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韻芹
多倫多大學社會創新研究小組(Social Innovation Research Group)於日前假加拿大經濟文化辦事處舉辦社會創新論壇。多倫多大學教授Joseph Wong以「擴大創新方案的規模」(Scaling up for Innovative Solutions)為題發表演說。
許多組織會以為拓展規模是在事業站穩腳步、準備擴張時才需要開始考慮的事情,但Wong認為組織在構思商業模型時就應該納入考量。一般而言,拓展規模通常有兩條路徑:量產複製(one fits all)或客製化;這兩種方法都是有效的,但在思考時,許多組織往往誤以為兩者彼此矛盾,而不知該如何抉擇。
其實,所謂「可複製」並不一定意指複製整個商業模式,反而可能只是在於一個小的關鍵法門(efficiency port)。若能把握,便能將它運用在其他事業。Wong特別指出,所謂法門可能是模式而非產品硬體本身;例如發展中國家的流動廁所設備,其硬體研發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該團隊反而花較多時間和心思改良租賃模式。
另一個讓構想無法被擴散的原因,是誤把需要(need)當作需求(want),可是需要跟購買之間存在交易成本和社會文化脈絡,若不納入考慮,則可能會生產出失敗的產品或服務。例如孟加拉婦女一定需要使用獨立廁所、窮人一定需要極廉價的汽車。但事實並非如此:前者的發明不受青睞,因為婦女認為這破壞了她們集體前往聚落邊緣的公共廁所的獨立而親密的時光,後者則讓潛在購買者擔心該產品會被視為窮人的標籤。
對此,Wong提出擴大創新方案的三種解方:首先是要展現創新帶來的影響力,把焦點從產出(output)移到成果(outcome),讓更多人理解並接受創新方案。其次是好的行銷和策略溝通技巧,例如肯亞的電子金流系統便不是以銀行的姿態展現在消費者面前,反而是聚焦在當地為數眾多的移民勞工身上,讓他們覺得這是個能將外匯所得安全地送回家鄉的管道。最後,彈性也十分重要,好的創新方案應該要能夠適應各式各樣的社會情境,才能擴大規模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