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陳芝余
在嘉義有一群新住民、新二代、移工、僑生組成「越在嘉文化棧團隊」,獲得 2018 年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首獎,他們將具有 50 年歷史的台灣古厝,打造成融合台灣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文化空間,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有回到「家」的感覺。
從幫助身邊友人開始,打造如家一般的空間
「越在嘉文化棧」主要推動者之一的阮金紅於 2000 年自越南來台,過去因婚姻隻身來台,在面對需要幫助卻求助無門的困境,他與蔡崇隆發現還是有一樣剛來台生活的新住民或移工 ,因為對於在地的不熟悉,也有面臨困境但不知道有哪些管道可以協助的狀況。
因此,他們希望可以提供一個讓這些外地來嘉義工作或是居住的外國人,有一個能夠諮詢問題、凝聚情感的所在,進而成為他們第二個家。於是在社區的協助下,他們找到一間 50 年屋齡的老屋,打造成為社區裡異國文化可以交流的空間,因此以「南忘嘉鄉」為主題,參與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並獲得首獎的肯定。
他們運用這筆獎助金將老屋翻新,而「越在嘉文化棧」也在阮金紅悉心佈置與經營下,成為在地移工與新住民、新二代、僑生等假日學習、交流,舉辦活動的空間,同時也是新住民與台灣文化接軌的場域。例如在中秋節的時候,不只會讓新住民與移工體驗台灣的中秋烤肉文化,還會邀請社區參與越式中秋燈籠的製作,以慶典活動展現不同文化的特色,也促成不同族群間的認識及了解,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新住民和移工其實要得不多,只要能感受來自台灣人一點點溫暖,就能給他們很大的信心,這是最重要的。」蔡崇隆說道。
不只凝聚同鄉情誼,還促進跨文化交流理解
越在嘉文化棧迄今已成立近 6 年的時間,他們持續為新住民與移工提供法務、家扶等服務,而蔡崇隆與阮金紅也持續透過紀錄片關注並推廣相關議題,不只為新住民及移工打造一個交流互助空間,也因為他們多年來的努力下,促成與各單位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例如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系、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系都曾來此見學或實習;高雄勞工局、嘉義社會局也曾前來參訪學習,將越在嘉的經驗也帶回分享,後續也促成更多行動。
另外,他們也連續 4 年參與嘉義地區規模最大的民間自辦國際藝術節「草草藝術節」,培訓國、高中學子們,藉由影像紀錄捕捉不同文化在交流時,相互融合的片刻。
蔡崇隆表示:「紀錄本身就是一種行動的展現。」我們所看見青年拍攝的影像,背後的目的不只是單純紀錄活動的當下,而是藉由不同文化呈現的方式,打開他們的國際視野,對於台灣文化的多元有更深刻的印象。
唯有互相理解、彼此尊重,才能促進真平等
目前,越在嘉文化棧與美國杜蘭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張韶韻創立臉書粉絲專頁「Listener 聽你說移民工法律暨公衛諮詢平台」,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擴大服務範圍,使需要法律及公共衛生諮詢的移工、新二代及新移民家屬都能獲得幫助。
越在嘉文化棧也進一步關注長照系統中外籍看護的身心狀態,因為蔡崇隆和阮金紅認為,照顧者的身心要先健康,才有心力給予長者們良好照護,如果能藉由開設語言課幫助新進移工學習中文,將有助促成更良好的溝通,增加台越雙方之間的信任感。蔡崇隆也坦言,開課與招攬學生的環節必須在現有勞工法規下執行,並需要來自政府、仲介與雇主的支持,實際推動起來並不容易。
「常聽到台灣社會強調族群融合,但我認為『融』這個字具備主從權力的不平等,誰融誰?被融的那一方,是否就此消失?」蔡崇隆表示。越在嘉文化棧透過影像紀錄、空間交流的方式,能使不同種族、背景、文化的人們,互相理解、彼此尊重。他們深信,唯有彼此尊重對方的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維持台灣多元民族性的繽紛本色,才是真正的平等。這也正和台灣長期推動社區營造所建立的公民意識相近,也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項「減少不平等」的精神。
面對各種挑戰,越在嘉文化棧不曾因此停下腳步,現階段他們積極與在地串連、多方連結與學校之間的參訪交流、招募大專院校實習生,培養更多關注新住民與移工議題的生力軍。他們期許能繼續灌溉種在嘉義名為國際友好的大樹,也希望他們的行動能影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
註:隨著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等議題加劇,2015 年聯合國提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涵蓋社會、經濟、環境 3 大面向,號召個人、企業、政府一同採取行動,邁向永續發展。聚焦台灣,我國政府回應 SDGs,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出發,欲結合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參與,共同建立永續家園。想了解更多與 SDGs 相關的社區永續家案例,可至社區一家官網查詢。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