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價收購有機 原民專心種
本報記者許雅筑
(圖:光原社企協助阿里山農民行銷有機蔬果。 記者陳易辰╱攝影)
二○一二年最後一晚,阿里山樂野部落有場小型營火晚會。活動場地即使還散落著幾個泥水坑,一輪明月從雲霧中探出頭來,數十人仍在月光下圍著營火跳舞、喝酒,準備迎接新年。
在倒數與煙火聲中,眾人或擁抱、或舉杯。這群與「光原社會企業」合作的原住民農友每年都一起跨年,輪流做東,彰顯光原以人為主體的經營理念。
光原是一家以「社會企業」為名的公司,與原住民簽訂契約,保價收購其生產的有機作物,連結小農、擴大生產面積,累積產量後再發揮團購式力量,代替農友與通路商洽談,增加競爭力。
光原成立與「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息息相關。瑪納是會員制的非營利組織(NPO),執行長陳雅楨說,組織宗旨是協助原住民「整體生活提升」,不侷限經濟,還包括文化、教育等。
最初舉辦營隊、進行衛教宣導等,但多半只看到女人、小孩,很少看見養家的男人現身,於是決定由改善經濟著手。在原民部落推廣有機農業,透過廚餘轉作有機肥料,降低成本、提高收入,在二○○六年成立瑪納。
有機耕作逐漸上軌道後,農友需要銷售管道,陳雅楨找來老友王鵬超協助,在二○○八年九月成立光原社會企業。一個是NPO組織、一個是社會企業,負責研發與教育的瑪納與主導通路及銷售的光原彼此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瑪納設有不同產銷班,成員超過卅戶阿里山的鄒族及南投縣布農族部落。由光原代銷作物的合作農友,目前擁有總面積約一百公頃的耕地,九成已拿到有機驗證。瑪納阿里山分會副會長、「良善茶園」主人汪良善與妻子的故事,充分說明「組織力量大」的優勢。一九九七年回到部落種茶,但因為茶園面積小,找不到穩定買家,兩人還得半工半農才能維持生計。
加入瑪納後,透過資材團購、分攤運費,讓成本降低三成,加上擁有穩定通路,收入比以前多五成。瑪納低利率的「信德基金」微型貸款,讓資金運用更靈活。汪良善說,解決銷路、資金問題後,「煩惱少了,更能專心種好茶。」
陳雅楨說,光原成立後第三年就達到損益兩平。但組織仍面臨成員吸收緩慢、產量不足導致缺乏競爭力等問題,加上光原跟其他社企的營運模式很不一樣,大約需十年才能評估成敗。
【2013/01/15 聯合報】 原文連結

文章標籤

  •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為改變發聲、讓改變發生」是我們的使命。持續耕耘公路正義、環境永續、偏鄉教育、社會企業、弱勢關懷等過去十年卓然有成的議題。我們相信,因議題而起的行動,將涓滴成河,為台灣的正向改變不斷發生。
    官網:visionprojec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