兒的托育服務覆蓋率至 35%;到了 2013 年,德國更立法明文保障 1 歲以上幼兒家庭,皆享有「法定托育權」,意即政府必須保障每個擁有 1 歲小孩的家庭,不須透過排隊或抽籤,便可獲得優質且平價的托育服務。
    目光移回亞洲,過去 30 年同樣飽受低生育率困擾的日本,近年來也針對托育環境進行一系列的改善。為了確保托育服務的品質,日本托育人員的薪資逐步提升,工作條件的改善也逐漸被重視。此外,日本政府規劃了多元的托育措施供家長選擇,例如專門收托生病兒童的幼托機構等,如有家長未能順利申請幼托機構服務,其育嬰留職的時間也能相應調整。

    台灣公共托育資源不足,8 成家長須負擔龐大育兒開銷

    總覽國際公共托育現況,尤其是 OECD 會員國,其托育機構平均公私比為 7:3,他們深信,打造普及、優質且平價的公共幼兒托育服務,有助於支持青年就業、女性回歸職場、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緩解少子女化帶來的影響。
    至於台灣的幼兒托育條件如何?從幾個政府提供的數據可略知一二。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4 年底,全國共有 659 家托嬰中心,2020 年中,全國的托嬰中心已經增加至 1135 家,5 年多來漲幅達到 82%。不過目前全國公辦民營與私立托育機構的數量比例約為 1:4,公共托育的資源仍然不足。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 2016 年的調查報告,如果將 0-3 歲的幼兒送托保母或私立幼托機構,每月平均需花費大約 1.6 萬元,占家庭所得比例約 20%。相對地,若能將子女送托公立幼托機構,其費用占家庭所得的比例僅為 10%。衛生福利部的調查結果則指出,一個小孩的托育費不高於家庭所得 15%,才能增加家長生養第二胎的可能,並讓所有子女有相同的教保機會。
    2018 年,兒童福利聯盟針對幼兒媽媽進行育兒感受及需求調查,近 6 成受訪者表示「平價托育」是養育子女的首要需求。在公共托育機構供給不足的情況下,8 成有托育需求的家長必須負擔相對高的托育費用,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擴大教保服務公共化,減輕家長育兒的經濟負擔

    過去 10 年,政府持續嘗試回應托育費用高昂的狀況。2012 年,衛生福利部運用公益彩券回饋金,協助全國地方社區將閒置空間轉型成公辦民營性質的平價非營利托育機構。然而因為適合建設的公有場地短缺、設置成本過於高昂等問題,導致這類型的公辦民營托育機構在近 3 年的增設速度減緩,普及程度始終有限。
    2017 年,行政院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爭取特別預算,推動「校園社區化改造計畫」,補助學校興建幼兒園舍所需經費,藉此擴大教保服務的公共化。同年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行政院也計劃布建「社區公共托育家園」,透過經費補助地方政府,結合現有閒置空間以及現行托嬰中心與居家托育服務優勢,希望在社區中創造價格合宜、安全無虞的類家庭照顧模式。
    以台北市為例,自 2015 年起試辦的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就首創 4 個保母照顧 12 個寶寶的托育模式,不像一般托嬰中心需要動則上百坪的場地,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只要大約 30 坪的空間規模,其行政成本也比大型公托要來得精簡許多。
    2018 年,桃園市則制定「幼教扎根政策」,推行公立幼兒園免學費、私立幼兒園每年補助 3 萬元的福利。此外,為了回應家長就近托育的心願,過去 2 年桃園市以「一生活圈一公托中心」為目標,大舉增加非營利幼兒園及公立幼兒園的數量,期望達成公立與私立幼兒園數量 4:6 的目標。

    ​建置「準公共機制」,緩解公共托育機構匱乏之困境

    雖然各地政府已努力改善公托服務資源不足的問題,但改變並不是一蹴可幾。公托機構的設置需要時間,而子女的養育卻分秒必爭,在大部分家長的托育需求尚未被滿足的情況下,行政院於 2018 年推出「準公共幼兒園政策」,試圖緩解家長刻不容緩的經濟壓力。
    與公立幼兒園不同,準公共幼兒園是由符合特定條件的私立幼兒園與政府合作設立,只要私立幼兒園符合「收費數額」、「教師及教保員薪資」、「基礎評鑑」、「建物公共安全」、「教保生師比」及「教保服務品質」等 6 項要件,即可與政府簽訂合作契約,推出具私立幼兒園特色卻又平價的教保服務。
    以新北市為例,自中央政府制定準公共化托育政策起,地方政府就先行過濾優質的私立業者,提供托育補助並限制收費上限。除此之外,新北市政府也安排專家學者定期訪視輔導,進一步提升準公共幼兒園的托育品質,讓家長即使沒有機會將孩子送進公立幼兒園,也能擁有較平價的選擇。截至今年初,新北市的 0-2 歲準公共照顧人數比例已是全國最高,人數將近 2 萬人。

    「軟硬兼施」 營造友善育兒環境

    打造友善的育兒環境,不是只靠硬體設施的興建就得以達成目標。近年來政府除了營建托育場所,也致力於提升教保人員的薪資水平,讓教保的勞動市場更加穩健。針對子女的父母,行政院也擴大育兒津貼的領取資格,希望給願意生育的新手家長一些基本的支持。
    從硬體的擴增或者福利的優化,都看得出中央及地方政府正積極營造友善的育兒環境。畢竟人口的生育乃是牽動社會結構的根本,面對整個世代人力資源的困境,政府永遠得「超前部署」,替未來預備足夠的發展潛力。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永齡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永齡基金會共同企劃、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參考資料

    歡迎光臨《明日戶政所》,透過讀懂議題資訊、搜尋政府資源、了解創新行動、參與投票 4 步驟,一同關注少子女化議題,促進友善兼容的生育環境! >>>點此進入專題
    閱讀文章
  • 經濟壓力大,年輕人不敢想像有小孩的未來——政府企業齊相挺,祭津貼補助緩解負擔

    經濟壓力大,年輕人不敢想像有小孩的未來——政府企業齊相挺,祭津貼補助緩解負擔

    社企流/文:李沂霖
    「你為什麼不生小孩?」當人口數逐年下降,「少子女化」成了各界討論的熱門議題,不少企業、民間單位更紛紛發起調查,欲找出現代人為何不生的原因。
    根據 1111 人力銀行近 2 年所做的《上班族育兒困境暨幸福感調查》,有約 6 成上班族表示「薪水低」、「物價高」為不願生孩子的主因、將近一半的人表示台灣應「加碼育兒津貼」、「提高薪資水準」及「加碼幼兒學費補助」。
    在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9 年台灣女性生育意願和育兒現況調查報告》中,超過 6 成的受試者表示,「經濟無法負擔」為不願生育的主要因素。
    當社會瀰漫著「養不起」、「不敢生」的風氣,政府、企業該如何從經濟面著手給予相關支持?

    中央祭出對策,擴大育兒津貼

    2018 年,行政院推出為期 5 年的「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規劃 0-6 歲全面照顧,以「擴展平價教保服務」及「減輕家長負擔」2 大重點,推動「擴大公共化」、「建置準公共」以及「育兒津貼」3 大策略,盼能加速托育公共化、穩定教學服務品質並減輕家長負擔。(同場加映:回應育兒首要需求!看各國政府如何推動平價公共托育政策
    相關的補助則依生產、育兒 2 大階段,分為生育獎勵金、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就學補助 4 大類。
    在生育獎勵金及育兒津貼上,若是一名育有 1 歲幼兒者,只要符合家庭綜所稅率 20% 以下、未領取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且未接受公共化及準公共教保服務等資格者,即可獲得每月 2500 元的補助。而在 2020 年,中央政府更提出將育兒津貼從 2500 元翻倍到 5000 元的計畫,將於 2021 年分階段實施。
    而各地方政府也提供不同的補助方案,以六都生育率奪冠、全國生育率排名第三的桃園市為例,地方政府祭出「333 托育」生育獎勵與育兒津貼政策,每生一胎補助 3 萬元,育兒津貼則是 0-3 歲、每月 3000 元生育補助。此外,更推動「健康幸福家庭補助計畫」,提供人工生殖(試管嬰兒)補助。
    名列全國總生育率第二名的彰化縣,亦提供優於其他縣市的生育獎勵,每名新生兒補助 3 萬元。全國總生育率第一名的連江縣,則提供第一胎 2 萬元、第二胎 5 萬元、第三胎以上 8 萬元的生育獎勵金。
    在托育補助上,針對育有 3 歲以下孩子的家庭,若是找未與政府簽約之托育單位,衛福部提供每月 2500 元之補助;若是送至與政府簽約之托育單位,則補助每月 6000 元。
    在就學補助上,將 2-4 歲孩子送往不同類型的單位亦有不同的補助可請領,例如,就讀公立幼兒園僅需負擔活動、點心等費用,不需繳交學費;若就讀非營利幼兒園,每人每月則繳交不超過 3500 元。
    為打造友善的育兒環境,政府提供百百種計畫支持不同生育階段的使用者,如欲了解更多政府資源,歡迎使用此篩選器,輸入相關資訊即可篩選出最適用的資源!

    鴻海創台灣企業之先,力推「0-6 歲公司養」

    除了政府的福利政策,不少企業亦投入經費鼓勵員工生育。以鴻海科技集團為例,自 2015 年起,鴻海便創全台灣企業之先,推出總價高達 16 萬元的生育津貼;更於 2020 年提出「0-6 歲公司養」方案,將原本 0-3 歲的育兒津貼擴大至 6 歲,讓每位鴻海寶寶可享有每個月 1 萬 5000 元的補助。
    鴻海表示,身為高度關心少子女化議題的企業,盼能從公司內部做起,提供資金協助,支持欲生養孩子的員工。不僅如此,鴻海更與何嘉仁、長頸鹿和培幼文教等全台 158 所幼兒園合作企業托育,給予鴻海員工新生兒入學優惠;另外,也針對預產期前 3 個月的懷孕員工,額外提供約 4.5 萬元的交通補助。
    一位育有 4 名孩子的鴻海員工分享,在公司的福利制度下,他每月可額外領取 6 萬元的補助,一年共領 72 萬元,相當於許多台灣中產階級員工一整年的薪水,有助降低育兒的經濟負擔,更讓他直呼「實在很貼心。」

    許年輕人一個養得起孩子的未來

    與台灣情境相似、同樣面臨生育率逐年下降的日本,自 2019 年推動「幼兒教育無償化」,回應 20-30 歲年輕人因「育兒及教育費用太高」而不考慮生育的情形。該政策讓孩子從上幼兒園到 16 歲國中畢業為止,皆享有免學費的福利。亦將新婚家庭房租、搬家等生活所需費用之補助擴大一倍。盼能以經濟支持促進年輕世代結婚與生育。
    而生育率位於前段班的法國,也祭出慷慨的育兒補貼政策,並有賦稅優惠、托育補助及住屋補助等,總補助支出達上億歐元。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2019 年針對少子女化現況的報告指出,財務支持的確可協助育兒家庭減少經濟負擔、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然而,多數實證研究發現,此舉雖有積極作用,但對生育率整體的提升影響有限。
    回應台灣現況,津貼補助僅是其中一塊拼圖,需聯合公共托育、職場環境及文化面向共同探討,才能更有效地許青壯世代一個養得起孩子的未來。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永齡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永齡基金會共同企劃、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參考資料

    歡迎光臨《明日戶政所》,透過讀懂議題資訊、搜尋政府資源、了解創新行動、參與投票 4 步驟,一同關注少子女化議題,促進友善兼容的生育環境! >>> 點此進入專題
    閱讀文章
  • 工作、育兒只能二選一?促進友善職場環境,讓公司成為員工生育的後盾

    工作、育兒只能二選一?促進友善職場環境,讓公司成為員工生育的後盾

    社企流/文:蘇郁晴
    剛進入 B 型企業「博仲法律事務所」擔任秘書時,陳鈴鈺尚未結婚,仍處於專注衝刺事業的階段。近 20 年後的今日,她已有一對分別為 7 歲與 4 歲的兒女,而她並沒有因此停下追逐理想的腳步。
    工作期間,她不曾因為請產假或育嬰假而擔憂他人投射異樣、責難的眼光、更不曾害怕自己休假後難以返回職場;反之,事務所提供優於勞基法、且更加便利的育兒福利制度,讓她能夠將孩子帶到辦公室就近照顧,更不需為了育兒放棄自己想做的事。
    根據台灣法規訂定,女性在生產前後可請 8 週的產假、男性可請 5 天的陪產假,夫妻雙方都可在子女滿 3 歲前請留職停薪的育嬰假。但對博仲來說,符合法規僅是基礎,早在 10 幾年前,博仲就已開始陸續收集員工們的建議,經過多番討論、調整後,最終將女性的產假延長至 12 週,男性的陪產假增加為 30 天。
    「這些都是員工們自己提出的需求,我們看見需求、經過討論與調整後,擬定出新的制度,讓每個建議都能盡量被滿足。」博仲法律事務所共同合夥人譚璧德說,讓每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都能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需求是他最樂見的事。
    ​然而,如此景象並非存在於台灣的每個職場中。
    儘管台灣《性別工作平等法》已明定雇主應讓員工享有產假、彈性工時與家庭照顧假等權益,根據吾思傳媒發起的《2020 育兒大調查》卻指出,在台灣僅有不到 3 成的人感受到職場環境的支持,可知爸媽在請假時需要面對職場帶來的種種壓力,可能使他們喪失享有基本權利的機會。
    勞動部《2018 年工作場所就業平等概況調查》亦顯示,女性受僱者曾因懷孕或生小孩在職場遭受不平等待遇情形中,「請假刁難」的比例最高,也因為整體社會氛圍與職場文化不友善,請假這件事常常成了員工的心理壓力。
    欲改善上述情形,有賴企業及政府更貼近大眾需求、營造友善育兒的職場環境,讓人人享有工作與家庭平衡的權利。

    作員工育兒的後盾!這間台灣企業致力提供優於法規的福利

    要打造友善的職場環境,企業如何採取行動是一大關鍵。舉例而言,博仲法律事務所除了提供優於法規的產假外,更率先在僅有 60 位員工的規模下,打造了企業托育空間。(根據《性別平等法》第 23 條規定,達 100 人以上的企業需設置托育設施與措施。)
    在這裡,不但設有小型育嬰空間外,員工還可邀請父母或保母一同來上班、協助照顧孩子;若是孩子已開始上幼稚園或國小,博仲也與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學生合作,由該系學生至公司陪伴小孩玩樂與學習。
    陳鈴鈺更分享,能夠帶孩子來上班為她分擔許多的困擾與辛勞。「孩子平常與我同時間上下班,我們就能有一樣的生活作息,不需要晚上下班回家還要再配合小孩的作息。」陳鈴鈺說。「而且保母與小孩跟我一起上班,在我隨時能看見的地方,我也比較安心。」
    ​獨特的育嬰福利制度在事務所推行已有 16 年,譚璧德觀察,自從開放員工攜帶小孩一同上班後,公司職員的流動率降低、且同事彼此間的感情更好了。
    但與小孩共處於同個上班環境,是否會造成大家上班無法專注?關鍵在於,工作空間與休閒、育嬰空間的規劃。以博仲為例,休閒與育兒空間位於事務所最角落之處,離主要的辦公空間有一小段距離,雖然偶有小孩的嬉笑聲流入工作場域,但並不影響員工們的專注程度。

    公共政策、社會創新有何施力點?看看他國怎麼做

    若將眼光望向國際,可以看到全球生育率相對較高的北歐國家,透過「適度縮減或彈性工時」、「延長產假、陪產假及育嬰假」等方式促進大眾達到家庭與工作間的平衡。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訂定的標準,國家應立法提供女性勞工至少 14 週(約 3 個月)的產假。而據美國《母嬰健康期刊》(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的研究指出,產假的重要性在於,能有助於提升母親生產後的身體健康狀態與面對壓力的調適能力。 
    被喻為是幸福國度的丹麥,女性在懷孕前後可請領共 18 週(約 5 個月)的有薪懷孕假及產假,另一半則可請 2 週的陪產假;夫妻還能再分配 32 週(約 8 個月)的育嬰假,一方面促進家庭分工的落實,另一方面則讓雙方擁有更充裕的育兒時間。此外,丹麥的平均工時也較各國少,每人平均只需上班 7 小時,有助爸媽平衡工作與育兒時光。
    以性別平等、育兒友善聞名的瑞典,職場父母則擁有請假的權利與彈性,能在孩子出生(或被領養)滿 8 歲前,享有 480 天(約 16 個月)的產假與育嬰假,更能拆成月、週、日、小時等單位,依據不同的家庭需求來做使用。此外,瑞典政府也提出一項特別的育兒福利,補助 8 成薪資給因孩子生病而請假返家的家長。
    而在 2020 年初,芬蘭政府則宣布,將夫妻雙方的有薪育嬰假從 2-4 個月大幅延長為 7 個月。此外,在芬蘭職場,亦以彈性工時與遠端工作機制聞名,讓職場父母更能依自身需求靈活調度時間與空間,達到家庭與工作的平衡。
    除了各國積極推動法規、與企業聯手改善職場環境外,在日本,亦有民間單位提出創新解方,讓媽媽得以兼顧家庭與工作。自 2014 年成立的「媽媽廣場株式會社」,結合客服中心與托兒所, 一方面讓媽媽可以帶著小孩來上班、更能彈性地運用時間;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客服人員流動率高、招募不易的問題。
    ​「少子女化是政府、家庭、企業及社會需共同面對的議題,大家能做的都不一樣,企業能做的是,當員工面對生兒育女的生命課題,我們能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讓他們上班更安心,如此,他們也能拿出更好的工作表現、提供更好的服務,這肯定是雙贏的。」譚璧德語帶堅定地表示。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永齡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永齡基金會共同企劃、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參考資料

    歡迎光臨《明日戶政所》,透過讀懂議題資訊、搜尋政府資源、了解創新行動、參與投票 4 步驟,一同關注少子女化議題,促進友善兼容的生育環境! >>> 點此進入專題
    閱讀文章
  • 當男性請育嬰假成為日常、女性可自選生育年齡——翻轉傳統思維讓育兒之路更平權

    當男性請育嬰假成為日常、女性可自選生育年齡——翻轉傳統思維讓育兒之路更平權

    社企流/文:蘇郁晴
    在韓國熱門電影《82 年生的金智英》中,女主角金智英原為一名抱有理想的職場女性,隨著步入婚姻、生下孩子,迫使她放棄原有的夢想與喜好,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為了照顧孩子忙進忙出,就連逢年過節,其他家人都聚在客廳聊天,她卻仍獨自在廚房打理家務;好不容易擠出休息時間,出外買杯咖啡享受難得的清閒時刻,卻被旁人笑稱是依靠丈夫生活、只顧帶小孩而無所事事的「媽蟲」。
    這部電影就如多數亞洲女性的生活縮影,總被社會期待擔任養兒育女、打理家務的主要角色。翻開近 2 年勞動部勞動統計「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核付情形」可看出,請領育嬰假的女性人數約為男性人數的 5 倍,顯見「男主外,女主內」的文化風氣尚存於台灣社會之中。
    根據吾思傳媒發布的《2020 育兒大調查》,每 10 位母親當中,就有 9 位為主要照顧者。然而,育兒是需要夫妻雙方共同努力的事,若是將這個擔子特別傾向任何一方,都有可能使甜蜜的生育成為沈重的負荷。

    落實家庭分工,成為彼此的神隊友

    為此,國內外政府與民間單位,紛紛從政策制定、社會創新等面向切入,促進更加友善的育兒環境。
    在台灣,致力家庭教育的社會創新組織「雞湯來了」,便不時透過內容推廣與舉辦講座、工作坊的方式,推廣家庭如何有效溝通與分工。如雞湯來了所撰寫的文章《「家事」是「我們家」的事! 3 步驟重新調配家事分工》,即提供家庭成員檢視自身家務與育兒現況的步驟,助其找到重新分工的方法。
    另一個社會創新組織「小村子」,則致力建置全面的媽媽支持網,透過「共玩、共食、共學」 3 種服務,讓學齡前的孩童能與年齡相仿的同伴玩樂、媽媽們也能一同做菜與學習,目的是提供缺乏自主時間的職業婦女、全職媽媽們互助與喘息的空間。
    國際上,則可看到許多歐洲國家以政策切入,鼓勵每個家庭落實育兒的平等分工。如冰島自 1980 年代起開始實施男性請領育嬰假的制度,讓雙親各有 3 個月不能互相轉讓的育嬰假,至今成功打造「父職責任」之文化。根據 OECD 資料顯示,冰島的育嬰假請領人的男女性別比將近 5:5,堪稱是男女分工最均衡的國家。
    而瑞典自 2016 年起,則將爸爸的帶薪育嬰假延長至 3 個月,若是爸爸沒有使用,也不能任意轉讓;同樣地,丹麥也祭出給父親的專屬帶薪育嬰假,並規定不得轉讓。這些政策制定,皆是為了鼓勵爸爸擔任育兒的角色,讓夫妻能分擔育兒的重擔。

    ​由女性主導生育權,年齡、結婚與否都不應是問題!

    隨著時代變遷,傾向晚婚、或不婚的女性人數也逐步升高。而在科技日益進步的現代,以女性主導生育權的「懷孕科技」漸興,歐美國家吹起了「凍卵」風潮,為不婚主義、但盼能有孩子,又或是希望能主動掌握生子女時間的女性,提供冷凍卵子的服務。如美國的新創「Kindbody」,便提供女性事前諮詢、健康檢查、心靈諮商到卵子儲存、產後復工諮詢等一條龍式的服務。讓年齡與婚姻狀態不再成為女性生兒育女的限制。
    而在文化較開放、政策相對完善的西方國家中,政府更適時調整觀念,提出相關的政策讓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享有同樣的權益、消除歧視之產生,如法國、冰島、瑞典等國,其非婚生子女約有 50% 左右。
    ​想要營造友善兼容的生育環境,促進兩性平權定是關鍵的基礎之一。政府可透過政策制定,促進家庭平等分工,讓養育孩子的責任更均等地落在父母雙方身上;企業也應理解育兒家庭的需求,營造友善的職場環境;而民間單位則可透過創新行動,促進大眾觀念的翻轉、提供育兒家庭更多的支持。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永齡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永齡基金會共同企劃、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參考資料

    永續行動嘉年華 10/15-16 華山登場!免費報名拿限量好禮 >>即刻報名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