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社區永續圈!讓改善家鄉的好點子做得更長久
社區營造,是地方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不論是維護生活環境、照顧社區長輩、或發展地方事業等,都是持續讓在地成為更宜居的要件,這些看似日常、微小的行動,是回應國際趨勢、促進地方永續發展的關鍵。
2023 年信義房屋與社企流攜手、串聯雙方資源,打造「社區永續圈」,提供資源、給予有志投入社區營造者支持,期待能助行動者一臂之力、發揮綜效。

專題文章

1 / 8篇)

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首獎出爐!跨世代關懷、環境保育成年度社造關鍵字

Photo Credit:社區一家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Jenny Yeh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被譽為是「社區的天使投資者」,是台灣民間企業支持社區改造計畫最久的的社造行動。自 2004 年啟動社區一家計畫以來,至今已投入超過 5 億資金,支持執行社區營造的個人、組織團體及校園社團,提供資源協助他們實現夢想。
2023 年,社區一家提案總數再次突破千件,築夢個人與深耕校園類型提案也較 2022 年有所增長。「社區一家強調的是『凝聚人與人的情感』,更是提案者關注重點。」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在頒獎典禮上提及,在本屆的計畫提案中可看見提案者們對於「跨世代的社會關懷」的重視,如社區長者的生活照顧、高齡者投身學校教育等,盼以世代間的相互合作,成為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此外,在永續浪潮下,不論是生態永續、環境保育、循環經濟等議題上,也都能一探提案者們具備創意、創新思維的計畫。

從永續思維出發,讓家園變得更好

歷時 2 個月的評選,今年共選出 4 個首獎、88 個楷模獎及 122 個種子獎的作品。首次參與社區一家提案的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以「凌波仙子巢材基地」提案,榮獲幸福社區類-首獎。美濃地區過去因甲魚產業而蓬勃發展,然而由於跨國競爭讓這項產業沒落,使得在美濃許多鱉池荒廢十多年。工作團隊複製在美濃胡成功繁殖保育鳥類水雉的經驗,將閒置多年的鱉池,改造為水草育苗及環境教育功能的水草樂園。不僅發展種苗產業、為水雉提供理想棲地,也能引導民眾體驗自然,逐步建立起美濃地區的水雉生態產業。
(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將荒廢十餘年的鱉池,搖身變成保育類鳥類水雉的理想棲地,同時也逐步建立起在地的生態產業。來源:美濃湖水雉棲地官網)
(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將荒廢十餘年的鱉池,搖身變成保育類鳥類水雉的理想棲地,同時也逐步建立起在地的生態產業。來源:美濃湖水雉棲地官網
同樣關注環境生態議題的,還有榮獲深耕校園類-國小師生組首獎的桃園市龍潭區高原國小,指導老師黃怡平,為了讓孩子們認識溪流的重要性及提升環境保護意識,以「我家門前有小河」為提案,請來生態講師教導學生使用科學工具,並與在地組織團體合作,策動一系列的溪流教育課,包含敬溪、清除小花蔓澤蘭等外來物種等行動,讓學生在過程中學習與他人合作、增加社會參與及責任感,發揮行動影響力。
(黃怡平老師帶著孩子們從認識溪流開始,培養環境保育意識。來源:社區一家粉絲專頁)
(黃怡平老師帶著孩子們從認識溪流開始,培養環境保育意識。來源:社區一家粉絲專頁

跨世代間合作,共創永續社區

台灣在 2025 年即將迎來「超高齡化社會」,老年議題也是今年提案的重要議題。拿下築夢個人類-首獎的葛韋成,發現家中長者因牙口不好,進食時常有嗆咳、難以咀嚼等情形,因此便以老家雲林為據點,邀請在地長照機構和料理達人合作,從「食物設計」為構想,以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化委員會(IDDSI)和台灣國健署制訂的「台灣飲食質地製備指引」為餐食準則,並使用當地食材,保留食物原有的營養,配以擺盤、色彩等,提供友善長者的餐點。此外,也建立高齡友善餐食知識庫,未來期望複製到其他社區,進一步為在地培育相關人才,提高大眾對於長者友善餐食議題的關注。
(榮獲築夢個人類首獎的葛韋成,因看見家中長輩進食的困難,進而組織跨領域團隊,為長者開發一系列友善餐食。來源:社區一家粉絲專頁)
(榮獲築夢個人類首獎的葛韋成,因看見家中長輩進食的困難,進而組織跨領域團隊,為長者開發一系列友善餐食。來源:社區一家粉絲專頁
在跨世代議題上,國立華僑高級中等學校的根與芽志願服務社,不僅滿足高齡照顧需求,更將精神深入社區,他們以「永續新北*浮洲小島遊」提案,獲得深耕校園類-中學師生組首獎。學生們利用一學年的社團課程時間,學習計畫撰寫與活動執行,培養社團成員的團體合作與領導能力,並利用平日與寒假的課餘時間,以「大手牽小手服務運作模式」舉辦一系列跨世代服務活動。如高二學生帶著鄰近國小的學生,進行文化走讀活動;或是讓學生設計適合長者的娛樂活動,並前往板橋榮譽國民之家,帶著爺奶一起同樂、互動。藉由行動的實踐,將服務理念深入社區,也讓年輕世代反思如何與家中長輩溝通、相處,促進世代間的合作。
(華僑高中根與芽服務社的學生帶著自己設計的娛樂活動,前往板橋榮譽國民之家,與社區內的爺奶互動、同樂。來源:板橋榮譽國民之家)
(華僑高中根與芽服務社的學生帶著自己設計的娛樂活動,前往板橋榮譽國民之家,與社區內的爺奶互動、同樂。來源:板橋榮譽國民之家

社區一家計畫,延伸對「家」的想像

今年榮獲首獎的提案中,都有著回應當前社會亟待解決問題與提出解方的行動與能力。目前社區一家提案覆蓋率已達全台 100%,為了實現「永續社區」的發展,信義房屋 2021 年起積極推動「永續共榮生態圈」,藉由地方創生平台、資源對接等方式,協助社區發揮地方特色,建立完整的商業模式,讓在地組織能更加茁壯,為地方帶來活動及永續經營的可能。讓「家」不再僅限於家戶,而是擴及、延伸至一棟樓、一條街、一個村里、一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共同打造一個溫暖台灣。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迎接新年,社企流舉辦讀者小聚,以心理健康為主題,邀請大家一起來與我們聊療癒!>> 即刻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2 / 8篇)

為家鄉帶來改變:跨世代間的合作共創,延續「家」的美好

Photo Credit:板橋榮譽國民之家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蘇郁晴
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峻,再加上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近來生態環境與跨世代關懷議題對台灣而言變得越來越重要。
今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聚焦這兩項議題,鼓勵從事社造者創造更多跨世代間的合作與照護,同時也不忘關切周遭的生態環境。社區一家計畫啟動於 2004 年,他們邀請投入社區營造的個人與團體進行提案,最後為得獎者提供獎助金的支持。
日前,2023 年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得獎者已出爐,其中包括獲得「深耕校園類-中學師生組首獎」的華僑高中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以及榮獲「築夢個人類-首獎」的葛韋成。一起來看他們投入社造的歷程、與為社區帶來的改變!

為學生規劃一學年活動,從淨灘淨山、到陪伴長輩與弱勢孩童

華僑高中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由校內公民老師楊淑瀞成立。一直以來,她希望帶領學生關注社會與環境議題、並進一步實踐社會參與,因此她引進珍古德協會的根與芽計畫理念,並成立社團。從整理校園、幫社區掃街開始,至今已為弱勢家庭募款、參與非營利組織「舊鞋救命」的物資捐贈行動、陪伴長者與弱勢孩童等。
華僑高中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參與社區一家計畫多年,2019-2022 年皆獲得楷模獎肯定,今年以「永續新北*浮洲小島遊」為提案再度參與計畫,一舉奪得首獎。提案中,他們為學生規劃一學年的活動,上學期由社團成員設計與宣傳淨灘活動、並邀請高二全年級學生一同參與;寒假期間,為鄰近國小的弱勢孩童規劃 3 天的閱讀營,陪孩子學習與玩樂;下學期則會設計長者適合的娛樂活動,並帶去社區的榮民之家與爺奶分享。
(華僑高中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來源:華僑高中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粉絲專頁)
(華僑高中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來源:華僑高中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粉絲專頁
談及計畫為他們帶來的幫助,社團指導老師王瑋甄認為評審給予他們的建議是助力之一,「評審的建議常幫助我們看見我們沒注意到的地方,像是活動的安全規劃、如何培訓學生等,然後我們也能從評審的回饋中獲得肯定、知道我們正走在對的路上。」
此外,計畫提供的獎助金對社團來說也是一大支持。王瑋甄說,社團的經費來源常依賴學生的募款,但有了計畫的獎助金,他們就能擴展影響力、把夢想做大,「像是今年的淨灘活動就不再僅限社團學生參與,而是能將全年級生都帶出去。」
如今華僑高中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已成立 14 年,為參與學生、社區長輩與孩童都帶來正向影響力。在社團成員的陪伴下,長輩與孩童都過得很開心,王瑋甄分享:「每當學生要離開時,爺奶還會主動詢問『什麼時候還會來?』」參與社團的學生則會因為一次次的活動設計培養執行力、問題解決力等,也能透過與服務對象的互動學到與家中長輩、弟妹的相處方式。
(華僑高中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設計活動與長者一起玩。來源華僑高中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
(華僑高中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設計活動與長者一起玩。來源華僑高中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

從社區建立高齡友善食物知識,讓人人都能照顧自家長者

榮獲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築夢個人類-首獎的葛韋成是雲林人,目前在台北工作。他發現家中長者因為牙口不好,進食時常有嗆咳、難以咀嚼等狀況,後來進一步觀察老年人口比例較高的雲林老家,看見有許多爺奶也正面臨相同問題。雖然現在有專為長者製作的泥糊餐,但也因為外觀與味道不佳,長者容易因此沒食慾、不吃東西,反而帶來負面效果。
研究各國的作法後,葛韋成以雲林老家為據點,邀請當地長照機構與料理達人一同合作、研究外觀佳、營養足、易吞嚥的食物。他分享目前為牙口不好的長者提供的食物通常是綜合各種食材打成泥狀,「我們仿效日本與香港的作法,不把所有食材攪在一起,且在將單一食材打成泥狀後,還會重新塑形,讓它變得與原樣相似。」此外,他們也從長照機構開始培力相關人才,讓機構人員都能具備飲食質地調整與食物營養的專業知識,「最終目標是要將這些知識擴展到整個社區、甚至複製到其他社區,讓每個人都掌握這些知識來照顧自家長輩。」葛韋成也希望,之後餐廳能專為牙口不好的長者提供這樣的食物。
(右邊為將食材打成泥狀後重新塑形的食物。來源:葛韋成提供)
(右邊為將食材打成泥狀後重新塑形的食物。來源:葛韋成提供)
為了獲得獎助金的支持,進一步擴展計畫、照顧更多長者的飲食,葛韋成今年以「新型態高齡友善原型餐食研發計畫」為提案首度參與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他分享,自己當時抱持就算沒得獎,但能透過比賽的過程,與評審與其他團隊夥伴分享這個議題,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如今獲得首獎肯定,葛韋成回顧整個計畫的參與過程,認為對他有 3 大幫助。第一,了解高齡友善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更確定自己走在正確的方向;第二,從評審建議中找到經營方向,例如評審建議他未來可以發展高齡友善飲食文化、或是將這個計畫複製到其他社區等;第三,獲得獎助金的支持,能夠邀請更多專業講師前往當地培育相關人才。
目前葛韋成與合作的長照機構已在進行內部人員培訓,預計明年要將培訓計畫拓展到社區,並號召在地餐廳一同響應食物的設計與提供,另外還要發展送餐服務,照顧到獨居與行動不便的長者。
(葛韋成在雲林老家開始推動高齡友善食物、以及相關人才培育。來源:葛韋成提供)
(葛韋成在雲林老家開始推動高齡友善食物、以及相關人才培育。來源:葛韋成提供)

踏出社區營造的第一步——找到關注的議題、並號召眾人參與

具體而言,該如何開啟社區營造的第一步?葛韋成建議:「從自己看見的問題開始著手,接下來就思考自己有什麼專長可以應用、還可以整合哪些資源。」
而投入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擁有志同道合的夥伴是最重要的事。王瑋甄以自身案例分享:「我與其他 4 位老師有相同理念、彼此一起合作,有了大家一同腦力激盪、寫計畫、設計活動等,就能帶著更多學生進行社會參與、擴大影響力。」
從華僑高中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與葛韋成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見投入社區營造其實不限個人與團體、全年齡都可參與,甚至也不局限於自己的出生地或所在地,只要你在自己關心的社區中看見棘手問題,盤點可以使用的資源,並號召志同道合的居民一同腦力激盪、採取行動、帶動改變,便能讓社區有重獲生機的機會。
核稿編輯:葉于甄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迎接新年,社企流舉辦讀者小聚,以心理健康為主題,邀請大家一起來與我們聊療癒!>> 即刻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3 / 8篇)

地方動人故事攏底加!進入社區一家會客室,與全台社造者空中相會

Photo Credit:信義房屋
社企流/文:李沂霖
在宜蘭,一名青年在菜市場裡帶導覽,獲國際旅客盛讚「比逛紐約博物館更加深刻感動」;在台中,有位來自波蘭的女孩,深耕在地開設無包裝商店、並促進異國交流。這些來自在地,微小卻精彩深刻的故事,都能在「4718 社區一家會客室」讓大家細細聆聽,慢慢感受台灣大城小鎮的魅力。

各地社造者齊聚會客室,分享創新行動好點子

「攏來交朋友-4718 社區一家會客室」是由信義房屋社區一家所推出的 podcast 節目,邀請台灣 368 鄉鎮的社造者、社區一家第一屆個人獎得主巫婆媽媽沈采蓉和信義房屋同仁,一同暢談改善家鄉問題的創新點子。節目自 2023 年開播以來,累積各地有趣的在地行動者故事,有帶著爺爺奶奶泡夜店的前台南長榮里里長潘美純、浪子回頭創立劇團陪伴高風險少年的成瑋盛、還有不存黃金只存芬多精的花樹銀行創辦人郭俊銀等等。
(「攏來交朋友-4718 社區一家會客室」 podcast 節目,由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自 2023 年推出。來源:社區一家)
(「攏來交朋友-4718 社區一家會客室」 podcast 節目,由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自 2023 年推出。來源:社區一家

青年將菜市場發揚國際、外國人來台創業做社造!城鎮精彩故事等你來挖掘

全新一季的 4718 社區一家會客室,將持續把台灣各地的新生代社造者亮點故事帶到大家面前。像是備受國際旅客盛讚的菜市場導覽活動,是來自宜蘭的方子維返鄉後萌生的點子,因不忍見家鄉逐漸沒落,便發起「來宜蘭迺菜市場」導覽,將菜市場搖身變為大眾認識農村生活的入口,4 年來為地方吸引上千名國內外遊客和學生造訪。
(方子維發起菜市場導覽,獲國際旅客盛讚「比逛紐約博物館更加深刻感動」。來源:Morning Market Yilan 粉絲專頁)
(方子維發起菜市場導覽,獲國際旅客盛讚「比逛紐約博物館更加深刻感動」。來源:Morning Market Yilan 粉絲專頁
而從事地方經營,行動者也不僅只有當地區民。走進台中的無包裝商店,迎上前來的是一張異國面孔,來自波蘭的唐寶玲,因大學循環經濟課程的啟發,決心推廣環保生活。在台灣生活的她,於台中開了一間無包裝商店「山盟商行」,更於 2022 年推出「海誓文化空間」,作為一個推廣環保、促進文化交流的平台,近年來透過數場課程或講座,吸引居民到此交流。
(來自波蘭的唐寶玲在台中打造山盟商行,推廣環保生活、並促進文化交流。來源:山盟商行 粉絲專頁)
(來自波蘭的唐寶玲在台中打造山盟商行,推廣環保生活、並促進文化交流。來源:山盟商行 粉絲專頁

不論身分、不論年紀,都能是創造美好家鄉的推手

方子維與唐寶玲的故事,呼應了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的精神——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努力讓所處之地變得更好,不論身分、不論年紀,都能是創造美好家鄉的推手。社區一家自 2004 年啟動,是台灣進行社區營造總體歷程以來,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企業參與行動,至今已投入 5 億元協助了 3 千多個社區圓夢。作為社區一家計畫的資深計畫參與者,方子維自 2017 年參與計畫連年獲楷模獎肯定。他分享:「感謝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的支持,讓我在推動社造時並不孤單。」
即將迎來 20 週年的社區一家計畫,將會持續支持大眾投入地方行動、推動永續台灣,而 4718 社區一家會客室也會持續分享更多來自各地、屬於台灣的動人故事,歡迎大家線上收聽,並透過社區一家官網持續鎖定最新消息。
攏來交朋友-4718 社區一家會客室收聽管道: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迎接新年,社企流舉辦讀者小聚,以心理健康為主題,邀請大家一起來與我們聊療癒!>> 即刻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4 / 8篇)

3 部紀錄片深入地方社造團隊,一探改變家鄉的真實行動

Photo credit:媽媽號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蘇郁晴
台灣有許多鄉鎮地區,因產業沒落、人口外流、隔代教養等問題,所幸有越來越多在地組織、返鄉青年或是大學團隊等以教育為媒介,致力改善地方,無論是為缺乏陪伴的孩童開設課後輔導班、陪伴他們探索一技之長,又或是帶領在地居民深入認識自己的家鄉、建立認同感,都為原本逐漸沒落的社區,帶來不一樣的面貌。
改變,是需要長時間的計劃與實踐,該如何發揮創意,打造更好的社區?自 2004 年起,信義房屋推動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鼓勵全國各地不論返鄉青年、在地組織或師生團隊,共同投入社區改造計畫,促使家鄉變得更好。為了讓更多人看見發生在地方人、土地與社區間的美好故事,信義房屋攜手紀錄片製作 CNEX 團隊,拍攝一系列紀錄影片,從青年返鄉、鄉土教學、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等議題,期望透過影像的力量,鼓勵更多人投入社區的改變,擴大社會影響力,讓台灣變得更好。
今年推出 3 部紀錄片,分別是《覺醒頭城》、《孩子們的秘密基地——聯庄號》和《小島夢想家》。一起進入影像的世界,看「媽媽號」、「聯庄號」和「海大睿思家族」如何擾動地方,成為地方的造浪者。

媽媽號:地方團隊辦活動、串連店家幫助頭城重生

「當時我看見很多來宜蘭的遊客多只到礁溪遊玩,頭城除了烏石港衝浪人外乏人問津,且我觀察到社區缺乏給小孩玩樂之處,因此決定返鄉做點改變。」返鄉後,林瑞文成立了「媽媽號」地方創生隊,希望透過親子活動、店家與居民串聯等方式,幫助頭城重新活絡。
為了讓孩子們能透過實際行動,與在地的人、事、物有所連結,媽媽號舉辦親子淨灘活動、開辦「台語小主播」每週邀請有興趣的孩子擔任台語播報員。此外也發想節目新單元,讓家長與小孩一同用台語主持。
一場疫情,改變了在地居民生活。林瑞文擔心長輩們因不能外出而影響身心健康,便與社區理事長合作,一同推動「長青直播」、「媽媽教室」等活動,邀請爺奶學料理、上課,互相交流、照顧;看見受疫情影響的店家,媽媽號也協助他們申請紓困補助,陪伴他們度過難關。
近來,媽媽號也發起「頭城覺醒」活動,藉由串連在地超過百家業者與店家,做頭城最完整的整合行銷,吸引更多觀光客到頭城體驗當地特色。未來,林瑞文希望將這樣的服務擴展到全宜蘭縣,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值得被看見的鄉鎮。
(媽媽號舉辦親子活動、串連在地社區,盼讓大眾看見頭城社區。來源:媽媽號粉絲專頁)
(媽媽號舉辦親子活動、串連在地社區,盼讓大眾看見頭城社區。來源:媽媽號粉絲專頁

聯庄號:返鄉青年陪伴孩子成長,給偏鄉孩童的第二個家

曾參與過 2014 年太陽花學運的溫心榆,讓她意識到自己對家鄉了解甚少,於是工作告一段落後便毅然返鄉。
回到家鄉的她,從孩子口中聽見他們因為沒有人陪伴他們成長、告訴他們家鄉外的世界長什麼樣,因此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實踐遙不可及的夢想。「聽到的時候,我眼淚瞬間落下,我想把所有我會的能力與可以連結的資源帶給他們,讓他們對未來可以多點想像,不要畫地自限。」於是,她在苗栗三灣鄉大坪村創辦「聯庄號」,致力長期陪伴偏鄉孩童成長。
每週三下午,溫心榆會花時間陪伴孩子寫作業,並邀請不同領域的朋友,教孩子跨領域技能。例如,有著竹編專業的夥伴教導孩子透過在地材料進行編織;木工專業的夥伴則教孩子木工實作技巧。孩子們也會從中發掘自己對不同事物的興趣,這時的溫心榆便會再找相關專長的朋友進村與孩子們分享。
談起溫心榆,聯庄號的孩子說:「以前我常常因為不會寫功課不知該怎麼辦,但現在每週三都會有心榆老師教我。」孩子的家長也表示,因為自己工作忙沒時間陪伴小孩,但現在有了溫心榆的陪伴非常放心。
(聯庄號創辦人溫心榆陪伴偏鄉孩子成長,並號召夥伴為孩子培養一技之長。來源:聯庄號粉絲專頁)
(聯庄號創辦人溫心榆陪伴偏鄉孩子成長,並號召夥伴為孩子培養一技之長。來源:聯庄號粉絲專頁

小島夢想家:海大師生團隊活化和平島,目標打造國際旅遊島

響應政府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海洋大學副教授嚴佳代成立「睿思家族」,帶著學生活化基隆平寮社區,目標是要將在地打造成國際旅遊島。「17 世紀的和平島是台灣重鎮,有貿易、有市集、有村落,非常繁榮。到了現今,平寮社區雖然被有著正濱漁港、和平島等熱門景點環繞,卻沒有相同榮景。」嚴佳代感慨地說。
平寮社區的經濟狀況不但沒有隨著周邊熱門景點盛行而越來越好,還面臨產業面落、人口外移。為了改善現況,睿思家族透過振興老舊市場、海洋教育、策展等方式,讓在地文化與價值逐漸被看見。
從重新妝點當地老舊市場開始,海大學生利用裝飾燈、色彩豐富的布條點綴原本陰暗的空間,為老市場注入生命力;睿思家族也走入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進行深度訪談,並舉辦小型展覽,透過導覽的方式帶著遊客認識在地人的故事。此外,也開設海洋文化課程,設計教案、訓練講師,帶領居民認識在地特色、產生興趣,進而建立對家鄉的認同感。
「我覺得他們比我們在地人還更認識這裡。」平寮社區的店家表示,睿思家族的課程也幫助她更加了解自己的居住環境。現在睿思家族也正同時培育在地志工媽媽,希望有一天他們離開此地後,還有人能將這些教學得以繼續、擴散下去。
(海洋大學睿思家族振興老舊市場、推廣海洋文化教育,建立居民對家鄉的認同感。來源:社區一家)
(海洋大學睿思家族振興老舊市場、推廣海洋文化教育,建立居民對家鄉的認同感。來源:社區一家

紀錄片導演的告白——團隊的小小行動,真的帶來改變

紀錄片拍攝期間,最貼近團隊與當地居民的導演們感觸相當深。《覺醒頭城》導演李剛齡回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媽媽號協助在地店家申請紓困的時候,店家毫無保留的信任團隊,甚至把他們最私人的資料都提供給媽媽號,可以感受到他們彼此間的連結是很強的。」
《孩子們的秘密基地——聯庄號》導演呂柔萱,過去也是居住在偏鄉的小孩,她回憶自己過去對未來也沒有太多想像:「如果以前的我,也有個大姊姊陪在我們身邊,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是多麽幸福的一件事。因此我非常希望能讓大家認識聯庄號,支持心榆繼續陪伴孩子長大。」
《小島夢想家》導演蔡侑勳則透過鏡頭看見這群海大學生的認真與努力,「身為學生其實有很多時間可以玩樂,但睿思團隊師生不計任何代價的想讓和平島社區變得更好,在這個付出的過程中,他們也成長很多,不但口條變得更好,還一次擁有企劃、拍攝、寫文案等能力,非常令人佩服。」
《覺醒頭城》、《孩子們的秘密基地——聯庄號》和《小島夢想家》3 部紀錄片皆由信義房屋的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支持拍攝。每年的「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不限年齡、不限個人與團體,邀請有志投入地方改變的民眾,針對社區改造計畫進行提案,有機會獲得最高50萬的社區圓夢金。信義房屋希望鼓勵民眾積極關注社區議題、參與社區行動,一同創造更加美好永續的家鄉環境。
核稿編輯:葉于甄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從事社區營造有 N 百種方式,一起來聽兩位返鄉青年透過藝術,讓人更想回家的歷程及故事>> 立即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5 / 8篇)

用藝術專業,翻轉地方:社區一家計畫得獎者解密,讓家鄉變得更好的關鍵

Photo credit:社企流
社企流/文:蘇郁晴
近年來,青年返鄉、地方創生已成風潮,越來越多人願意捲起袖子積極改變家鄉現況。只是地方面臨的問題往往盤根錯節,如何展開行動、號召居民加入,又如何永續地經營下去成為從事社區營造一大難題。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攜手社企流共同舉辦「返鄉青年藝術行動超展開,重塑地方魅力」講座,邀請曾獲 2019 年社區一家首獎的果然紅工作室創辦人羅元鴻,以及 2022 年獲得社區一家楷模獎得主的中寮之藝創辦人楊博惇,藉由自身經驗分享如何透過藝術行動深化與地方的連結、找回家鄉魅力,進一步打造永續社區。
(講座吸引許多關注地方創生、社會創新議題的民眾參與。來源:社企流)
(講座吸引許多關注地方創生、社會創新議題的民眾參與。來源:社企流)

開辦藝術市集與活動,號召居民幫忙、凝聚情感

「我種的水果都在樹上自然紅,所以簡稱『果然紅』沿用至今,也就紅到現在。」集農夫、設計師、裝置藝術家及演員於一身的羅元鴻,10 年多前與妻子蔡佳蓉返回高雄美濃老家後,成立「果然紅品牌」,以種植、販售木瓜為主要工作。但歷經八八風災後,產地重創、沒有木瓜可賣。於是,羅元鴻開始轉型,以社會企業角度切入,從精緻旅遊導覽、食農教育「果然紅工作室越玩越誇張、玩藝術也玩農業。」到後來舉辦的小地藝術日,揉進農業和藝術的元素,呈現美濃在地的特有風貌。
(果然紅工作室創辦人羅元鴻。來源:社企流)
(果然紅工作室創辦人羅元鴻。來源:社企流)
說起小地藝術日的發起,源自於 2015 年羅元鴻與妻子一同參加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以農地為舞台的戶外演出,讓當時的我感受很深,我覺得自己也能在家鄉做一些事。」於是,2017 年自籌自辦第一屆的「小地藝術日」在美濃地區正式展開。「透過人與人間的合作,居民間才能有更多的情感連結。」他號召居民一同參與,有人提供場佈道具、有人貢獻藝術專業,「設置大型裝置藝術品時,也讓大家思考如何運用雙手擺設,來取代大型機具的輔助。」他也找來在地生產者、工藝者、表演者,利用藝術活化在地閒置空間與傳統文化。
「2018 和 2019 年分別獲得社區一家築夢個人組和幸福社區組的首獎。因為有這樣的經驗,今天才能有機會和各位分享這段旅程。」羅元鴻特別提到,信義房屋透過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持續支持社區推動改變,才能讓他能盡興、無後顧之憂的持續擴展、延續小地藝術日的內容與影響力。 2023 年第四屆小地藝術日,回歸最初自籌自辦的初衷,以客家文化為根基,邀請服裝設計師重新佈置廢棄菸樓、帶著孩子體驗美濃客家文化。「因為有一群人願意做,在這個地方扎根、開花,而今年的小地藝術日就是開花的時候。 」
(2023 年第四屆的小地藝術日,回歸初衷,以草根交錯、客家文化為主軸。來源:小地藝術粉絲專頁 )
(2023 年第四屆的小地藝術日,回歸初衷,以草根交錯、客家文化為主軸。來源:小地藝術粉絲專頁
除了小地藝術日外,羅元鴻針對孩子也舉辦「小孩趣市集」,作為藝術節的前哨活動。由於美濃的學生數量逐年遞減,有多所學校面臨併校、廢校危機,為了串起孩子與土地間的連結、將他們留在家鄉,果然紅工作室預計在當地 9 所學校裡,每年選擇一所學校舉辦以小孩為主、大人陪伴的市集。「市集的目的不在於擺攤,而是讓在地返鄉的年輕人,進入校園與在地的孩子們一起互動。」羅元鴻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知道留在家鄉發展也能從事有趣、又能養活自己的工作。
(以小孩為主、大人陪伴的小孩趣市集,讓在地孩子們能與土地、家鄉有所連結。來源:小孩趣市集粉絲專頁)
(以小孩為主、大人陪伴的小孩趣市集,讓在地孩子們能與土地、家鄉有所連結。來源:小孩趣市集粉絲專頁
「小地藝術日就像一個平台、一個媒介,串連起在地的青年、藝術家,提供他們一個可以發展的舞台,共同將成果呈現給大家。」羅元鴻提起,這些行動的目的不在於賺錢,如湧泉茶業在龍肚國小開設一周一會的茶道課,但缺乏正式茶具組讓上課品質大打折扣,後來已是企業家的校友得知此事後,捐贈 5 組茶具,彌補了這樣的不足;又如 2023 年小地藝術日,將客家八音放入節目、成為社區互動環節裡的緣起,來自社區總幹事提出「邀請伯公」的想法與行動,「做這些事情,他是可以擴散、發酵的,讓更多人、企業家看見『我能為故鄉做些什麼』。」
「起初可能不會有巨大迴響,但它們就像一顆顆種子,有一天會在人們心中發芽。」

帶孩子學藝術創作,串起與土地的連結、又獲得一技之長

「中寮是人們觀光旅遊時很少前往或經過的地方,產業逐漸沒落。」2021 年返回南投中寮鄉的中寮之藝創辦人楊博惇說道。他國小時,爺爺奶奶在當地成立「瀧林書齋」,伴當地教育資源不足的孩子讀書,「原本爺爺只是要教我讀英文,後來因緣際會下全班同學一起參與,再後來整個全校的學生都加入了。」楊博惇笑說,當時爺爺奶奶甚至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動能,發起「背單字、換壽司」的運動,如今書齋已陪伴近 150 名學生畢業。
畢業後返鄉的楊博惇以自由工作者為業,小時候的經歷與返鄉後的生活,讓他深刻體會到目前的中寮除了產業沒落,當地青年和孩童人數較少,學習資源相較都市學校不足,偏鄉教育的問題更是亟待解決。
(中寮之藝創辦人楊博惇。來源:社企流)
(中寮之藝創辦人楊博惇。來源:社企流)
原本就是設計專業的他,意外接到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社區工藝產業培力補助計畫」在社區學校開設社區工藝輔導課程,以培力國中小孩童為主,並邀請同樣也有藝術背景的朋友一同前來開設多元課程,包括藍染、香蕉纖維、絹版印、樹皮纖維創作等。當課程結束後,帶著孩子在森林中策展,前往各地市集擺攤販售自己的工藝作品等,希望藉由工藝串起孩子與家鄉連結的同時,也能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讓外界看見偏鄉學校孩子的無限潛能。「在這過程中,看著孩子們發揮他們的想像空間,從計劃到現在已經 3 年,孩子們的成長清晰可見。」
(透過藍染創作,楊博惇帶著孩子們一起在森林中策展,除了培養孩子們的一技之長也讓他們與家鄉有所連結。來源:中寮之藝粉絲專頁)
(透過藍染創作,楊博惇帶著孩子們一起在森林中策展,除了培養孩子們的一技之長也讓他們與家鄉有所連結。來源:中寮之藝粉絲專頁
「透過教育觀點,切入工藝教育是一件可貴的事情。」楊博惇坦言,在中寮老人找不動、中年找不到、青年沒有人,那只剩下這些更年輕的青年,這群國中生就成為中寮之藝重要的夥伴。
為了讓中寮之藝邁向永續發展,楊博惇與駐村的藝術家朋友設計出兩天一夜的工藝小旅行,結合在地民宿,讓外來的遊客一同體驗拓印、藍染、刺繡、刻章等工藝活動,也利用在地農產舉辦紅酒宴。「一開始,大家都不懂紅酒,但為了這場活動,經過各種嘗試下,意外調製出好喝的熱紅酒。」楊博惇笑說,後來更是開發出這款紅酒材料包,也十分受熱賣。
(中寮之藝也舉辦工藝小旅行,透過工藝體驗結合在地食農,設計兩天一夜遊程。來源:中寮之藝粉絲專頁)
(中寮之藝也舉辦工藝小旅行,透過工藝體驗結合在地食農,設計兩天一夜遊程。來源:中寮之藝粉絲專頁
「除了教育,我們還有沒有跟社區多一點的互動?」帶著這個問號的楊博惇,積極與社區、學校展開一系列的活動,如「中寮新春活動」邀請大小朋友一起畫春聯,或是「螢之聲」音樂會,楊博惇找來自己的朋友、當地國中的樂團一同演出;在今年也舉辦第一場「中寮小聚」,慢慢找出一起想做社區營造、社區發展的夥伴、前輩們一同加入,讓家鄉變得更好。
(第二屆的螢之聲,除了邀請外來音樂家外,也邀請在地國中國樂隊,為音樂會拉開序幕。來源:中寮之藝粉絲專頁)
(第二屆的螢之聲,除了邀請外來音樂家外,也邀請在地國中國樂隊,為音樂會拉開序幕。來源:中寮之藝粉絲專頁
中寮之藝的成果逐漸被看見後,當地學校也邀請團隊進入校園,利用 2-3 節課的時間,帶著孩子們一起學工藝。更是因為在 2022 年獲得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楷模獎的佳績,讓他有資源能將 在地工藝系統化,並進一步變成工藝教育課綱,提供給當地孩子學習。」有了結合藍染、型染、植物染等內容的完整教案,讓中寮之藝更有機會將學生培育成獨當一面的工藝師、留在中寮繼續發展。
「這些第一批跟著我的孩子們,逐漸都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工藝師,甚至能擔任講師。」這對楊博惇來說別具意義。此外,他也發現工藝教育也從孩子們身上逐漸擴展到家長們,「這些家長看見工藝是有發展機會的,這也是中寮之藝的里程碑,我們的量能再慢慢擴大中,若能找到通路,未來能慢慢在當地建構出一個微型產業。」楊博惇期望透過工藝,讓中寮能逐漸被看見。

想讓家鄉變得更好,是持續推動社造的動力

不論是社區營造或是地方創生,都需要在地長時間的深耕與毅力。對於羅元鴻來說,「只要看到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我就迫切地想把它帶進社區,若這正好也能獲得居民的認同,就能支持我繼續走下去。」他認為。做社區的事物不是一種壓力,不需要用力地經營,而是要找到能快樂執行這項工作的方式。
楊博惇則認為,家鄉面臨的棘手問題,是激勵他持續深耕在地的主要動力來源。「我們知道如果自己不做、就沒有人會開始帶動改變,學校可能會因此消失,中寮也會越來越沒落。」想落地生根家鄉、讓家鄉變得更好的心,讓他就算面臨重重挑戰也不輕言放棄。
(在座談時間,兩位講者一一解惑與會者的問題。來源:社企流)
(在座談時間,兩位講者一一解惑與會者的問題。來源:社企流)
在羅元鴻與楊博惇身上看見,從自己的專業、有興趣的事物開始著手,找到那個想要讓家鄉、留在家鄉的初心與動力,號召志同道合的夥伴、在地居民一同參與行動,透過眾人的力量,為家鄉帶來重生的契機與活力。
核稿編輯:葉于甄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6 / 8篇)

媽!我把文化變有趣了——眷村第四代發揮創意,讓傳統在現代延續

Photo Credit:集大陳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蘇郁晴
位於花蓮市民意里的大陳一村是個老眷村,這裡的居民多半是來自1955 年一江山島戰役後,從浙江大陳島撤退來台的大陳義胞與其後代。攤開大陳一村的人口統計資料,發現這裡的青年族群佔比高於老年人口,但即便沒有年輕人口外移的問題,仍擋不住傳統文化失傳危機。
出生在台灣的大陳一村第四代女兒趙孝嚴看見了傳統文化的缺口,於是成立「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並推出社區品牌「集大陳」,藉此梳理在地文化。透過影片拍攝、活動辦理等方式吸引居民和遊客關注在地文化、參與其中,集結大陳一村裡一切美好的人事物。打造永續社區的行動也受到 2022 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楷模獎的肯定。

從「吃」開始:拍影片、談跨界,讓傳統飲食文化人人皆知

「因為我很想再喝到媽媽味道的薑茶。」趙孝嚴這條以推廣大陳文化為軸的創業之路,源自她對已離世的媽媽的思念。過去,媽媽總會為家人泡上一杯大陳獨有風味的薑茶,那是分成兩階段曬乾,加上以大陳老酒拌炒後才有的好味道。這讓她驚覺,若是身為後代的他們沒有學習,這些傳統有朝一日將會消失
(大陳的薑片以在地老酒拌炒,再串成風鈴拿去曬乾。來源:集大陳粉絲專頁)
(大陳的薑片以在地老酒拌炒,再串成風鈴拿去曬乾。來源:集大陳粉絲專頁
為了保留寶貴文化,開始她尋找文化足跡的旅程,從翻閱上一代留下的文獻,到去拜訪當地里長、理事長與居民,重新梳理出屬於大陳的文化 DNA 後,挽起袖子親自學習。
「大陳很特別,很多美食都是隨著 24 節氣出現的。」趙孝嚴分享,像是在元宵節就會有鹹甜糟羹,內含米粉、蝦皮、年糕丁等食材;端午節的紅豆白米粽、或是盛夏時,家家戶戶婦女就會在屋簷下曬起冬天入菜以及去寒的老薑片。除了節氣食物外,慶典料理也不能少,例如以糯米麵團包甜餡或鹹餡的摜兒圓、望囡圓等婚宴食物,是媽媽們為了大陳女兒出嫁之時所製做的料理。
「只有自己學太可惜了,飲食是人們認識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所以我想讓更多人知道怎麼做。」於是,她開設 Youtube 頻道,拍下傳統美食的製作過程,藉由網路、社群的力量分享給每一個人。此外,她也與在地茶農和年輕甜點師傅展開跨界合作,聯手推出蜜香紅茶味的薑茶包、檸檬老薑口味的磅蛋糕等商品。推廣大陳好味道的同時,也希望讓其他留在家鄉打拼的青年被看見。
(請來社區長輩教授大陳傳統美食菁糰菁餅的做法。來源:趙孝嚴)
(請來社區長輩教授大陳傳統美食菁糰菁餅的做法。來源:趙孝嚴)

結合實境遊戲,邀眾人親自體驗大陳文化

但與飲食無關的文化,該如何吸引他人關注?趙孝嚴找來社區裡對大陳文化有興趣的青年,利用時下流行的實境遊戲,在 2021 年推出第一場以 1955 年大陳義胞撤退來台為故事背景的實境遊戲——「大陳小花」,這場劇情則在描述梁小花(孝嚴的外婆)如何在大陳島的生活與如何撤退到台灣的過程。參與者透過角色扮演成「梁小花」,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在大陳一村建造家園的年代,藉此了解當地的歷史背景、讓參與者對社區產生認同感。
(透過實境遊戲的方式,讓參與者了解當地歷史背景,對社區產生認同。來源:趙孝嚴)
(透過實境遊戲的方式,讓參與者了解當地歷史背景,對社區產生認同。來源:趙孝嚴)
這場活動共吸引約 500 人參與,除了外地遊客外,許多花蓮在地師生,包括東華大學、花蓮高中等,甚至時任花蓮市長魏嘉賢也來參與。透過有趣的遊戲設計,讓大眾燃起對大陳文化的興趣。
(實境遊戲「大陳小花」吸引時任花蓮市長魏嘉賢前來參與。來源:集大陳粉絲專頁)
(實境遊戲「大陳小花」吸引時任花蓮市長魏嘉賢前來參與。來源:集大陳粉絲專頁
2022 年,趙孝嚴再以社區中 12 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居民的遷台故事為主軸,設計第二套遊戲「大陳小花-島嶼遷移的民族」,邀請參與者走入社區,聽聽多元族群的故事,打開不同文化間更多的認識、交流與包容。
「有時候,社區居民看見遊客進行遊戲或體驗活動,也會熱情地打開家門邀請他們進去坐坐、聊聊天。」舉辦實境遊戲活動的同時也活絡了社區。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師生參與「大陳小花-島嶼遷徙的民族」活動。來源:集大陳粉絲專頁)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師生參與「大陳小花-島嶼遷徙的民族」活動。來源:集大陳粉絲專頁

促進不同族群交流、共創,打造永續社區的美好模樣

趙孝嚴擔起文化轉譯的角色,引導大眾以熟悉的事物,進而認識不同的文化,獲得社區居民關注,但她發現,這些始終無法真正激發在地青年對大陳文化的熱忱。「社區裡有給長輩談天打牌的地方、有兒童閱覽室,卻不見青年的交流空間。」
剛好也需要拓展工作室的她,看見社區有一處閒置的香客房,「讓每個人都有參與感,他們才會開始關注這件事。」她邀請社區青年一同整理空間,將此規劃成在地青年能夠相互交流、作為推廣大陳文化的場地。全新的交流空間將在 2023 年 7 月正式啟用。
2022 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以「打造社區青年創生空間」為提案獲得獎助金,除了有資源持續支持在整理空間的計畫,還有餘裕能設計下一套社區實境遊戲。她談到,在撰寫提案前,先進行歷屆得獎者的提案計畫分析,讓她更確定自己是能做到,「這個計畫沒有過高的申請門檻,讓我們剛起步的社區微型創業者,也能有資源把想法實際落地。」
「一個各年齡層分佈平均、多元族群相互認識且友好、向心力高、又有完整食衣住行產業的社區,是我心中理想的樣子。」3 年來,趙孝嚴從原本只是想念媽媽味道的初心,逐漸擴大、變成想讓整個大陳社區共好的決心,逐步朝著她心中永續社區的方向努力前行。
核稿編輯:葉于甄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7 / 8篇)

來吧!這裡不是只有寫作業的課輔班——輔大工作隊 11 年深耕,協助寒溪部落邁向永續之路

Photo Credit:輔仁大學文愛寒溪工作隊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鄭伃倢
寒溪村共由 4 個泰雅族部落所組成,雖離羅東市區只有半個小時車程,但這裡的教育資源卻有許多不足之處,加上隔代教養與青年人口外流等問題,讓部落孩童的學習能力相對低落。成立於 2012 年的輔仁大學文愛寒溪工作隊(簡稱寒溪工作隊),由中文系副教授曾聖益帶領,看見部落亟待改善的問題,寒溪工作隊決定從學童課輔著手,投入教育資源並和部落孩子及其家庭的密切互動,串連周邊社區與人際網路。
寒溪工作隊獲得 2022 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支持,近一步協助部落發展,希望透過一點一滴的改變,讓寒溪部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社區的永續發展之路。

用緊密的陪伴與輔導,補足孩子們教育資源匱乏的缺憾

身為寒溪工作隊副隊長林品妤觀察到,「部落裡的孩子普遍活潑、熱情,但相對地也較難以專心,加上祖父母管教方式往往較為寵溺,因此培養他們『學習的意識與習慣』成為重要的課題。」
於是,寒溪工作隊每週三、六固定到部落的校舍空間進行課業輔導;寒暑假也規劃長期出隊,希望透過密集且長期的陪伴與輔導,為孩童們帶來學習環境的改變。
然而,要如何讓部落的家長們安心將孩子交給隊員呢?林品妤談到,「不管是熟悉的舊識還是新面孔,只要穿上代表工作隊的橘色衣服,小朋友跟部落的叔叔阿姨就會馬上認得,也會主動來認識我們。」每週的課輔時間一到,隊員們會一一到孩子們的家門口拜訪,與家長簡單寒暄後,統一將孩子們集合帶往寒溪國小進行課輔教學。這些看似日常的行動,卻是 11 年不間斷的行動中,所建立起的重要信任基礎。
(課輔時間,曾聖益老師和隊員們會輔導孩子寫作業並與孩子溝通。來源:輔仁大學文愛寒溪工作隊粉絲專頁)
(課輔時間,曾聖益老師和隊員們會輔導孩子寫作業並與孩子溝通。來源:輔仁大學文愛寒溪工作隊粉絲專頁
寒暑假是孩童學習的空窗期,寒溪工作隊分別安排 2 週與 4 週的出隊時間,相當於假期的一半都在部落裡陪伴孩子,也希望在一段較長且連續的時間裡,能有機會跳脫例行性課輔,提供部落孩子更多元與深度的學習機會。

帶入多樣的知識與教材,為部落孩童量身打造學習課程

寒溪工作隊會依據隊員自己的科系與專長,向外延伸出適合孩子學習的課程。例如就讀織品服裝學系的林品妤,從美術著手,讓小朋友認識色彩科學與建立美學素養;擁有商管知識的隊員則會教導簡單的理財概念;中文系與英文系的隊員,則是會針對語文能力做加強提升。
(隊員們會依照自己的科系與專長,在寒暑假的出隊規劃中,向外延伸出適合孩子學習的課程。來源:輔仁大學文愛寒溪工作隊粉絲專頁)
(隊員們會依照自己的科系與專長,在寒暑假的出隊規劃中,向外延伸出適合孩子學習的課程。來源:輔仁大學文愛寒溪工作隊粉絲專頁
由於部落的孩子較活潑,靜態授課方式很難吸引小朋友注意,林品妤提到,每個教案都必須設計許多動態的環節,搭配上影片與一對一的互動教學,經過多次修正,才能讓孩子們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也因為偏鄉資訊流通速度不如城市快速,雖然每個小朋友都有手機,但除了娛樂之外,並不了解如何透過科技獲得更多的資訊或資源。寒溪工作隊也針對 108 課綱,設計出科技與溝通素養相關課程,期望補足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讓孩子們在生活中能有娛樂以外的科技學習運用。
「我們希望的是,孩子們不需要汲汲營營在艱澀的專有名詞或考一百分,而是讓他們擁有且習慣學習的自主能力、知道素養背後的內涵,就已經很足夠了。」
(寒暑假的長期出隊,是隊員與孩子們培養情感的重要時間。來源:林品妤)
(寒暑假的長期出隊,是隊員與孩子們培養情感的重要時間。來源:林品妤)

深化寒溪工作隊的協助,找出寒溪部落永續營造之路

長期在部落裡的陪伴,與各個家庭間建立起緊密關係,寒溪工作隊漸漸成為部落中推動公共事務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除了深化課輔工作之外,帶隊的曾聖益老師與隊員們希望透過部落自主建構傳統知識體系、技能與社群,藉此改善整個部落的經濟環境、推動泰雅文創商品發展,保存寒溪部落的特色文化,更期盼藉此將部落青年留下,使部落成長並永續經營下去。
寒溪工作隊除了在社區營造上給予協助、與部落婦女協作撰寫申請各項補助計畫,也提供資源保留泰雅族的織布、料理等傳統技藝,並向外尋求資源,讓部落婦女們參加大學裡的文創課程,學習將傳統技藝轉化為文創商品。此外,他們也協助並鼓勵部落婦女組織團隊籌辦週末市集,引入觀光人流,提供不同收入來源,嘗試為部落開闢部落營造的新路徑。
(透過課程與輔導讓部落婦女能夠用傳統技藝創造新的經濟來源。來源:林品妤)
(透過課程與輔導讓部落婦女能夠用傳統技藝創造新的經濟來源。來源:林品妤)

11 年的堅持,成為部落的日常風景

由於隊員們畢業後就會離開工作隊,因此寒溪工作隊經常需要面臨「改朝換代」的適應期,為了讓在部落裡的工作能持續推動,隊員們與指導老師積極透過不同的專案籌措資源。過去,輔大文愛寒溪工作隊曾獲四次社區一家的楷模獎,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長期支持、陪伴寒溪工作隊的行動。
此次,寒溪工作隊也以「愛在寒溪-原住民孩童偏鄉課輔教育計畫」為提案,獲得 2022 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深耕校園類組「楷模獎」的獎助金,讓 2023 年度寒暑假長期出隊服務計畫可以持續進行。
輔大文愛寒溪工作隊11 年持續不斷的深耕,才能讓這些永續行動真正融入部落的日常,讓每週穿著橘色 T 恤穿梭在羅東山區中接送孩子的身影,成為寒溪部落最美麗的風景。
核稿編輯:葉于甄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從事社區營造有 N 百種方式,一起來聽兩位返鄉青年透過藝術,讓人更想回家的歷程及故事>> 立即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8 / 8篇)

加入「社區永續圈」——獲得資金機會、培養技能、放大在地行動影響力

Photo Credit:信義房屋
社企流/文:李沂霖
社區營造,是促進地方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無論是維護生活環境、照顧社區長輩、或發展地方事業,都是讓在地持續宜居的要件,這些行動看似微小,實則是回應國際趨勢、促進地方永續發展的關鍵。當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成為全球共通語言,我國政府提出「全球思考,在地行動」之策略,盼以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共同建立永續家園。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邁入第 19 年之際,為號召更多人投入社區營造、協助放大在地行動影響力。2023 年攜手社企流,串聯雙方資源,打造「社區永續圈」,提供有志投入社區營造者 3 大支持—— 1 個支持計畫、2 場培力講座以及 2 個擴大社會影響力的機會,期待能助行動者一臂之力、發揮綜效。
(信義房屋與社企流攜手,結合雙方資源,打造「社區永續圈」,提供有志投入社區營造者 3 大支持。來源:Andrew Moca on Unsplash)
(信義房屋與社企流攜手,結合雙方資源,打造「社區永續圈」,提供有志投入社區營造者 3 大支持。來源:Andrew Moca on Unsplash

支持一:最挺社造者的「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做你的行動後盾

自 2004 年起,信義房屋秉著凝聚人心的初衷,提出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願從最基本的社會組成單位——社區開始,凝聚人心,支持大眾改造社區,建立共存共榮的生活之所。
此計畫發展至今將近 20 年,投入超過 4 億元經費、累積近萬件的提案數、涵蓋範圍遍及全台 100% 鄉鎮市區,為台灣進行社區營造總體歷程以來,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單一企業參與行動,更曾獲總統文化獎「在地希望獎」的肯定。
為了鼓勵全民都能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不限主題、不限身分、不限年齡」,鼓勵個人、學生社團、民間團體、組織、全國各級學校等均可報名。參與者透過提交計畫書、參與評選等過程,一方面能與其他同樣投入社造的行動者交流、一方面也有機會獲得信義房屋提供的資金與資源等協助。此計畫於今年 3 月 1 日起開放報名至 4 月 30 日止,詳細活動辦法請至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官網查詢。
(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自 3 月 1 日起開放報名至 4 月 30 日止,歡迎有志者提出申請。來源:信義房屋)
(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自 3 月 1 日起開放報名至 4 月 30 日止,歡迎有志者提出申請。來源:信義房屋

支持二:為社造者量身打造的培力講座,讓社區經營更永續

除了參與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有機會獲得資金支持外,如何讓在地行動持續發展下去更是關鍵。信義房屋與社企流將以「永續的社區經營法」為題,舉辦 2 場培力講座,協助參與者建立永續素養,讓在地行動接軌國際永續發展目標,培養社區永續經營之商業邏輯,擴大在地行動的影響力。
培力講座將開放給歷年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預計於 2023 下半年舉行,歡迎有興趣者持續鎖定社區一家官網、社企流官方平台。

支持三:為你的社造行動加值,擴大對內經營與對外曝光影響力

歷經評選、培力期之後,計畫參與者還能進一步獲得 2 個影響力擴大的機會。
一是媒體曝光機會,經評選為2023年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首獎的 5 名得主,將能獲得社企流專訪一篇,曝光社造行動故事,擴大對外影響力;二是擴大對內的經營影響力,只要是曾申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且完整參與 2 堂培力講座者,無論最終是否獲獎,都能進一步獲得信義房屋與社企流發起之「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計畫(簡稱倫理長計畫)相關培訓資源。
倫理長計畫主要針對組織規模 50 人以下的小微企業經營者,提供財務管理基礎、影響力評估、永續環境認證等實務操作課程,內容涵蓋經濟、社會與環境面向,期能協助具社會使命之行動者強化組織營運體質,讓自身投入的事業、行動可以長久持續地發展下去。
(透過 3 大支持,期望讓更多人將改善家鄉的好點子化為行動、使在地行動更持久。來源:Hannah Busing on Unsplash)
(透過 3 大支持,期望讓更多人將改善家鄉的好點子化為行動、使在地行動更持久。來源:Hannah Busing on Unsplash
透過信義房屋與社企流各式計畫的串連,希望能提供有志投入社區營造者更多元、豐富的資源,從資金支持、能力建置、到影響力加值,打造社區永續圈,讓改善家鄉的好點子能夠做得更長久!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1/8篇文章

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首獎出爐!跨世代關懷、環境保育成年度社造關鍵字

2/8篇文章

為家鄉帶來改變:跨世代間的合作共創,延續「家」的美好

3/8篇文章

地方動人故事攏底加!進入社區一家會客室,與全台社造者空中相會

4/8篇文章

3 部紀錄片深入地方社造團隊,一探改變家鄉的真實行動

5/8篇文章

用藝術專業,翻轉地方:社區一家計畫得獎者解密,讓家鄉變得更好的關鍵

6/8篇文章

媽!我把文化變有趣了——眷村第四代發揮創意,讓傳統在現代延續

7/8篇文章

來吧!這裡不是只有寫作業的課輔班——輔大工作隊 11 年深耕,協助寒溪部落邁向永續之路

8/8篇文章

加入「社區永續圈」——獲得資金機會、培養技能、放大在地行動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