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蘇郁晴
還記得黑心油、塑化劑連環爆的食安風暴,使大家人心惶惶嗎?還記得工廠大量排放污水,使我們的河川遭到污染、不時飄出陣陣臭味嗎?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和環境問題,除了在事發當下義憤填膺外,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我們的世界會變成這個樣子?
關鍵就在於,「企業倫理」精神之落實。
企業倫理簡明來說就是「公平義取天下財」,一個企業在追求公司利益的同時,也應該遵守公平正義的原則,盡可能減少對經濟、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傷害,並積極採取對社會有益的行動。
在經濟面,企業應對有經濟利益關係者誠實、透明、公開;在社會面,企業不僅要用心照顧員工,也要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社會回饋與公益參與;在環境面,企業應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並積極保育生態。
企業的作為,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層面廣泛而深遠,若企業僅以獲利為目標,未顧及上述在經濟、社會與環境面向上的影響,便會發生如排放廢水、剝削勞工等事件,大大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由此可知,一間公司是否秉持企業倫理行事便相當重要。社會各界更對於企業應負起之倫理、責任越來越重視。
對此,企業端也紛紛做出回應,2019 年美國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中,超過 200 位主要企業的執行長聯合發布聲明,重新定義了「企業的使命」——企業做決策不應只重視股東利益,而是需一併考量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消費者、環境與社會。
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我們身為消費者,也能從生活與職場的選擇中,加入支持企業倫理的行列,——舉凡實踐責任消費、擔任志工、投入具備企業倫理精神的公司等,用行動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下一票。
聚焦於台灣現況,為了解目前正於職場竭力打拼的台灣青年,對企業倫理的認知與行為,並釐清青年對近期議題的看法與態度,同時作為企業未來發展的參考,長期推廣企業倫理教育的信義文化基金會與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今年攜手社企流,首度針對 22-40 歲的台灣青年發起《企業倫理認知與行為調查》。
該結果顯示,有超過 8 成的青年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讓社會變得更好;更有 9 成青年表示,企業最大的目標不應只是賺錢,也要考慮社會和環境問題。
企業倫理乍聽之下看似與青年的生活遙遠,但從調查結果中可見,青年不只對企業倫理認知度相當高,也認為自己有責任成為讓世界更好的一份子。
為使青年世代將企業倫理從基礎「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策劃《良心很讚,記得要用:實踐企業倫理精神,一起成為改變的力量》專題,從知名影劇、日常生活與企業經營等角度切入,深入淺出地呈現企業倫理的內涵,盼讓大眾更加貼近企業倫理於生活中的各個面向,進而採取實際行動,一同成為促進正向改變的力量!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