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pressfoto on FreepikPhoto Credit:pressfoto on Freepik
影響力投資近年來逐漸成熟,也吸引主流市場資金進入。以影響力報告作為評判一個組織或企業是否具備相符的社會影響力時,專家提出必須更加審視影響力評估報告中的數據與現實是否吻合,以避免有決策錯誤或偏差情形發生。
社企流/編譯:Yuanling
近年來,影響力投資市場逐漸成熟,就連籃球明星林書豪也加入影響力投資市場,主流市場資金紛紛進入。根據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發布的《全球影響力投資市場趨勢報告》中,截至 2021 年底,全球影響力投資資產管理規模(AUM)來到 1.164 兆美元,成績斐然。
與此同時,英國影響力投資人 Jess Daggers 卻提出示警表示,當影響力投資人越是仰賴「影響力評估(又稱影響力衡量,impact measurement)」數值來做決策,風險就越高,因為在對真實現場了解不足的限制下,評估數據跟現實情況極可能存在落差。
Daggers 長年研究影響力投資系統與方法論,在實務上也是一位頗有經驗的投資顧問,曾參與過各式各樣的投資,也包括創投。她觀察到,多數針對影響力評估與管理(IMM)的倡議或論壇,但卻鮮少討論到「評估無法如實反映現實」的問題,甚至少有投資人把這個隱憂視為危機。

影響力投資關鍵,是「可評估」的影響力

影響力投資指的就是那些「欲產生積極、可評估的社會與環境影響,同時帶來財務報酬的投資」。自 2010 年 JP 摩根首份針對影響力投資的報告中提及,「影響力,應被列入投資成功的一環來評估」後,「影響力評估」已成為影響力投資領域不可或缺的要素,也廣泛使用在全球影響力投資社群中。
根據全球影響力投資執委會(Global Steering Group for Impact Investment, GSG)指出,「一旦資本更關注影響力,就能加速促成資本從當前系統中轉移出來,進入更具影響力思維的決策模式中」,但在當前資本體系裡頭,影響力多半不被納入討論。
因此,影響力評估之所以格外重要,就是希望讓投資人在衡量投資效益的時候,把企業對社會與環境的正面、負面影響都一併考慮進去,提供市場洞察觀點,進而某程度上重新定位資本的流向,讓投資人更願意去資助具有永續特質的公司。長此以往,影響力投資有望促成一個更永續的資本主義體系。
(影響力評估已成為影響力投資領域不可或缺的要素。來源:pressfoto on Freepik)
(影響力評估已成為影響力投資領域不可或缺的要素。來源:pressfoto on Freepik
Daggers 支持影響力評估能帶來逐漸使資本流向扭轉的野心,也樂見市場日益蓬勃,但她認為目前影響力投資市場上的隱憂若不解決,反而會侵蝕影響力投資體系的健康。

「真實情況」比「評估數據」重要

Daggers 指出,影響力投資的最大疑慮在於「多數的影響力評估和管理所依賴的決策基礎,與現實社會狀況有所偏離。」這種「相符性問題(the issue of correspondence)」使得影響力的評估和管理只能展現對現實社會短暫性現象,而無法揭示其長期影響。這樣的決策並非基於事實的洞察,讓影響力投資運動流於投資人一廂情願的想像裡。
專文中 Daggers 提及,既然資本是市場中重要的資源,投資人怎麼判斷一家企業、一個企劃的影響力就很重要。換言之,投資人對影響力評估的知識是否充足,某程度決定了影響力投資系統是不是能如我們所期許地運作下去、轉動出更永續的資本系統。
舉例來說,如果投資人 A 想投資某家具影響力的教育科技公司 B,B 公司目的是要提升弱勢族群的教育環境,並為教師打造教室裡可使用的教學軟體。A 投資人就需要開始進行初期的資料調研,經過初步評估、持續監控等流程,來追蹤 B 公司是不是真的對社會產生實質的影響力。
在上述流程當中,會有很多數據可供參考,但在所有產出具體數字的行動中,如何判定 B 公司產出是否對「確實落地、對社會帶來正向影響力」變得重要。A 投資人必須對教學軟體、教學現場了解得非常透徹,才會知道究竟 B 的永續舉措有沒有促進課堂上孩子們的學習品質。如果 A 投資人對這些現實應用不夠了解,就會著眼在錯誤的數據上,得出錯誤的結論。
Daggers 認為,想避免「企業宣稱正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投資人也抱著相同誤解,但實際上企業對社會影響力很可能微乎其微。」的情況時,投資人可確保自己的團隊能充分參與被投資的企業,針對數據資料與被投資企業有完整溝通、設定目標並產出結論,又或者透過訪談、指標設計、定性數據資料等來充分作影響力評估。
(投資方與被投資方有完整的溝通管道,才能讓影響力評估發揮價值。來源:pressfoto on Freepik)
(投資方與被投資方有完整的溝通管道,才能讓影響力評估發揮價值。來源:pressfoto on Freepik

「如何拿捏」比「如何分析」重要

但真正的核心問題並不是「投資人該如何確保數據與現實相符」,Daggers 指出,原因在於多數投資人如果資源充足,當然知道要怎麼確保分析符合現實狀況。關鍵則是,想要確保影響力評估方法與現實狀況儘量達成「相符」,就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跟資源,但這本身就跟投資人的需求卻相互牴觸,現行金融體系中,這些工作的成本效益明顯不符。
「相反地,大家應該要討論、探索的是:投資人如何在實際需求和高度相符性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換句話說,投資人該煩惱的是如何拿捏、取捨、妥協,在兼顧效率同時儘力讓影響力評估指標與現實情況達到相符。比如:在一個影響力評估與管理系統中,要容錯多少程度的「事實性偏差」?多少風險可以被接受?有沒有什麼機制可用,盡可能降低偏差的風險?

投資人輕忽「相符性問題」,才是最大問題

回到影響力評估,關鍵問題核心仍在於「相符性問題」。Daggers 坦言,雖然大家可能都清楚評估無法反映真實情況,可是幾乎沒有人重視這個問題會引發的負面效應,正是這種想法,才恐讓影響力投資真的淪為「話術」的隱憂。
SDG 影響力指引中,談到數據三角交叉驗證等「品質控管措施」,來確保研究結果的信度。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GIIN)指南針方法論和杜克大學的線上影響力評估課程中,也都提到將「準確性」列為資料品質核心項目的必要性,但這些問題很少被強調。
其他的影響力評估措施並非沒有考慮到「相符性問題」,但都存在誤區,以下舉例 3 個:
  • 利害關係人調查:多數調查製作時,目的是為了反映影響力,而不是為了要全面理解利害關係人的看法、現況與觀點,這樣的提問初衷,本身就可能讓調查數據產生偏誤,進而創造出「正向影響力」的假象
  • 影響力責信制度:許多影響力評估報告都引入第三方機構來作認證,但卻無法避免營造假象的問題,因為責信與認證的流程中,沒有任何環節是設計來確保資料與現況相符,雖然評估報告仍有其價值,但卻同時在為未臻完善的評估報告作了權威背書
  • 輕忽評估報告品質:雖然影響力投資社群有針對評估報告設定一些標準,包括強調透明度、整合性,但卻對研究分析的品質極不要求,無論是資料數據本身的蒐集,或是研究分析與結論之間的推導過程,都不夠嚴謹,成了創造假象的幫兇

回歸現場的真實需求,重視情境、包容差異

評估方法之所以產生大量相符性偏差最大的原因,是評估報告的需求並不是從現場出發,而是從投資人的需求出發。Daggers 指出,因為現場狀況更重視情境,投資人看重的指標往往更講求標準化、可比性,這種思維會讓影響力評估與現場狀況脫節。
「投資人想看的是概貌,透過某些數據指標,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但若想更貼近現場狀況,必須對差異性抱有彈性與包容度。」
另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是,在競爭市場的慣習裡,投資決策多半機密,外界頂多只能獲得一些數據指標,難以清楚明白投資人是如何透過資料分析來得出一項結論、評估了哪些具體的面向、如何認定某項舉措確實帶來正向影響力。這種保密習慣與影響力評估的透明化本質相悖,因為大家如果不看重決策分析的過程,就更不可能去針對影響力評估的相符性多下功夫。
Daggers 認為,影響力評估仍然是一項有用的指標,透過數據與洞察,為組織和投資方都能帶來決策影響與實踐方向。因此,我們必須更審慎地思考影響力評估所呈現的真實,才能讓影響力投資為社會帶來實際的改變力量。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文章標籤

  • 全民必備 ESG

    全民必備 ESG

    在永續浪潮下,ESG 不只是投資人、企業關注的議題,更成了與你我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話題——作為消費者,如何促進企業採取對環境與社會正向有益的行動?作為工作者,如何在職場中累積行動、成為企業邁向永續的助力?在此專欄中,社企流將蒐羅國內外與 ESG 相關之主題,如 DEI、友善職場、員工永續素養、企業永續文化、減碳行動等趨勢、新知與實踐案例,提供日常工作中實踐永續的靈感參考。 如有任何 ESG 實踐問題、想了解社企流提供的服務方案,歡迎來信:s-value@seinsights.asia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