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追求整體人類共榮共好,全球紛紛採取行動以回應聯合國續發展目標(SDGs),台灣政府更提出「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的觀點,希望結合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共同建立永續家園。信義房屋與社企流推出《社區永續家 2.0》,以台灣社造者的故事,分享在地行動如何接軌國際,一起來看看,社區營造如何使家鄉變得更好、更讓地球變得越來越好。
社區永續家 2.0
專題文章
(1 / 6篇)Photo credit:Eean Chen on Unsplash
社企流/文:蘇郁晴
當面臨社區的獨有文化逐漸流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問題發生,除了等待政府、相關單位改善狀況,身處在地的我們,也能從自己開始,採取行動。
為了鼓勵、並支持公民自發性地解決社區問題,營造更好的居住環境,信義房屋自 2004 年開始推動「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邀請眾人以家為原點、社區為橋樑,參與公眾事務、提出創新提案,支持民間改造社區。至今信義房屋已投入逾 4 億元、幫助超過 3 千個社區創造改變。
2022 年是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第 18 年,今年 5 個首獎中,有 3 個單位與個人是初次提案即獲選,分別是:國小師生組的彰化芳苑國小、築夢個人組的李依倪以及幸福社區組的澎湖樸植作工作室。他們看見地方正面臨的棘手問題,發展出創新解方、並號召眾人齊力實踐,打造更美好的居住生態,獲得評審團隊肯定。
在地文化融入課程,讓孩子展現自信、更培養家鄉認同感
榮獲國小師生組首獎的彰化縣芳苑國小,其所在地坐擁全台最大的泥質潮間帶,有著豐富的生態環境與獨特的漁村文化。但教師群發現,學生對於自己的家鄉相當陌生,甚至有許多高年級學生沒有去過海邊。
因此,他們將在地特色發展為課程,以文史、食育、美學與生態為主,授課內容包括在地漁村的文化資產、社區產業與海岸潮間帶等,希望學生能因此對自己的家鄉產生認同感,並進一步思考在地議題與家鄉的未來發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以保存漁村文化為例,芳苑國小引導學生訪談在地耆老,再透過文字和影像記錄當地以黃牛拉牛車到潮間帶運送牡蠣的「海牛文化」,課程結束後,學生還主動提議訪問彰化縣文化局長、寫信給文化部長,表達欲保護家鄉文化的心願。而芳苑國小廣邀地方人士與海牛主人共同舉辦的海牛文化節,後來更成為當地一年一度的盛大慶典。
這些充滿在地文化氣息的課程不只有助學生深入認識家鄉、促進社區互動、保存在地文化,也讓原本學習動機低落的孩子們加深刺激與自信心,同時培養對家鄉的關懷。
為了增添未來課程的豐富度,芳苑國小今年以「芳華再現 苑景永續-漁村記憶」為提案參與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從國光石化議題著手,透過前置課程幫助學生了解事件背景,再引導學生設計問題訪問家人、社區居民與專家等,並結合校內攝影社與與繪畫社記錄整個過程與結果,最終在社區進行展覽,「希望透過這樣的行動,能喚醒居民愛護家鄉的情感。」芳苑國小總務處主任黃冠彰說。
攜手末代礦工與在地團隊,記錄不能被遺忘的煤礦業歷史
獲得築夢個人類首獎的文史保存工作者李依倪,發起礦工文化保存行動,起因是看見由於台灣能源政策轉向、煤礦業步入歷史,人們不但遺忘當年為台灣能源危機打拼的老礦工,甚至對他們抱持高薪、愛賭博等的負面印象。
她希望趁著末代礦工仍健在之際,為礦工保存他們的共同記憶、也有助眾人認識真正的煤礦業歷史。近年,李依倪與猴硐老礦工周朝南,一起推出兩本書籍《礦工歲月一甲子》與《黑暗的世界》,記錄過往坑內的生活。《黑暗的世界》由生動的插畫搭配文字生受年輕人的喜愛,甚至成為附近學校的課堂教材。
看見圖文呈現能吸引青年的目光,李依倪盼延續此模式讓更多人認識煤礦歷史。2022 年,她以「礦工的地底世界:猴硐礦工記憶文化保存計畫」為提案名稱,參與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與猴硐地區的末代礦工與猴硐礦工文史館合作,預計邀請繪師繪製 3 幅大型的「礦場坑內工作場景圖」展示於猴硐礦工文史館,記錄礦坑內的景象,並配合老礦工的解說,讓煤礦業的足跡得以保留下來。「礦場作業極其複雜,絕非僅靠一名礦工採挖煤炭,就能推動當時能源的生產。這段成就台灣建設與發展的煤炭能源故事,不能因為現代不再有人進入礦坑而被遺忘。」李依倪說。
此外,她也期望透過礦場環境提倡環境保育——以過去大量開採煤礦,導致地層下陷、泥沙淤積、河流污染等問題,引導民眾反思生產能源同時也可能會消耗環境。
銀合歡變身為實用產品,為在地農業廢棄物加值
獲得幸福社區類獎項的樸植作工作室深耕於澎湖,以「取之自然、用於生活」為理念,發展出各種手作產品。他們從自立品牌「島編有潮事」、推廣澎湖依海而生的草鞋編織技藝起家,奠基以在地植物為手作材料的基礎。
近幾年,他們發現過去被澎湖居民視為珍貴薪柴的銀合歡,因為瓦斯與天然氣等能源推出後,無人使用、生長力又旺盛的銀河歡變得過度氾濫,甚至影響到其他植物的生長,使當地居民相當困擾。
因此 2018 年開始,樸植作工作室仔細研究銀合歡,從種子到樹枝,開發出攤車傢俱、備長炭、除濕擴香包等產品,現在更進一步發展角材、片材、木炭等標準規格化材料,拓展銀合歡材料在工藝創作、商品開發方面的更多可能性。
此外,他們也與湖東社區合作,與該社區的銀髮族組成「清銀/青銀戰隊」,一同清除銀河歡、清理社區內的荒地,並開設課程,教導居民如何將銀河歡從農業廢棄物搖身變為具有價值的精緻材料。
樸植作工作室希望能擁有更多資源推動為銀河歡加值的行動,今年便以「銀x Plus|建置銀合歡加值工作站」為名提案,參與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透過辦理體驗課程、開發文創商品、邀請社區長輩一同創作等行動,為銀河歡找到新的用途。「目標是希望扭轉人們對於銀河歡抱有如『生態殺手』等的負面印象,為它賦予全新價值。」樸植作工作室創辦人洪瑀蓁說。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社企流/文:蘇郁晴
近幾年,氣候變遷帶來的森林野火、極地融冰的災害,以及新冠肺炎造成人們傷亡、各國經濟受到影響等,劃破過去人們總以國界區分問題歸屬與解決方案的態度。大家逐漸了解到,唯有相互串連、彼此合作,才有機會扭轉頹勢,讓家園變得更好。
為了鼓勵全民投入社區營造行動,信義房屋發起「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支持民眾加入改變社區的行列。社區一 家計畫發起人、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表示,今年不但逾 9 成的提案都能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還可看見許多長期在台灣生活的外籍人士也來提案,其中包括來自日本、波蘭、越南等國的社造新生力軍。
由此可知,只要是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有心讓家園變得更好,社區營造是不分國籍,社區營造行動已不再只是解決自己住家附近的問題,可以是在居住地改善國際間面臨的共同問題,而且社區行動還可以有接軌國際的可能,抑或是進行跨國交流合作、向彼此取經。具體來說可以怎麼做?一起從馬來西亞「P Lab 地方創生實驗室」、致力推廣樂齡教育與台日文化交流的「Sato 醬工作室」、以及波蘭人在台中經營的無包裝商店「山盟商行」,看如何推動跨國界的社區營造行動。
向對方取經、為彼此創造舞台,馬來西亞 P Lab 與台灣建立夥伴關係
這次受邀在社區一家頒獎典禮上分享跨國交流的馬來西亞 P Lab,長期在馬來西亞推動地方創生,透過打造地方品牌,協助振興產業、活化鄉村,同時也積極推動台馬國際交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行動,是他們自 2021 年開始推動的「雪州新村好品大賽」。
馬來西亞與台灣一樣,正面臨鄉村人口老化、青年人口外移的問題,為了活化偏鄉,由雪州政府發起、P Lab 擔任統籌的角色,引導在地業者參與此競賽,透過故事行銷、重新設計、在地連結等方式,將當地土產變成引人注目的產品。
今年是雪州新村好品大賽第二屆,P Lab 跨海邀請雲林科技大學、小鎮文創、微笑台灣、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擔任策略夥伴,盼能為競賽激盪出更多元的靈感。
「馬來西亞發展伴手禮的文化比台灣晚了 20 年,因此在科技逐日發達的時代,我們能向台灣學習如何發展具特色的在地產品,並鼓勵政府認購。」P Lab 創辦人卓衍豪分享,截至目前已有 72 件在地產品獲得「雪村新州好品」認證,並成為州政府的指定伴手禮。
此外,P Lab 也與台灣農會共同舉辦「台馬跨國農創論壇」,讓 4 個台灣農會向國際介紹自己的產品;也邀請他們在檳城策展,被更多當地人民與遊客看見;還幫助農會露出於馬來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展現台馬間的互助力。
邀長者參與日本民俗文化課程,Sato 醬工作室促進台日文化交流
Sato 醬工作室由日本女孩佐藤朝絵成立,提供樂齡教育與台日文化交流。過去,佐藤朝絵在台灣求學時,受到許多台灣人的的幫助,抱著感恩與回報之心的她,結婚後便留在台南發展。
她發現一直以來,台灣與日本雙方皆有相互交流的意願,且都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便擔任連結雙方的橋樑的角色,開辦讓長者體驗日本民俗文化相關活動,包括手作和菓子、學習日本五十音、體驗日本浴衣等,讓長者走出家門與他人交流,並在體驗不同文化時,實現自我肯定。
佐藤朝絵曾收到參與者的家屬分享,自己的爸媽在參與活動後返家,會拿著手作小物向他們開心地炫耀。
為了讓台灣與日本間有更深入的交流,Sato 醬工作室開辦的活動也歡迎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參與,讓更多人皆有機會進一步了解、並親自感受日本文化。
除此之外,佐藤朝絵看見台南的物產豐富,便向在地農民收購格外農產品與農業廢棄物,製成如海苔飯捲、文旦和菓子、和風帆布包等小物,也開設手作課程,助台南人認識日本文化、日本人了解台南物產。
今年,Sato 醬工作室以「哈克習教室:台南行動」為提案名稱,參與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希望能走入更多社區提供多元的高齡教育選擇,同時促進台日雙方以及跨世代人們的交流,串連兩國的提案獲得楷模獎的殊榮。
在台中辦海誓文化空間,波蘭女孩促進各國文化交流
位在台中的無包裝商店山盟商行,由波蘭女孩唐寶玲創立,創業初心源自大學時期上過的一堂循環經濟課程,讓深知全球暖化問題嚴重性的她,赫然發現環保其實一點都不難,只要人們稍微調整生活習慣,眾人集結在一起的影響力,就能為環境帶來改變。
在山盟商行中,看不見一次性包裝、也找不到平價又劣質的產品,店內販售的每一樣商品都經過唐寶玲層層把關,品項包羅萬象,包括雜糧、果乾、生活用品等,都不脫離有機、公平交易的核心。
消費者在店內購物,需自備盛裝商品的容器,因為響應環保,山盟商行不提供塑膠袋。唐寶玲分享,起初有許多顧客不知道這個規則,進到店內卻無法買東西,後來他們就漸漸養成自備容器的習慣。
山盟商行不但為人們提供品質良好的商品,更是逐步喚起民眾的自我環保意識,讓在住家附近落腳的小店,也能回應國際正面臨的問題。
但唐寶玲想做的不只是一間零售店、一個環保倡議平台,她還希望能促進文化交流。2021 年底,她成立「海誓文化空間」,並以此為提案參與 2022 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希望可以成為一個文化的連結點,邀請不同文化、種族、語言的人們,透過課程、講座、社群媒體等方式,分享與交流彼此的觀點,進一步活化社區。
目前在海誓文化空間已舉辦過阿根廷文化交流、體驗波蘭聖誕節、素食烘焙課程等,他們期望未來能持續擴展,讓更多人可以共襄盛舉,在台灣就能與世界交流。
台灣很小,世界很大,在天災、疫情、經濟崩盤面前,唯有抱持開闊的心胸,與不同背景、文化的人合作與交流,才能看見更多元的觀點,尋找更合適應對的創新解方,以利改善我們眼前的問題。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從事社區營造有 N 百種方式,一起來聽兩位返鄉青年透過藝術,讓人更想回家的歷程及故事>> 立即報名
社企流/文:陳芝余
在嘉義有一群新住民、新二代、移工、僑生組成「越在嘉文化棧團隊」,獲得 2018 年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首獎,他們將具有 50 年歷史的台灣古厝,打造成融合台灣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文化空間,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有回到「家」的感覺。
從幫助身邊友人開始,打造如家一般的空間
「越在嘉文化棧」主要推動者之一的阮金紅於 2000 年自越南來台,過去因婚姻隻身來台,在面對需要幫助卻求助無門的困境,他與蔡崇隆發現還是有一樣剛來台生活的新住民或移工 ,因為對於在地的不熟悉,也有面臨困境但不知道有哪些管道可以協助的狀況。
因此,他們希望可以提供一個讓這些外地來嘉義工作或是居住的外國人,有一個能夠諮詢問題、凝聚情感的所在,進而成為他們第二個家。於是在社區的協助下,他們找到一間 50 年屋齡的老屋,打造成為社區裡異國文化可以交流的空間,因此以「南忘嘉鄉」為主題,參與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並獲得首獎的肯定。
他們運用這筆獎助金將老屋翻新,而「越在嘉文化棧」也在阮金紅悉心佈置與經營下,成為在地移工與新住民、新二代、僑生等假日學習、交流,舉辦活動的空間,同時也是新住民與台灣文化接軌的場域。例如在中秋節的時候,不只會讓新住民與移工體驗台灣的中秋烤肉文化,還會邀請社區參與越式中秋燈籠的製作,以慶典活動展現不同文化的特色,也促成不同族群間的認識及了解,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新住民和移工其實要得不多,只要能感受來自台灣人一點點溫暖,就能給他們很大的信心,這是最重要的。」蔡崇隆說道。
不只凝聚同鄉情誼,還促進跨文化交流理解
越在嘉文化棧迄今已成立近 6 年的時間,他們持續為新住民與移工提供法務、家扶等服務,而蔡崇隆與阮金紅也持續透過紀錄片關注並推廣相關議題,不只為新住民及移工打造一個交流互助空間,也因為他們多年來的努力下,促成與各單位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例如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系、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系都曾來此見學或實習;高雄勞工局、嘉義社會局也曾前來參訪學習,將越在嘉的經驗也帶回分享,後續也促成更多行動。
另外,他們也連續 4 年參與嘉義地區規模最大的民間自辦國際藝術節「草草藝術節」,培訓國、高中學子們,藉由影像紀錄捕捉不同文化在交流時,相互融合的片刻。
蔡崇隆表示:「紀錄本身就是一種行動的展現。」我們所看見青年拍攝的影像,背後的目的不只是單純紀錄活動的當下,而是藉由不同文化呈現的方式,打開他們的國際視野,對於台灣文化的多元有更深刻的印象。
唯有互相理解、彼此尊重,才能促進真平等
目前,越在嘉文化棧與美國杜蘭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張韶韻創立臉書粉絲專頁「Listener 聽你說移民工法律暨公衛諮詢平台」,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擴大服務範圍,使需要法律及公共衛生諮詢的移工、新二代及新移民家屬都能獲得幫助。
越在嘉文化棧也進一步關注長照系統中外籍看護的身心狀態,因為蔡崇隆和阮金紅認為,照顧者的身心要先健康,才有心力給予長者們良好照護,如果能藉由開設語言課幫助新進移工學習中文,將有助促成更良好的溝通,增加台越雙方之間的信任感。蔡崇隆也坦言,開課與招攬學生的環節必須在現有勞工法規下執行,並需要來自政府、仲介與雇主的支持,實際推動起來並不容易。
「常聽到台灣社會強調族群融合,但我認為『融』這個字具備主從權力的不平等,誰融誰?被融的那一方,是否就此消失?」蔡崇隆表示。越在嘉文化棧透過影像紀錄、空間交流的方式,能使不同種族、背景、文化的人們,互相理解、彼此尊重。他們深信,唯有彼此尊重對方的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維持台灣多元民族性的繽紛本色,才是真正的平等。這也正和台灣長期推動社區營造所建立的公民意識相近,也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項「減少不平等」的精神。
面對各種挑戰,越在嘉文化棧不曾因此停下腳步,現階段他們積極與在地串連、多方連結與學校之間的參訪交流、招募大專院校實習生,培養更多關注新住民與移工議題的生力軍。他們期許能繼續灌溉種在嘉義名為國際友好的大樹,也希望他們的行動能影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
註:隨著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等議題加劇,2015 年聯合國提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涵蓋社會、經濟、環境 3 大面向,號召個人、企業、政府一同採取行動,邁向永續發展。聚焦台灣,我國政府回應 SDGs,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出發,欲結合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參與,共同建立永續家園。想了解更多與 SDGs 相關的社區永續家案例,可至社區一家官網查詢。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從事社區營造有 N 百種方式,一起來聽兩位返鄉青年透過藝術,讓人更想回家的歷程及故事>> 立即報名
社企流/文:蘇郁晴
頭戴亮黃色鴨舌帽、身穿白色竹紗衫與一邊褲管捲起來的西裝褲、手提傳統市場常見的茄芷袋——這一身傳統農夫式穿搭,是 30 多歲的「少年阿公」方子維的日常裝扮。
方子維不甘看見農村逐漸沒落,希望能帶著眾人認識宜蘭農村。他善用良好的外語能力進行市場導覽,推動至今,已服務超過 25 國的遊客,在他的努力下,宜蘭市場被荷蘭旅行社誇讚是「全世界最有人情味的傳統市場」、有國際觀光客更稱讚他的導覽解說,比逛紐約博物館更加深刻感動。
讓更多人認識農業生活,盼扭轉沒落的農村
方子維的老家在宜蘭農村、父母在宜蘭市場賣衣服超過 40 年,從小就農村、市場兩邊跑的他,對這裡的生活再熟悉不過。長大後,他曾到日本、澳洲、東南亞國家打工生活了幾年,在看見不同國家的農村與市場樣貌後,方子維希望能更加認識自己的家鄉,因此燃起返家從農的想法。
然而,當他 2016 年回到家鄉時已不見昔日農業榮景。「我發現農田又少了幾塊,建築物又多了幾棟。我開始思考宜蘭農村究竟發生什麼事,青年想務農怕作物賣不出去、前景不好;想留在家鄉工作、卻又不知道該做什麼。」方子維表示,還有許多居住在都市的青年都認為農業距離自己太遠,難以想像農業生活是什麼樣貌。「其實農業並非沒有發展機會,只是太少人看見農村與農業的價值。」方子維說。於是他致力要帶人們認識農業生活,進而對農業產生興趣、甚至想要回到農村發展。
讓宜蘭市場,成為人們認識農業生活的入口
如何提升農村的能見度?方子維在一次帶美國與法國友人逛宜蘭市場的經驗中找到答案。當時因應外籍友人到訪,方子維想起自己過去遊歷他國時,總透過市場了解當地文化的經驗,便靈機一動帶他們逛宜蘭市場、介紹攤商故事與在地產品。此舉讓友人讚不絕口,更鼓勵方子維可以用此方式讓更多人認識在地文化。
他在 2018 年發起「來宜蘭迺菜市場」活動,邀請在地攤商一同進行市場走讀導覽、職人手作體驗等,吸引更多人走進市場、創造互動交流機會。透過兩小時的市場導覽,方子維帶著參與者徒步逛菜市場,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向他們詳述每個攤商的故事、產品的介紹與料理方式等,有助參與者了解產品從生產、加工到販售的過程。市場攤商也能藉此機會與參與者深入溝通產品理念、增加買氣。
現在,攤商只要看見方子維又來市場帶導覽,還會特別提供試吃、贈送小禮品給參與者,讓他們在享受宜蘭特色美食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在地濃厚的人情味。
在職人手作體驗中,攤商則變身為老師,傳授參與者魚丸湯、花生捲冰淇淋等傳統小吃的作法。這樣的活動,讓參與者在實作過程中,更加認識產品與攤商;攤商也能在這樣的機會中,看見多元的經營方式」方子維表示,當能見度與商機隨著市場的人氣提升,也有助於吸引攤商的二代、三代回來接班。
除了吸引學生、外地遊客,更有來自各國的旅客到訪。「在我們的導覽與翻譯下,外國人可以透過與市場攤商的互動,認識在地人的生活與產品,並喜歡上農業生活,我們也可以透過他們的觀點看見自己的價值。」透過來宜蘭迺菜市場活動,讓市場不僅是地產地銷的農產直賣地、人情群聚的文化中心,更是世界旅人認識在地的生活博物館。
出版教案手冊,將宜蘭市場的經驗擴散至 12 鄉鎮
累積逾兩年的導覽經驗,方子維盼將成功的模式擴大至其他宜蘭的菜市場,讓更多地區共榮共好,於是他與在地老師合作,推出與活動同名的教案手冊《來宜蘭迺菜市場》,提供給教師們參考,作為食農教育與在地文化教學的素材。這本手冊內含來自 22 國外籍人士對市場的觀點、市場職人的故事、節慶食材介紹等,還設計「市場任務」單元,讓學生與其他參與者能實際走進市場與攤商互動。
他的行動也獲得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支持,「我很感謝信義房屋有這樣的計畫,不但給予我們獎金的支持,還舉辦工作坊,讓全台從事社區營造的團隊能相互認識、聆聽彼此的靈感。」方子維表示。《來宜蘭迺菜市場》目前已被宜蘭 12 個鄉鎮中的 30 所學校所使用,從國小至社區大學都有老師以此為教材,向學生介紹宜蘭的農業生活,幫助他們更認識自己的家鄉。
攜手在地攤商與老師,讓人們對農業生活不再陌生
自發起來宜蘭迺菜市場活動 4 年來,每年約吸引超過 3 千名國內外遊客和學生來到市場,為市場帶入不一樣的觀點,市場的客人也從原本多為銀髮族長輩,如今多了不少青年的歡笑聲。「我從來沒想過帶菜市場導覽,可以到現在這樣的成績。」方子維分享,他口中的「成績」不僅是他在 2021 年獲得表揚青年在台灣推動永續發展的「傑出永續青年獎」,更是傳統市場從過去人人漠不關心的存在,到現在攤商、老師、甚至公部門都開始思考如何讓它變得更好、吸引更多人造訪。
透過與多元的夥伴合作,發揚農村價值,更透過導覽串連不同世代、不同國籍的參與者得以相互學習與協作,共同讓社區發展更加永續,這些行動都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七項「建立多元夥伴關係」的展現。
「透過菜市場,我們讓都市人重新喜歡農業生活。」在方子維與在地攤商的協力下,學生、青年、國外旅客紛紛透過菜市場認識農村。除了帶更多人來到菜市場,方子維也希望將菜市場推向教育領域,他聯手不同領域的老師,將市場生活編寫為教科書、結合至最新的 108 課綱之中,讓食農教育、市場創生、永續城鄉等內涵,透過教育向下紮根。
回望這幾年的歷程,方子維直嘆:「看到很多改變!」從初期一人帶導覽,到現在有越來越多攤商、老師與公部門的支持,讓宜蘭的市場變得更加有朝氣。他鼓勵同樣想返鄉創生的有志者,若是發現問題,就從身邊可立即開始的事物著手改變,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讓家鄉變得更好的社區永續家。
註:隨著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等議題加劇,2015 年聯合國提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涵蓋社會、經濟、環境 3 大面向,號召個人、企業、政府一同採取行動,邁向永續發展。聚焦台灣,我國政府回應 SDGs,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出發,欲結合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參與,共同建立永續家園。想了解更多與 SDGs 相關的社區永續家案例,可至社區一家官網查詢。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社企流/文:高捷
在新竹,一棟老宅座落於當地最老的商業街區北門街,名為「周益記」,是新竹市第一個私宅自行申請為市定古蹟的案例。現任屋主周友達於 2013 年展開修復計畫,盼讓這座古蹟成為文化教育傳承的基地,讓 0 至 99 歲的民眾都可以來到這座古蹟學校,透過教育體驗活動共同學習,提升民眾對於文化保存及永續城市的公民意識。
打開老宅成為在地居民客廳,再見街區歷史與傳統文化
「以前小時候我們中庭很大,晚上可以看到曇花開花,阿嬤就會叫小朋友們趕快去看。」兒時曾在「周益記」長大的現任屋主周友達笑著說起小時的回憶。對他來說,能夠搬回老家、回味童年生活,是修復家族老宅的動機之一。
在籌備古蹟修復的過程中,他也進一步思考,老宅除了自住,還能對這個世代、對當地產生什麼意義與價值?因此他也開始進行歷史重建,拼湊起在地從清朝開始的社區生活樣貌。也成立「台灣周益記文化遺產永續發展協會」,預計在古蹟修復後,開放周益記空間作為在地居民的客廳,分享過往先人的智慧、讓來人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古蹟修復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只要梅雨、颱風的季節到來都會嚴重影響修復的進度,可以對外開放空間的時間也就一直順延。周友達也開始有了另一個想法:「為何一定要等古蹟修復完成才能做文化推廣傳承,在修復過程中獲得的知識累積,不就是一個可以與大家分享、討論最好的素材嗎?」
串連社區舉辦在地文化活動,鼓勵竹科家庭了解地方文化
「傳承這間房屋不只是將建築留給下一代,更重要的是將在地文化往外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周友達說道。
他先透過傳統的北管、南管及布袋戲到戲曲表演方式,喚起在地長輩的記憶、更讓年輕人得以一探過往文化的樣貌,不少老鄰居也因此關注相關演出時間,時間到了就拿著板凳、帶著孫子來看。另外又藉由教育及觀光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在地文化,例如研發相關的文化課程、與在地的文史團隊舉辦導覽活動及繪製古蹟地圖等等。
也因為感受許多因在竹科工作而移居新竹的家庭,對於地方的認識不深,為了增加他們對於地方的居住認同感,周益記文化遺產永續發展協會也透過舉辦動畫營融入傳統元素,以輕鬆活潑的方式認識在地故事,進而凝聚地方認同。另外也與市府及在地團隊,聯手舉辦古蹟日的活動,並結合文化導覽、及地方小旅行等作法,吸引不少遊客慕名前來,同時也提升店家的能見度,也形成良性的循環。
周益記文化遺產永續發展協會推動「0-99 歲的古蹟學校」的想法也在獲得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支持,將古蹟作為地方文化遺產教育的基地,讓 0 至 99 歲的民眾都可以來到古蹟學校裡共同學習或參與教育體驗活動,讓大家了解新竹除了是科技的城市外,更是一座具有 300 年歷史文化的古都。
老屋保存,讓古蹟成為學習在地文化、凝聚地方認同的場域
談及永續城鄉,多數人或許會想到都市更新、新設施建設,而周友達卻選擇翻修百年老屋,「我希望更多人因為這間老屋的存在而理解當地文化、認識百年來這座城市、這個社區的變遷。」
修復古蹟只是一個短期目標,周友達認為,在修復過程中的新發現更為重要,包含從建築理解當時的技術、生活型態,這些新發現可作為教材、文章、課程等素材,讓更多人與自己一起參與修復成長之路。「修復是讓在地人看到、理解,然後一起加入、一起討論,所以完成時間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這個過程。」
計畫也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一項「永續城鄉」中,守護並發揚文化遺產之精神相符。周益記文化遺產永續發展協會的行動,透過古蹟修復做為吸引民眾關注的焦點,帶出一系列的活動,不只在保留傳統的歷史文化,讓因工作、就學而移居在新竹的居民在此交流互動,也能因為更了解地方的故事與街區發展的脈絡,提升在地認同並凝聚人們對地方的情感。
註:隨著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等議題加劇,2015 年聯合國提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涵蓋社會、經濟、環境 3 大面向,號召個人、企業、政府一同採取行動,邁向永續發展。聚焦台灣,我國政府回應 SDGs,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出發,欲結合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參與,共同建立永續家園。想了解更多與 SDGs 相關的社區永續家案例,可至社區一家官網查詢。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從事社區營造有 N 百種方式,一起來聽兩位返鄉青年透過藝術,讓人更想回家的歷程及故事>> 立即報名
社企流/文:李沂霖
為建立永續家園,除了在地居民的投入,如果有了大型企業的資源串聯,更能夠將在地的社造行動放大。信義房屋自 2004 年起推動社區一家計畫,並於 2015 年啟動第二個 10 年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鼓勵眾人集結力量、共同為打造美好家園付出心力。
作為台灣進行社區營造總體歷程以來,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企業參與行動,信義房屋已投入超過 4 億經費,累積近萬件的提案數、涵蓋範圍遍及全台 99.73% 鄉鎮市區。此計畫更獲第九屆總統文化獎在地希望獎的殊榮。
在 2022 年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開跑之際,信義房屋攜手社企流舉辦線上講座,邀請社區一家評審吾鄉工作坊執行長盧思岳、來宜蘭迺菜市場發起人方子維以及信義房屋公益事業推動組專案經理劉淑萍等人,以企業、評審、社造團隊的角度,一同來談談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如何支持在地團隊改造社區、接軌國際,更不藏私分享計畫的提案小撇步,盼能鼓勵關注社會發展、欲投入家鄉改造的有志者順利展開行動、有效連結資源!
不限主題、不限身份、不限年齡、全民皆可加入社造行列!
「不限主題、不限身份、不限年齡」是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一大特色,為了鼓勵全民都能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讓每一種改變家鄉的好點子都能有機會被實踐,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鼓勵個人、學生社團、民間團體、組織、全國各級學校等均可報名。
其中,各級學校更涵蓋了所有的國小、國中、高中及大學,擴大了學生在求學時期透過關注社區公眾事務的機會,將社造理念向下紮根。劉淑萍認為,將社造意識向下扎根是相當重要的,當孩子自小接觸社區相關議題、跟著同儕與老師一同行動,那麼便有望提升他對社區重視度與行動力,如此一來,當他們長大、有更多能力之後,回故鄉貢獻所長的機率也能隨之提升。
「先報名,後繳交計畫書」是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另一大特色,在 3 月 1 日至 4 月 30 日間,報名者只需要上網填寫基本資料、以及所關注的議題、參與的對象、執行的方式等摘要說明即進入第一階段初選,5 月 31 日會在官網上公告初選名單,通過初選的單位在 6 月 15 日前提供計畫書即可。
計畫書並沒有規定的撰寫格式,只需要留意篇幅必需在 20 張 A4 紙內說明、經費使用上也沒有特別限制範圍。接著通過初選並繳交計畫書的參與者,必需在 7 至 8 月間完成一次行動說明工作坊的參與,並針對自己的計畫進行報告,9 月 30 日會在官網上公佈獲獎名單。(詳細活動辦法,請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官網)
越在地、越國際!信義房屋鼓勵社造行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對應
面對氣候變遷、疫情等情況,讓越來越多人體認到全球一體、互為關連。為了追求整體人類的共榮共好,全球許多國家與企業組織紛紛採取行動以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政府更提出「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的觀點,希望結合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共同建立永續家園。
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也在報名時增加了計畫與 SDGs 的對應項目,「此舉是為協助提案者做自我盤點、並不會列入評分考量。」劉淑萍表示,「投入社造將近 20 年來,我們看到許多人採取的社造行動,都相當符合 SDGs 的價值,但行動者卻都不知道。比如有人在社區中發起照顧長輩的計畫,其實就是 SDG 3 提及的,促進各年齡層的健康與福祉。」
「SDGs 作為一個全球共通的語言,我們希望讓社區知道,在地行動也能回應國際趨勢、接軌國際,不只是讓社區變好、甚至是讓地球變得越來越好。」劉淑萍說道。
為此,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鼓勵提案者認識 SDGs 內涵、藉此梳理自身行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關聯。若是第一次接觸 SDGs、不確定自己的社造行動與 SDGs 的連結也不用擔心,信義房屋於計畫官網建置了 SDGs 專區,不僅收錄 SDGs 17 項目標的簡介、更搜羅對應的社區營造案例,供民眾更清楚理解社造行動如何呼應 SDGs。
在地行動與國際永續發展零距離,從 SDGs 輔助社造的永續目標
「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是我遇過最開放、最 free 的計畫!」方子維笑著說。
身為「資深計畫參與者」,方子維自 2017 年參與計畫、擁有數次提案經驗,且連年獲楷模獎肯定。他分享,「很感謝信義房屋計畫的支持,對於我在盤點資源時很有幫助,也讓我感受到,在推動社造時其實並不孤單。」
「一開始接觸 SDGs 會覺得好像距離我們有點遠。」方子維坦承,過去並未思考過社區營造也能回應「永續」,透過參與計畫,才開始盤點自身的行動與永續的連結之處。
方子維 30 多歲時返鄉務農,在礁溪發起「來宜蘭迺菜市場」的行動,盼提升農村價值。他透過導覽帶大眾進入他從小生長的菜市場,認識在地友善耕作的作物、流傳多年的文化,促進外地人認識農村的契機、也提升在地人對自己家鄉的認同感。
曾有國際觀光客到訪,盛讚他的導覽比逛紐約博物館更加深刻感動。在他所推動的行動中,將菜市場作為食農教育場域,讓市場職人作為老師分享專業的農業知識、讓學生、居民、觀光客到此參訪能習得相關知識,就是 SDG 4 促進終身教育的體現;而發揚農村價值,串連不同世代、不同國籍參與者,相互學習與協作,更是 SDG 17 建立多元夥伴關係的展現。
該如何提案才能獲青睞?評審分享小撇步
多年來擔任全民社造行動計畫評審的吾鄉工作坊執行長盧思岳分享,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難得之處,不僅是激勵全民投入社造行動、更是讓志同道合的計畫申請者有機會在工作坊中交流,互相學習、一起成長。「期許更多人開始行動、作為種子,讓社造行動遍地開花。」
該如何撰寫報名表?盧思岳也分享,提案動機著重於闡明發起行動的重要性與急迫性;民眾參與度則需說明促進居民一同參與的策略與方法;提案創意度看重提案者跨域、轉譯的能力;實施影響力需說清楚發起行動後對哪些人、事、物帶來正向改變;執行永續性要提出該行動可持續運作的方法,避免提出一次性的活動。
盧思岳也特別提醒,能讓評審眼睛一亮的內容,除了在提案動機、民眾參與度、提案創意度、實施影響力、執行永續性等面向清楚呈現之外,還需著重於計畫的執行可行性。「提案寧願『小而美』,有主軸、有執行方針,也不要『大而渙散』,說得高大上、但實際執行起來是有問題的。」
他以方子維的提案作為舉例,方子維在初次提案時便點出地方問題現況與急迫性,並提出活化菜市場為解方行動,讓青年、市場攤商、學校、政府單位、以及國際觀光客等角色都來成為行動參與的一份子。而在實施影響力與執行永續性的面向上也十分具體,透過導覽活動讓更多人進入菜市場,增加大眾對在地的認識與認同、進而提升攤商的交易量,達成永續經營的可能。
最後,盧思岳特別提醒,社區營造講究的是「設計出讓別人可以一起參與的機會」,切莫將所有事物都攬在一人身上執行,如何號召公眾參與、擴大家鄉改變的可能性,才是社區營造的核心精神。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1/6篇文章
社區齊力保存在地文化、讓農業廢棄物變黃金——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首獎出爐
2/6篇文章
直擊台灣跨國文化社造行動:為長者開設日本民俗文化坊、邀民眾體驗波蘭聖誕節
3/6篇文章
為異鄉人找到歸屬感!越在嘉文化棧:促進平等,從互相理解尊重開始
4/6篇文章
來宜蘭迺菜市場!國際旅客盛讚:比逛紐約博物館更加深刻
5/6篇文章
百年古城中的古蹟學校,為 0-99 歲居民傳承在地文化
6/6篇文章
打造永續家園,讓「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