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堅持的力量」

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堅持的力量」

改變社會,可能是三小時的靈光乍現,加上一千天的日夜磨練; 社會創業是一場馬拉松持久賽,不斷向前才能迎向終點。                                                                                                   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帶你看見在全球掀起的以愛創業: 從再生經濟到翻轉設計,從國際視野到在地實踐;                                    30位社會創革者   累積80年的跨世代經驗, 與你分享「堅持的力量─比熱血更重要的事!」

專欄文章

21篇)
  • 社會企業不是慈善事業—而是帶著使命和專業,拚命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企業不是慈善事業—而是帶著使命和專業,拚命解決社會問題

    文:鄭景尤/圖:社企流
    社企創業的馬拉松是孤獨卻充滿社會使命的過程。活水社企開發共同創辦人陳一強於社企流三週年論壇與四位平均創業五年以上的社會企業家,暢談創業的酸甜苦辣。主持人陳一強與四位社企創業家有志一同地認為,社會企業不是慈善事業,而是帶著一股解決社會問題的使命,持續披荊斬棘地前進。

    不賣故事和同情 社企用專業創造商業模式

    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主任張英樹表示,社企創業家需看到自己與社會問題間的連結是什麼,才能穩定地堅持信念,而本身同為身障者的張英樹想做的事,即是持續開發身障者的就業機會,將身障者當作家人,帶給他們對生命的自信,讓身障者可以跟一般人一樣地生活;他強調,勝利賣的不是故事、不是同情,該公司接觸市場的手段是專業,透過滿足客戶的需求進而得到市場的認同。
    多扶接送創辦人許佐夫亦認同上述說法,他認為多扶與其他服務業無異,僅僅是發現一項社會需求後,建立一套商業模式,讓乘客付費因而得到有尊嚴的服務。他認為,多扶沒有退場機制,因為多扶明白,台灣有七千至八千個家庭需要多扶的協助,若因為太累而放棄,這些家庭將無從持續得到服務:許佐夫帶著這樣的社會使命感,未來的目的即是要把多扶的商業模式做起來,讓年輕人看到多扶獲利,也願意投入身障服務的行列。

    堅持的力量長跑社企馬拉松

    小鎮文創負責人何培鈞在剛退伍時,即憑著一股想要改造南投竹山鎮百年古厝的熱情,從跑業務、打掃房間等最瑣碎的事開啟他創業的開端。他認為,「當你找到你人生最想做的事,你一定可以努力去適應你不喜歡的事。」而這樣的堅持,讓他在十年的創業路中一步一步打造出台灣最美民宿「天空的院子」。
    生態綠創辦人余宛如相信,社會企業的創業過程將奠定信仰,而信仰將帶來力量。生態綠是華文地區第一個取得公平貿易認證的台灣公司,致力推動倫理消費。余宛如指出,當農民對她說「公平貿易將陽光帶進我的生活。」及聽到來生態綠喝咖啡的顧客帶給她的正面回饋等種種經歷,皆成為她創業過程中的暖流與堅持信念的原因;過去八年余宛如天天在消費者心中種下改變的種子,而去年生態綠也開始損益平衡,未來她的目標不只是將生態綠做好,而是做到很好,讓消費者相信自己也有改變的力量。

    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社企概念仍不熟悉

    根據聯合報願景工程社會企業普查結果,台灣有八成以上的民眾沒聽過「社會企業」一詞,且其中真正理解社會企業含義的只有4%,因此,在台灣推廣社會企業路仍十分漫長。儘管如此,有超過七成的台灣民眾認同兼顧獲利與追求公益的經營模式,未來也願意多付5%-10%的價錢支持社會企業的商品及服務,而台灣正有愈來愈多的社會企業家正持續堅持做對的事,努力透過各種社會企業的產品與服務替社會點一盞明燈。 同場加映: >>2個大男生和一位身障發明家 創造出74座森林和200多項發明 >>來自果醬與App的創業智慧:使命一句話就夠,商業模式一周就知生死 >>李開復:社會企業不能「社會很多,企業不足」﹔讓網路、志工與名人代言,成為社企的三大奧援 >>英國與台灣經驗:三個方法,社企家找到堅持的力量  
    閱讀文章
  • 來自果醬與App的創業智慧:使命一句話就夠,商業模式一周就知生死

    來自果醬與App的創業智慧:使命一句話就夠,商業模式一周就知生死

    社企流在三周年論壇首度推出「國際選手村」工作坊,來賓有英國Rubies in the Rubble創辦人Jenny Dawson、南韓Tree Planet創辦人Kim Hyung Soo及Jeong Mincheol。前者讓賣相不佳的蔬果重生成果醬,後者用手機App推廣種樹,他們與現場不只來自台灣,還有香港、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甚至墨西哥等地的觀眾深度對談,分享社會創業心法。
    文:蔡業中/圖:社企流

    社企因使命而存在,因務實而存活

    代表東、西方社企智慧的這3位創革家,在活動開始前即依據各自的創業心得準備了風格迥異的多項提問,當天更積極地引領、激發現場觀眾的相互討論。
    例如Kim與Jeong邀請有志於社企的夥伴,一起思索使命宣言(mission statement)來梳理自己的社企願景,他們舉Tree Planet的使命為例:「找到方法讓世界各地的人懂得種樹,別人砍樹我們就種樹,思考出創新價值。」
    具備私募基金工作背景的Jenny,則提醒大家世界上沒有不務實的社會企業家,務必要「貼近現實」,好比她請現場已在構思商業模式的夥伴,想像一周該賣出多少產品才足以打消成本。她以專業的口吻表示:「對於許多消費者而言,永續性仍是次要考量,因此社企產品必須與主流產品進行比價。」

    賣支牙刷也需要真功夫

    舉手調查後,現場兩、三百位觀眾中,至少有數十位有意願甚至已著手創辦社會企業。像是希望發揚在地音樂文化表演,以建設偏鄉經濟的大學教師、發想出口墨西哥農產品到美國聖地牙哥的墨西哥夥伴等,還有夥伴現場展示以竹子當柄、豬鬃毛當刷毛的環保牙刷。
    3位講者讚許現場奔放的社企創意,但也不忘提醒務實的重要性。以環保牙刷為例,如果竹牙刷賣100元新台幣,須先釐清客源在哪裡,會有回頭客嗎?比如鎖定學生客群的話,如何讓產品貼近學生?每周該賣出多少支竹牙刷才能攤平原料、生產、倉儲、物流、經銷成本?雖然議題看似千頭萬緒,Jenny仍強調:「商業計畫書應該愈簡單愈好,兩、三頁就該呈現出重點。」

    結對盟好比結對婚

    規模小巧的社企須懂得活用外部資源。Tree Planet所在的南韓遊戲產業發展蓬勃,一款遊戲可能才上市2個月就得面臨新遊戲的競爭,因此技術開發人員很重要。Tree Planet的創辦人本身沒有開發App遊戲的技術,因此他們到大學校園找合適的人才,甚至與迪士尼合作。由於推廣種樹才是他們的核心價值,外包周邊事務是更具效益的選擇。
    結盟對象的重要性也獲得Jenny 的共鳴。因為果醬的保鮮期很長,可在通路賣場的架上擺很久,加上消費者習慣將果醬放到冰箱,存放更久,結果拉長回購週期,賣得很慢。但一旦讓餐廳採用Rubies in the Rubble的果醬,每天用,消耗快,不僅提升結盟夥伴的企業社會責任形象,善用社群媒體的話,更有加乘效果。

    辦社企有面子

    社企議題永遠有超越商業操作的細膩面值得探討,例如Tree Planet的兩位男性創辦人,在韓國有無碰到「搞社企是件不夠成功的事」的異樣眼光,引起現場觀眾的好奇。
    有趣的是,Tree Planet正是打破社企刻板印象的個案。社企可以分為「social venture」,常見的使命是協助弱勢就業,以及Tree Planet所屬的「social innovation venture」。Tree Planet的獲利以百萬美金為單位,即便在首爾精華的江南區也享有名氣,因此雖然10年前的韓國年輕人較嚮往大企業,但如今也想追求工作的意義。
    世界上沒有保證成功的社企模式,但來自英國與南韓的實業家都同意,有個持續調校理念、使方向得以一致的團隊,並讓夥伴發揮彼此間的互補功能,才能正視社企在市場存活須處理的關卡,以達成使命。
     
     
    閱讀文章
  • 2個大男生和一位身障發明家 創造出74座森林和200多項發明

    2個大男生和一位身障發明家 創造出74座森林和200多項發明

    文:鄭景尤/圖:社企流
    改變世界再也不是難事,現在拿起手機或組裝起身邊的零件,就有可能透過設計改善地球環境或翻轉他人生活的處境。社企流三週年論壇邀請手機遊戲App「樹木星球」創辦人Kim HyungSoo以及「身障發明家」劉大潭分享如何透過設計的巧思,直搗問題核心,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模式。

    串聯玩家和韓流明星 樹木星球讓森林足跡急速擴大

    樹木星球利用手機遊戲吸引玩家關注社會議題,透過與企業、NGO合作,將玩家在遊戲中種植的虛擬樹木轉換成現實生活中的造林運動,目前已在超過10個國家中創造74座森林,等同於50萬棵以上的樹木。
    樹木星球創辦人HyungSoo Kim指出,Tree Planet雖然身為手機遊戲,但其目標係在全球種最多的樹,目前該公司透過遊戲內廣告/購買以及群眾募資等商業模式持續擴大企業規模﹔換言之,企業可透過遊戲廣告贊助,而玩家則可藉由遊戲內購買資助樹木星球將樹苗送至沙漠化嚴重的地區,讓NGO夥伴能夠綠化當地,而這些造林成果皆會透過影像、照片等方式回報至樹木星球網站,讓玩家能夠感覺自己正在踏實地參與一項改變社會的計畫,樹木星球可藉此提高玩家的參與感與認同感。
    不僅如此,樹木星球也透過群眾募資平台讓韓國以外的民眾能夠參與種樹計畫。樹木星球共同創辦人MinCheol Jeong表示,2014年來自香港、台灣等海外地區的參與者增加三成,並造就全球共34座森林的誕生:另一方面,樹木星球也與當紅明星如少女時代、Super Junior合作,成立明星森林,而在與能和偶像互動的誘因驅動下,遊戲下載量與造林情形已漸入佳境。

    從不把身障視為障礙 劉大潭用創意發明消弭身障藩籬

    同樣是看到社會發生什麼問題,並行動力十足的,還有身障發明家劉大潭,他認為創業除了堅持目標外,還要有個中心思想,而讓他能夠堅持不斷發明產品的中心思想即是「關懷」二字。
    兩百多樣的發明,是劉大潭每天晚上收看新聞後絞盡腦汁的成果。舉凡高雄氣爆、成大火災事件等,他都在不斷思考如何避免這樣的災難,他指出,發明家看到的是災難背後的問題,加上適當的方法與工具,即可創造出改善生活的作品。
    劉大潭從不將自己的身障視為障礙,反之卻努力想辦法突破重圍、甚至伸手幫助他人。例如他曾獲邀參加日內瓦發明比賽,卻因行動不便被勸退,但他不放棄地去資源回收場拆了八百台腳踏車的零件,組裝出一台可以在國外行動自如的代步工具,他得意地說,這些功能包括六十三段變速跟能適應斜坡等。

    希望工場X在地授權 讓社企種子遍地開花

    劉大潭表示,身障者的優勢是腦子動很快,且可以理解有相同不便的人的需求,因此他去年成立希望工場,未來將進一步將版圖擴及六都,要密集地訓練身障人員的研發、設計、行銷、售後服務等專業,培養出更多的身障發明家。
    至於樹木星球,未來也將授權美國等地的遊戲公司,將這套種樹的商業模式在地化,讓遊戲內容呈現出反映當地的植被種類,吸引更多人關注全球沙漠化議題並加入植栽行列。
     
    閱讀文章
  • 英國與台灣經驗:三個方法,社企家找到堅持的力量

    英國與台灣經驗:三個方法,社企家找到堅持的力量

    當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食物下場是被丟棄,社企流三周年論壇「你的剩食,他的盛食」,邀集了來自英國Rubies in the Rubble創辦人道森(Jenny Dawson)
    以及台灣的春一枝,他們的雙手,從浪費之中創造商機,讓生產者有了合理的收入,讓失衡的農業生產,有了新的出路。
    文:劉致昕/圖:社企流
    「It’s good to be back!」首先上台分享的道森對著現場一千五人熱情的道了早安,六年前的她,還是個在香港、英國兩地奔波的私募基金經理人,如今重回亞洲,帶來的不是國際投資報告,而是她如何從蔬果市場的「剩食」中打造新品牌的故事。
    同樣將過熟水果直接加工成自然成分為主的冰棒,年銷量超過百萬枝的春一枝創辦人李銘煌一上台,看見全場一千五百人的觀眾就笑稱「站在這裡,比作冰棒還難啊!」塑膠大廠出身的李銘煌,在創立春一枝之前,其實就是個台灣經濟發展下成功的中小企業主,同樣帶著產業背景跨入新的領域,同樣用開發產品、建立品牌為生產者解決問題,兩位分別來自英國、台灣的創業家,超過五年的創業過程竟都有相似的成功之道。

    從內心出發

    啟發道森創業靈感的,是一天凌晨,她在忙碌的倫敦果菜場中看見長得不夠好看的蔬果淪落棄置的下場,「我一定能夠為它們做些什麼,」金融背景的她看見全球被棄置的蔬果量,同時想起小時候媽媽為家裡做的各種醬料罐頭,兩年的時間她一次又一次的實驗,為棄置蔬果找到出路。
    李銘煌的出發,則來自住在台東鹿野時鄰居一次又一次放在門口的水果,因為吃了太多免費的水果,他急著想付錢,但鄰居卻說這些本來就會放在田裡爛掉,吃掉,還是幫助他們。
    看著失業的鄰居,以及農田裡因為過熟來不及運至市場的農民心血,「那就來把它做成冰棒吧,這樣你有工作、水果也運的出去了!」
    都是簡單的念頭,但也都來自內心深處,社企流三週年論壇主題是堅持的力量,而出發點的單純,已給了他們堅持的理由。

    耳朵永遠留給消費者

    另一個共同點,本來都是中產階級的他們,都經歷了兩年在市場擺攤的生活。「你要知道產品才是一切的根本,而產品該是怎麼樣,多聽消費者的聲音、看誰一直回來買,就會找到答案,」道森說。蔬果只是原料,最後他們選擇以醬料、冰棒的方式進入市場,都是經過兩年的市場調查,一路微調包裝、口味、價格。
    直到現在,李銘煌經營的最大享受以及最大靈感來源,就是春一枝店鋪中消費者留下來的留言本,洋洋灑灑十幾本的留言,全都是消費者的顧客體驗回饋,「光看這個,我可以跟你們聊上幾個小時!」李銘煌笑說,不只是讓自己與消費零距離,也因為有這些直接的回饋,例如春一枝的新產品迷你冰棒,就來自女性消費者想要一次多吃幾種口味開發而成的。

    「要開心」

    「一定要開心,這是我一直在守住的原則,要讓跟你合作的所有人都開心,」李銘煌在社企流年會的演講中,開門見山的說。將剩食開發成食品品牌的道森及李銘煌,打造的是全新的生產鏈,壓力不僅是來自兩端都要負責,更因為要處理的是過去無人面對的剩食,從原物料的採收、處理、運送等,都是難題。
    例如,道森為了處理大量在市場中被棄置的蔬果,爭取將工廠設立在市場中,李銘煌更是因為要處理的是所有農產平均三%在田中熟成無法送至市場的水果,必須將工廠以幾倍的成本設立在台東。
    建立全新的生產模式跟品牌,要克服得困難不只是自己必須創新,更要靠生產鏈的齊心齊力,「開心」,成為他們確保產品品質、品牌價值、商業永續經營的最核心關鍵。「我用每天的市場價格跟他們買這些運不走的水果,讓我成本不穩定但他們會開心,於是他們不會給我不好的東西,消費者也不會吃到有問題的產品,春一枝做起來了,失業農民也有穩定的工作了,哎,台東那邊以量計酬,有時候都比台北薪水高哎!」李銘煌笑說。

    堅持,換來大公司也跨不過的競爭門檻

    社會企業家往往打造的是全新的概念、生產鏈,過程中許多障礙需要一一克服,這兩位創業超過五年、七年的講者,從內心出發,靠著消費者的聲音一步一步慢慢前進,同時,每一天都確保自己及夥伴是否開心,是否因為看見了自己創造的社會價值而發自內心的迎接挑戰,雖然可能慢、可能獲利無法如火箭般飆高,但換來的卻是無價的品牌價值以及消費者信任,而這,不正是食安問題頻傳的時代,連大廠都無法跨過的障礙嗎?
     
    閱讀文章
  • 李開復:社會企業不能「社會很多,企業不足」﹔讓網路、志工與名人代言,成為社企的三大奧援

    李開復:社會企業不能「社會很多,企業不足」﹔讓網路、志工與名人代言,成為社企的三大奧援

    社企流三周年論壇「堅持的力量」,用馬拉松的概念貫串全場。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以「總教練」的身份開場,用全程即席問答的方式,分享心中最深刻的忠告給社會創業家。
    文:蔡業中/圖:社企流

    好團隊應該理念一致,背景多元

    短跑不難,但是不懈的長跑需要有理念一致的團隊,例如微軟的長久理想是讓家家戶戶享有個人電腦的便利。必須將目標相同的人放對位置,才能堅持下去。
    成長背景多元的李開復,指出社企應有地球觀與獨特想法。台灣人常教小孩遇到事的第一反應就是喊媽媽,但李開復認為這是阻礙年輕人獨立的洗腦。
    亞洲創業家的風格踏實,相較之下創業傳統深厚的美國,更願意相信創業是改變世界的機會,而不僅是條致富的途徑。兼容亞洲傳統與美式理想正是台灣年輕人應該追求的優勢。

    動手做,實際點

    年輕人常擔憂沒錢、沒基礎來實現創業想法,其實創業不乏集資管道,可是沒技術的話一切就只是空想。「全世界沒有一個創業家是靠空想而成功的,台灣年輕人需要的就是動手做;從最小的產品、服務開始,去滿足需求和測試市場。」先從可行的地方下手,例如Facebook最初的服務範圍也只限於哈佛校園,別一開始就想改變世界。
    台灣的社企趨勢在李開復的觀察中,存在「社會很多,企業不足,太過理想化」的現象,常想像搭建個平台就能速成。但永續經營的基石在於對用戶需求保持謙卑的態度,不能因為使命崇高就不屑於賺錢,必須認知賺錢是件好事。李開復強調,「社會企業要懂得把握網路的力量,例如共享經濟,就是一個打破壟斷的武器。」
    很多人說台灣市場小,不利於本土創業,但以網路創業為例,台灣市場其實不大不小,雖然不至於不出走就無法生存,但也不是養成獨角獸的巨大沃土。社企雖然未必需要走向國際,但國際視野很重要,例如在世界蔚為風潮的共享經濟,台灣仍有跟進的空間。

    社企的金錢觀與3大奧援

    社會企業的投資人難尋,而一般投資人縱使有耐心也難以擺脫獲利壓力,但台灣人同時也熱衷於公益捐獻,若能尋求交集將有助於社企找到適合的投資人。另外,如何達到損益兩平以維持營運,也是社會創業家的心頭大石。李開復引述精實創業的概念,鼓勵創業家「省著用」,畢竟社企的錢得來不易,該用最小單位操作來確認可行性。若擠身少數能夠獲利的社企之一,也別急著花掉利潤做公益,將利潤用來擴大投資,變成大公司的話分享效益會更大。
    在李開復的心目中有3大社企資源: 1. 網路:網路正改變世界,想掌握趨勢,須善用網路傳播力量。 2. 志工:很多台灣人願意當志工,活用志工人力可為社企降低成本。 3. 名人代言:可多找名人為社企代言,對名人而言這只是舉手之勞,且社企題材的代言風險相對小,何樂而不為。
    看到自己創辦的創新工場達成一個個里程碑,鼓勵著李開復堅持幫助年輕人創業。如今是科技改變世界最多、最快的時代,過去都是長輩告訴年輕人怎麼做,現在年輕人該自己發聲,發揮出網路與新世代的力量。
     
    閱讀文章
  • 社企流論壇/李開復:創業要永續 首要動手做

    社企流論壇/李開復:創業要永續 首要動手做

    聯合報/記者陳怡臻(2015年3月23日)
    由社企流、聯合報願景工作室共同主辦的社企流三周年論壇,昨日於新北市舉行,新北市長朱立倫期待,新北市能藉此成為世界「創意之都,社企之城」,創新工場負責人李開復則以過來人身分建議,「創業要有終極理想,才能永續,想創業的人,第一步就是動手幹」。
    李開復認為,台灣社企發展有個問題,就是「社會很多、企業不夠,流於紙上談兵,不夠務實」。社會企業不是慈善,要創造消費者需要的東西,對消費者需求的謙卑、敬畏是重要的事。社企家要去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才能永續經營。
    李開復建議新創企業,善用網路傳播資訊與名人效應,期待台灣能夠建立一種機制,讓各領域名人加入推廣社企理念的行列。
    社企流三周年論壇「堅持的力量」,昨天吸引近一千五百名觀眾參加。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台北市產業發展局林崇傑、社企流董事顏漏有、活水社企開發創辦人陳一強等人皆到場支持。
    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表示,去年論壇邀請觀眾自備環保餐具,今年也堅持延續這項傳統,社企流去年獲得英國社企培育組織UnLtd認證,今年也將成為香港、首爾、新加坡後,成功舉辦千人國際社企論壇的國家,成為亞洲社企聚落之一。
    新北市長朱立倫致詞表示,最近公平正義已成為社會重要議題,過去資本主義太強調「獲利最大化」,近年興起的社會企業則強調環境與公平正義的關懷,年輕世代有責任、更有理想,他期許年輕社企家從食衣住行育樂各種角度出發,用企業的態度,為弭平貧富差距尋求解方,解決社會的問題。
    李開復以社企流總教練的身分出席,分享創業心路歷程,李開復表示,台灣早期傳統企業家,為改善經濟狀況,腳踏實地創造大事業。相對之下,他更佩服美國創業家,因為美國人創業是為了改變世界、讓世界更好。例如,福特汽車公司期許「每人都能擁有一部車」、日本索尼公司則期望「扭轉日本製造等於劣質品」的形象等,都值得台灣借鏡。
    他期勉台灣創業家要有改變世界的理想與國際觀,建議年輕人盡量走到不同地方,和不同國族、背景的人互動,成為真正的地球人。「愈是和你不一樣的人,愈能激發出創意和想法。」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願景工程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