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開創」的價值
編譯:繆葶
編按:作者Pamela Hartigan係為史考爾基金會(Skoll Foundation)設立於牛津大學商學院社會企業中心的主任,同時是Volans Venture(編按:致力於面對社會未來種種挑戰,建立創新解決之道)的共同創建人之一,而在此之前,亦曾擔任施瓦布基金會(Schwab Foundation)(編按:集中於增強社企精神全球化,支持相關從業人員)社會企業部門的總經理。本文為作者第一人稱。
在新聞版面被各大主流頒獎典禮佔據之時,這裡還有一些鮮為知曉卻鼓舞人心的授獎儀式。
像是Skoll Awards(編按:每年舉辦,表揚那些創新改善重大社會問題的社會企業家,領域分為教育、健康、和平等)、The Echoing Green finalistsThe Schwab Foundation Entrepreneurs of the Year(編按:每年舉辦,從世界各地區選出當年最具成就的社會企業家,重視其創新、持續性及直接的社會影響力)等,以頒獎典禮讚賞那些運用創新能力和聰明才智,同時把握機會改善社會的優秀企業家;也由於Skoll、Schwab及Echoing Green在社企界眾所皆知,獲得這些獎項的企業家不但打開了知名度,還能獲得更多資源開創社會影響力。 在第一次聽聞「社會企業家」這個名詞時,我還以為是指那些喜歡參加聚會很會「社交」的企業家,不過在2000到2010年間,我參與社企獎項的獲獎者評選,並且負責宣傳這些振奮人心的故事。在那段時間裡,我才深刻感受到社會企業精神的實踐為社會帶來的正面影響力。 很明顯的,我們需要成功案例描繪出「社會企業」的模樣-對於社會的貢獻程度,甚至被稱作「英雄」的傑出事蹟-這些明確的意象才是最好的宣傳方式,否則說實在這名詞真有些難懂。 然而「英雄」一詞常常使我們對於社會企業產生錯誤的想像,彷彿他們是來拯救現今這個受到戰爭、貧窮、糧食、環保等問題圍攻的世界;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確將社會企業定義為特別的存在:他們總是能夠抓住旁人無法掌握的機會,為各種社會議題創造出更好或創新的解決方案。 不過社會企業家會告訴你,與其被稱為英雄,倒不如說他們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的過程中,他們一步步證明機會確實存在,並且重塑企業模式,以處理那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 但在對這些才華洋溢的企業家讚頌之際,不能忽略的是:若少了優秀團隊的合作來實施這些創新點子,這些想法也無法付諸實現。
現在,我跟那些剛踏入職場的畢業生一起工作,大部份都是商管碩士專業,他們並不想等到天命之年才開始「回饋」社會,早已摩拳擦掌準備大展身手,想要運用學校所學的商業技巧與個人才能拯救世界-當個企業家。他們的確是學富五車的青年才俊,但是絕大多數都還不是個企業家。在這個當下,「不當個企業家也是可以的」似乎變得難以啟齒。
不過,漸漸了解現實甘苦,以及社會企業生態系統與支持團隊的重要性後,我們應該更能認清「人人都是企業家」不是必須的,也要慶幸如果每個人都想要當個企業家、建立組織改變社會,那我們不瘋掉才怪。 我想是時候區別「企業家」(Entrepreneur)跟「開創」(Entrepreneuring)兩者的不同,我們並非都是「企業家」,但無論是在大企業、小公司或者公部門任職,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具備「開創」的精神。 個人很欣賞在2009年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期刊中,由Rindova、Barry 及Ketchen共同撰寫的文章(編按:原文並無附上文章名稱,應為Entrepreneuring as emancipation)。文章中提及過去將「創業」(Entrepreneurship)定義為「透過開創新企業來創造價值」實屬狹隘;反觀「開創」(Entrepreneuring)一詞不侷限於創造實質財富,更是在經濟、社會、制度及文化環境上帶來新變革。 對於過去那些重要卻過於狹隘,且僅侷限於經濟貢獻的「企業家」理論,我們應該將其推展延伸,點出存在於每個人心中、不分年齡的「開創」精神,並進一步重新思考商業模式與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社會創業並非專業領域,而是作為一種問題的解決方法,將超越資本主義帶來的革新力量,透過市場創造正向的社會變革,產生重要的社會影響力。
資料來源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ing'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