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夢想自造家」回顧專欄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夢想自造家」回顧專欄

此專欄收錄社企流2014年4月12日二週年活動:夢想自造家-Everyone Is a Change Maker的講者專訪與活動報導文章。當天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創革者(Change Maker)」分享精采的生命體驗,從環保零廢棄、多元就業到教育狂想曲,本專欄收錄這些創革者的動人故事,讓你沿著他們的逐夢軌跡,加值自己的行動力。

專欄文章

14篇)
  •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報導:夢想好聲音—王文華X 12個新創團隊(下)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報導:夢想好聲音—王文華X 12個新創團隊(下)

    文:黃湘淇
    匯集十二組夢想自造家的社會創業團隊,和1300多位參與者的互動發酵,在「夢想好聲音」的單元中,要讓台下的觀眾也能近距離地與創業團隊互動,在夢想學校創辦人王文華的分類下,12個團隊將被分為弱勢、社群、社區、教育、醫療五大主題,以下將以團隊簡介搭配QA方式呈現。

    第四類:教育

    Kaxa行動問答家 

    (「Kaxa行動問答家」經營線上多媒體的問答平台,也讓回應問題者能累積知識哩程,換取社會企業的商品等獎勵。」)
    「Kaxa行動問答家」是一個原鄉課輔員支持計畫,計畫的目的是讓社會上有學識能力但沒時間下鄉的公益知識家,藉由線上多媒體問答平台,成為原鄉課輔老師們的後盾,一起來幫助有能力但缺少機會的原鄉學生。「Kaxa行動問答家」作為一個國高中生數理問答平台,除了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外,也創造新的價值增產模式──讓回應問題者透過所累積的知識哩程,兌換眾多社會企業提供商品的獎勵機制,誘發更多人參與。
    Q:偏鄉需要課輔員可以轉介紹嗎?營運模式如何?
    A:可以轉介紹優秀課輔員,平台上課輔員除了回答問題,也在過程中磨練解題能力。營運模式從需求端出發,在全台12歲到22歲,總共297萬個學生當中,願意發問的同學,或是想跟他們交朋友的產業,就成為獲利來源,像是補習班的廣告等。另外發展的營運模式是發展地圖版,將學生發問的地點,連接到想做公益行銷的補習班,替客戶做精準在地行銷。

    接棒啟蒙

    (「接棒啟蒙」將社會經驗帶到高中校園,讓對職涯發展徬徨的高中生,也能獲得深入的生涯探索資訊)
    「接棒啟蒙」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的志工計畫,匯集社會善意轉化成高中學生了解自我價值的「平台」。目前執行的方案有,為學生舉辦的生涯探索「KNOW活動」、接棒啟蒙教育沙龍、「職業獵人」遊戲等,志工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擁有不同的專長,及擁有對教育的熱忱。 Q:為什麼不從國中開始?
    A:「接棒啟蒙」作為職涯探索的切入點,是希望把社會上的經驗帶到校園。經過我們調查,國中生會覺得這些經驗離他們太遙遠,而高中生就是一個思想被啟蒙的階段,有抽象思考能力,也得到較深化的知識,在他們念這些艱深的東西時,會有點徬徨的感覺,因此在我們去接觸的學生裡面,高中生是比較需要職涯資訊的族群。

    IOH(Innovation Open House)

    (「IOH」邀請不同領域的海內外講者就自己的經驗,以更生活化且隨興的方式做分享,並與網友的提問作互動。)
    「IOH」為一個跨國、跨領域的公開個人經驗分享平台,邀請不同領域的海內外講者,以影片與文字的方式,分享個人求學、工作與生活經驗。2013年 IOH 團隊獲得 Johnnie Walker 第9屆 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大獎,並進軍校園,於臺灣大學創立 IOH Junior跨校社團,希望為更多學生開一扇世界的窗。
    Q:將來IOH做的內容如何跟TED做區隔?
    A:TED在18分鐘內,講者就是在舞台上的明星,而IOH想提供的是像大學、研究所、工作或創新創業等個人經驗分享,傳遞個人經驗的價值。因此像是美學CEO吳漢忠,雖然在TED與IOH都有講座,你會覺得他在TED很專業耀眼,但在IOH講時是比較隨興的,感覺很平易近人,分享最真實體驗。另外在IOH上還可以發問,講者蒐集問題後會再錄製影片回答。

    城市浪人

    (「城市浪人」讓青年透過提供Free Hug等的「流浪挑戰賽」,踏出舒適圈,擴增生命經驗。)
    「城市浪人」由一群自詡為「催化劑」的大學生及社會新鮮人發起,號召青年跨出舒適圈去「流浪」,將流浪概念設計成明確多元的「流浪挑戰賽」,像是邀請朋友一起挑戰捐血、到街頭提供Free Hug、採訪家中耆老、寫下這輩子一定要完成的五十件事情、和六大洲的外國人做朋友等等。透過任務,嘗試將參賽者引導到改變的現場,在過程中逐漸踏出舒適圈、擴增生命經驗,進而創造與周遭人事物的影響力故事。
    Q:如果孩子在陌生環境完成任務,是否有先和環境的居住者溝通,減少活動對周遭的困擾?
    A:我們沒有比賽的固定場域,參賽者會在自己所居住的環境完成任務,因此不可能逐一通知社區或醫院等任務所在地。很多時後我們怕冒犯別人,但其實陌生人說不定也會想突破舒適圈,渴望互動,所以這種怕冒犯別人,不敢打擾、不敢說話的態度,就是「城市浪人」想改變的東西。

    第五類:醫療

    i HEALTH政昇處方宅配藥局

    (「i HEALTH政昇處方宅配藥局」首創網路預約處方宅配服務,將在這兩年,把服務拓展到南部及花東等地。)
    「i HEALTH政昇處方宅配藥局」是由一群年輕藥師組成,首創網路預約處方宅配服務,所有藥品及服務費用由健保局支付,不向民眾收取任何費用,預約後24小時內藥師即可送藥到宅,服務均由專業居家藥師執行,同時也提供藥物諮詢、衛教指導與轉診介紹。期待能創造全民健康到老、醫療資源妥善運用及發揮藥師專業功能的三贏局面。
    Q:如何確保資源運用最大的效益,以及與健保局提供的遠距醫療服務重疊部分要如何分工?是否有和現行領域的健保制度做整合計畫?
    A:對於民眾的慢性病處方箋,健保會給付藥師60元的藥師服務費,但我們還會送藥到府,一開始,藥師單趟出發送藥的獲利空間很小,但隨著越來越多民眾轉介我們的服務後,一天一趟就可以送20到30地方,一個人平均有2到3個處方箋,因此這樣營運模式下就有獲利空間。拓展服務部分今年會到南部,明年就會到花東。

    龍骨王

    (「龍骨王」結合KINNECT體感技術,設計出體感復健系統,志在幫助更多年長者及復健病患在家也能進行復健活動。)
    有鑑於現階段病患的「復健」療程,面臨復健醫療人力不足、復健病患需花費許多時間成本看診等問題,「龍骨王」透過體感偵測技術設計出一套包含「體感復健療程」、「雲端data蒐集」、及「虛擬復健師」指導的體感復健系統,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年長者及復健病患。
    Q:如何透過此種方式確保病患姿勢正確、確保病患能確實復健?
    A:「龍骨王」並沒有要取代專業的醫療人員,而是提供讓復健過程更完善的輔助工具。我們強調的是復健動作的準確性,KINNECT體感技術可以抓取使用者關節點資訊,因此在做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觀察病患做的角度或高度有沒有達到標準,如果沒有,就可以用輕鬆方式引導,及時回饋。系統下個階段將結合雲端功能,讓醫師或復健師在醫院打開電腦就可以知道病患在家的復健狀況,即時電話追蹤。
    閱讀文章
  •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報導:夢想好聲音—王文華X 12個新創團隊(上)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報導:夢想好聲音—王文華X 12個新創團隊(上)

    文:黃湘淇
    (由「夢想學校」創辦人王文華主持,在「夢想好聲音」的單元中,12組創業團隊回答提問,讓觀眾能更了解社會企業團隊的運作方式。)
    匯集十二組夢想自造家的社會創業團隊,和1300多位參與者的互動發酵,在「夢想好聲音」的單元中,要讓台下的觀眾也能近距離地與創業團隊互動,在夢想學校創辦人王文華的分類下,12個團隊將被分為弱勢、社群、社區、教育、醫療五大主題,以下將以團隊簡介搭配QA方式呈現。

    第一類:弱勢

    众社會企業

    (「众社會企業」,由清華大學組成的團隊創辦,研發「友善台北好餐廳」的APP,提供身障者及行動不便的民眾也能體驗豐富的餐廳內容。)
    「众社會企業」成立於2014年,從運作一個友善、無障礙的資訊平台開始,由身障特派員透過研發系統,實地外出訪察,設計出「友善臺北好餐廳」APP與精選指南,提供友善長者、身障朋友豐富的餐廳內容。目前已收錄台北地區500家友善餐廳,並計畫推出「友善香港好餐廳」的服務,未來也會將服務延伸到新竹、台中等地。
    Q:要讓餐廳願意設置改善無障礙設施,經費從何來,又如何讓餐廳配合?
    A:餐廳在調查過程中,若有不夠完善需要被改造部分,會邀請他們參加由身障講師主講的工作坊與服務體驗,希望能招攬餐廳本來就規劃好的營運及行銷費用來響應這項服務。

    第二類:社群

    開放食庫

    (「開放食庫」致力於建立公開的包裝食品資料庫,也將開發APP,讓民眾透過掃讀食品成分表,就能得到相關資料。)
    「開放食庫」是一個民間自發性建立的包裝食品資料庫,蒐集各類市售包裝食品的產品標籤資訊,包括營養標示、成分和製造商資訊等,並協助食品製造商了解消費者需求,透過使用回饋,能研發更健康、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Q:建立如此龐大資訊系統,需要大量的人力知識跟背景,要如何整合並建立信任度?
    A:我們的工程師跟設計師多為志工,並沒有收費,純粹是以興趣投入自願參加,目前組成有醫學資料庫的專案經理、搜尋引勤的專案經理,工程師、醫院營養師等,依據有興趣專案認領。目前進行開發的是群眾檢驗,將開發APP讓民眾直接掃讀食品成分表,就可以分析資料。

    閱讀

    (「閱讀」現為華人最大的臉書閱讀社群,已累積到70多萬的粉絲。)
    創立於2009年的「閱讀」,是華人區最大的臉書閱讀社群,創辦人郭俊德一開始只想單純作為分享創作的園地,卻廣受迴響,已有一萬多名粉絲,而在接受投稿後,粉絲數更是倍數成長,暴增到至今的七十多萬,也透過舉辦讀書會、二手書交換、閱讀路跑等活動,凝聚社群情感。
    Q:營運經費如何來,要如何影響沒有閱讀習慣的人?
    A:「閱讀」希望透過閱讀力量影響世界,帶來感動,雖然有思考過出書,但因沒有出版社背景,所以不考慮。因此把發展重點放在經營社群上,替社群辦活動。透過提供企業流量與參與者、向企業收費,就能從從活動裡賺錢,像是舉辦閱讀路跑、全球華人文學獎等活動,目前已超過5000萬人次以上的瀏覽量,企業透過與我們合作的方式,進行媒體宣傳進而行銷自己的品牌。

    沃草

    (「沃草」致力於降低公民監督國會的門檻,目前推出「國會無雙」及「市長給問嗎」兩個專案。)
    「沃草」為新興的國會監督平台,由創辦人林祖儀發起,透過降低監督國會的門檻,爭取讓公民參與民主。「沃草」在太陽花學運期間更是備受矚目,目前推出以直播方式監督國會的「國會無雙」,和向市長候選人提問的平台「市長給問嗎」兩個專案。「沃草」目前仍是個實驗階段,現階段針對立法院、將來可以擴展到各縣市議會,甚至2016年也能向總統發問。
    Q:沃草籌措資金來源?
    A:沃草由夥伴出錢出力籌措,最大挑戰是如何永續經營自給自足。我們希望學習在德國已經運作10年的國會觀察網站(PW),發展民怨商品化的模式,幫政治人物創造舞台,在網站上提供相關服務,對於增加經歷、簡介等版面收費,另外也透過資料庫方式,將製作的議題報告賣給媒體,就能建立出自己的商業模式。

    第三類:社區

    傢傢久

    (「傢傢久」在都市中推行屋頂農園方案,透過活化閒置空間,增加都市居民的互動。)
    「傢傢久」透過在都市中發展「屋頂農園」等方案,讓都市生活空間能更加友善,並邀請社區居民共同支持友善農耕的農產,建立都市與鄉村相互依存的關係。目前已將臺大社會社工系館、大安區錦安里區民活動中心、萬華愛愛院養護中心的屋頂,都改造成為屋頂農園,將閒置空間活化,變成居民可以走動、休憩,舉辦星光電影院、燭光晚餐等的露天廣場,也因為種菜的話題開啟彼此的互動。
    Q:計畫會如何支持青年返鄉農耕,有興趣跟偏鄉小農合作嗎?
    A:針對種菜有興趣想了解食物來源的都市人,有提供社區農藝班的課程,5堂課就可以學習從種子到收成。另外,如果希望社區有菜園,或是學校有塊地想種菜,也提供36小時免費培訓,當都市有更多的社區菜園,就能提供有回鄉務農意願的青年,在都市接受農耕技術培訓後,回鄉務農,背後也能有既存的社群資源支持。

    行動村里

    (「行動村里」作為連結里長與里民的行動平台,發展村里「公益團購」等創新模式。)
    「行動村里」是一個讓里長透過手機服務里民的行動資訊溝通平台,里民從手機收到所需的在地新聞、村里公告、福利、工作等資訊,並與里長做雙向互動溝通。目前全台已有500個村里加入,近170萬人受惠。「行動村里」也透過創新的村里「公益團購」模式,幫助各地小農銷售滯銷農產品,並長期贊助村里長推動「老人共餐」等活動。
    Q:如何推廣散布的模式及方法,又如何規模化、把人找來?
    A:行動村里是從幫政府做行動平台開始,透過和政府及企業合作,發展商業模式,營運模式已進行3年多,像是衛生福利部跟平台合作,推動乳癌篩檢,透過平台召集里民參加,衛服部就會根據里民的出席狀況付費。而在企業合作上,「行動村里」從2012年推「公益團購」,將傳統通路不願意賣的即期品、換季包裝等做團購,1個月可達到幾千箱的規模。
    閱讀文章
  •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報導:改變社會不設限—黃英琦X胡秀鳳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報導:改變社會不設限—黃英琦X胡秀鳳

    文:黃湘淇
    (「香港創不同(MaD)」創辦人黃英琦與星展銀行副總裁胡秀鳳共同對談亞洲社企發展的趨勢。)
    來自「香港創不同(MaD)」創辦人黃英琦與星展銀行副總裁胡秀鳳,在12號出席「夢想自造家」論壇,暢談「改變社會不設限」,鼓勵年輕人實踐社會創意、及運用銀行所提供的資金及培訓等相關服務,發展社會企業,兩位對談者更是肯定亞洲未來的社企發展,甚至認為在20年後就不會有社企的概念,因為「每一個企業都是社會企業」。
    (黃英琦投入於社會創新的初衷,就是為了改變香港的社會環境。)
    長期投入公職與社會運動,熱愛香港,形容自己來自街頭的的黃英琦,擔任過市政局及西九區議員,又因關心教育文化等議題,創辦了體制外推動創意教育的高中「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及創辦非營利組織「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為鼓勵年輕人投入社會創業,在2009年成立「香港創不同(MaD)」(Make A Difference),及今年創立的共同工作空間Good Lab,讓社會創新在香港蓬勃發展。 黃英琦表示,每年舉辦的「創不同」年會,都取得很大的成效,從第一年,來自10個亞洲城市的800名參加者,到今年來自160個亞洲城市的1500名參加者,讓越來越多創意種子經過年會的洗禮後,能回家鄉繼續發酵。她也創立了無校園的「創不同學院」,透過「在地研習室」的概念,將課堂直接搬到街道上,讓參與者到社區實作,透過重新建立人與社區的關係,鼓勵年輕人展開自己的跨界行動,實現社會創新。
    「要做一個change maker,並非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在她所講述的「阿豆的故事」中就可以充分體現這樣的理想。一個名叫張城的小孩,從小就在黃英琦所創辦的小學、高中及文化團體中成長,也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花3年的時間,到台灣苗栗的野桐工坊學蓋樹屋,「他20多年的人生,每個階段都可能有我小小的影響在裡面」,就是這樣不斷積累的感動,成為黃英琦致力推動社會創新的動力。
    黃英琦也在今年於香港設立共同工作空間Good Lab,就是為了提供給社會企業家低成本跨界交流場域,她表示,現在已累積150多名會員,20多家社會企業,都致力於用社會創新改變香港的社會環境。
    (胡秀鳳表示,支持社企不只是銀行的層次,星展內部員工也透過認購、志工服務方式支持社企發展。)
    而從2010年開始推展社會企業服務的星展銀行,胡秀鳳指出,儘管近年來亞洲經濟蓬勃發展,但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於是決定支持能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企業,除了贊助、輔導培訓社企發展外,更將社企價值整合到星展銀行的工作中。
    胡秀鳳表示,星展與新加坡政府合作,在商業區成立HUB Singapore,招攬對社企有興趣的年輕人做社會創業的培訓,其中包括商業行銷等三天的課程,「幫助夢想自造家實踐夢想」。同時也推出星展亞洲社會創投挑戰賽,在第一年就收到來自15個國家,400多份計畫,其中將近7成的計畫是由30歲以下的年輕人提出。
    另外,星展也透過提供種子經費及專屬帳戶的貸款優惠等,讓社會企業能朝向自給自足,目前所資助的59家社企中,已經有4家社企達成自給自足的目標。胡秀鳳強調,其實社會企業一開始就是企業,因此剛創立時要特別注意商業模式的建立,因為沒有可行的商業模式,就難以自給自足,便難以達成社會目標、實現理想。  
    閱讀文章
  •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報導:教育狂想曲—黃岳永X劉安婷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報導:教育狂想曲—黃岳永X劉安婷

    文:姚映竹
    來自香港「有機上網」的執行長黃岳永回顧,他自己曾用「別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你應該要問自己可以多做些什麼」來回應記者的提問。在香港資本主義盛行的環境下,社會貧富差距指數已遠勝於臨近的其餘亞洲國家。2009年,身為上市公司執行長的黃岳永參與實境節目「窮富翁大作戰」,體驗六天香港真實的貧民生活後,開始深刻地思考香港社會所面臨的挑戰。
    (黃岳永於香港創辦「有機上網」,致力於用科技教育縮短貧富差異所帶來的數位學習鴻溝)
    當網路正式進入生活,成為學習及獲取知識不可或缺的資源,他說香港仍有小學生每天需要花費數小時在圖書館排隊,只為了要等候使用電腦、上網完成功課。他認為拉近貧富差距的關鍵並非補助多寡,而是「如何透過教育投資來解決階級差異」。於是黃岳永毅然加入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所投資的社會企業—「有機上網」擔任執行長,透過與香港政府、硬體、軟體供應商合作,力圖提供香港低收入家庭可負擔的數位方案,替孩子添購電腦及裝置網路,並且藉由科技教育來逐步縮短貧富差異所帶來的數位學習鴻溝。
    他笑稱「有機上網」的有「機」與環保無關,而是代表一旦孩子擁有能夠上網的機器,就同時擁有一個改變的「機會」。截至目前「有機上網」已經吸引香港超過24,000戶參與「上網學習支援計畫」,服務8,000戶以上的家庭選購電腦與安裝網路,並建立27間地區支援中心,提供更便利的就近服務,甚至到海外6個國家分享、提供服務體驗。
    黃岳永於論壇一開場便直指「商業的成分對社會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先有生存才有下一步發展的可能」,以「有機上網」為例,便是在營運的過程中先求服務一個家庭開始,慢慢拓展到五十、甚至一百五十個以上。他同時也鼓勵投入社會企業的青年,運作過程中勢必將會碰到如何擴大規模的挑戰,唯有在不斷克服挑戰的過程間焠鍊出獨特的商業模式,才能為一家社會企業定位出核心價值。
    同場登台的另一位講者,是也從教育角度切入、企圖縮減學習資源不對稱的「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劉安婷。 對她來說最重要的「夢想關鍵字」是「實踐」,為何世界上總是做夢的人多但做事的人少,她認為當人們面對現實挑戰時,夢想就不再浪漫,反而是化成一場充滿賭注的「冒險」。
    (「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劉安婷,希望能媒合有志青年與偏遠地區的師資需求,縮減學習資源不對稱的現狀)
    劉安婷說「冒險的理由必須大於自己」,她從「Teach for America」媒合偏遠地區師資需求以及青年付諸社會責任的實例中被啟發,結合過去擔任老師所感受到的感動,延伸出這個始在台灣營運的非營利組織。偏遠教育所碰到的限制與挑戰在世界各地都有所雷同,她企圖引導台灣社會價值觀轉換,減少教育不平等的問題,重現「教育賦予孩子本事釣魚」的初衷。透過「Teach for Taiwan」作為舞台,號召富有使命感、看見問題並且願意回應需求的青年,呼應並且實踐教育的意義。當劉安婷的想法逐漸引起共鳴,進而有團隊一起努力,冒臉的理由便已超越自我。
    她也說「冒險的理由必須大於結果」,面對實踐理想所要付出的代價是過去努力累積的成就以及物質上的失去,劉安婷也曾不斷自問未來的結果是否將能如願所償。但她終究體悟到若是為追求完美的結果,就無法稱之為冒險,更無法跨開步伐實踐。最後,劉安婷說她相信冒險的理由也必須大於條件,因為「改變,是一輩子的承諾;教育,是一世代的使命」,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艱鉅,若世代期待改變,就必須由身處其中的青年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回應社會的呼喚」,正是劉安婷的使命感。
    (黃岳永與劉安婷和聽眾分享他們對教育的熱忱)
    黃岳永選擇加入社會企業,劉安婷創立非營利組織;前者選擇用科技搭起學習的橋樑,後者招募青年回應社會的需求。縱使兩人所投身的組織運作方式不同,但他們卻異口同聲地認為現在所從事的領域,是與正規教育體制相互呼應的支援力量,而他們更是樂於身處這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行業。
    閱讀文章
  •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報導:發現新力軍—嚴心鏞X林念慈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報導:發現新力軍—嚴心鏞X林念慈

    文:張簡如閔
    「選擇困難」是穗科手打烏龍麵總經理嚴心鏞在社企流兩周年年會上選擇的「夢想關鍵字」。當初他決定開一間現場手工製麵的麵店時,別人覺得他這麼做太困難、不會賺錢,但嚴心鏞卻認為「一旦做起來,別人也不會跟進來」。他懷抱著一股對於單親、弱勢青少年的愛,以及對於食材品質的堅持,在台北開創了穗科和稻禾店面,提供感動人心的服務。
    對於沒念過大學、很年輕就直接投入職場的嚴心鏞來說,在外商公司工作的過程中,他不僅獲得老闆的賞識,更從中不斷學習,儲備自己的能力。嚴心鏞回憶過去,他每天只想證明自己的實力,與現在經營餐飲業、想成就這些年輕孩子的心境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穗科手打烏龍麵總經理嚴心鏞雇用家境貧苦、單親的青年,致力於帶給顧客感動的服務)
    「服務的最後目的,不只是讓客戶滿意,而是能讓客戶感動。」嚴心鏞曾在經營顧問公司、委辦觀光局案子時,提出了「感動服務」的理念。嚴心鏞秉持著這樣的理念,推廣到更多服務業,例如台灣高鐵、汽車業,房地產業…等,並笑稱自己「像個傳教士一樣在做這件事。」
    他受到叔叔嚴長壽到花蓮經營公益平台的感召,進一步思考除了創造學校教育之外,也可以給予青年「社會教育」的機會。因此,原本不會燒飯、也沒開過餐廳的他,毅然決然地投入餐飲業這條原本不熟悉的創業路,希望能讓家境貧苦、單親或是部落的孩子,有個溫暖和自立的機會。
    在奔走各處、尋找資源時,嚴心鏞經歷了摔斷腿、拜託手打麵名師傳授日本製麵技藝的過程。種種辛勞,只為了創造出一個以人為本、能感動人的企業。嚴心鏞說:「我們的目標是在餘生30年內,要幫助一萬個年輕人!」不過協助年輕人就業並不是他的唯一目標,他補充道:「我不僅是希望他們成功,也希望他們能夠孝順父母。」
    因此,在稻禾的企業文化中,每逢員工父母親生日,便可以休假;若當天帶父母來用餐,則可全數免費。同時,他要求所有主管要做到孝順的榜樣,希望能成為「餐飲業的幸福企業、服務業的社會企業」。
    他分享一位員工生日時在臉書上的po文,那位員工對已經過世的父親喊話:「爸爸,我好想你,我好高興我終於當上店長了。我在這裡的每一天都很高興,我們像一家人一樣,我會認真工作,照顧好媽媽,我希望你在天堂,可以過著一樣開心的日子。」說到此,嚴心鏞的聲音有著微顫的哽咽,這些孩子從工作中的成長與體悟,讓嚴心鏞十分感動。
    同台登場的,是棉樂悅事工坊的創辦人林念慈,大學畢業即投入非營利組織工作的她,曾經到許多村落辦理婦女衛教的工作。在她到尼泊爾與當地婦女聊天的過程當中,她發現月經在一個女性的生命中,常被視為是不舒適、甚至是骯髒、禁忌的話題。
    在一棵菩提樹下,她突然想通了要以開設製作布衛生棉工作坊的形式,來對在地婦女進行賦權。因此,她將想法寫進企業贊助的圓夢計畫中,帶著獲得的補助來到尼泊爾的樸門農場,在一個陌生的國度開啟她的創業旅程。
    (七年級女生林念慈到尼泊爾設立「棉樂悅事」工坊,教導當地婦女縫紉布衛生棉)
    她積極尋找有機棉植物染的相關產品,希望使用的布料能對環境友善,同時也對女性友善。除此之外,念慈更將布衛生棉帶回台灣,在咖啡廳擺設「布入尼國女兒心 布衛生棉創意展」衛生棉展覽,將布衛生棉大剌剌地垂掛在咖啡廳中,促成大家的好奇與公共討論,期許能扭轉當前大家慣用拋棄式衛生棉的習慣,思考這些拋棄物對環境所造成的負擔。
    在過程中,她亦曾面臨許多挑戰和轉折,從未使用過紡織機的她,不僅自己需從頭開始學,還要教會她招募到的員工。回憶起大半夜時,為了隔天就要交給客戶的訂單而趕工,當時煎熬的感覺,讓她深感身處於第一線生產端的困難。除此之外,尼泊爾當地缺電、政治上偶有罷工的情況,也使她要不斷轉換心態,學習如何在這個陌生的國家工作。
    念慈建議青年創業,應該從生活和自己的實踐開始,如此計畫才有真實發生的感覺,除此之外,在承諾給予的同時,也連帶地需照料到一個家庭的負擔。展望未來,她也希望讓陪伴女性相當長時間的月經,可以藉由布衛生棉的使用與討論,翻轉而成美麗的經驗。
    (林念慈與嚴心鏞分享他們這幾年來的創業歷程)
    閱讀文章
  •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報導: 消費不浪費─汪劍超X張駿極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報導: 消費不浪費─汪劍超X張駿極

    文:張簡如閔
    「世界的改變並不是少數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了一點點。」來自中國大陸垃圾回收公司「綠色地球」的執行總裁汪劍超在社企流兩周年年會「消費不浪費」的主題上,勉勵大家用小的行動來改變環境。
    原先在科技業工作的汪劍超談起他關注環境問題,始於六、七年前看到攝影師王久良在北京市拍攝露天焚燒垃圾廠的「垃圾圍城」作品,這個作品將北京市周遭的露天垃圾掩埋場都標註在地圖上,整個北京市猶如被垃圾包圍一般,使得每天上下班會路過垃圾場的汪劍開始關注這個議題,然而尚未採取行動。
    (汪劍超分享他從微軟工程師轉而投身「綠色地球」工作的心路歷程)
    汪劍超表示,他真正決定投身垃圾回收的領域,是一次到美國出差時的尷尬經驗。在美國吃完飯後,他端著餐盤對著眼前四、五個寫著不同回收類別的垃圾桶發楞,儘管看得懂上面每個字的意思,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分類。當時有其他同事走過來幫他解圍,告訴他應該如何分類,這個事件讓他感受很深,開始反思自己應該對所處的環境做出改變。
    後來,汪劍超漸漸地對於垃圾桶產生「忍不住的衝動」,像是這次來到台灣的機場時,就拍下好幾個垃圾桶的照片,他笑說自己這些年累積的照片「有一天可以辦世界各地的垃圾桶照片展!」他經常熱心地站在垃圾桶邊協助大家分類的行徑,也讓身邊的朋友笑稱他為「垃圾小王子」。
    2008年,「綠色地球」這間中國首家專業從事垃圾資源回收流程的企業正式成立。經歷了創業時的摸索與陣痛,2011年時,他們承包了成都市政府在錦江區開辦的垃圾分類業務,當時汪劍超決定離開微軟,全職投入綠色地球的工作。「2011、2012那兩年,我好像失憶了。感覺很長,又回憶不起來。」回憶起投入綠色地球的過程,一切感覺像是一場夢,在兩年半時間內,他們已服務了成都市超過五萬七千個家庭。
    至今,綠色地球在中國各地辦了超過3700場活動,居民參與率超過50%。2012年時,綠色地球更受邀參加COP 18 聯合國會議上分享垃圾處理的經驗。汪劍超笑稱這一切「很有意思、很恍惚」,他從自己的經驗中,勉勵大家應該要「知行合一」,用個人微小行動的累積,來改變更大的環境議題。
    同台登場的是台灣本土自辦網路販售通路,藉此銷售有機農產品,以達到縮短食物里程目的的「厚生市集」創辦人張駿極,他強調「有熱情」和「找答案」兩者之間有高度相關,在找出做事方法的過程中,同時也會強化自身的熱情。
    張駿極表示,所有社會創業者,創業的開始都是源自於:「你關注什麼問題?」他認為台灣當前面臨食品安全以及農民收益不佳的問題,儘管許多年嘗試處理,這些問題卻一直都存在,且有惡化趨勢。因此,他毅然決然投入創業這條道路,從一開始400萬台幣的本金,到目前有超過五千位會員,以及跟一百多位農民建立合作關係。
    (厚生市集創辦人張駿極建立網路平台,協助農民販售農產品給在地消費者)
    張駿極認為,在現行大市場的機制運作下,對小農相對不利,應該以分散式的供應鏈,讓少數在地人生產的農作物,直接跟在地的少數人分享。於是,他想出了網購的方式,希望農民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直接告訴他們希望推廣的產品。透過厚生市集的平台,他希望提供跟實體店面一樣好的服務,讓農產品的消費可以更加分散、在「在地化」的供應鏈上流動,嘗試改變台灣農業的問題。
    他也坦言,厚生市集若要做到與實體超市幾乎一樣的速度,讓消費者能迅速收到網路上訂的產品,這其中有許多技術難題,需要時間與等待。他也指出,經營社會企業的過程中,有時候也會面臨社會目的和獲利之間的平衡,如何從中拿捏分際,是他創業後的這幾年不斷嘗試解答的課題。
    對於未來,他表示:「希望看到的不僅是自己公司的成長,而是對於農業消費概念的整體成長。」他希望看到更多人以分散式供應鏈消費農業產品,並更公平、直接地面對農民,目前,厚生市集開始將這樣的商業模式推廣到台北以外的其他地方,期盼在未來五年內,能推廣到台灣更多的角落。
    (張駿極和汪劍超同台談論這幾年來的創業實踐)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