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這麼簡單嗎
許多人認為長期生活在台灣這塊島上,視野太狹窄,有走出去拓展世界觀的必要性,因此有許多觀光旅行、交換學生、打工旅遊等機會產生。這種「出走」,本質上當然算是重要且正面的,但同時間也有很多人發現,利用這種方式出走,再怎麼樣去體驗、去見識,最後其實都還是看到非常類似的世界,那種「拓展」的力道是隨著一次次而快速遞減的。
觀光旅行會去的地方,表面上這些都還是由捷運、摩天大樓、特色美食、精品商店與優勝美景所組合的世界,深入看來這些地方其背後運作的邏輯還是由消費為目的帶動起的經濟行為。在這樣的發展前提下,自然得不計一切手段讓觀光客得到他想要的那個滿意度與便利性,觀光客一多,帶起了後端的餐飲、旅店、交通等的發展。形成觀光客有全面享受,當地也創造就業機會的雙贏局面。
但這樣真的是雙贏嗎?若說是在已開發國家之間的觀光業發展,可能還可算是雙贏。但若是「已開發-開發中」的關係,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似乎開發中國家的當地人除了「獲得了就業機會」外,其他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強硬的、被動的跟著改變,所帶來的影響是這麼正面嗎?
我們會看到,因為觀光客的來臨,當地商家的客源多了,於是將產品的售價調高,想賺多點錢。例如對觀光客來說,一瓶水由0.5美金變成了1美金,他們根本沒感覺,但原本生活在當地的居民,就得被迫付出相同得買水成本。和觀光客不同的是,他們每天的收入只有3美金。
也會看到,因為外國遊客多了,孩子們發現原來伸手向外國人要,比他們自己的父母努力拉車一周所獲得的收入還多,那為何要努力工作?那為何要好好讀書?至於自己是否隨著年紀增長,「可愛」消失後怎麼辦? 實在沒辦法去思考那種長期問題,畢竟連短期的一餐都無法溫飽,那很可能就得用這種最直接、快速的方式了。
也會看到,有許多人發現了會講英語、華語對生活帶來的好處,開始努力學習,挑燈夜戰,希望擁有這份技能,能讓生活提昇。但也因為這種生活層次的跳級幅度太大,吸引力太強,有時後就會開始無所不用其極,用騙的,用唬的,反正這些觀光客只來一小段時間,就算吃了虧,過不久回國後也沒人再去追究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養出的道德觀,會令人感到緊張的。
所有的事情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看法與做法。但至少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用另一個邏輯、另一個立場去挑戰原本已簡化的那個部分。下次當導遊說:「因為我們這群觀光客的到來,當地才有觀光業發展,所以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他們應該要感謝我們的到來」時,可以先在自己心中問一下「真的是這麼簡單嗎?」
 

文章標籤

  • 發酵中的七年級生

    發酵中的七年級生

    若神要安排一個人走向社會企業之路,就會安排剛退伍,23歲的他,第一份工作到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創投公司,並於26歲時再給他一個社會創業機會。在創業過程迷茫時,讓他碰到另一個來自香港的社會創業家並肩向前。更重要的是,賦予他天生一股對社會的打抱不平之心與不怕艱難的意志力。當神這樣安排之後,社會創業之路對他而言就是油然而生的,熱在其中的。Kevin為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與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