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慧科技創業大軍:用創新科技,顛覆都市人對生活的想像

台灣智慧科技創業大軍:用創新科技,顛覆都市人對生活的想像

城市往往是創新點子的試驗場,在全球智慧科技的浪潮下,台灣也有一群站在智慧科技浪潮最前線的創業家,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興技術,不僅使都市人的生活更加方便、更有效率,更提出改善社會的創新解方,達成社會的共融共好。

專欄文章

4篇)
  • 以科技因應高齡趨勢:師生共組「世大智科」,運用物聯網及 AI 技術打造長者智慧生活

    以科技因應高齡趨勢:師生共組「世大智科」,運用物聯網及 AI 技術打造長者智慧生活

    文:社企流

    最資深的新創公司: 15 年校內研究中心轉型創業

    世大智科的緣起,得從 2003 年開始談起。當時,徐業良投身老人福祉科技(Gerontechnology)領域,在元智大學內成立「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以造福高齡者為核心,致力開發科技產品,成為國內的先驅。
    2016 年,在經濟部「產學研價值創造計畫」的協助下,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與寢具用品公司「世大化成」合作,由世大化成持股 10%,共同成立「世大智科」(G-Tech)。3 者的分工為: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負責中上游的技術研發和人才培育;世大化成進行硬體生產和百貨通路的銷售;而世大智科則進行產品開發和電商通路的銷售。
    身為一間「最資深的新創公司」,世大智科成功研發出貼近長者與照護者需求的生活智能產品。無論是能顯示長者躺臥或起身狀態的「安心臥」床墊、或是顯示長者定位且可擴充成遊戲玩具的「天才巧拼」,都大幅減輕第一線照護者的照護壓力,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
    這些平易近人好操作的產品背後,運用的是當今最先進的技術——「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 IoT)以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

    以使用者經驗出發,打造生活智慧照護產品

    走進產品的展示間,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單人床,床上放置著「安心臥」床墊。徐業良表示,此床墊是跨領域產學合作團隊代表作,為世大化成原有的產品「Imager 37 易眠床」改良研發而成。
    其特殊的溫感釋壓泡綿可分散身體接觸的壓力點、減少使用者褥瘡發生的機率;一旁的電視螢幕上顯示著使用者的臥離床狀態,供照護人員觀察。如照護者可藉由監測介面得知長者起身或坐在床緣,這時屬於跌倒風險高的時刻,照護人員便可立即前往關心。
    安心臥床墊背後運用的是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註一)兩大技術。一張床墊底下,安裝了 30 個感測器,使用者躺下時將觸發不同區域的感測器。
    為了使床墊能夠判讀使用者的躺臥狀態,團隊邀請不同身高體型的受測者躺臥在床墊上,將感測器所搜集的數據資料送進機器學習軟體裡,指示其數據所對應的躺臥狀態。機器學習軟體便將數據做分類,形成新的模型,產出演算結果。團隊再將演算結果寫成程式,放入晶片中。
    當有新的使用者躺臥,觸發新的感測器時,床墊便能判讀使用者的狀態。接著,床墊便將該資訊傳送給監測系統,照護人員便能隨時了解長者的躺臥狀態。
    在一旁的櫃子上,則放置著應用物聯網技術的雙向呼叫器「天才呼叫」。外型簡單大方,類似貼合手掌形狀的電腦滑鼠,上方有個直徑約 4 公分的圓形按鈕。
    當長者有需要時,不需要離床,只要按下按鈕,便會傳送需求至照護者的手機。照護者便能點選「晚點到」或是「馬上到」即時回應長者的呼叫。若為前者,長者的呼叫器便會轉為紅色,若為後者,呼叫器便會轉為綠色。而呼叫器也可作為彩色夜燈,和室內其他物聯網產品連動。
    而單人床四周鋪著木質紋路的「天才巧拼」,同樣裝有感測器,提供室內定位、活動力監測、跌倒偵測等功能,當長者不小心跌倒在地,巧拼便會傳送通知,讓照護人員在最快的時間內發現並處理。
    近年,醫療領域研究者發現失智症患者,使用不以娛樂為目的「嚴肅遊戲」(註二)做復健後,具有相當的成效。因此,世大智科便延伸天才巧拼的用途,將之連接上控制器、app  與電視螢幕,成為結合運動與認知遊戲。
    目前團隊設計了幾款遊戲,例如訓練記憶的翻牌遊戲、訓練計算的數學遊戲,以及由打地鼠概念出發,富有台式風情的打蟑螂遊戲等等。同時,團隊也嘗試將華碩的機器人 Zenbo 加入遊戲中,當長者完成遊戲時,Zenbo 便會鼓勵長者,提供多感官的刺激。
    世大智科利用感測器及物聯網技術,讓床墊、巧拼等居家用品變身智慧產品,用以感測長者的健康及安全狀態,此舉比起裝設監視器,更能使長者感到安心及舒適。徐業良表示團隊設計產品的黃金守則為:在盡量不改變長者生活習慣的前提下,將熟悉的家居用品轉換成物聯網產品,為長者帶來更便利舒適的生活。
    如今,這些產品皆取得專利或認證,並獲得多項獎項肯定,更於 2017 香港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及 2018 美國國際消費性電子展等國際展覽中亮相;現已有數家醫院及療養機構使用世大智科的產品。
    徐業良接著說明道:「我總是告訴學生,我們是一群設計者(designer),不只是工程師(engineer)。」這樣的思維來自於徐業良在史丹佛大學攻讀機械系設計組博班時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訓練。因此,徐業良在帶領團隊時,總是將實際的使用者體驗作為每次產品更進步的依據。

    克服從實驗室到醫院的種種困難,為長者帶來便利生活

    在實驗室完成後,進到醫療院所或是一般家庭中使用,又是另一個挑戰的開始。譬如在使用天才呼叫之前,得先連上無線路由器(AP)。即便團隊已盡可能將步驟說明得簡單清晰,許多使用者仍未好好連路由器。這個步驟未設置好,後續的功能便無法發揮。
    為此,團隊預計在下一版本的使用手冊中加強說明此步驟的目的,讓使用者明白其重要性,提升天才呼叫的使用順暢度。又例如安心臥,目前也遇到一個新的改良需求——病人出院後,醫療器材皆需要徹底清潔,但消毒水卻會造成感測器損毀,因此團隊將針對安心臥材質進行改良。
    在資金方面,世大智科極力爭取政府的補助作為資源的後盾。在早期階段,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以學術單位的身份,每年爭取 2 至 3 個科技部的研究補助;另一個資金來源則為經濟部,如「產學研價值創造計畫」和「智慧城鄉生活應用發展計畫」等。
    徐業良表示,這兩方的補助計畫性質與方向皆不同,科技部是研究導向、經濟部則鼓勵產業化。產學研創價計畫鼓勵學術單位與民間公司合作,世大智科便是在這樣的機緣下成立。
    而智慧城鄉生活應用發展計畫為世大智科技近期爭取到的計畫,內容是協助桃園榮民之家將一層樓設置為智慧照護場域。在政府資源的協助下,讓世大智科一步步發展至今。
    如今,世大智科長期的付出終於有了成果,各項產品目前分別被亞東醫院、台北榮總、朱崙老人公寓等醫護院所採用。且根據近期亞東醫院的統計,使用安心臥床墊後褥瘡發生率降低許多;天才巧拼組成互動遊戲組後,也獲得桃園榮民之家職能治療師的喜愛,且回饋許多建議給團隊做未來的改良參考,形成良性的循環。

    汲取創業經驗,淬煉 3 項人才培育重點

    包含徐業良在內,世大智科共有 9 位共同創辦人,其他 8 位過去都是徐業良的學生,他們一起研發產品、參展以及銷售。
    這批學生年僅 25 、 26 歲,便有豐富實戰經驗,也不畫地自限,無論是硬體、app、韌體(註三)、電路板、做展覽時的展板、影片剪輯都是自己做的。其中一位學生更捨棄知名科技公司高薪的研發替代役機會,只為了繼續和團隊一起將學生時代的心血完成,這一切都令徐業良驕傲不已。
    面對「老師」到「老闆」角色的轉換,徐業良坦承道:「我現在在一個陌生的領域。過去以老師的角度出發時,會考慮實驗的嚴謹度、成果能否登上學術期刊;如今老闆的思維則是重視產品能不能生產、成本是多少以及如何獲利。創業能讓自己接觸新的領域、並有更多突破,這樣很好玩。」
    目前,公司尚在轉型的過渡期,銷售佔收入比不高,需接政府或民間專案增加收入,導致成員需一人分飾多角。面對這樣的挑戰,會不會有壓力?共同創辦人暨韌體經理蔡森裕答道:「很好玩啊!」而同樣的 3 個字不久前才從徐業良口中吐出。
    有了這次的創業經驗,徐業良在課堂中培訓學生時更加看重 3 大重點:提升跨領域整合能力、降低學用落差,以及落實以使用者需求為出發的設計思考。無論是機械系與藝術與設計系一起合作開設的「創新產品開發學程」碩士班、或是大學部開設的入門工作坊及學程,徐業良都相當強調以上 3 點。
    此外,徐業良也鼓勵學生參加各項創業競賽、多修一些業師的課程,利用各種機會磨練實戰力。
    展望世大智科的未來,徐業良相當樂觀,認為老人福祉科技在未來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團隊在技術面會不斷更新,以跟上最新的技術;產品方面則預計延伸至失智症領域,希望服務更多受失智症所苦的長者。
    「我現在 55 歲,已經在元智大學服務第 27 年了,我還要在這裡(世大智科)做 25 年!」遙想屆時 80 歲的徐業良,會不會也在使用自家的生活智能產品?或跟著自家研發的機器人組隊打鬥牛?又或者出現比物聯網更新穎的科技技術?只有時間能見證這一切了。
    註一: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屬於人工智慧的一部分,意即讓機器(電腦)像人類一樣具有學習與判斷的能力。
    註二:嚴肅遊戲,又稱為功能遊戲(Applied game),意指將數位遊戲應用於其他專業領域,如醫療保健、防衛、教育、應急管理、都市計畫等的電子遊戲。
    註三:韌體(Firmware),是介於硬體和軟體之間的一種程式指令或資料。
    閱讀文章
  • 台灣第一個區塊鏈群眾募資平台「度度客」: 改善捐款透明度問題,為公益募款領域寫下新篇章

    台灣第一個區塊鏈群眾募資平台「度度客」: 改善捐款透明度問題,為公益募款領域寫下新篇章

    文:社企流
    2014 年端午節,任職友達光電的工程師莊青岳與 4 位友人進行茶敘。席間,一位友人談起務農的父親,因著盤商的剝削而收入不符成本。另一位友人自美國歸來,回應當紅的群眾募資平台,能幫助許多人圓夢。這勾起莊青岳放在心底許久的一個想法——建立一個募款網站。
    原來,莊青岳早已有一個經營 10 年餘的小型公益組織——「月百會」,由莊青岳和同事們透過每月 100 元的小額捐款,積沙成塔捐助新竹的公益組織。經營之餘,心中已有建立網站的念頭。眾人理念相投,決定共同出資,由莊青岳擔任營運策劃,成立一個以公益提案為主的群眾募資平台。經歷 1 年的籌備期後,度度客於 2015 年 7 月正式上線。
    度度客之名取自佛家語「自度度人」,意即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幫助自己。創立至今 3 年多來,已成功協助了 65 項公益提案募資。而除了提案業務,目前也增加對大眾的服務,和愛公益協會一同攜手,輔導大專生運用群眾募資實踐自己的夢想。而度度客的商業模式為,收取提案金額的 8% 作為服務費。
    度度客最大的特色是導入區塊鏈技術,將財務金流資訊記錄在區塊鏈上,因此無法被竄改且可公開查詢。同時,度度客也是國內第一個採用加密貨幣的群眾募資平台。2018 年 10 月,團隊進駐位於金管會仰德大樓內、新落成的金融科技創新園區(FinTechSpace)。在油漆味尚未退的交誼區,莊青岳踩著藍白拖,細數著度度客成立以來重要的轉捩點。
    「其實我們一開始不打算收 8% 服務費,我們是被逼的!」莊青岳笑著表示。第一代的平台秉持做公益的心志,不收取服務費,直到許多身邊朋友以及來自外界的聲音,建議平台收取服務費以提升專業的形象,度度客才開始收費。

    一場意外的機緣,開啟導入區塊鏈技術契機

    一個公益募資平台為何導入區塊鏈技術?莊青岳表示,這個契機始於NPOst 公益交流站的年會中,他遇見了工研院的院士高崎鈞。當時,擁有區塊鏈技術但無應用場域的工研院,邀請度度客一同合作,希望將區塊鏈導入公益型的群眾募資平台中。
    根據《區塊鏈革命》一書的解釋:「區塊鏈是一種無法篡改的全球資料庫,能夠提供一個數位帳本,來記錄金融交易以及其他有價值的東西,如出生證明、資產所有權、教育文憑、醫療程序、選票等各種應用。」區塊鏈最早出現於 2008 年中本聰提出的《比特幣:端對端電子現金系統》論文中,他的目的為創造一個讓人與人可以不需透過任何如銀行或政府等第三方機構,可直接相互進行交易的系統。
    過去從未接觸區塊鏈的莊青岳,稍做研究後便發現了將區塊鏈導入募資平台的可能性。「 一開始,中本聰在設計比特幣的時候,就是以『信任』來做基礎。」在公益領域,善款運用的透明度是最容易為人詬病的。莊青岳指出,根據聯合勸募中心調查,台灣有 49% 的贊助者希望受款方公開捐款流向與使用情形;另外有 45% 的民眾擔心捐款不會被妥善應用。
    若是能運用區塊鏈的技術,使每一筆款項的流向公開,便可增添贊助人對提案者的信任度。因此莊青岳決定與工研院合作,投入區塊鏈的應用研究。

    區塊鏈記錄專案內容與捐款流向,讓贊助者一目瞭然

    導入區塊鏈之後,度度客歷經 5 個月的改版,呈現嶄新的面貌。當提案人於度度客上發起募款專案,該專案的名稱、發起時間、預計達標金額以及提案人的區塊鏈地址,都會被詳細記錄在區塊鏈上。只要在度度客網站上點選「專案發起記錄」,便會導到第三方區塊鏈檢索網站「Etherscan」,贊助者便可於該網站上看到該專案的詳細內容資訊。
    選擇欲捐款的專案點選「贊助」之後,便可於「我贊助的專案」專區中,連結至區塊鏈檢索網站,看見該筆贊助款項已被記錄於區塊鏈之中。而當募資期限結束且達募資金額目標,提案人便可直接透過平台分配贊助款項之用途,而捐款者對於自身捐款用於何處便能因此一目瞭然。
    此外,度度客針對此次改版,研發出串連金流的技術。莊青岳解釋道,其核心概念為,當贊助者以法定貨幣(新台幣)捐款後,便會串接區塊鏈,度度客平台也同時產生虛擬貨幣「度度客幣」。當提案達標,平台便會分配新台幣給提案者,度度客幣再由平台回收。這項技術不僅優化了度度客的捐款流程,使目前仍為主流的法定貨幣可與區塊鏈上的虛擬貨幣對接,也無形中為度度客帶來與其他單位做商業合作的機會。
    因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即便度度客平台臨時不能連上,捐款人仍可輕易的從區塊鏈檢索網頁中查詢到自己的捐款紀錄。莊青岳表示,自從導入區塊鏈之後,度度客收到許多贊助者的回應表示:相較其他群眾募資平台,度度客更值得信任,也因此增加捐款的意願。

    度度客手把手輔導提案者,提高募資成功率

    目前度度客平台上的提案類型,以動物保護、弱勢關懷等居多,除了少數 6 位數的提案,大多為 5 萬元下的小額募款,以台灣在地的提案居多,也有跨國的案例。
    眾多案例中,較具規模且執行多年,也讓莊青岳印象深刻的是楊文逸的「偏鄉學子畢冊圓夢計畫」。楊文逸本身是一位全職專業的影像工作者,有感於都會國小兒童普遍有精美的畢業紀念冊,偏鄉兒童僅有一張簡單的大合照,於是在 2015 年發起義拍計畫,希望為偏鄉兒童拍攝精美的畢業照。
    莊青岳回憶道,楊文逸當初來找度度客的時候,其實是在放棄的邊緣。度度客團隊認為此案非常值得一試,便手把手教楊文逸如何加強宣傳、如何分享理念等。義拍計畫隨後獲得熱烈迴響,第二年當楊文逸再次找上門,度度客卻將他推向另一個募資平台——嘖嘖。「他的計畫介於公益和文創中間。既然他已經得到公益領域的群眾,我們希望他可以去觸及文創領域的群眾,於是介紹他給嘖嘖。」莊青岳說明道。如今,在兩個平台的接力幫助下,楊文逸的計畫已經走到第四年,持續為偏鄉兒童留下童年的美好回憶。

    秉持「Tech for Good」,持續耕耘社會創新

    在一片茫茫群眾募資平台紅海中,度度客始終清楚定位在公益型的平台。然而,這份堅持卻成為現今度度客最大的挑戰。莊青岳坦言:「公益型群眾募資大多吸引小型非營利組織或個人,為數不大,平台能獲利的比率幾乎是零。」如今,度度客初期的資金已支出大半,而現行的獲利模式則效果有限。面對這樣的困境,度度客預計採取兩個革新方向:一為抽出區塊鏈的技術,推出一個新的商業平台,利用其收益支持母平台;二為將先前研發出的區塊鏈金流技術售出,做金融領域的商業應用。為了增加與金融單位合作的觸角,度度客遷入 Fintech 園區,開始招募區塊鏈工程師,希望將金流串接技術落實。
    自 2015 年創立至今,度度客擁抱新科技,在每個階段不斷地改善,以解決大眾問題。無論是最初擁抱群眾募資觀念,為公益募款帶來新能量,或是運用區塊鏈增加金流的透明度,進而提升贊助者的信任。未來,度度客仍然會秉持著「 Tech for Good 」的理念,利用科技的力量,持續帶來社會的創新。
    閱讀文章
  • 每天把自己歸零,讓 AI 取代不了你——哈爸用「自學力」迎戰智慧科技浪潮

    每天把自己歸零,讓 AI 取代不了你——哈爸用「自學力」迎戰智慧科技浪潮


    文:社企流

    科技「開放潮」難擋,IC 主管跨足創客圈

    新竹科學園區長年來吸納台灣頂尖科技人才,哈爸也是其中之一。長年在高科技產業打滾,哈爸回憶,約在 2011 年,晶片產業的整體環境傾向保守,眾多小廠關起門來「土法煉鋼」,耗費大量精力打造自家晶片,儘管使出渾身解數,產品整合與精細度依然遠遠落後國際大廠。
    但近年來,世界頂尖的科技企業熱衷將技術公開給外界,經由軟體程式碼「開源」(software open source),或是將硬體「開放」(hardware open),把更多艱澀的技術統統公諸於世,人人皆能取得大廠的心血結晶。這波風潮推進產業的顛覆,迫使產業重新洗牌。2015 年時,即使原本就熱愛開源的哈爸也嗅到了新趨勢與威脅。
    如今在 3C 街晃一圈,只需花上不到一千元,便能入手英特爾(Intel)、聯發科等大廠的高階套件,內含清晰易懂的組裝說明書、設計精良又容易操作的開發板(註一),可再進一步自己加工、設計出電子產品。這些現象都要拜「開源開放」所賜,更為「動手自學」的創客風潮推波助瀾。
    回想當初接觸開源開放,即使身處高科技產業多年、看遍興衰消長的哈爸也百思不解:「英特爾這樣高高在上的 IC 公司,為什麼也要和其他小廠一樣,跳下來做開源?」為了尋找答案,他拋開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職位,一腳踏進「動手自學」的創客世界,研究起「邊做邊學」的奧妙。

    徜徉智慧科技領域裡,他靠動手自學創造影響力

    誰也想不到,這一踏進去,哈爸再也沒有跨出來過。遇見開放硬體的哈爸,如同蛟龍得水,憑藉過去累積的深厚知識以及高超的自學能力,他蒐集起各式嵌入式系統(註二),研究怎麼透過物聯網技術,驅動不同的裝置。
    有感於開源開放帶給他的震撼,哈爸從不私藏鑽研心得,他甚至開設眾多臉書社團,分享他的自學經驗,讓更多創客都能一起交流、一同開發新玩具。
    在哈爸打造的無數作品中,最為大眾所津津樂道的,是他偕空氣品質專家、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伶志製作、能夠即時感測 PM 2.5 濃度的 LASS「空氣盒子」雛型。接著再結合創客力量,藉由感測雛型的佈建,滾動出數千人的創客社群。運用物聯網技術,搭配多方夥伴合作,最後在全台佈建「空氣盒子」,轟動各界。
    哈爸一面分享自己的「轉彎」人生,一面把玩手中一串剛剛帶回來的假番茄。原來,這是哈爸正在執行的「採果專案」——透過最新的人工智慧(AI)技術:機器視覺,讓機器人「認得出」番茄,替農民分擔採摘水果的工作。採果專案背後有個廣大的創客社群「FBTUG」,他們致力推動開源農業機器,用科技協助友善農業。
    面對日新月異的智慧科技,哈爸憑著自學本事,一路從「自造電子產品」摸索到人工智慧技術。學會了應用的技巧,哈爸不只要獨善其身,更要兼善天下。他藉著共享資訊、技術開源,並結合對農業、空汙和長照的關懷,把這些技術帶入廣大的社群,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學起來放」已過時!未來講求邊做邊學

    身為資深科技人,哈爸對智慧科技應用可謂是暸若指掌,但其實,他並非資工系出身,進入創客圈前,也從沒碰過物聯網技術。剛接觸創客時,哈爸從頭學起,他到處買開發板,一遇到盲點就深入研究、資料看不懂就問人,儘管他至今已是創客界的大人物,自學習慣卻從未改變。
    哈爸強大的自學能量,從大學便開始累積。考取交通大學機械系後,他就自學寫程式,動機很單純,全出自一顆好奇、熱愛挑戰的心。那時他既沒修課亦無人指導,全靠自己摸索,花了整整一個月,用程式碼寫出一列頗為「陽春」的選單。雖說陽春,但在那個電腦剛剛普及的年代,要寫出這般成品已不容易。
    然而,哈爸在不久後便受到衝擊:「我後來發現,根本不必再像之前那樣,辛辛苦苦地寫選單,因為已直接內建在函式庫(註四)裡了。」他頓時感到一陣茫然,「好不容易學會的技能,竟然某天突然就用不到了!」
    而那次衝擊只是個開始,如今看遍產業趨勢,哈爸感嘆地說,科技日新月異,昨天學會的新技術,明天可能就用不到了、或被機器取代了。這個問題長年存在科技領域,近年人工智慧技術突飛猛進,具備人類工作能力的機器一一問世,進而衝擊各行各業,成為世人皆須面對的課題。
    哈爸解釋,為了解決問題,每個人不僅須持續地學習新知,更要提升學習的效率。也就是說,因應科技迅速汰變的難題,現代人皆應具備快速學習的能力。
    哈爸指出,傳統的教育體制提倡「學起來放」,也就是先吸收完整知識,再到實務場域中加以應用;但到了知識量暴漲的當今世代,哈爸則鼓勵眾人「邊做邊學,現學現賣」——直接迎戰問題,一邊自學解方,一邊實作驗證,在化解手上的難題的同時,學習所需要的知識。
    他以寫程式舉例:如今資訊發達、網路普及,有時不必把開發手冊從頭到尾全部研究完,只要學到目前剛好需要的知識,善用搜尋能力、加強程式移植的能力,快速參考別人開源的程式碼並進行修改,便能端出像樣的作品;同時,藉由開放社群的即時反饋,持續演進出足夠的水準。
    就連哈爸的小兒子,也在年僅 11 歲時就「奉命」學寫程式。哈爸只簡單地教了基礎概念,便要求他的兒子,在還沒徹底理解程式語言時,靠自己動腦、上網 Google 找答案。兒子一天內便交出指派的作業,讓哈爸感受到新一代的適應能力。從哈爸的教育方式,也能感受出他對「邊做邊學」、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視。

    害怕工作被 AI 取代?哈爸用「歸零哲學」回應

    提及機器取代人力的趨勢,就免不了談到現代人對 AI 的恐慌。對此,哈爸一語中的:「很多人害怕自己被 AI 取代,但這根本不是問題。世界本來就會一直進步,淘汰舊的、長出新的工作。問題的核心是:你有沒有能力做那些新工作?」
    哈爸解釋,當「機器取代人力」成為普遍現象,那些機器做不到的事,就成了企業間的競爭籌碼,進而創造出適合由人類從事的新職缺,機器只是人類的「助手」而已。他舉例:當自動化生產線提高生產量,就需要更人性化的客服,去促進產品銷售;當機器開始大量寫新聞,就需要有人去把機器寫的文字潤飾得更完美。
    而哈爸認為,與其去臆測未來會出現哪些新工作,不如精進自己的適應能力。「你只要永遠有能力做新工作、學得比別人更快、更早準備轉換,就不會被淘汰了。」
    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擁有強大的適應力呢?「你得每天歸零自己!」哈爸表示:「或許你做過很多了不起的事情、有豐富學識經驗,但你必須忽略那一切、假設自己什麼都不會,並從頭學起。」
    或許就是這樣的「歸零哲學」,讓哈爸從不設限,且時時抱著謙卑心態,遇見各式各樣的問題,都從基礎開始「練等打怪」。帶著這個態度,他從 IC 跨入物聯網領域,又一舉踩進人工智慧的殿堂。令人不禁想起蘋果公司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的名言:「求知若渴,虛懷若谷。」在哈爸身上可謂表露無遺。

    讓明日世代,踩在今天的肩膀上

    懷抱著虛懷若谷的胸襟,哈爸從不誇耀自己的豐功偉業。儘管「空氣盒子」的創客故事聞名遐邇,甚至掀起對空汙議題的關注熱潮,哈爸顯得低調,說自己只是得利於「開源開放」,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樣。(註四)
    哈爸堅信,正是開放風潮推倒了技術壟斷的高牆,不再獨利少數廠商,才讓動手自學的創客們「如沐春風」。
    這種做法不僅有效將私利轉為公益,也替整體環境及人才創造更大的價值。「不只在科技領域是如此,在各行各業,『開放』都能帶來效率。因為只要有人把知識、資訊開放了,其他人就能比照前例自學,不必再走冤枉路,無須一切從頭打造,更能創造出價值。」如今,他放下晶片大廠的穩定又高薪工作,領著顧問薪水,繼續推動開放,在竹科、南科和各式社群中,與無數動手自學的人們持續精進自我。
    對哈爸而言,科技浪潮並不令人恐慌,只要人人都能培養自學動能,並願意彼此合作、讓知識的影響力無遠弗屆,自能找到安身立命的福田。而人們今天創造的心血結晶,都將成為明日世代的墊腳石。
    註一:開發板(demoboard)是為讓晶片工程師或新進人員能快速上手,用來進行嵌入式系統開發的電路板,其結構包括中央處理器、輸入輸出設備等一系列的硬體組件。過去要取得設計較細的開發板,需透過代理商,近期則可直接向網路零售端購買。
    註二:嵌入式系統(embedded system)是由一或多個微控制器所組成的系統。微型控制器內含有程式韌體,程式已預先編寫好,經修改後能夠依設計者執行數項任務。
    註三:函式庫(Library)指編寫程式時,工作區域中內建的素材和模板。
    註四:「空氣盒子」串聯政府、學界及產業界,一同執行空汙感測計畫,不僅獲國內外媒體報導,更吸引南韓政府前來取經和交流。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社企流
    閱讀文章
  • 以物聯網進軍日本市場:台灣新創 NextDrive 研發節電「智慧大腦」,可望為每戶人家省下 15% 能源

    以物聯網進軍日本市場:台灣新創 NextDrive 研發節電「智慧大腦」,可望為每戶人家省下 15% 能源

    文:社企流
    一顆一手可掌握的白色小方塊 Cube J,竟是可幫助一整戶家庭節能省電的「智慧大腦」。這個攻下日本電力市場,甚至奪下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設計大獎的產品,背後功臣是 2013 年成立的台灣新創 NextDrive(聯齊科技)。

    一場展會,串起進軍日本能源市場的契機

    NextDrive 執行長顏哲淵談起創業初衷時表示:「科技人都有這樣的心情,我研發了一個東西,到底給誰用?好不好用?」過去專攻 IC 設計的顏哲淵,距離用戶端十分遙遠,始終不清楚使用者的反饋;因此他與另外兩位科技人一同創辦 NextDrive,跳到創業第一線接觸使用者,盼做出真正讓人覺得好用的產品。 創業初期,顏哲淵持續尋找可獲利的商業模式,他們率先推出無線擴充器「NextDrive Plug」做為第一號產品,此產品以物聯網技術將硬碟「雲端化」,讓使用者能將手機裡的照片一鍵存進 USB 等外接硬碟。然而,面對 Google Drive、Dropbox 等大型公眾雲端硬碟崛起,顏哲淵發覺此產品難以擴大使用者,將會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
    當時力求轉型的顏哲淵,在過程中體悟到,僅掌握物聯網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該如何應用。「物聯網只是一個廣泛的名詞,如果沒有讓它在某一個專門的領域落地,它其實什麼也不是。把一個專門領域的 domain knowhow(專業知識)跟我們的技術結合,我們才有機會。」
    一次展會上,顏哲淵便遇見了技術落地的契機。2015 年台北國際電腦展 COMPUTEX 上,一位日本人來到 NextDrive 的攤位,認為外型小巧、簡約的物聯網產品,非常適合日本市場。這位在日本做能源相關應用的伯樂,成了 NextDrive 進入日本電力市場的敲門磚。

    以調配能源為己任,突破綠電不連續的困境

    NextDrive 的物聯網技術在日本電力市場有何機會?顏哲淵簡介日本的能源轉型之路——2011 年經歷 311 核災,全民盼望未來降低對核能的依賴,使能源供應更為安全;同時,為了減少空氣汙染,火力發電也需逐步降低。那麼電該從哪裡來?日本政府認為相對乾淨與安全的綠能是答案。
    然而「看天吃飯」的太陽能、潮汐發電、風力發電等綠能,深受天氣影響,難以供給穩定且連續的能源。顏哲淵尋得日本電力市場的痛點,正是綠能的不連續性,這項痛點也成為 NextDrive 進入日本的機會。
    欲解決能源不連續問題,顏哲淵認為可運用科技調配電力,使人民用電量低時,電廠自動減少發電量,用電量高時,電廠即可事先預備足夠的能源,避免缺電危機。「若要用不連續的綠能取代火力發電,舉例來說,若能讓火力發電廠的 5 根煙囪剩 2 根,整體社會就需要調配、管控能源,這就是我們在日本可以肩負的責任。」
    在電力市場的大環境下,找到物聯網可立足的市場切入角度後,顏哲淵隨即開發可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於是全世界最小的閘道器「Cube J」應運而生,誓言要成為家庭中的節能省電魔術師。

    用電狀況一把抓的節能魔術師,將為家戶省下 15% 電力

    把小小一顆 Cube J 插進插座,就能與家中的各式各樣電器連線,包括冷氣、電燈、熱水器,並可透過簡易設定,遠端控制居家電器。不僅如此,Cube J 還能與戶外的智慧電表連線,再搭配 NextDrive 開發的 Ecogenie app,家戶的即時用電狀況在手機上就可一目瞭然。
    顏哲淵分析,家庭難以節能省電的痛點,就在於沒有數據。「台灣到底缺不缺電,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沒有數據。我們的 Cube J 連上智慧電表,就可以告訴你這個 moment (現在)家裡用了多少電。」
    獲取即時的用電數據,對於家戶和電力公司的省電行動皆有很大的效益。
    為了使大眾皆能「讀懂」電力,NextDrive 將 Ecogenie app 上顯示的用電情形以電費呈現,而非人們無感的瓦數。「只要打開手機,你就可以看到現在該付多少電費。」顏哲淵說道。此外,若用電量異常升高時,Ecogenie app 則會發出警告通知,用戶就能立即檢視是否有哪一台電器忘記關閉,並使用 app 關閉用電量大的裝置。
    顏哲淵觀察,當人們知道現在用電花了多少錢,自然會產生用電意識。「曾有使用者表示,當他檢視家中的用電情況時,都會注意燈有沒有關,這是自然而然的行為。」
    Cube J 除了走入一般住宅、作為居民日常省電之用以外,顏哲淵表示,Cube J 也被 運用於可自力發電的住宅,作為電力調控的好幫手。以屋頂安裝太陽能板的房屋為例,當中午陽光充足,Cube J 便會通知用戶,此刻太陽能產製的電力相當充足,不需使用其他電力,藉此讓用戶得知該如何選擇當下的用電模式。
    NextDrive 的終極任務,是運用 Cube J 將家家戶戶的即時用電數據透過物聯網串連起來,並深入了解每一個電器如何被使用。如此一來,電力公司就能依此數據檢視並預測整體的用電情形,並用來調配發電廠的運作。
    「電力公司第一步了解用戶怎麼用電,第二步就可以調控。比如說,它知道明天用電量不會太高,就可以讓一個發電機休息。」顏哲淵分析,過去電力公司不知道未來的發電情況時,只得讓發電機持續運轉;現在知道以後,就可以事先做好許多準備工夫,省下不必要的電力浪費。
    顏哲淵的核心理念,正是「不浪費」的精神,「我們相信電只要不多發,就可以減少很多浪費,用到剛剛好就好。」
    目前顏哲淵已與日本第三大電廠中部電力公司簽約合作,只要向中部電力公司購買電力的家戶,即可免費在家裡安裝一台 Cube J。「就像和電信業者綁約送零元手機的概念。」顏哲淵詼諧地比喻。
    而顏哲淵預計可用 Cube J幫家戶省下 15% 的電力,並在 2019 年初將此套技術在日本布建超過一萬戶家庭,逐步發揮節能省電的影響力。

    保持不浪費初衷,開發活絡綠能交易的區塊鏈平台

    秉著不浪費的精神,顏哲淵與台灣區塊鏈新創「BiiLabs」合作,預計在 2019 年於已高度電力自由化的日本市場推出即時綠能交易平台。
    區塊鏈具有追本溯源與即時交易的特性,使用 NextDrive 與 BiiLabs 合作開發的綠能交易平台,將可清楚知道這一度電從何而來、該跟誰買。顏哲淵分享腦中能源交易的理想藍圖:「我們的想像是:假設你家裡有裝太陽能板,可自產電力,你就可以將用不完的電賣給我。」藉由活絡能源交易,顏哲淵盼望讓被發出來的每一分電,都能用在對的地方上。

    目標 2021 年佈局台灣市場,促進節能的正向循環

    日本推動能源計畫時,以「國民生活的改善」為號召,透過能源應用的調控,減低環境負擔,進而提升全民的生活品質。「這是我們跟日本真切學到的觀念,我們想要把它帶回來。」
    發跡於台灣的 NextDrive,未來也希望可將能源調控技術應用於台灣市場。顏哲淵坦言,他在台灣看見不少機會,但也可預見不少挑戰。「台灣發展綠電的機會,包括現在正在蓋、世界數一數二大的彰化離岸風力發電廠,還有中南部的太陽能電廠其實也不少。」顏哲淵表示,「可是台灣的基礎建設,例如智慧電表,還需要時間布建;法規也需要加速推動盡快讓市場活絡,邁向電力自由化。」
    顏哲淵盼望以能源調控,達到節能省電的目標,進而促成台灣社會的正向循環。談及未來的發展願景,顏哲淵表示:「當用電量減少,燃煤發電廠搞不好可以少兩座,空氣就變好了,得肺癌的人也變少,健保的支出又變少了。如此就成了一環扣一環圈起來的正向循環。」
    目前正於台灣能源市場慢慢佈局的 NextDrive,預計 2021 年在台灣落地。「這是我們對公司的期許,也是對這個土地的期許。」顏哲淵眼神發光地表示。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