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rina @ 一沙一世界

Sabrina @ 一沙一世界

陳潔如,多年來都在瞬息萬變的網路業廝殺,心中卻始終嚮往公益的淨土。2008年夏天,對工作和生活突然有了新體悟的她,渴望找到用創意和專業做公益的可能性,於是毅然決然離開企業,從原本的「若水之友」轉變成為若水的一員。 2009年7月起,投入社會企業的創新育成工作,協助建立及推展身障工作者的就業模式。她的座右銘是「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因此凡舉美好的事物,都想用生命好好體悟一番! 加入若水前曾任台灣索尼通訊網路(So-net Taiwan) 經營企劃暨行銷部經理、和宇寬頻(KGEx)專案經理、及數位聯合電信(Seednet) 產品行銷專員。

專欄文章

2篇)
  • 「給釣竿,同時活絡漁場」社企聯手庇護工廠,解決身障就業問題

    「給釣竿,同時活絡漁場」社企聯手庇護工廠,解決身障就業問題

    文:陳潔如
    在台灣,我相信有9成以上的人,會先想到加油、洗車、打掃及烘焙坊等這些行之有年的身障就業型態。
    一般來說,這樣的身障就業大多屬於庇護性就業,也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庇護工場,多數由非營利性組織經營,主要針對有就業意願,但因就業能力不足,無法進入「一般就業市場」的身心障礙者,提供一個保護性的就業場域,並依據「身權法」規定,以低於基本工資方式依實際產能進行給薪。
    除了大家比較熟知的庇護性就業外,其實還有極大比例的身障族群是進入一般就業市場。當我2008年離開企業,踏入當時還很冷門的「社會企業」領域時,曾在身障就業的議題上進行行腳般的田野調查和蹲點。
    針對一般職場的身障就業狀況,當時我們有一個十分熱血,但事後看來很天真的假設:倘若每家企業願意聘用10個身障者,那麼100家企業合算起來就有1000個身障就業機會,再者政府對企業有著身障定額雇用的要求,只要提供企業適當的配套和解決方式,或許就能讓為數不少的身障者成功就業。
    於是,我們帶著這個天真的假設以及各式的解決方案拜訪了前500大企業,企圖暸解並說服尚未達到定額雇用的企業聘用身障者。但事實卻遠不如預期。我們發現企業在面對身障聘用的議題大抵可以歸訥成以下三種:
    1. 通常企業的招聘作業,多半採的是「事求人」的概念。應徵該職缺的身障者,如果在工作能力面向符合企業的需求,企業主通常會展開雙臂歡迎這個與一般求職者能力幾乎無異的身障者。  
    2.  如果「事求人」的過程不是很順利,招聘不到適任的身障者時,在面臨身障定額雇用的要求下,多數的企業便會思索將「身障工作」和「核心工作」完成切開獨立運作,普遍採用約聘方式聘僱身障者。這或許某部分達到了所謂的定額雇用,但並非長期穩定的就業。  
    3.  考慮聘用身障者所可能延伸的無障礙環境建置、人員和團隊的管理以及職務流程的重新調整和設計…等運營層面的不熟悉以及複雜性,選擇以繳納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取代正式聘用,從企業的角度看來,無疑是個兼具效益的做法。
    將上述結果對比政府的統計資料,更不難發現身障就業艱困的處境。
    雖然政府致力於身障就業措施及職業重建服務,103年身障者的勞參率仍只有19.7%,遠低於國民平均勞動參與率58.53%;失業率更是一般勞動者的3倍。
    此外,身障者從事所謂的非典型勞動工作(指的是部分工時、派遣工作、定期契約這種非全時、非長期受聘僱的工作型態)的比例較一般國民(6.50%)高27.25個百分點,而且就業環境的改變導致身障者失業時間增長,十五歲以上具有工作意願的身心障礙未就業者,其找工作的等待時間竟高達七年以上(26.93%)。
    仔細分析身障就業的光譜,庇護性就業職場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工作機會給就業能力不足的身障者;而企業對於符合其職務要求的身障者,也願意提供對等的工作機會。
    那麼屬於中間地帶的身障者呢?他們多半屬於支持性就業以及難以長期穩定受聘於企業的身障者,為數不少的位處在身障就業資源分配M型化的最底端,這無疑是一個隱性卻又複雜的議題。
    面對身障就業M型化的缺口,若僅靠政府鼓勵企業投入解決這個問題,如同上述所言,絕對有一定的難度。
    這非關企業的良心與否,而是企業的核心本質在於市場競爭,實際運營的需求自然容易凌駕於身障就業的使命之上。因此,若能以社會企業的方式來解決上述的身障就業問題,無異是另一種可以突破身現有困境的方式。
    針對前些日子庇護工場及社會企業路線之爭,我認為面對就業市場結構的改變以及與複雜的身障就業議題,庇護工廠及社會企業應該聯手解決位處不同光譜上的身障就業問題。兩者的組織型態或許不同,但就其本質,二者都會面臨到不同程度的市場競爭和身障者產能培力的問題。
    尤其訴求不靠募款及政府補助的社會企業,若要達到自己自足的目標,更需要在商業模式上下足功夫,並打破既有身障就業的框架和假設,利用社會創新的思維和手法,才能在提高商業經營績效的同時,還能達到培力和支持身障就業的社會意義。
    過去我們在探討身障就業時常說,與其給魚吃,不如給釣竿。然而漁場中若沒有魚,有釣竿也無用武之地。因此,當社會企業引入身障就業領域之際,應著重開創漁場(商業運營),並提供釣客(身障者)適性的釣竿(產能培力) 。唯有漁場活絡、釣竿合手,釣客才能漁獲豐收!
    原文標題:台灣身障就業的困境和突破
    閱讀文章
  • 態度決定社會企業的高度

    態度決定社會企業的高度

    前幾年我離開企業,轉戰Social Enterprise時,身邊的朋友不管是不是真的搞得懂我的新工作是在幹啥的,但只要一聽到我跟「公益」這兩個字掛上邊,她們臉上的表情就好像我的頭上多了一個小光環似的,彷彿捨下前途和高薪,去從事「本來應該是退休時候做的事情」,是何等浪漫及偉大的決定。
    三年後,我的朋友們對於我的工作還是沒有搞的很懂,偶而還是會把企業社會責任(CSR)和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混為一談。但至少,我們已經可以把「公益」當成一件嚴肅的事情看待和討論,而不是一廂情願的浪漫情懷。
    為什麼說是「一廂情願的浪漫情懷」呢? 從近來庇護工廠的薪資爭議乃至2年前的黑人潮T事件,就可窺見一斑。「從事公益」的原始立意(我通常會稱之為「本心」)應該都是好的,但為何演變到後來,卻是爭議不斷,陷入原是一樁好事、一片好心卻反遭質疑的情感漩渦裡。
    我想一切的源頭皆在於「本心」。本心出自孟子告子篇:「此之謂失其本心。」依孟子所說,人的本心,便是道德價值的根源。由於本心就具仁義禮智,所以只要人願意,肯去實踐仁義,便一定能做到,所以「求則得之」。本心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的外在的力量、環境,及私欲所影響。  
    而「本心」就像企業的Vision,是策略及組織的主要依歸。「本心」像Visionㄧ樣需要時時檢視,這種嚴謹的態度,是維繫社會企業持續向前、不走偏門的動力。這種態度支配著社會創業家的觀察和思維,也決定著他該聽到什麼、看到什麼、想些什麼和做些什麼。
    企業經營不容易,要兼顧社會公益又要獲利的社會企業更是難上加難。在面臨決策時,對「本心」執著的態度,將決定社會企業的高度。舉例來說,前些日子庇護工廠的薪資爭議,引發了正反兩面的辨證。有一說是為了組織永續經營,扣掉營運成本之後,能給身障員工的薪資當然不及最低工資,強調先求組織生存、再求受益者權益。另ㄧ說則是受益者沒有被公平合理的對待,就喪失了公平義理,是種偽善。
    回歸「本心」一說,戮力身障就業的社會企業家,應把身障工作者的權益視為公司的Vision之一。一旦抱持了這樣的態度,雖然意味著選擇了一條較為不好走的道路,但組織在此思維下會更加成熟、營運在壓力下得以更有效率。這樣的社會企業才能一本初衷,繼續突破重重挑戰。高度,就此顯現!
    我深信......夢想可以浪漫,改變世界卻是需要態度的。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