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Sleepy Claus (CC BY 2.0)Photo Credit: Sleepy Claus (CC BY 2.0)
文:江泓儒、陶中麟、劉乃華
消費者被引導去相信一種觀點:以個人選擇為基礎的經濟體制,能使人免於集體飢餓與肥胖的危險。但其實,正是「選擇的自由」醞釀了這些危險─《糧食戰爭》p-29
為什麼世界上有八億人挨餓,同時卻有十億人過重?全球糧食分配不均的各種荒謬現象,其實都與糧食體系背後運作的一套遊戲規則有關。本書作者拉吉‧帕特爾(Raj Patel)在學生時期,即開始思考為何有人擁有那麼多,而有的人卻少得可憐?種種矛盾促使他開始長期投入全球糧食與政治經濟上的研究。特爾著書的動機,正是要揭露糧食體系在全球化的發展下所產生的影響,及其背後的權力結構,藉以讓每一個知道真相的人能採取行動,逐步改變整個體系。 以「世界糧食體系」為中心,帕特爾從不同面向切入,展開了一場探索糧食結構的真相揭露之旅。他發現糧食分配不均的問題並非無法產出足夠的食物給每個人,而是因為糧食系統的結構與利潤分配的結果所致,使農民無法獲得合理的報酬,也影響消費者購賣的食物品質。為了論證這件事,帕特爾展開一連串糧食體系的全面性調查,從加州的大型超市,印度殘餘的稻田,到巴西已破產的咖啡田,從超市給我們「假的」選擇權,到全球普遍發生的農民自殺,也找到亞洲和非洲飢荒的真正原因。
本書結構透過三大部分來探討糧食議題,分別是現象觀察、食品業現實、與消費者三個面向,將產業鏈的首末詳細解構和論證。
從糧食體系的起點,農田、農民的角度出發,調查農民自殺問題與探討破壞全球農村的力量,深究糧食體系底層的困境。接著引入歷史實證來檢視貿易協定在二戰後的發展,說明貿易協定的訂定如何改變了糧食原有的定義,使糧食逐漸成為政治與經濟的利益關鍵物,讓大型企業成為體系的最大贏家。在書末再帶領讀者回到消費者的角度,從超商和食品(如速食、微波食物、減肥食品等)等結構的終端,說明消費者的選擇權如何被當前的糧食體系所控制,以及我們該如何取回主導權,以重新打造一個健全公正的糧食體系。

一場實力懸殊的競賽

近年來,自由貿易的號角已經在世界各地吹響,各國政治商業領袖紛紛對自由貿易協定趨之若鶩,在推倒進口關稅這堵大牆後,強勢企業便能取得更多市場。當大企業坐擁自由貿易的戰果時,沒有大片土地、先進技術、亦沒有市場資訊的小農,便會在國際貿易的大浪來襲時慘遭滅頂,而在自由市場裡看似擁有選擇權的消費者,站在琳瑯滿目的大賣場,卻沒有真正選擇的權利,身體健康也深受其害。整體而言,在環環相扣的世界貿易體系裡,握有權力的決策將深深影響一般民眾。
上圖是歐洲食物體系的現狀,沙漏瓶頸處是權力中心,因為長途運輸、加工等因素,只有少數的有錢製造商或買家能玩得起這場遊戲,而農產品要到消費者手中,必經過中盤商,因此這群少數大權在握的買家便能掌控農民和消費者。

飢荒是因為食物不夠?

全球的小農規模小、人數眾多,在自由貿易的浪潮下,常因市場資訊不足而必須經手中盤商等大企業,才能將農作物送入市場,過程中往往被層層剝削,只能勉強賺得足以餬口的小錢,若遭遇突來的天災,就得借錢、負債、變賣土地、最後失去家族歷代賴以為生、情感依附的土地。不僅如此,企業以極低價格買入原料,經由加工之後以暴利賣出,其中相差的利益竟可達兩百倍之多。糧食成了有錢人的商品,農民買不起自己所種的食物,當路有餓死骨時,糧倉竟然囤貨如山,顯示飢荒不是缺乏食物,而是食物在權力者的操弄下成為昂貴的奢侈品。

大賣場決定你吃什麼

回到書的一開始所提到的荒謬現實,全世界每年有八億人死於飢餓,卻同時有十億人過重,一般人直覺認為過重是吃的太多、太營養,但事實卻剛好相反。由於大賣場多集中在消費力強的中產階級社區,對貧窮者來說,取得健康食物難度較高,而廉價、低營養的高熱量食物就成為他們的唯一選擇。另一方面,其他階級的消費者也難逃無法選擇的困境,即便大賣場的食物種類多樣,食品的成分卻每項都受限於食物製造商的選擇,甚至在他們生產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時,同時也併購健身中心,藉此大賺自家食品所養出的減肥財,形成一股強大的賺錢迴圈。沙漏兩端的農民與消費者受害,而唯一得利的是大權在握的大企業。

從「吃」開始改變世界

「不是我在選擇食物,而是食物選擇了我。」日常的食物選擇看似平常,背後牽連的問題時則廣泛而錯綜複雜。食品公司設法操控大眾的口味以從中牟利,食物看似是製造商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調配,事實則是我們被迫調整自己的口味以迎合食物,失去食物自主權的消費者逐漸成為魁儡,飲食相關的疾病日漸增加,眼前所見的食物並未真正考量消費者的最大福利。
由於消費者離食物的生產體系愈來愈遠,常渾然不知食物入口前的所有加工製造流程,而我們的住家環境和工作型態也讓人不敢妄想現況可能改善。然而,帕特爾一再提醒,無論目前的糧食體系在哪個環節出狀況,都已經有人團結起來反擊,也提出幾項可以從個人開始做起的改變方案,例如:改變口味、吃當季的食物。改變口味不僅要改變吃的內容,也要了解食物的來源及生產方式。又例如支持本地市場與社區農業,讓錢在本地流通,都是從企業手中奪回糧食系統操控權的重要途徑。想要改善糧食系統,奪回食物主權有許多方法,也不存在一套各地皆適用的準則,但只要透過個人與群體實際行動做出改變,消費者就能重新掌握糧食體系,奪回自己的食物選擇權。
(本文為《糧食戰爭》一書之導讀與重點摘錄)
作者簡介:本篇文章為2015年第三屆冬季專案實習生,實習組別<社企專業說書人組>之書籍重點導讀文,也是該屆專案實習成果。

文章標籤

  • 社企流研究室

    社企流研究室

    在此專欄中,社企流將與你分享一系列與實習生合力研究的專案成果,包含各國社企課程研究、案例分析、與社企生態系等,一起加入社企流研究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