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年返鄉、地方創生已成風潮,越來越多人願意捲起袖子積極改變家鄉現況。只是地方面臨的問題往往盤根錯節,如何展開行動、號召居民加入,又如何永續地經營下去成為從事社區營造一大難題。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攜手社企流共同舉辦「返鄉青年藝術行動超展開,重塑地方魅力」講座,邀請曾獲 2019 年社區一家首獎的果然紅工作室創辦人羅元鴻,以及 2022 年獲得社區一家楷模獎得主的中寮之藝創辦人楊博惇,藉由自身經驗分享如何透過藝術行動深化與地方的連結、找回家鄉魅力,進一步打造永續社區。
(講座吸引許多關注地方創生、社會創新議題的民眾參與。來源:社企流) 開辦藝術市集與活動,號召居民幫忙、凝聚情感
「我種的水果都在樹上自然紅,所以簡稱『果然紅』沿用至今,也就紅到現在。」集農夫、設計師、裝置藝術家及演員於一身的羅元鴻,10 年多前與妻子蔡佳蓉返回高雄美濃老家後,成立「果然紅品牌」,以種植、販售木瓜為主要工作。但歷經八八風災後,產地重創、沒有木瓜可賣。於是,羅元鴻開始轉型,以社會企業角度切入,從精緻旅遊導覽、食農教育「果然紅工作室越玩越誇張、玩藝術也玩農業。」到後來舉辦的小地藝術日,揉進農業和藝術的元素,呈現美濃在地的特有風貌。
(果然紅工作室創辦人羅元鴻。來源:社企流) 說起小地藝術日的發起,源自於 2015 年羅元鴻與妻子一同參加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以農地為舞台的戶外演出,讓當時的我感受很深,我覺得自己也能在家鄉做一些事。」於是,2017 年自籌自辦第一屆的「小地藝術日」在美濃地區正式展開。「透過人與人間的合作,居民間才能有更多的情感連結。」他號召居民一同參與,有人提供場佈道具、有人貢獻藝術專業,「設置大型裝置藝術品時,也讓大家思考如何運用雙手擺設,來取代大型機具的輔助。」他也找來在地生產者、工藝者、表演者,利用藝術活化在地閒置空間與傳統文化。
「2018 和 2019 年分別獲得社區一家築夢個人組和幸福社區組的首獎。因為有這樣的經驗,今天才能有機會和各位分享這段旅程。」羅元鴻特別提到,信義房屋透過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持續支持社區推動改變,才能讓他能盡興、無後顧之憂的持續擴展、延續小地藝術日的內容與影響力。 2023 年第四屆小地藝術日,回歸最初自籌自辦的初衷,以客家文化為根基,邀請服裝設計師重新佈置廢棄菸樓、帶著孩子體驗美濃客家文化。「因為有一群人願意做,在這個地方扎根、開花,而今年的小地藝術日就是開花的時候。 」
(2023 年第四屆的小地藝術日,回歸初衷,以草根交錯、客家文化為主軸。來源:小地藝術粉絲專頁 ) 除了小地藝術日外,羅元鴻針對孩子也舉辦「小孩趣市集」,作為藝術節的前哨活動。由於美濃的學生數量逐年遞減,有多所學校面臨併校、廢校危機,為了串起孩子與土地間的連結、將他們留在家鄉,果然紅工作室預計在當地 9 所學校裡,每年選擇一所學校舉辦以小孩為主、大人陪伴的市集。「市集的目的不在於擺攤,而是讓在地返鄉的年輕人,進入校園與在地的孩子們一起互動。」羅元鴻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知道留在家鄉發展也能從事有趣、又能養活自己的工作。
(以小孩為主、大人陪伴的小孩趣市集,讓在地孩子們能與土地、家鄉有所連結。來源:小孩趣市集粉絲專頁 ) 「小地藝術日就像一個平台、一個媒介,串連起在地的青年、藝術家,提供他們一個可以發展的舞台,共同將成果呈現給大家。」羅元鴻提起,這些行動的目的不在於賺錢,如湧泉茶業在龍肚國小開設一周一會的茶道課,但缺乏正式茶具組讓上課品質大打折扣,後來已是企業家的校友得知此事後,捐贈 5 組茶具,彌補了這樣的不足;又如 2023 年小地藝術日,將客家八音放入節目、成為社區互動環節裡的緣起,來自社區總幹事提出「邀請伯公」的想法與行動,「做這些事情,他是可以擴散、發酵的,讓更多人、企業家看見『我能為故鄉做些什麼』。」
「起初可能不會有巨大迴響,但它們就像一顆顆種子,有一天會在人們心中發芽。」
帶孩子學藝術創作,串起與土地的連結、又獲得一技之長
「中寮是人們觀光旅遊時很少前往或經過的地方,產業逐漸沒落。」2021 年返回南投中寮鄉的中寮之藝創辦人楊博惇說道。他國小時,爺爺奶奶在當地成立「瀧林書齋」,伴當地教育資源不足的孩子讀書,「原本爺爺只是要教我讀英文,後來因緣際會下全班同學一起參與,再後來整個全校的學生都加入了。」楊博惇笑說,當時爺爺奶奶甚至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動能,發起「背單字、換壽司」的運動,如今書齋已陪伴近 150 名學生畢業。
畢業後返鄉的楊博惇以自由工作者為業,小時候的經歷與返鄉後的生活,讓他深刻體會到目前的中寮除了產業沒落,當地青年和孩童人數較少,學習資源相較都市學校不足,偏鄉教育的問題更是亟待解決。
(中寮之藝創辦人楊博惇。來源:社企流) 原本就是設計專業的他,意外接到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社區工藝產業培力補助計畫」在社區學校開設社區工藝輔導課程,以培力國中小孩童為主,並邀請同樣也有藝術背景的朋友一同前來開設多元課程,包括藍染、香蕉纖維、絹版印、樹皮纖維創作等。當課程結束後,帶著孩子在森林中策展,前往各地市集擺攤販售自己的工藝作品等,希望藉由工藝串起孩子與家鄉連結的同時,也能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讓外界看見偏鄉學校孩子的無限潛能。「在這過程中,看著孩子們發揮他們的想像空間,從計劃到現在已經 3 年,孩子們的成長清晰可見。」
(透過藍染創作,楊博惇帶著孩子們一起在森林中策展,除了培養孩子們的一技之長也讓他們與家鄉有所連結。來源:中寮之藝粉絲專頁 ) 「透過教育觀點,切入工藝教育是一件可貴的事情。」楊博惇坦言,在中寮老人找不動、中年找不到、青年沒有人,那只剩下這些更年輕的青年,這群國中生就成為中寮之藝重要的夥伴。
為了讓中寮之藝邁向永續發展,楊博惇與駐村的藝術家朋友設計出兩天一夜的工藝小旅行,結合在地民宿,讓外來的遊客一同體驗拓印、藍染、刺繡、刻章等工藝活動,也利用在地農產舉辦紅酒宴。「一開始,大家都不懂紅酒,但為了這場活動,經過各種嘗試下,意外調製出好喝的熱紅酒。」楊博惇笑說,後來更是開發出這款紅酒材料包,也十分受熱賣。
(中寮之藝也舉辦工藝小旅行,透過工藝體驗結合在地食農,設計兩天一夜遊程。來源:中寮之藝粉絲專頁 ) 「除了教育,我們還有沒有跟社區多一點的互動?」帶著這個問號的楊博惇,積極與社區、學校展開一系列的活動,如「中寮新春活動」邀請大小朋友一起畫春聯,或是「螢之聲」音樂會,楊博惇找來自己的朋友、當地國中的樂團一同演出;在今年也舉辦第一場「中寮小聚」,慢慢找出一起想做社區營造、社區發展的夥伴、前輩們一同加入,讓家鄉變得更好。
(第二屆的螢之聲,除了邀請外來音樂家外,也邀請在地國中國樂隊,為音樂會拉開序幕。來源:中寮之藝粉絲專頁 ) 中寮之藝的成果逐漸被看見後,當地學校也邀請團隊進入校園,利用 2-3 節課的時間,帶著孩子們一起學工藝。更是因為在 2022 年獲得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楷模獎的佳績,讓他有資源能將 在地工藝系統化,並進一步變成工藝教育課綱,提供給當地孩子學習。」有了結合藍染、型染、植物染等內容的完整教案,讓中寮之藝更有機會將學生培育成獨當一面的工藝師、留在中寮繼續發展。
「這些第一批跟著我的孩子們,逐漸都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工藝師,甚至能擔任講師。」這對楊博惇來說別具意義。此外,他也發現工藝教育也從孩子們身上逐漸擴展到家長們,「這些家長看見工藝是有發展機會的,這也是中寮之藝的里程碑,我們的量能再慢慢擴大中,若能找到通路,未來能慢慢在當地建構出一個微型產業。」楊博惇期望透過工藝,讓中寮能逐漸被看見。
想讓家鄉變得更好,是持續推動社造的動力
不論是社區營造或是地方創生,都需要在地長時間的深耕與毅力。對於羅元鴻來說,「只要看到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我就迫切地想把它帶進社區,若這正好也能獲得居民的認同,就能支持我繼續走下去。」他認為。做社區的事物不是一種壓力,不需要用力地經營,而是要找到能快樂執行這項工作的方式。
楊博惇則認為,家鄉面臨的棘手問題,是激勵他持續深耕在地的主要動力來源。「我們知道如果自己不做、就沒有人會開始帶動改變,學校可能會因此消失,中寮也會越來越沒落。」想落地生根家鄉、讓家鄉變得更好的心,讓他就算面臨重重挑戰也不輕言放棄。
(在座談時間,兩位講者一一解惑與會者的問題。來源:社企流) 在羅元鴻與楊博惇身上看見,從自己的專業、有興趣的事物開始著手,找到那個想要讓家鄉、留在家鄉的初心與動力,號召志同道合的夥伴、在地居民一同參與行動,透過眾人的力量,為家鄉帶來重生的契機與活力。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