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自造家: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元的族群投入社區營造行列,不論是回家從農、接手上一代老店的返鄉青年,或是進駐地方的移居青年,又或者是善用教育資源的師生團體,這群新手「社區自造家」,是台灣社造風潮中不可或缺的生力軍。他們以社區為媒介,挽回地方老化、產業沒落、人情淡薄的頹勢,試圖在時代洪流中帶來一絲絲改變。
2020 年,信義房屋與社企流再度攜手合作,推出《社區自造家: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專題,以移居者、返鄉者及師生團隊 3 種社造生力軍角色切入,希望將社造歷程與所需資源分享給入門社區營造的夥伴。從共同為社區做一件事開始,改善身邊問題,你我都能成為社區自造家,齊力創造永續共好的生活環境。

專題文章

1 / 4篇)

O2 Lab 號召居⺠齊心淨灘,守護熱愛的菊島甘願作「憨人」

Photo Credit: O2 Lab 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蘇郁晴
「心上一字敢,面對我的夢,甘願來作憨人。」五月天這首「憨人」迴盪於澎湖龍門的 O2 Lab 海漂實驗室,這是創辦人唐采伶最喜愛的一首歌。詞曲中,阿信唱的不只是外人眼裡「撿垃圾」的唐采伶,也唱出她這一路從事淨灘及海廢改造的堅持。
唐采伶原為桃園人,愛旅行的她熱愛澎湖湛藍又清澈的大海,每年都會預留時間前往澎湖,並在個人「64 個群島。我的家。澎湖」的部落格上分享澎湖的美麗景色與小鎮故事。
多年前,她得知澎湖風管處遊客中心正招募藝術人才駐村,內心浮現那群總是把她當成家人般照顧的澎湖居民,便毅然決然地搬往澎湖定居。
移居澎湖後,唐采伶喜歡於早晨在工作室附近走走,當她走入後寮沙灘拍照時,映入眼簾的除了沙灘美景外,還有一旁滿山滿谷的垃圾,包括寶特瓶、玻璃瓶、塑膠浮球以及牙刷等盥洗用品,連祖先牌位也躺在沙灘上。每到冬天,垃圾堆積量甚至直逼唐采伶小腿的深度。
(澎湖的海廢問題嚴重,尤其寶特瓶的數量最多。來源:O2 Lab 粉絲專頁)
(澎湖的海廢問題嚴重,尤其寶特瓶的數量最多。來源:O2 Lab 粉絲專頁

從一個人走向一群人,創意社造活動吸引居民目光

唐采伶每個週末都會在網路上號召大家一同淨灘,起初並沒有太多人響應,為了要吸引大家參與,她打破淨灘就只是「撿垃圾」的刻板印象,以有趣的活動方式切入,吸引不少澎湖居⺠前來,也凝聚了一批固定淨灘的革命夥伴,共同組成 「海漂藝工隊」。
她曾發起「淨灘X野餐」活動,首先邀請居民各自準備一道菜前往海邊,大家利用餐前時間將周遭的垃圾撿拾乾淨,再把可利用的廢棄物做為擺放食物的桌子,讓參與者能邊欣賞美麗海景,邊享受豐富佳餚。大家紛紛於個人社群網站上打卡分享,也順勢將環境議題擴散出去。
(大夥兒淨灘完後,在海邊野餐。來源:O2 Lab 粉絲專頁)
(大夥兒淨灘完後,在海邊野餐。來源:O2 Lab 粉絲專頁
除此之外,她還會帶大家以划獨木舟的方式到訪無人島淨灘,希望透過輕鬆的活動讓大家正視海廢的嚴重性。憑藉想讓在地環境更好的使命,唐采伶從初期的個人行動,到現在集結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在地夥伴,共同為守護澎湖環境而努力。
(一邊運動,也能一邊完成守護海洋的任務。來源:O2 Lab 粉絲專頁)
(一邊運動,也能一邊完成守護海洋的任務。來源:O2 Lab 粉絲專頁

O2 Lab 推動環境教育,海廢搖身變為藝術品

但淨灘結束後,垃圾該放到哪裡呢?澎湖沒有垃圾焚化爐,當地產生的垃圾都要送到高雄市代為焚燒,因此,有許多無法運送的垃圾都只能長期堆放於澎湖的垃圾掩埋場。為解決此問題,唐采伶將撿拾到的海廢製成藝術品,不讓它們成為有害環境的垃圾。
此外,她也積極走入校園和學生們探討垃圾的來源及其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達到從源頭減少浪費的目的,並帶領學生們進行海廢二次創作,加深環境保護的概念。
(撿來的垃圾在眾人的巧手下,變身為澎湖特有種章魚的海廢藝術作品。來源:O2 Lab 粉絲專頁)
(撿來的垃圾在眾人的巧手下,變身為澎湖特有種章魚的海廢藝術作品。來源:O2 Lab 粉絲專頁

居民協力與全民社造計畫的支持,齊心打造更美好的家園

唐采伶連結當地居民一同改造家園,並以此行動參與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最終獲得楷模獎的殊榮以及資金的支持。澎湖縣長也曾邀請他們一同討論對於環境的想法,並納入縣府的重點施政方針中。
細數多年來的成果,截至 2019 年底,海漂實驗室的夥伴已於澎湖及台灣本島共舉辦 200 場淨灘活動、105 場環境教育演講、72 場海廢改造課程,共走訪澎湖 25 所、台灣本島 13 所校園,製作了 22 件中大型海廢藝術作品。其中最令唐采伶振奮的成果,是當地店家因為他們的行動,而決定取消使用一次性餐具,未來,她也期待有更多人可以一同加入。
回顧從自己一個人到一群人組成海漂義工隊的歷程,唐采伶認為,最重要的資源和最感激的對象,都是過程中相遇的人們。她很感謝一路以來支持她的居民,雖然曾不被看好,但也因為她堅持最初的起心動念,找到一群理念相同的夥伴,才能將影響力擴大。
未來,海漂藝工隊會持續捍衛這座菊島,集結更多具有共同理念的夥伴,齊力減少海洋環境汙染,守護澎湖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
(由澎湖居民所組成的「海漂藝工隊」。來源:O2 Lab 粉絲專頁)
(由澎湖居民所組成的「海漂藝工隊」。來源:O2 Lab 粉絲專頁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從事社區營造有 N 百種方式,一起來聽兩位返鄉青年透過藝術,讓人更想回家的歷程及故事>> 立即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2 / 4篇)

30 年歷史理髮廳,如今變身「嘉年華冰菓室」——8 年級生重返家鄉,為小金門注入清涼新滋味

Photo Credit: 陳家揚
社企流/文:梁元齡
金門縣烈嶼鄉、又稱小金門,是台灣最西的鄉鎮,島上曾有為數眾多的國軍居住,也因其強大的消費力,為西方街上的店家帶來豐沛商機。在這條街上,有間「嘉年華理髮廳百貨行」(以下簡稱嘉年華),功夫老道的店主陳師傅除了修剪頭髮之外,同時也兼營雜貨與冰品生意,成為鄰里最常串門子的地方。
隨著大量駐軍撤離小金門,西方街上的店家也擋不住人口外移的衝擊,紛紛關門,曾經門庭若市的「嘉年華」也在 1989 年吹起熄燈號,整條街顯得更冷清了。直到時隔 30 年,陳師傅的孫子返鄉尋根之後,西方街才重新活絡了起來。
(曾熙來攘往的西方街,隨著駐軍撤離小金門後,人口外移、逐漸沒落。來源:嘉年華冰菓室粉絲專頁)
(曾熙來攘往的西方街,隨著駐軍撤離小金門後,人口外移、逐漸沒落。來源:嘉年華冰菓室粉絲專頁

「嘉年華」重新開張了!金門子弟返鄉打造老店舖新風貌

小學四年級前在小金門長大的陳家揚,大學時期才返回金門大學就讀建築學系。身為班上唯一的小金門人,他在師長的鼓勵之下,決定以畢業製作為契機,回到老家烈嶼從事社區營造,讓沒落的小金門能重燃生機。
陳家揚來到烈嶼西方街上調查,一間招牌字體斗大的「嘉年華理髮廳百貨行」吸引了他的目光,向鄰里與家中幾番確認才發現,令他佇足的不只是復古的字體,而是爺爺、奶奶曾經租來經營的店鋪!他隨即決定以「嘉年華」為基地,從商店空間活化開始,打造一間屬於在地人的店舖,期待可以為冷清已久的街道重新帶來活力。
沒有任何社區營造與創業經驗的陳家揚,第一步就是和左鄰右舍聊天「搏感情」,了解在地的需求。居民告訴他:「這裡最缺一個能坐下來聊天的地方了!但是現在除了便利商店之外,都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
他觀察在地生活習慣以及傳統文化,發現 40 至 80 年代時,人們在冰菓室相聚閒聊的盛況,其實很符合在地居民的需求。於是,一個主要販售冰品、飲料和甜點的「嘉年華冰菓室」,在 2017 年開張了。

在地菜色與社區活動,打造烈嶼限定獨特空間

打開嘉年華冰菓室菜單,烈嶼限定的品項如「桶餅牛奶」、「貢糖冰」,都是選用在地老店產品所設計的菜色。這些菜色不僅展現古早味的特色吃法,更能緊密與在地產業連結,還意外讓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
但陳家揚開設店舖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希望讓大家可以進來串門子。因此他除了運用小金門的特色食材製作餐點外,更利用冰菓室的二樓空間舉辦藝文活動。
(傳統桶餅的吃法多樣,嘉年華冰菓室採用在地餅舖的桶餅,加入鮮奶、鋪上碎冰,製成「桶餅牛奶」。來源:嘉年華冰菓室粉絲專頁)
(傳統桶餅的吃法多樣,嘉年華冰菓室採用在地餅舖的桶餅,加入鮮奶、鋪上碎冰,製成「桶餅牛奶」。來源:嘉年華冰菓室粉絲專頁
除了販售冰品、提供相聚交流的空間,冰菓室還發起各式各樣的社造活動,為小金門注入新能量。2018 年,為了活絡街廓、帶動當地消費,陳家揚等人主辦首屆「眾人齊聚.封街造市」市集,邀請在地學生進行表演,讓烈嶼商家與小農在市集裡擺攤。
一時之間,冷清的西方街湧入破千人潮,彷彿重回過往榮景,感動不少長居此地的居民。盛況空前的市集成為典範,許多仿效封街辦市集的活動也陸續舉行。越來越多居民的投入和參與,讓陳家揚的堅持起了效應。
(西方街上舉行「封街造市」活動,集結商家聲量吸引人潮,活絡街廓。來源:陳家揚)
(西方街上舉行「封街造市」活動,集結商家聲量吸引人潮,活絡街廓。來源:陳家揚)

小金門「落穗祭」誕生,兼具食農教育與文化保存

但陳家揚很清楚,要把烈嶼鄉打造成一座吸引更多人前來的小島,不只要有活絡的街廓,還需要建立堅強永續的產業,「比如發展烈嶼特有的農產品,或許是方法之一。」
他發現,小金門過往有許多以高粱為材料的掃帚、菜籃等產品,其獨特的手工技法也因為材料稀缺問題而沒落。眼看著這個文化就要慢慢消失,陳家揚與其他在地青年感到可惜,很想把它保存下來,於是以高粱的閩南語諧音「落穗」為名,著手舉辦「落穗祭」。不僅投入資源復育高粱,同時加強產品的行銷和開發,創造經濟效益。
透過落穗祭,陳家揚等人串連當地的農友和居民,帶領眾人一起種植「金選三號」,並且安排課程,讓金門人或觀光客學習高粱編綁技法,製作出一支支手工掃帚。他們希望,透過一點一滴的文化保存行動,有朝一日能創造出結合產品與體驗、獨樹一格的在地食農產業。
(孩子們參與落穗祭活動,學習如何綁竹掃帚。來源:嘉年華冰菓室粉絲專頁)
(孩子們參與落穗祭活動,學習如何綁竹掃帚。來源:嘉年華冰菓室粉絲專頁

「先做就對了」,正面態度扭轉質疑聲浪

短短兩年,冰菓室已能邁向穩定經營,落穗祭、封街造市也都順利舉辦了第二屆活動,不僅吸引當地民眾一起認識高粱文化,更為小金門帶來不少觀光人潮。而西方街更果真如家揚所願,商店一家家重啟營業、再度活絡起來。「每每覺得做這件事很辛苦、想要放棄的時候,看到街上越來越多的店家,總會提醒我們這些行動真的能帶回繁榮。這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來源。」陳家揚說。
其實一開始陳家揚並不被看好,身邊的人都很疑惑:在這個人煙罕至的地方開店,真的經營得下去嗎?他不僅遭到家人強力反對,還有不少人等著看嘉年華何時會收店。
「做社造,一定要撐過前面階段的質疑。當你說出自己想做的事情,別人一定會打槍你。這種時候,先去做就對了!」陳家揚說。或許正因他始終保持正面態度,當他一步步將老店整頓成嶄新空間、舉辦市集活動吸引居民關注後,有越來越多當地人都走出家門、願意一同參與其中。

「在地出身」是優勢,全民社造計畫為返鄉行動助攻

陳家揚分享,身為在地青年,返鄉營造社區的最大優勢在於,「我們是在地出身,比如這裡的人都認識我的爺爺和爸爸。所以就算我在這裡生活的時間不長,卻還是會跟當地人更有連結。」他說:「當地人都有復興社區的想法,也都希望烈嶼能再繁榮起來。所以當他們聽到有當地年輕人要回來做,多半會主動來幫忙。」
不只串連左鄰右舍,陳家揚也積極向外尋找資源。為了爭取更多活化社區的外來幫助,陳家揚透過友人得知信義房屋的「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並積極參與提案,最終榮獲楷模獎的肯定。
陳家揚表示,參與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時,主辦單位扮演了很好的支持角色,不但給予經費挹注,協助社區在媒體上曝光,也助他建立不少人脈,為日後的社造行動找到更多助力。
此外,與公部門保持密切溝通,也能讓社區營造行動更順遂。「我們和當地的公務員維持緊密聯繫,遇到問題、或者任何針對社區的想法,都會找他們一起討論。」
(陳家揚(前排右方著黑衣者)與朋友透過嘉年華的空間營造、舉辦活動,再現西方街的熱鬧與活力。來源:嘉年華冰菓室粉絲專頁)
(陳家揚(前排右方著黑衣者)與朋友透過嘉年華的空間營造、舉辦活動,再現西方街的熱鬧與活力。來源:嘉年華冰菓室粉絲專頁

致力重新點亮故鄉,回家的生活更精彩

社造是一段漫長的路,一群人走,比起一個人總會快上許多。「我們正在積極尋找外面的人才和能量,希望有興趣的人、想回烈嶼的人,都可以來加入我們。」
對陳家揚來說,如果有本事回家鄉過日子,不一定要去追求外面的生活。「在這裡,有一群人對你懷抱期待、期望你做出一些改變當地的事。比起外面,這裡多了很多歸屬感、很多發揮的機會。」
「有時候,或許小島上的生活比起外面更精彩。」他說。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想要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現在就上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網站提案,加入全民社造的行列!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3 / 4篇)

以「破框精神」拉近校園與社區的距離!萬芳高中師生用樂高建造古蹟,搭起與居民的文化橋樑

Photo Credit:黃小萍
社企流 / 文:簡育柔
一堂高中歷史課,如何走出校園、走進社區,更一舉奪下民間最大規模的社造計畫「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首獎?這一切始於萬芳高中老師與學生的「破框」精神。
萬芳高中歷史科教師黃小萍以歷史建築教學融入樂高積木設計,發起「積飛城市,樂搞建築」計畫,帶領學生走入社區,並透過實地探訪以及舉辦活動,與居民共同完成一場文化饗宴,學習共有共好的社造精神。

樂高積木成為學生與地方共生的敲門磚

在黃小萍長達 25 年的教學生涯裡,她發現學生在歷史課的學習上陷入被動狀態,為了增加同學對於歷史的興趣,她決定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首先,她聚焦於建築歷史的探討,讓學生實地走訪古蹟、吸收知識後,再讓同學使用樂高積木一起建造古蹟,讓歷史內容搖身變為看得見、摸得到的樂高模型。
在同學們的決議之下,他們走訪文山區唯一的三級古蹟——景美集應廟,並邀請在地資深文史工作者鄧明峰擔任導覽員,帶著學生深度了解在地文化歷史背景。
(實地考察景美集應廟,同學以樂高積木設計建築。來源:黃小萍)
(實地考察景美集應廟,同學以樂高積木設計建築。來源:黃小萍)
身為在地人的賴中誼同學分享,在參與課程之前,她對集應廟的印象是和媽媽常常路過的「菜市場裡的廟」。而在與當地文史工作者走訪之後,讓她了解到集應廟的發展歷史以及對於周圍生活模式的影響,是很可貴的經驗。之後,她便以樂高積木模擬拼出景美集應廟的廟牌,揭開他們與居民共同打造樂高版集應廟的序幕。
(賴中誼以樂高積木設計出「集應廟」的仿真廟牌。來源:社企流)
(賴中誼以樂高積木設計出「集應廟」的仿真廟牌。來源:社企流)

目標募集 4 萬枚積木,萬芳高中師生與社區合力「蓋屋」

萬芳高中的師生初步估計,建造一座樂高版集應廟需要至少 4 萬枚樂高積木,以及大量與在地相關的文史資料與歷史照片,這項計畫若與社區居民共同完成,更能使在地文化生根,因此在師生團隊的推動與號召下,社區居民紛紛加入「蓋屋」行列。
除了與文史工作者和居民們聊聊集應廟古往今來的歷史,師生團隊也向民眾募集照片,並協同景美集應廟、景行里辦公室、景美國小等單位,向家長與居民們募集二手樂高積木。而信義房屋景美景中店與景美捷運店兩家分店在得知訊息之後,也主動參與募集的行列,讓門市成為回收二手積木的據點,鼓勵鄰近社區一同響應合力蓋屋的任務。
「樂高版集應廟是全社區的力量一起完成的。」黃小萍表示,在師生團隊與居民共同協力之下,目前已募集約一萬片的樂高積木。預計於今年 12 月底「竣工」的積木版集應廟在完成之後,會放置於景美社區文化館中,讓「積飛城市」的故事與價值延續下去。
(萬芳高中師生舉辦「暖暖冬至」積木募集活動,吸引居民熱烈參與。來源:黃小萍)
(萬芳高中師生舉辦「暖暖冬至」積木募集活動,吸引居民熱烈參與。來源:黃小萍)

社造不難,集眾人之力完成眾人之事

黃小萍以自身經驗回顧這兩年來推動社造的歷程,她建議先釐清在地「人、文、地、產、景」的 5 個關鍵元素。比如在「人」的方面,她邀請在地資深文史工作者鄧明峰擔任導覽員,在每一次的學生訪查都帶給師生滿滿的歷史故事,讓團隊受益良多。
廖若萱同學則分享,因為參與這次活動,接觸到不同年齡層的人們,包括里長、警衛和許許多多的當地居民。「你必須很耐心地去和老爺爺、老奶奶,甚至是年紀很小的弟弟們溝通。」她表示,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溝通方法,必須設身處地,這不僅是難得的跨世代互動契機,對於問題解決和協調能力,也是很好的學習。
(黃小萍老師(左)與廖若萱(右)同學。來源:社企流)
(黃小萍老師(左)與廖若萱(右)同學。來源:社企流)
此外,黃小萍也分享,參與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既獲得實際獎金與資源的協助,更結識許多盟友,讓後續的推動工作更為順利。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最特別之處,便是鼓勵從國小、中學到大學都可藉由師生組隊的方式,串連社區成為校園之外的延伸教育場域,可鼓勵學生重新認識家園,以行動改變家鄉。
(景美集應廟資深導覽員鄧明峰。來源:集應廟官網)
(景美集應廟資深導覽員鄧明峰。來源:集應廟官網
社區營造不是煙火式的展演,而是如小火慢熬一般持續地滾動,未來萬芳高中的師生會以推動積飛城市計畫的精神,實際走訪萬隆、木柵繼續以積木蓋城市、說故事,串聯更多居民共同參與。同時也會在景美展開全新的「耆代:仲夏之粽」計畫,目標是透過舉辦社區手作美食、電影欣賞等活動,合力發想剩食問題解方與串連青銀世代互動。
中學生可以打破框架將學習場域延伸至社區,不只能讓社造精神向下紮根,更有助於學生學習態度增加與日常知識運用,達到一舉多得的效益。
(黃小萍要帶著萬芳高中的學生,繼續蓋城市、說故事。來源:黃小萍)
(黃小萍要帶著萬芳高中的學生,繼續蓋城市、說故事。來源:黃小萍)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想要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現在就上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網站提案,加入全民社造的行列!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4 / 4篇)

社區自造家大補帖!3 面向關鍵資源,讓你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

社企流/文:梁元齡、蘇郁晴
全球化的衝擊不是未來,而是在你我周遭真實上演的現況。在急速擴張的經濟開發下,人們離開家鄉往大都會聚集,充滿韻味的老舊空間、傳統產業日漸殞落,人情也一點一滴地蒸發。

回歸在地,成為社區營造生力軍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此問題,於是發揮創意與想像力,提出行動方案,邀請居民一塊參與;有些人則回歸地方,找回並推廣特色獨具的風土文化,為地方帶來截然不同的生活風景。
南藝大曾旭正教授曾指出,近年青農返鄉、青創團隊落腳小鎮、新二代接手老店等行動漸成趨勢。的確,不論是回家從農、接手上一代老店的返鄉青年,或是進駐地方的移居青年,又或者是善用教育資源的師生團體,這群新手「社區自造家」,是台灣社造風潮中不可或缺的生力軍。他們以社區為媒介,挽回地方老化、產業沒落、人情淡薄的頹勢,試圖在時代洪流中帶來一絲絲改變。
他們不僅發揮所長為社區注入新活水,點亮了偏鄉生機,還找到歸屬感和成就感。人們需要鄉土,而鄉土也需要人們,雙方交織出不同凡響的火花,「做社造」更成了新時代中一個自我實現的選項。

給社造入門者的導覽手冊

讀到這裡,你是否也蠢蠢欲動,想要成為「社區自造家」?投身社造行列又有哪些資源能夠活用、哪些挑戰需要克服?
2019 年,社企流與信義房屋合作策劃《社區自造家》專題,號召大眾成為社區中的「平民英雄」,並讓讀者明白:社區營造並不困難,而是從最小的事情做起——起於生活、即知即行。
2020 年,我們再度攜手合作,推出《社區自造家: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專題,以移居者、返鄉者及師生團隊 3 種社造生力軍角色切入,希望將社造歷程、所需資源分享給入門社區營造的夥伴。

社造之路不孤單!整合政府與企業資源,為社區自造家增添助力

為了支持有志於為社區付出者,企業與政府皆積極推廣社區營造,提供案例匯集、資訊整理、培訓課程、獎金補助等資源,鼓勵眾人發掘身邊問題點、投入改變。
社企流根據社造歷程,從初期策略發想、技能培訓,到財務支持並邁向永續,為社造者盤點及整合可用資源,盼能助有志者有效而穩健地推動社區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光景。

找點子:借鏡前輩案例,為社造行動謀劃策略

常說經驗是最好的老師,擁有滿腔熱血、欲為社區付出行動的自造家們,入門第一課可先參考社造前輩的經驗、作為自身行動的策略。
企業、政府與民間組織也將歷年的社造歷程建置在網站上,如:自 2004 年起,信義房屋推動「社區一家計畫」(2015 年更名為「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十餘年來累積提案件數達 1 萬 661 件、範圍涵蓋全台 98.9% 以上的鄉鎮市區。其官網上的「社造知識雲」中,供大眾瀏覽歷年來的提案構想或是案例介紹,鼓勵眾人可從中借鏡、發想靈感,進而提案參與、獲取資源。
除此之外,還有文化部「台灣社區通」、水保局「大專生洄游農村網」、青發署「青年社區參與行動 2.0」、民間組織的「台灣社造聯盟」以及信義公益基金會網站亦累積不少案例值得參考。

找課程:參與培訓、增進技能,打下穩健社造基礎

在擬定行動方向、開始投入計畫執行的階段,中央部會到地方政府、社區大學等,也提供相關社造課程,作為社造者補充知識、增進技能的學習站。如台北市開辦的「台北市都市再生學苑」,開設系列課程與實務操作;新北市提供「社造人才培訓通識課程」,為社造新手開設工作坊、課程等創意教學,以及提案構想、開放式討論等流程,培養學員擁有基本社造的操作能力。有意進修社造技能者,可至「台灣社區通」教育訓練頁面查詢。
此外,還有公、私部門所成立的輔導培力團隊,做為社區的諮詢交流點,如各中央部會輔導團隊、各縣市社造中心,以及社區一家的分區中心,都是新手「社區自造家」在社造路上的協力夥伴。
(社造相關培訓課程與諮詢服務提供社造新手增進技能。來源:台北市都市再生學苑粉絲專頁)
(社造相關培訓課程與諮詢服務提供社造新手增進技能。來源:台北市都市再生學苑粉絲專頁

找經費:尋得財務支持,推進社造計畫前行

政府與民間鼓勵大家參與公眾事務,提出各式補助計畫,給予社造者財務面的支持,作為推進社造行動的燃料。
台灣單一企業提出之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社造行動,為信義房屋推行的「全民社造行動計畫」。該計畫實施已超過 15 年,提供逾 4 億元經費,累計協助超過兩千個社區,且不限制提案內容與身份別,都可參與提案。此計畫更獲得第九屆總統文化獎「在地希望獎」的肯定,為台灣第一個榮獲此獎的民間企業。
在政府方面,為因應青年外流、鄉村人口老化等問題,政府開辦多元的獎金補助計畫,如農委會、文化部、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皆有提供與業務相應的補助方案。於非營利組織建置的「小社區大事件」平台中,可查詢最新補助資訊。

讓社造邁向永續!一起成為親土愛鄉的「社區自造家」

當社造行動逐漸步入軌道,如何持續使行動得以永續進行,是每位社造者必須面對的課題。對此,以下兩項建議供社造者參考:
一、以議題出發,廣邀民眾參與
以「O2 Lab 海漂實驗室」為例,發起者唐采伶以淨灘為初心,設計了許多行動方案號召夥伴參與。為了持續讓議題發酵,她將撿拾而來的海廢製成藝術品、深入校園推廣環境教育理念,喚起更多人對海廢議題的重視,進而採取減塑行動。
二、善用多元資源,邁向自給自足
要讓社造行動長遠,居民必須達成共識,理解社區的事就是「自家的事」。例如萬芳高中的師生,他們不僅獲得實質的獎金支持,得以實踐用積木建置古蹟的行動,更串聯在地店家與里長,順利號召居民捐贈二手積木。
又或是像小金門「嘉年華冰菓室」的陳家揚,以活絡街廓、創造共存共榮的在地連結為基礎,由經營店鋪的商業模式串連在地產業,更與在地夥伴發起各式各樣的社造活動,為小金門注入永續能量。
隨著「Back to the local」風潮興起,越來越多人選擇回到家鄉,推動社區營造、促成地方創生,企業與政府則扮演強力的支持角色,提供包羅萬象的資源滿足不同的需求,陪伴有志者在推動社造的路上不會孤單。
從共同為社區做一件事開始,改善身邊問題,你我都能成為親土愛鄉的社區自造家,齊力創造永續共好的生活環境。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本專題由社企流與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1/4篇文章

O2 Lab 號召居⺠齊心淨灘,守護熱愛的菊島甘願作「憨人」

2/4篇文章

30 年歷史理髮廳,如今變身「嘉年華冰菓室」——8 年級生重返家鄉,為小金門注入清涼新滋味

3/4篇文章

以「破框精神」拉近校園與社區的距離!萬芳高中師生用樂高建造古蹟,搭起與居民的文化橋樑

4/4篇文章

社區自造家大補帖!3 面向關鍵資源,讓你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