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Africa 阿非卡

wowAfrica 阿非卡

wowAfrica 阿非卡,提供當地各方面資訊,涵蓋生活娛樂、政經時事、旅遊美食、社會文化、商務資訊等。致力於打造一個全方位的非洲資訊平台,透過多元的角度與訊息,認識非洲真實樣貌、翻轉刻板印象。

專欄文章

3篇)
  • 一本不能閱讀的「淨水書」:撕下即可過濾水源,向 99% 的細菌說再見

    一本不能閱讀的「淨水書」:撕下即可過濾水源,向 99% 的細菌說再見


    wowAfrica/文:盧韋辰
    想像一下你生活在幾乎沒有乾淨水源的社區,而你的日常用水問題該怎麼解決?也許你會想到淨水設備、或是你聽過可以在飲用時就過濾水源的「救命吸管」,但現在多了一種選擇,就是這本「Drinkable Book」!

    因水而死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舉凡止渴、煮飯、洗澡等等都需要水。根據台灣水利署的資料統計,台灣每人每天的平均用水量為 250 公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每年超過 340 萬人因為長期使用不乾淨的水源而死亡,全球約 6.63 億人沒有乾淨的水可以飲用,而這些現象大多發生於正在開發中的國家。

    利用奈米技術過濾,方便攜帶

    Drinkable Book 比起一般的濾水設備更容易攜帶及運輸,對於道路建設尚未健全的偏鄉來說是個大好消息。淨水書裡取出的每一張濾紙可過濾 100 公升的水,隔除 99% 的細菌;一本淨水書可以提供一個人將近 4 年的飲用水。其淨水的秘密在於紙上的奈米鈉粒子,而達到殺菌、除臭的效果。雖有部分的金屬離子會在過濾過程中融合到水裡,但其金屬含量遠遠低於傷害人體的標準值。
    該組織已經在迦納、南非、孟加拉共 25 個地區進行實驗,令人興奮的是這些過濾後的水質全都通過安全檢驗。淨水書目前還是實驗室裡的產物,尚未被大量「發行」,淨水書的發明者 Theresa 博士說每一頁過濾紙從製作、印刷到乾燥裝訂,至少要花費 60 個小時以上,相當費工費時,目前也嘗試在生產技術上做突破。

    深耕社區,擴大影響力

    於 2015 年初,Drinkable Book 與長期關注水資源議題的非營利組織 Water is Life 合作(大家熟知的救命吸管也是這個 NGO 的計畫喔),並發起群眾募資,此次集資是為了達到以下 3 個目的:
    1. 將這項在實驗室內的濾水技術帶到真實世界,目前已經在迦納、肯亞、海地及印度的社區內使用這本淨水書,以觀察淨水書是否能在不同環境、不同水質、不同細菌的情況下都能保持良好的淨水效果。
    2. 持續精進濾水技術以設計更有效率的模型。
    3. 為了讓社區計畫有足夠的淨水書可以使用,Theresa 博士將製作 1 千本淨水書,大約 2 萬 5 千頁的濾紙。
    「雖然目前的實驗結果看起來很樂觀,9 成以上的細菌都能殺死,但是不是能杜絕所有細菌還有待觀察,希望這項技術到最後能夠殺死原蟲及病毒」Drinkable Book 將濾紙做形狀上的改變。
    淨化水的經營團隊知道要如何將這技術推銷給有需要的當地人使用是需要時間的。他們最近的一次行動是將濾紙安置在孟加拉的裝水容器 Kolshi 上方,讓婦女裝水時就能將水過濾,藉此讓他們知道這是一個簡單、方便使用的產品。
    想必大家看到這裡不免會開始有些疑問,之後淨水書要如何快速量產?通路要怎麼鋪設?團隊是否找到未來營運的模式等等。目前官方網站的消息是團隊都在實驗室及各社區間努力地工作及研究著。
    究竟完成下階段任務後的淨水書會有甚麼樣的動作,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全文轉載自 wowAfrica,原文標題:別笑!這是一本傳遞健康的「淨水書」

    閱讀文章
  • 不怕斷網、斷電的行動數據機:Ushahidi

    不怕斷網、斷電的行動數據機:Ushahidi

    文:謝睿哲
    「多數人以科技決定功能,我們以功能推動科技。」這是以資訊科技為背景的Juliana Rotich在TED舞台上分享的話。
    隨著數位革命時代的興起,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已成為未來生活裡不可或缺的部分。然當Juliana思索著科技何以發揮實質影響力時,她不再以每個地方都能擁有同等的網路技術為基礎,而是如何以當地的發展情況出發,進而實踐數位革命。她的思想如何產生轉變?她究竟如何確保網路的運作?
    就讓我們探索 Juliana 這段發生於肯亞的故事。
    2008年肯亞大選後發生暴動,政府因而展開了媒體封鎖,阻絕資訊的流動。這件事促使Juliana與幾位朋友研發了一套軟體「Ushahidi」。Ushahidi 在肯亞當地史瓦希里語的意思是「證詞」或「見證」,主要目的係希望打破訊息的屏蔽。透過簡訊、郵件與網路等方式,將資訊蒐集後透過地圖的方式呈現,以便於了解何地產生何事,並進一步使大眾明白當地的需求。
    受惠於肯亞當地諸多團隊的協助,Ushahidi 團隊決定於首都奈洛比設置了實體空間。這個空間聯繫著許多團隊,逐漸於當地形成一科技生態圈。此契機竟意外地擴展 Ushahidi 軟體應用的範圍。舉凡選舉地圖、貪汙地圖、環境監控地圖等議題皆出現至世界不同國家。
    Juliana 謙卑地說:「原來僅為肯亞而設,如今卻能為全世界的人服務。身為一位公民,若能透過設計的軟體功能使更多人分享資訊,這一定有助於大家掌握世界的脈絡。」
    看似此軟體的影響力已使 Juliana 的生涯邁向巔峰,但當回頭看待肯亞當地生活發展時,她才意會有更需要解決的問題。
    網路的力量,雖已讓資訊更加流通,可不爭的事實是肯亞當地的科技發展遭遇了大挑戰:「斷電問題」。時不時的斷電,使大眾使用電腦設備時充滿憂慮。且當地的「通訊費用」亦相當昂貴,難以取代斷電時的應用。這樣的現況使Juliana意會到一個道理:「我們無法將一個無須考量斷網及斷電,並應用於其他國家的數據機,同步使用至肯亞!」她因此下決心要改善此問題。
    BRCK 即是擁有解決此些問題的數據機。一來它在發生斷電時,有八小時的蓄電使用量;二來,它亦擁有插入多張SIM卡,透過網路雲端技術的分析技術,選擇最快網路線路的功能;再者,它有一種運用模塊化功能的感應器,透過一個閘道連接衛星模組,讓偏鄉地區的人也可使用網路。
    Juliana 籌資 BRCK 產品的研發費用並非一帆風順。由於當地金融機構並未支持硬體設計的計畫,最終她採用 Kickstarter 群眾募資平台集資成功。現在,產品即將導入市場。他說:「身處逆境時可以刺激創新。當時僅是思考如何設計解決斷電問題得以適用於肯亞的網路數據機,卻賦予他更多可以提升產品價值的功能。」
    對她來說,此項產品的意義已不僅有當地的工程師,亦有需要穩定網路連接技術的企業老闆。但更重要的是此技術得以降低通訊成本,進一步助於非洲各國合作,實際地搭上數位革命的列車。
    科技,已成為人與人之間互動及生活的方式。也許,當許多人擔憂科技已對人產生諸多負面的影響時,我們該轉念思考科技如何良善地發揮其對世界的影響,即如同Juliana運用科技打造的網路生活。
    資料來源:
    全文轉載自wowAfrica,原文標題:Ushahidi:打造扶危救困的科技。瞭解更多非洲社會創新,請上wowAfrica
    作者簡介:謝睿哲。我是個電子系背景的學生;然而,我卻逐漸地對它失去熱誠。於是,大學的我努力地參與活動,探索自己喜愛的領域。逐漸的,我找到人生的夢想:透過教育使每個人思索如何活出快樂!一趟的馬拉威探索,讓我觀察社會企業、組織、教會的運作帶給當地哪些的改變與挑戰,進而去思考何以真正「助人的真諦」。
    閱讀文章
  • 納米比亞推「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嘗試打造沒有窮人的世界

    納米比亞推「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嘗試打造沒有窮人的世界

    文:賴奕諭
    貧窮是目前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迫切亟須改善的問題,尤努斯在孟加拉創立的窮人銀行便因為諾貝爾和平獎的關係,開啟了世人對於解決貧窮處境的想像。位於非洲大陸西南部的納米比亞(Namibia)近年來進行了一個新的社會實驗計畫,嘗試透過推廣無條件基本收入制(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Grant)來解決問題。
    什麼是無條件基本收入制?該計畫的主要推手BIG Coalition Namibia主張所有納米比亞人們在尚未有資格領取老人津貼的六十歲以前,每人每月都能夠無條件領取最低生活費用。
    這個計畫構想最初是由納米比亞政府稅務委員會(NAMTAX)於2002年所發想。根據他們的估算,這項政策若是真正施行,每人每月將可以領取70納元(NAD,約10美元),占國家總預算的5%。他們也進一步提出配套措施,認為可以透過增加6.5%的增值稅或是菸酒消費稅等方式來開拓財源。

    空想不如直接實踐

    然而政府部門實際並無意願推動該政策的情況下,納國基督教信義會(ELCRN)主動出來組織其他教會、商會與NGO,推廣無條件基本收入制的BIG Coalition Namibia應運而生。剛開始該聯盟嘗試與政府協商合作,主張人民得以因此增加購買力,且並不會造成國家財政負擔。只是政府最後仍然拒絕了這項提案。
    為了說服政府能夠在全國實施這項計畫,該聯盟在數次的調查與探勘之後選定了距離首都100公里外的Otjivero為兩年計畫的示範點。
    由於這項計畫是史無前例的作法,當地人聽過以後也覺得和他們過去所接觸到的發展計畫有很大的不同,於是村民組成一個18人的委員會,參與並監督該計劃的施行過程。令聯盟成員振奮的是,這個自2008年1月開始施行的計畫並沒有像許多人所想的那樣,當地人拿到錢以後可能會變得懶惰不再做事,反倒有許多人著手進行小本生意。
    此外,孩童在學校的註冊率提高、失業率降低,因為營養不良、疾病等原因引發的死亡率也顯著降低。只是這般的成果卻沒有因此讓納米比亞政府點頭同意在全國施行此政策。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德國經濟學家Rigmar Osterkamp認為問題的關鍵出在管理制度不彰,以至於大家看不到這個計畫永續的可能性。
    在他看來,BIG Coalition Namibia是個結構鬆散的聯盟,正因為各組織皆不認為自己是主要的負責人,在計畫施行的後期其資金來源變得不穩定且以私人資助為主,資助金額更是從原先規劃的100納元調降到80納元而已。再者,也有些人質疑這項計畫實行之後並沒有辦法在當地看到有任何具體的發展,根本無法確知其成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更直白地表示他們並不認為這種形式的改革會成功。面對各方的責難,政府內部出現了支持與反對的不同聲音,在充滿爭議的情況下便無法真正從政策面下手。

    困境與出路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非洲援助計畫的一些限制與困境,包含其資金來源以及各種計畫總是要「實質見到成效」才能夠延續。現在BIG Coalition Namibia又募得資金在另外兩個村莊推行這項計畫,並企圖透過檢討並改善在Otjivero的經驗來說服那些反對者。
    今年上半年甫上任的新總統Hage Geingob讓他們滿懷希望,因為他在就任後新創了一個「消滅貧窮與社會福利部」(Ministry of Poverty Eradication and Social Welfare),而其部長便是BIG Coalition Namibia的前任主席Bishop Kameeta。
    納米比亞的這個大型社會實驗計畫將會如何走下去?又是否真的能夠推廣至世界其他地方?我想這絕對是值得我們追蹤下去的創新應用實例。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wowAfrica,原文標題:不再貧窮的世界?納米比亞社會實驗計畫。瞭解更多非洲社會創新,請上wowAfrica
    作者簡介:賴奕諭。對南島語族有著莫名興趣,從大學時期開始跟著他們的步伐一路從臺灣、菲律賓到他們分佈最西界的馬達加斯加去。起初只是好奇這些人自幾千年前遷徙到那裡以後,現在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卻也因此認識了相鄰且更具多樣性的非洲大陸。希望可以用文字的力量讓世人認識更寬廣的世界,而不再只是囿於自身經驗。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