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蘇郁晴
「心上一字敢,面對我的夢,甘願來作憨人。」五月天這首「憨人」迴盪於澎湖龍門的 O2 Lab 海漂實驗室,這是創辦人唐采伶最喜愛的一首歌。詞曲中,阿信唱的不只是外人眼裡「撿垃圾」的唐采伶,也唱出她這一路從事淨灘及海廢改造的堅持。
唐采伶原為桃園人,愛旅行的她熱愛澎湖湛藍又清澈的大海,每年都會預留時間前往澎湖,並在個人「64 個群島。我的家。澎湖」的部落格上分享澎湖的美麗景色與小鎮故事。
多年前,她得知澎湖風管處遊客中心正招募藝術人才駐村,內心浮現那群總是把她當成家人般照顧的澎湖居民,便毅然決然地搬往澎湖定居。
移居澎湖後,唐采伶喜歡於早晨在工作室附近走走,當她走入後寮沙灘拍照時,映入眼簾的除了沙灘美景外,還有一旁滿山滿谷的垃圾,包括寶特瓶、玻璃瓶、塑膠浮球以及牙刷等盥洗用品,連祖先牌位也躺在沙灘上。每到冬天,垃圾堆積量甚至直逼唐采伶小腿的深度。
從一個人走向一群人,創意社造活動吸引居民目光
唐采伶每個週末都會在網路上號召大家一同淨灘,起初並沒有太多人響應,為了要吸引大家參與,她打破淨灘就只是「撿垃圾」的刻板印象,以有趣的活動方式切入,吸引不少澎湖居⺠前來,也凝聚了一批固定淨灘的革命夥伴,共同組成 「海漂藝工隊」。
她曾發起「淨灘X野餐」活動,首先邀請居民各自準備一道菜前往海邊,大家利用餐前時間將周遭的垃圾撿拾乾淨,再把可利用的廢棄物做為擺放食物的桌子,讓參與者能邊欣賞美麗海景,邊享受豐富佳餚。大家紛紛於個人社群網站上打卡分享,也順勢將環境議題擴散出去。
除此之外,她還會帶大家以划獨木舟的方式到訪無人島淨灘,希望透過輕鬆的活動讓大家正視海廢的嚴重性。憑藉想讓在地環境更好的使命,唐采伶從初期的個人行動,到現在集結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在地夥伴,共同為守護澎湖環境而努力。
O2 Lab 推動環境教育,海廢搖身變為藝術品
但淨灘結束後,垃圾該放到哪裡呢?澎湖沒有垃圾焚化爐,當地產生的垃圾都要送到高雄市代為焚燒,因此,有許多無法運送的垃圾都只能長期堆放於澎湖的垃圾掩埋場。為解決此問題,唐采伶將撿拾到的海廢製成藝術品,不讓它們成為有害環境的垃圾。
此外,她也積極走入校園和學生們探討垃圾的來源及其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達到從源頭減少浪費的目的,並帶領學生們進行海廢二次創作,加深環境保護的概念。
居民協力與全民社造計畫的支持,齊心打造更美好的家園
唐采伶連結當地居民一同改造家園,並以此行動參與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最終獲得楷模獎的殊榮以及資金的支持。澎湖縣長也曾邀請他們一同討論對於環境的想法,並納入縣府的重點施政方針中。
細數多年來的成果,截至 2019 年底,海漂實驗室的夥伴已於澎湖及台灣本島共舉辦 200 場淨灘活動、105 場環境教育演講、72 場海廢改造課程,共走訪澎湖 25 所、台灣本島 13 所校園,製作了 22 件中大型海廢藝術作品。其中最令唐采伶振奮的成果,是當地店家因為他們的行動,而決定取消使用一次性餐具,未來,她也期待有更多人可以一同加入。
回顧從自己一個人到一群人組成海漂義工隊的歷程,唐采伶認為,最重要的資源和最感激的對象,都是過程中相遇的人們。她很感謝一路以來支持她的居民,雖然曾不被看好,但也因為她堅持最初的起心動念,找到一群理念相同的夥伴,才能將影響力擴大。
未來,海漂藝工隊會持續捍衛這座菊島,集結更多具有共同理念的夥伴,齊力減少海洋環境汙染,守護澎湖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想要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現在就上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網站提案,加入全民社造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