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郭潔鈴
隨著氣候災難、勞工剝削等環境和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越來越多民眾要求企業扛起責任,朝共榮共好的方向努力。
根據 2020 年社企流發起之《企業倫理認知與行為調查》,有超過 8 成青年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讓社會變得更好;更有 9 成青年表示,企業的目標不應只是賺錢,也需考量社會和環境問題。
為此,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推出「良心很讚,記得要用」企業倫理系列倡議,推出專題文章、懶人包,深入淺出地介紹企業倫理的內涵。
2021 年 5 月更舉辦線上論壇「良心很讚,記得要用——企業倫理青年論壇」,作為系列倡議的壓軸戲,由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擔任主持人,邀請信義企業集團倫理長暨人資長楊百川、B 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茶籽堂品牌創辦人趙文豪擔任講者,循序漸進地帶領職場青年認識企業倫理,並分享實踐企業倫理的方法,讓看似抽象的概念得以實際應用於職場。
實踐企業倫理,與社會建立信任關係
為什麼企業要投入企業倫理?信義企業集團倫理長暨人資長楊百川分享日本知名企業家稻盛和夫提出的「成功方程式」。
「企業經營的成果由 3 件事決定,成果 = 能力 X 熱情 X 想法。」楊百川進一步解釋,能力只要願意鍛鍊就會增加、熱情會隨著意義感而壯大,兩者皆為正值。然而想法有正有負,若想法為正,即使能力與熱情不強,也能對社會有貢獻;若想法為負,對週遭環境就會造成傷害。
落實企業倫理,就是將想法轉為正的展現。具體來說,企業倫理的內涵是以企業當主體,針對不同利害關係人,建立公平的對待關係。利害關係人包括客戶、投資人、員工、環境等所有企業接觸的對象。

「信義房屋是一家經營信任的公司。」楊百川坦言,「因此推動企業倫理,是一條一定要走的路,也是唯一的路。唯有公平對待所有利害關係人,才有機會把服務或產品推廣給這群對象。」
為了讓企業倫理思維全面落實,信義企業集團率先設立倫理長,是全台第一間設立此職位的本土企業。楊百川分享,身為倫理長最關心的是員工內心的真實想法,因為想法會影響行動。
具體來說,員工想在職場中發揮影響力,可以採用 3 項原則:利人利己、先義後利、正向思考。在人際上,先考慮別人的利益再想自己的利益;在服務對象上,先把自己的專業做到位再取得利益;在自我內在上,要堅定地相信累積到一定的正向能量,會帶來最好的結果。
最後,楊百川歡迎希望更深入了解企業倫理如何於組織內部運作的經營者,免費報名信義房屋、信義文化基金會與社企流攜手推出的「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讓每位想透過企業倫理發揮影響力的夥伴,都能獲得支持和協助。
「企業倫理是理所當然,也是勢所必然。」當企業從上到下皆落實企業倫理,將能與社會建立信任,使組織永續經營。
利人利己的新商業模式,創造正向循環
隨著人們對企業倫理的重視日漸增加,商業行為也有所轉變。
B 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觀察,消費者、員工跟投資人的想法不一樣了。8 成消費者認為企業應該要在解決社會跟環境議題上,扮演關鍵性角色;8 成員工認為工作不該只是錢多事少離家近,而是要在工作中實現企業倫理;並有 6 成投資人會將 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納入投資策略中。
當利害關係人的思維轉變,企業倫理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根據德意志銀行在 2015-2016 年統計超過兩千個案例,發現公司實踐 ESG 與財務績效有絕對正相關。在台灣,CSRone 跟政大信義書院發布的報告也顯示,連續 6 年以來有發佈 CSR 報告的公司,其每股盈餘(EPS)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一律高於大盤。
黃惠敏表示:「利人才能利己,利潤必須共享。企業在不斷累積財富的過程,要能開花結果,讓土地跟社會都能共享共榮。」

B 型企業所提倡的「Benefit for all」精神,便是新崛起的商業模式,不只考慮客戶至上、股東至上,連員工、社區、環境等所有利害關係人都會一同考量。
黃惠敏以通過 B 型企業認證的台灣鮮乳品牌鮮乳坊為例,2014 年的食安風暴,影響了無數酪農,大動物獸醫師龔建嘉在群眾募資平台發起「自己的牛奶自己救」行動,盼望解決收購機制不合理、乳品來源無法掌握等問題。
在 5 千名首批消費者支持下,酪農獲得更好的條件,願意給乳牛更好的環境跟照護,進而提升鮮乳品質;當品質穩定後,全家、全聯、家樂福等大型通路也紛紛投入,且因為鮮奶為單一產地品牌,酪農更有意願繼續提升品質,創造供應鏈的正向循環。
「你可以改變一個產業、改變一群人的命運。」黃惠敏勉勵每個人無論是作為消費者、員工、投資人或創業者,都能在做決策時思考所有利害關係人,並判斷會造成正面影響或負面影響,讓自己每一天都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從源頭著手,讓產業更永續
台灣苦茶油品牌茶籽堂的創辦人趙文豪分享,企業倫理包含社會、環境和經濟。過去傳統企業較著重在經濟面,把心力放在開發製造、品牌行銷上,然而社會跟環境面卻經常被忽略。
為了讓產業更永續,茶籽堂以「但願我們所到之處讓美好發生」為願景,盼望從社會跟環境面著手,解決在茶籽產業源頭的兩大核心問題:原物料與產地。

在原物料端,由於台灣苦茶籽產量少,很難發展成精緻農業,茶籽堂致力擴大苦茶籽栽種面積,並為農民提供免費苗木、協助栽培管理,更保證收購。目前茶籽堂在台灣已有 3 個產區、契作面積達 30 公頃,共與 41 位農民合作。
在產地端,面對農村人口老化問題,茶籽堂投入地方創生,在位於宜蘭南澳的朝陽社區發起復興計畫,透過改造老舊建物、社區品牌設計、地方教育活動等行動,讓社區活化、年輕化。
許多人好奇一間賣苦茶油的公司,為什麼要投入地方創生?趙文豪解釋,其實茶籽堂在做的就是農業,而農業的英文 Agriculture,就是由土地(Agri)和文化(Culture)結合。
趙文豪進一步表示:「好的產品是來自背後的土地與文化,才能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我們不能停在製造業時代,美學化、年輕化才有辦法走得更長遠。」
如今年輕世代更加注重企業倫理精神,企業獨贏的時代已然過去,在職場上發揮影響力、走向共好共益,將是未來組織與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