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變股東讓英國最荒涼村翻身
文:林以涵
你也許聽過藝術村、生態村,有聽過「社會企業村」嗎?位於英國的Alston Moor,便有著如此盛名。
Alston Moor是英格蘭一個極為偏遠的小鎮,人稱「英格蘭最後的荒野之地」,只有約兩千位居民。過去數十年來,許多傳統產業因為Alston Moor人口稀少且地域偏遠,陸續撤離難以獲利的服務,導致居民多項基本生活需求匱乏。
危機就是轉機,這樣的現象激起了當地強大的自助與創業精神,形成社區型社會企業(community-owned social enterprises)居民們創設各種商業體,與政府單位合作提供原先鎮上所缺乏的網路、運輸、健康、餐飲、旅遊等各種服務。
舉例而言,十年前Alston Moor居民因為鎮上沒有電信公司,必須要搭火車到城市才能獲得網路服務,小鎮居民Daniel Heery便決心將這個如同「網路沙漠」般的小鎮改頭換面,創立了Cybermoor,與英國政府合作在社區架設無線網路系統,也為當地家庭、商店、學校等地安裝電腦,讓居民與世界連線。十年來Cybermoor更不斷透過技術創新改善當地居民生活,例如在基礎無線網路建設上,提供遠端醫療與教育服務,公司也架設了一個社區型網站(www.cybermoor.org),由社區居民在網站上發佈食衣住行育樂各式生活內容,平均每月點擊量超過一萬次,是全英國最活躍的社區網站之一。
另外一位居民Meryl Baker則聯合另外兩名有糕點手藝的婦女成立Moody Baker,解決社區裡沒有麵包店的困境。Moody Baker具有道德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的精神,選用本土、有機、公平貿易的食材與可回收器具製作糕點,希望盡可能降低麵包店營運對環境帶來的可能污染。不同於一般商業麵包店,Moody Baker採用合作社的組織型態,每一位員工也是麵包店主人,能夠參與決策及享有分潤,賦予麵包店成員更強的工作動機,以提供更優質的產品與服務。
如果將「社會企業」看成一個產業,在Alston Moor平均每56個家庭就有1家社會企業,此領域雇用了50名員工、擁有超過180名志工貢獻其中、年營業額約一百萬英鎊(四千五百萬台幣)。社會企業在Alston Moor的蓬勃發展,讓這個小鎮被選為被選為2012年英國社會企業大獎(UK Social Enterprise Award)之一,慕名而來拜訪小鎮的遊客,也讓其他產業的所得跟著增加。例如South Tynedale Railway Preservation Society這家企業,將鎮上廢棄的窄軌鐵路與貨運站改造整修為博物館,每年吸引超過四萬人造訪。
社會企業在Alston Moor的崛起及興盛,並不是任何官方/正式組織或政策的推動,而是緣於社區個人與群體自發自助的力量。這樣由社區發起、草根性的社會創新與創業精神,相信也會逐漸在世界各地開花。未來台灣是否也有可能出現「社會企業村」?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本文原刊登於商業周刊
作者簡介:林以涵,畢業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公共事務研究所。現於台灣為美國一獨立顧問公司工作,提供諮詢服務給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與國際發展機構,並為社企流創辦人兼總編輯。

文章標籤

  • 商業周刊專欄:公益是門好生意

    商業周刊專欄:公益是門好生意

    集結社企流每週在商業周刊網站專欄部落格「公益是門好生意」之文章,文章亦搭配影音刊載於TEDx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