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烈嶼鄉、又稱小金門,是台灣最西的鄉鎮,島上曾有為數眾多的國軍居住,也因其強大的消費力,為西方街上的店家帶來豐沛商機。在這條街上,有間「嘉年華理髮廳百貨行」(以下簡稱嘉年華),功夫老道的店主陳師傅除了修剪頭髮之外,同時也兼營雜貨與冰品生意,成為鄰里最常串門子的地方。
隨著大量駐軍撤離小金門,西方街上的店家也擋不住人口外移的衝擊,紛紛關門,曾經門庭若市的「嘉年華」也在 1989 年吹起熄燈號,整條街顯得更冷清了。直到時隔 30 年,陳師傅的孫子返鄉尋根之後,西方街才重新活絡了起來。
「嘉年華」重新開張了!金門子弟返鄉打造老店舖新風貌
小學四年級前在小金門長大的陳家揚,大學時期才返回金門大學就讀建築學系。身為班上唯一的小金門人,他在師長的鼓勵之下,決定以畢業製作為契機,回到老家烈嶼從事社區營造,讓沒落的小金門能重燃生機。
陳家揚來到烈嶼西方街上調查,一間招牌字體斗大的「嘉年華理髮廳百貨行」吸引了他的目光,向鄰里與家中幾番確認才發現,令他佇足的不只是復古的字體,而是爺爺、奶奶曾經租來經營的店鋪!他隨即決定以「嘉年華」為基地,從商店空間活化開始,打造一間屬於在地人的店舖,期待可以為冷清已久的街道重新帶來活力。
沒有任何社區營造與創業經驗的陳家揚,第一步就是和左鄰右舍聊天「搏感情」,了解在地的需求。居民告訴他:「這裡最缺一個能坐下來聊天的地方了!但是現在除了便利商店之外,都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
他觀察在地生活習慣以及傳統文化,發現 40 至 80 年代時,人們在冰菓室相聚閒聊的盛況,其實很符合在地居民的需求。於是,一個主要販售冰品、飲料和甜點的「嘉年華冰菓室」,在 2017 年開張了。
在地菜色與社區活動,打造烈嶼限定獨特空間
打開嘉年華冰菓室菜單,烈嶼限定的品項如「桶餅牛奶」、「貢糖冰」,都是選用在地老店產品所設計的菜色。這些菜色不僅展現古早味的特色吃法,更能緊密與在地產業連結,還意外讓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
但陳家揚開設店舖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希望讓大家可以進來串門子。因此他除了運用小金門的特色食材製作餐點外,更利用冰菓室的二樓空間舉辦藝文活動。
(傳統桶餅的吃法多樣,嘉年華冰菓室採用在地餅舖的桶餅,加入鮮奶、鋪上碎冰,製成「桶餅牛奶」。來源:嘉年華冰菓室粉絲專頁)除了販售冰品、提供相聚交流的空間,冰菓室還發起各式各樣的社造活動,為小金門注入新能量。2018 年,為了活絡街廓、帶動當地消費,陳家揚等人主辦首屆「眾人齊聚.封街造市」市集,邀請在地學生進行表演,讓烈嶼商家與小農在市集裡擺攤。
一時之間,冷清的西方街湧入破千人潮,彷彿重回過往榮景,感動不少長居此地的居民。盛況空前的市集成為典範,許多仿效封街辦市集的活動也陸續舉行。越來越多居民的投入和參與,讓陳家揚的堅持起了效應。
(西方街上舉行「封街造市」活動,集結商家聲量吸引人潮,活絡街廓。來源:陳家揚)小金門「落穗祭」誕生,兼具食農教育與文化保存
但陳家揚很清楚,要把烈嶼鄉打造成一座吸引更多人前來的小島,不只要有活絡的街廓,還需要建立堅強永續的產業,「比如發展烈嶼特有的農產品,或許是方法之一。」
他發現,小金門過往有許多以高粱為材料的掃帚、菜籃等產品,其獨特的手工技法也因為材料稀缺問題而沒落。眼看著這個文化就要慢慢消失,陳家揚與其他在地青年感到可惜,很想把它保存下來,於是以高粱的閩南語諧音「落穗」為名,著手舉辦「落穗祭」。不僅投入資源復育高粱,同時加強產品的行銷和開發,創造經濟效益。
透過落穗祭,陳家揚等人串連當地的農友和居民,帶領眾人一起種植「金選三號」,並且安排課程,讓金門人或觀光客學習高粱編綁技法,製作出一支支手工掃帚。他們希望,透過一點一滴的文化保存行動,有朝一日能創造出結合產品與體驗、獨樹一格的在地食農產業。
(孩子們參與落穗祭活動,學習如何綁竹掃帚。來源:嘉年華冰菓室粉絲專頁)「先做就對了」,正面態度扭轉質疑聲浪
短短兩年,冰菓室已能邁向穩定經營,落穗祭、封街造市也都順利舉辦了第二屆活動,不僅吸引當地民眾一起認識高粱文化,更為小金門帶來不少觀光人潮。而西方街更果真如家揚所願,商店一家家重啟營業、再度活絡起來。「每每覺得做這件事很辛苦、想要放棄的時候,看到街上越來越多的店家,總會提醒我們這些行動真的能帶回繁榮。這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來源。」陳家揚說。
其實一開始陳家揚並不被看好,身邊的人都很疑惑:在這個人煙罕至的地方開店,真的經營得下去嗎?他不僅遭到家人強力反對,還有不少人等著看嘉年華何時會收店。
「做社造,一定要撐過前面階段的質疑。當你說出自己想做的事情,別人一定會打槍你。這種時候,先去做就對了!」陳家揚說。或許正因他始終保持正面態度,當他一步步將老店整頓成嶄新空間、舉辦市集活動吸引居民關注後,有越來越多當地人都走出家門、願意一同參與其中。
「在地出身」是優勢,全民社造計畫為返鄉行動助攻
陳家揚分享,身為在地青年,返鄉營造社區的最大優勢在於,「我們是在地出身,比如這裡的人都認識我的爺爺和爸爸。所以就算我在這裡生活的時間不長,卻還是會跟當地人更有連結。」他說:「當地人都有復興社區的想法,也都希望烈嶼能再繁榮起來。所以當他們聽到有當地年輕人要回來做,多半會主動來幫忙。」
不只串連左鄰右舍,陳家揚也積極向外尋找資源。為了爭取更多活化社區的外來幫助,陳家揚透過友人得知信義房屋的「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並積極參與提案,最終榮獲楷模獎的肯定。
陳家揚表示,參與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時,主辦單位扮演了很好的支持角色,不但給予經費挹注,協助社區在媒體上曝光,也助他建立不少人脈,為日後的社造行動找到更多助力。
此外,與公部門保持密切溝通,也能讓社區營造行動更順遂。「我們和當地的公務員維持緊密聯繫,遇到問題、或者任何針對社區的想法,都會找他們一起討論。」
(陳家揚(前排右方著黑衣者)與朋友透過嘉年華的空間營造、舉辦活動,再現西方街的熱鬧與活力。來源:嘉年華冰菓室粉絲專頁)致力重新點亮故鄉,回家的生活更精彩
社造是一段漫長的路,一群人走,比起一個人總會快上許多。「我們正在積極尋找外面的人才和能量,希望有興趣的人、想回烈嶼的人,都可以來加入我們。」
對陳家揚來說,如果有本事回家鄉過日子,不一定要去追求外面的生活。「在這裡,有一群人對你懷抱期待、期望你做出一些改變當地的事。比起外面,這裡多了很多歸屬感、很多發揮的機會。」
「有時候,或許小島上的生活比起外面更精彩。」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