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Young at Heart
編譯:賴菘偉
編按:原文為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的企業管理教授David Bastone所撰寫之文章,他同時也是Not For SaleJust Business Fund的共同創辦人兼總裁。
當社會企業有完整的商業模式,通常就不難說服投資者投入資金。反倒是如何找到適當人才幫助企業登峰造極、邁向成功,才是困難且複雜的。
「招攬人才」聽起來雖然容易,卻常使社會創業家陷入盲點而不自知。實際上,「社會企業」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混種」企業,它結合了營利機構的運作方式與非營利機構的使命感,只有少數人有過這種特別經驗。因此,社會企業的經營團隊需要去判斷加入者是否能夠因應專業技能上的轉變及不可預期的挑戰。
社會企業所招募的員工,大部分來自於以下三個族群:
  1. 曾任職非營利機構,想跳離慈善事業增長見聞,對自己從事的工作仍抱有強烈使命感
  2. 曾任職一般企業,對於日復一日、單調冗長、缺乏意義的工作感到失望,從而想轉換跑道
  3. 剛畢業的大學生,對於創造一個永續經營、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感到躍躍欲試
曾任職非營利機構的員工擅於將「需求」包裝成一個動人的故事,傳達給顧客群,等待願者上鈎。但是,他們易於將注意力放在與獲利較無關的事情上,對於增加交易量與創造新的銷售通路可能就比較不熟悉。對新興的社會企業來說,打響品牌固然重要,但如果產品或服務不被顧客買單的話,光有品牌,其實也算不上成功。
而對於曾任職一般企業的員工,社會企業則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挑戰。社會企業是一條陡峭險峻,難以成功登頂的艱困道路。有時需要找出一個全新的利基市場,同時還要大膽相信這樣的計畫有利可圖,並且能展現出實際的社會影響力。但是,千萬不要低估社會企業的獨特性與變動性,無論是商業模式、企業結盟、產品或服務的定位等,都可能隨著每一季而有所變化。
曾任職一般企業的員工可能並不習慣如此快速的變動,有時變動會讓人感覺社會企業的創業過程已經不是一場冒險旅程,而是處於「一團混亂」之中。更甚者,在努力經營以求獲利之外,還要遵守社會企業對於社會與環境的承諾,這會加劇混亂的感覺。曾任職一般企業的員工雖認同社會企業的使命,也努力想讓社會企業成功的營運,但卻往往不知該如何整合兩者。
而因為預算上的不足,能給的薪水有限,幾乎所有的社會企業員工都趨向年輕化。除此之外,大學畢業生通常比較具有社會企業需要的技術及媒體能力。但最重要的,相較於積習難改的年長者,將社會企業的策略及技能教給虛懷若谷、求知若渴的年輕人要容易多了。
一般而言,一個理想的社會企業組成,應該包括先驅型的年輕尖兵及老成富有經驗的人士。因為長者的智慧可使企業免於危險之中,所以找到合適並可融入工作團隊的老手雖不容易卻是很重要的。在我服務的機構中,我曾遇過不止一位有經驗的主管向我承認,他們無法遵從一個二十來歲的領導人所提的意見。但在社會企業的文化中,決策的方式通常是採納最好、最可行的意見,而不是看頭銜或學經歷。這樣的結果使得只有喜愛每天學習新知、有熱情活力的老手會留下,其他多數都會因自尊心受創而選擇離開。
最後,我給社會創業家的最佳建議是:建立一個學習的文化,吸引想要自我成長而且好學不倦的人。在我服務的機構裡,我們會不斷問自己:「我們有比上個月更有智慧嗎?」如果連續幾個月的答案都是「不盡然」的話,那可就危險囉。
資料來源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