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郭潔鈴
您希望步入自家的社區之後,撲鼻而來的會是芬芳花香,還是薰人惡臭呢?
在不同的社區,有多種不同的環境樣貌,有些社區居民共同維護居住環境品質,處處可見療癒的綠化植栽,有些則任由臭氣熏天的垃圾堆棄在一旁,抱怨公部門清潔不力。然而,社區環境的未來,應由居住在同一區域的居民共同經營、共同承擔,社區環境的樣貌,更應由居民們共同規劃。
社區居民以營造出舒適宜居的在地環境為目標,可從個人行動做起,再邁向共同實踐,此過程不僅能改善社區環境,還能對產業永續有所助益,並在行動過程中凝聚對家園的認同。
「鹿港囝仔」邀居民一起保護鹿港土地
個人力量很微小嗎? 其實不然。在鹿港長大、從小學習竹笛的青年張敬業,專科時期便離鄉求學,2009 年隨樂團赴義大利演出的過程中,見識到義大利年輕人在慶典時返鄉當志工,不只協助了慶典的執行,同時也帶動小鎮中的活力,埋下了讓他想為鹿港貢獻的念頭。
於是在 2010 年,張敬業創辦「鹿港囝仔文化工作室」(以下簡稱「鹿港囝仔」),與一群鹿港異鄉遊子,一同回到家鄉服務。這群鹿港囝仔們認為,要找回家鄉的美好,首先,必須自己先將環境變得更好。他們以「保鹿運動」為號召,為的是保護鹿港小鎮的每一塊土地與保存逐漸消失的小鎮人文氣息,並從 2012 年開始,向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提案,多次獲獎、得到企業資源的支持,共同為守護鹿港在地文化而努力。
鹿港囝仔發現,要鼓勵社區居民一起參與保鹿運動,首先必須要讓大家「有感」。而要讓大家感受到家鄉的美好,前提就是要從環境開始,讓這個地方美好起來。
2012 年第一次的保鹿運動,鹿港囝仔從眾人最不願意動手的地方做起——穿著青蛙裝跳進池塘裡挖淤泥。雖然一開始他們被路人冷嘲熱諷,但隨著持續不間斷的發起環境保護活動,鹿港囝仔的知名度漸漸地在網路上傳開,有愈來愈多充滿熱忱的年輕人加入,使這個小鎮慢慢變得不一樣。鹿港囝仔自此也堅持每個月舉辦各式各樣結合環境與文史的活動,持續吸引居民參與。
他們以照顧社區中各角落為目標,像是「巡溪水」活動由文史工作者帶領,一邊沿著河岸騎單車,一邊聽著與河流緊密相關的鹿港發展史;「廣角鏡大隊」則是與鹿鳴國中學生一同擦拭鹿港鎮上各路口的凸面鏡,透過各種形式凝聚居民共同愛護社區環境的意識。

隨著關注鹿港囝仔行動的人愈來愈多,他們於 2015 年進一步成立「社團法人彰化縣保鹿運動協會」,盼望更有組織性地舉辦社會參與活動,並凝聚守護在地環境與文化資產的力量。協會的第一項計畫,是「搶救金銀廳」的古蹟保存運動,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與文史團體聯手,要讓這棟從日式時期保留至今的古蹟,免於怪手的摧毀;同年,他們舉辦第一屆「鹿港藝術節」(現更名為今秋藝術節),盼望每年秋季,透過街區策展、社區影展、表演藝術等藝文活動,重新連結人與人、人與社區的關係。
鹿港囝仔相信「先有在地參與才談在地藝術節」的理念, 因此這群青年從帶動在地居民的社會參與做起,使居民對在地環境有所認識與了解,再藉由推廣與在地連結的文化藝術活動,凝聚更多人對在地的認同與熱情,以找到更多願意用自身力量保護並推廣家鄉之美的夥伴。
讓毛小孩陪伴爺奶,南華大學學生與上林社區共同營造動物友善環境
大學生在社區裡,不只是短暫的過客,也能成為社區注入能量的活水。
位於嘉義的南華大學,設有「狗狗 GoGo 志工隊」社團,成立之時就以關注校園流浪犬為題,希望藉由學生參與社團的形式,針對校園流浪犬做有效、人道的管理。社團同學認為,要降低校園裡的流浪動物數量,必須從源頭進行管理,但是導致流浪狗源源不絕的原因為何?為了找到解答,他們走入了學校附近的上林社區。
學生進入社區的第一個念頭,是希望宣導動保知識,使居民了解正確對待流浪動物的方式,宣揚「以領養代替購買,以結紮代替撲殺」的觀念,以期從源頭減少流浪動物的數量。沒想到進入社區之後,才發現情況和他們當初想的不一樣,其實流浪動物在上林社區裡數量並不多,但是傳統農村對於對待貓狗等動物的觀念缺少了情感面,使得動物在社區中,只是一種看守田園的工具。
於是這群學生改變了原先的做法,成立志工隊後,以自製紙卡遊戲帶領居民認識社區中常見的流浪犬隻,並製作台語配音的動保影片,讓社區中的爺爺奶奶更能同理流浪動物的處境,也邀請社區中的阿公阿嬤一同照顧流浪貓狗,如此不僅可讓流浪動物獲得妥善照料,還能增加長者出門與人互動的動機,達成人類與動物互相陪伴的雙贏模式,與上林社區致力共同打造一個動物保護的人文社區。而這套行動方案,也在 2015 年奪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大專青年組的首獎。
南華大學狗狗 GoGo 志工隊藉由人與動物間雙向的暖心陪伴,讓高齡化社區能成為動物友善社區,從活動間不只凝聚社區的向心力,也藉此讓待在鄉村的長輩能從與動物的互依互伴中,重拾笑顏,找到生活的重心與價值。

大樹「龍目社區」友善農作讓環境永續升級農村服務加值
位於高雄大樹區的龍目社區(以下簡稱龍目社區),自日據時期開始即盛產鳳梨,還可以將鳳梨製成罐頭加工出口。然而隨著罐頭加工出口業式微,社區也正面臨產業困境。近年龍目社區致力推動友善農作,建立有機農業供應鏈,盼望透過更多元、更精緻化的產銷模式,達成農業加值升級,並促進永續的耕作環境。
從生產到服務,龍目社區的居民皆以社區永續發展為考量,目標是最小化對生態的破壞、最大化有機農業帶來的效益。在生產端,前台積電廠長巴錦懋成立全台灣最大的有機鳳梨農園,並以相對優渥薪水吸引 15 名青農進駐;在加工端,年輕型農鄭蕙玲運用設計專長,將鳳梨纖維升級加工成環保紙張,更榮獲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在服務端,龍目里長陳榮清積極推動「一日農夫」體驗,帶領遊客於有機鳳梨田親採鳳梨,並品嚐農家傳統料理。

不僅如此,努力復育有機農地的龍目社區,更迎來驚喜的訪客——螢火蟲,驗證其農業轉型有成。龍目社區居民於森林裡發現許久未見的螢火蟲,遂提出螢火蟲復育計畫,以砍除方式去除鳳梨田中的雜草,使葉子掉落地面後,自然形成豐富的腐植質與濕潤環境,營造適合螢火蟲生長與繁殖的環境,成為賞螢生態旅遊的新興景點。
龍目社區充分運用社區中的人力與物力,齊力塑造永續的自然環境,不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更為地方居民創造收入,使社區中的生態資源可生生不息。
「台灣自然農業協會」鼓勵使用自然農法,營造永續社區
每一個鄉鎮,都有一條重要的河川,而東港溪對於潮洲來說,亦是如此。由於潮州鎮居民多以農業維生,東港溪就是當地農業灌溉最重要的水利資源。
然而,因農業廢水與鄰近的畜牧業廢水,皆無管制地排入河川中,使原本清澈的東港溪變色為又臭又髒的褐色汙水。為此,潮州居民於 1997 年成立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致力巡防檢舉破壞河川的汙染行為,更帶領民眾更加認識水文,了解環境保育的重要性。

除了水文保育,還有一群居民從在地產業著手,藉由推廣有機農業,降低在地居民在農耕時對生態的破壞。屏東返鄉青農吳佳嬅於 2017 年建置屏東縣自然農業示範基地,希望引導農友採取自然農法有成,並藉此推廣自然農法,成為兼顧環境永續及經濟效益的實踐者。
歷經將近兩年的努力,這群青農不只順利改善當地土質,也改變了農作物的生長習性。例如過去一根有施肥的玉米株,最多僅能長出兩根玉米,現在改為自然農法的方式耕種後,一根玉米株,能在未施肥的狀態下長出 4 根玉米。產量轉變的關鍵,正是因為土質被改善後,農民在營養充足的土壤耕種,即可增加農產量。
為了將在地有機好食材推廣出去,吳佳嬅等人更於 2018 年底舉辦「屏地好食節」,透過以農業為主題的學習活動,將農業勞動力、食安議題、小農桌遊、農地污染等課題,以教育學習與跨域合作等方式融入活動關卡中;還有許多農友在農耕之餘,會主動參與「農夫導演工作坊」課程,試著走出不一樣的路,不僅學會拍片以行銷自家農產品,也藉此推廣友善的農耕理念;而在地劇團演出的農人故事,目標讓大眾都能設身處地從農友的觀點,了解友善農業對自然環境的正面影響力。
透過在地組織、社區以及學校的力量,提升民眾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從源頭著手改善生活環境,不僅使在地產業有了新的契機,更為社區營造出永續的環境。
「南島社區大學」倡議部落海洋文化,向大地取材讓古帆船環島
台灣四面環海,是公認南島語族的原鄉,在台東有一批與水文密不可分的人們,希望透過親近大海、找回傳統文化,喚起社會大眾的海洋保育意識。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與阿美族的馬蘭部落,自 2003 年起合力重建南島語族的古帆船文化,盼望藉由親海活動,令人們體會對大自然的敬畏與美好。
5 千年前,古帆船是南島語族來到台灣後,再一路往南航行至菲律賓、印尼等地的主要航海工具,也是東海岸各部落間重要的交通工具。製作古帆船的材料,皆向大自然取材,運用在地常見的麻竹、刺竹為材料、以黃藤綁縛竹管為船身,再以林投葉、芭蕉葉編織成風帆,航行時完全不需電力,僅用風力自然前進,船身毀損廢棄後也可直接回歸自然。
體現原住民敬天敬地精神的古帆船,卻因時代變遷,被附加電力馬達的塑膠船所取代,這項乘載歷史意義與環保價值的交通工具,已在東海岸失落近百年。
為了復興阿美族的海洋文化、找回傳統綠色交通工具,南島社區大學等組織邀請 5 位同為南島語族體系、並承襲此造船技藝的索羅門群島人,來台傳授在地居民船帆編織技術,運用 100% 源自當地的環保材料,製造以風力前行的古帆船。
2017 年,這艘台索合作的古帆船正式啟航,成功在海上揚帆,未來南島社區大學、海洋文教基金會等合作單位,盼望精進航海技術,完成以古帆船繞島一周的願景;更遠大的目標,則是循著 5 千年前先人的腳步,組成古帆船船隊,完成南島語族從亞洲航向美洲、澳洲、非洲的壯舉。

這群洋溢熱情的海洋青年,將構想向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提案後也獲得支持,未來盼望不只串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還要串聯更多關注海洋文化的人。事實上,不僅東海岸,全國各地也有團隊致力搶救在地海洋文化,南島社大希望透過古帆船航行的議題,讓更多關注海洋保育與海洋文化議題的人可以串聯起來,一起推動海岸社區營造工作,共同催生台灣的地方海洋學。
社區環境的樣貌,掌握在你我的手中,當民眾對於身處環境有保護意識,便能凝聚一同讓家園變得更好的向心力,共同創造深耕地方的影響力。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想當社區自造家,現在就上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網站提案,加入全民社造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