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業,星力量

心事業,星力量

過去十年來,社會企業在亞洲雖仍在起步階段,卻已逐漸展現亮眼成果,以後大家在關注社會企業的同時,不妨進一步認識與我們人親土親的亞洲趨勢,支持在地社會企業的發展吧!(本專欄由星展銀行支持專案人事費用,但完全不干預文章選題與寫作方向,確保文章獨立性)

專欄文章

10篇)
  • 從非營利組織到社會企業  不能換湯不換藥:角色、環境、策略與思維,跟著變了嗎?

    從非營利組織到社會企業 不能換湯不換藥:角色、環境、策略與思維,跟著變了嗎?

    文:金靖恩
    (圖片來源:CC Olearys
    過去20多年是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快速成長期,這個在政府與企業之外的「第三勢力」,至2013年的數量已超過四萬家,在台灣的各個角落裡服務著廣大族群。
    然而在過去5到10年間,社會企業也相繼興起,這股「運用商業力量解決社會問題」的新思潮不僅席捲著新興創業家,也深深影響著既存的非營利組織。許多人開始思考轉型之道,希望能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降低對捐款的依賴,用更永續的方式服務弱勢族群。
    不過所謂的轉型,並不只侷限於組織型態的改變,也不只是加賣一個商品或服務而已,下面所提到的四種模式,更包含了角色、環境、策略與思維的轉變。

    一、從資源使用者到「價值創造者」

    首先要談的是「角色」轉換。以往的非營利組織經費來源主要依賴捐款,而被服務的族群也大多扮演「受助者」的角色,然而有愈來愈多組織開始嘗試成為「價值創造者」,透過客製化的職業訓練,將原本的受助者轉型為生產者或服務提供者,其中「喜憨兒基金會」和「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都是採用此種模式的成功案例。
    談到喜憨兒基金會,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可能是烘培坊庇護工場,但除了培訓憨兒製作糕點外,他們更開起了餐廳,透過客製化的輔具、廚房設備與服務流程設計,讓憨兒搖身成為侍者與大廚,提供消費者美味的餐點。
    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更是開拓出身障者的就業天地,從20年前的打字與資料建檔業務,到目前的加油站、手工甜點、視覺設計、甚至是藝術品等級的手工琉璃事業,勝利一步步打破身障族群的隱形天花板,帶領他們開創不可思議的商業潛能。

    二、從弱勢化為優勢

    上述角色的轉換,有時也需要透過「環境」作為助力。一般所謂的弱勢族群,往往是以健康人為中心的社會所產生的標籤,但透過環境的轉換,原先的弱勢就有可能變成優勢,成為非營利組織寶貴的資源。
    如同台灣「黑暗對話」董事長謝邦俊所言:「黑暗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其實並不陌生,但我們卻從沒想過要如何運用黑暗」;黑暗對話打造一個獨特的環境,把黑暗變成一種體驗與學習,讓社會大眾成為「被服務的對象」,而視障者則搖身變為黑暗中的「引導者」,成為這項體驗的核心價值。
    前面提到的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也是善於轉換環境的佼佼者。勝利把一般雇主多有顧慮的「多元障別」作為其核心價值之一,針對各種身心障礙者的特性,創造適合他們的工作環境,並分別培養不同的技能,讓他們在團隊合作下充分發揮所長。例如勝利的手工琉璃團隊,就包含了身心智障礙、肢體障礙、精神障礙等身障員工,他們不標籤化任何一個族群,而是利用不同障別的工作屬性,讓每個人在最適合自己的環境下發揮所長,將弱勢轉變為優勢。

    三、從庇護工場到卓越的品牌

    如同一般企業,非營利組織在轉型過程中也需要「策略」的轉換,思考自己的價值定位,而不是一窩蜂地投入「其他人也能做」的事,卻無法發展出品牌差異,缺乏競爭力。
    以勝利為例,同樣是身障服務團體常經營的打字與資料建檔業務,勝利對自己的要求是做到業界頂尖,把自己定位為兼顧「安全、精準、效率」的服務提供者,不僅成為台灣第一個取得BS7799 認證的資料鍵檔中心,在中信銀行的信用卡資料輸入上,還達到99.9997%的超高準確率。不只做和大家一樣的事,勝利更進一步開發高附加價值的視覺設計與手工琉璃等業務,為他們建立了難以模仿的高門檻。
    商品與服務的開發只是轉型的第一步而已,後續的市場測試、品牌經營、商品與服務的精進等才是讓業務持續成長的關鍵,也是勝利潛能發展中心成功的原因。

    四、從單一組織到混合分工

    最後,我們回到了「組織型態」的轉換。無論是非營利組織還是社會企業,都有各自法規上的限制,例如非營利組織在商業行為上往往較為受限,而一般企業則無法接受大眾捐款。這時可以考慮社會企業與基金會並存的混合分工模式,讓彼此各司其職、互相幫補。
    這種混合模式有多種搭配方式,第一種為讓基金會專心投入社會服務,並另立社會企業籌款,例如「耕心蓮苑基金會」與「愛一家親社會企業」。前者專注於社區辦學,讓家境不好的學生也能接受良好的課後輔導;後者則進行手工點心義賣,營收再回饋給社區辦學。
    第二種則剛好相反,由社會企業來創造社會影響力,同時也成立協會接受外界捐款,以匯聚更多資源。例如「以立國際服務」即是以社會企業方式經營,但也成立協會募資,專款專用,讓更多資源得以投入社會服務。
    另外,也有兩者都投入社會服務,但採取專業分工的做法,例如「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與「光原社會企業」。前者協助原住民建立完善的農業生產機制,並提供耕作技巧與知識的培訓;後者則為原住民生產的有機蔬菜做總經銷,讓原住民安心種菜,由光原負責賣。
    從非營利組織轉型為社會企業,需要上述角色、環境、策略與組織型態的同時轉換,才能避免換湯不換藥。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非營利組織都適合轉型為社會企業,還是要先分析自身的財務結構、資源的來源與流向以及組織的核心價值後,再來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期待台灣的非營利組織不只遍地開花,更能走得長遠、持續發光。
    (本專欄由星展銀行支持專案人事費用,但完全不干預文章選題與寫作方向,確保文章獨立性)
    閱讀文章
  • 擺脫負面標籤,讓社會創業成為青年對世界的想像

    擺脫負面標籤,讓社會創業成為青年對世界的想像

    文:林以涵
    填鴨式教育、草莓族心態、高升失業率...這是年輕世代常被賦予的標籤。然而我們生活中的知識傳遞、價值判斷、經濟環境等正面臨巨大挑戰與反思,社會企業這個應時勢而誕生的創新經營模式,成為青年人對世界的另一種想像及參與可能,也獲得先驅們的支持。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格拉明銀行(Grameen Bank,常被稱為窮人銀行)創辦人尤努斯(Muhammad Yunus),認為社會企業結合了傳統企業的競爭與社會公益的創造,他在2011年成立了格拉明創意實驗室(Grameen Creative Lab),鼓勵年輕人構思創立社會企業的計劃,將他的影響力深汲到社會企業育成面。全球最大的社會企業家培育組織阿育王(Ashoka)創辦人德雷頓(Bill Drayton)也提出「青少年改變世界」的理論,他認為青少年是未來世界的承擔者,讓青年們學會獨立思考、參與社會服務,將促進社區經濟與社會企業的發展,事半功倍。
    如何運用教育培養青年發揮創新思維、創業精神來改善社會呢?以下幾種管道可供參考。

    一、社會企業育成機構走進校園

    阿育王校園(Ashoka U)於2008年成立,透過類似建教合作的方式,將大學校園轉化成社會創新的育成中心。想申請成為Ashoka U合作夥伴的學校,必須證明他們有潛力推動變革,從老師到學生、課堂到社團、校內到校外,都需充分貫徹並實踐社會企業的理念。
    英國最大的社會企業家支持平台UnLtd(讀為Unlimited),在2000年因政府決議將部份千禧信託基金用於支持社會創業而成立,總部設於倫敦。UnLtd每年發起多個獎項,提供資金、培訓、導師等資源給近千名社會創業家,扶助社會企業的啟動、擴張及轉型。UnLtd也與英國高等教育委員會聯手,與60個大學合作,讓學生們能接觸到社會企業的理念與實作機會。在星展銀行、新竹物流支持下,社企流也引進UnLtd到台灣成立「社企流iLab」,支持青年踏出創立社會企業的第一步。

    二、研究中心與在地連結

    輔仁大學的社會企業研究中心、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多年來致力於研究與推廣社會企業,更因輔導眾多社會企業時,發現其普遍缺乏銷售與推廣管道,於2012年成立台灣社會公益行動協會,與一群曾為輔大學生、目前不到30歲的夥伴們一起推動「17 Support」社會企業網購平台,鼓勵大眾用消費支持社會企業。中山大學的社會企業研究中心、中央大學的社會企業中心亦相繼成立,讓更多學生了解社會企業精神。

    三、老師也是Change-Maker的社會企業課程

    許多教授也開設以社會企業為主題的課程,台灣大學的陳東升教授,從社會學角度切入,啟發許多年輕學子著手進行社會創新的相關計畫,「好伴共同工作空間」、「響耕」團隊皆是陳教授的得意門生,教授的課堂儼然成為台灣社會創新的小型實驗室。台灣大學創意與創業學程主任李吉仁教授,長年深耕企業策略規劃以及替大型企業規劃員工培育的相關訓練,認為社會企業創新的利基在於商業模式,例如建立雙邊或多邊市場,使有能力或意願的消費者能夠負擔弱勢者無法全額支付的服務,消費動機不只因為善心也包含了創新的價值。其他如設計、建築、服務科學、人力資源、工業工程等不同學科的教授,也都開始將社會企業元素帶入課堂中,散播「Innovation for Good」的種子。

    四、學生自發組織的社企力

    除了研究中心、教授開課等管道,學生自動自發匯聚的能量也不容小覷。來自美國舊金山的Net Impact社團,在1993年由一群MBA學生成立。希望能培養學生以商業的思維,創造企業與社會的「共享價值」,並發揮影響力,實際執行解決方案。台灣大學於2012年率先成立台大不同凡響社(NTU Net Impact),清大微世代(WE Style)、交大創思社也是以社會企業為主題的社團。校園內的社會企業的主題競賽-從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Global Social Venture Competition、星展銀行與新加坡大學合辦的DBS-NUS Social Venture Challenge、到台灣的TiC 100競賽,亦提供學生們實戰練兵的機會,測試自己的社會創新專案。
    根據調查,70%的大學生表示工作是否能對社會產生影響力,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對於想要開創嶄新職涯、改善社會問題的青年而言,投入社會企業是一種新想像與新選項。除了滿腔熱血,穩紮穩打的執行力和堅持度也是創立社會企業的成功關鍵要素,透過以上四種管道,教育資源也可以為青年加把油、賦予新價值!
    閱讀文章
  • 從小我到大我,她們那微小而深刻的事業

    從小我到大我,她們那微小而深刻的事業

    文:金靖恩
    根據全球創業觀察(GEM)年度報告指出,台灣女性的創業比率在亞洲國家當中相當活躍。以男、女性在新創事業早期投入相比,若以男性為100當比較基準,台灣女性則為67,遠高於日本及韓國的35、20;英國《獨立報》也指出,社會企業的領域中有38%的新創公司由女性領導。
    這些數據都顯示,已有愈來愈多女性選擇開創自己的事業,而服務業和社會企業,更是許多女性創業的優先選擇。前智利總統蜜雪兒.巴綺蕾(Michelle Bachelet)甚至在2012社會企業國際論壇的致詞中提到,「女性是天生的社會企業家。」
    女性是不是天生的社會企業家?這點還是因人而異,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照顧家庭還是投入社會企業,對女性而言都是在小我與大我之間,用「利他」的心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許因為如此,在社會企業這種需要「社會導向」思維的領域,女性往往有特別傑出的表現。
    台灣七年級女生林念慈,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林念慈大學畢業後即投入非營利組織工作,經常帶領志工遠赴開發中國家服務。在一次的服務經驗中,她發現在尼泊爾,女性的生理期往往是羞恥的,甚至被視為「不潔淨」。隔年當她赴南印旅遊,買了人生第一塊布衛生棉時,她便決定回到尼泊爾成立「棉樂悅事」工作坊,希望透過倡導女性製作及使用布衛生棉的過程,讓「月事」漸漸成為女孩們的「悅事」。
    (棉樂悅事工作團隊。林念慈為上排右二)
    從無到有的創業過程中,林念慈認為最重要的是必須想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要被自己的想法感動」;而一但決定投入,也不用等到去學理財或是想很多之後才開始,「當時的我連縫紉機都不會用。」
    這個連縫紉機都不太熟悉的年輕女生,帶著從KEEP WALKING計畫獲得的一百萬獎金遠赴尼泊爾創業,從三名女性員工開始了小小的布衛生棉事業。透過培訓當地婦女縫製衛生棉墊,棉樂悅事不僅提供就業機會,也在村落推廣生理期的衛教知識,讓婦女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她們的棉布也從當地取材,製造符合當地消費水平又高品質的平價產品,希望帶給女性舒適、健康的使用經驗,目前已累積數千片的產量,不到一年就達損益兩平。
    如今不僅在尼泊爾的村落,在台灣、香港等九個據點都能見到棉樂悅事一片片色彩繽紛的花布,每片都蘊含著對環境的友善與對女性的關懷。
    就像林念慈一樣,三重「耕心蓮苑」的誕生,也是緣於創辦人生命中偶然的經歷。二十多年前,當時擔任教職的余素華和同學陳瑞珠一起去三重做家庭訪問時,看到許多在街頭徘徊、無所事事的學生。當年的三重住著許多北上打拼的小家庭,藍領階級居多,而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放學後就在街上遊蕩,和其他經濟寬裕、放學便去補習班上課的學生相比,學業進度很容易就落後一大截。
    當時她們心想:我們能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於是在余素華教書的第一年,她們就在自己家裡開始了課後的義務輔導,把家境不好的學生帶到家中學習。後來她們透過手邊的存款以及銀行貸款,湊了一百萬當作「辦學基金」,就這樣在社區裡開始了孩子們的課後輔導。
    (耕心蓮苑兩位創辦人合影)
    耕心蓮苑相當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倫理與智慧,所以課後積極帶著孩子們學習與背誦四書五經,從日常生活中和長輩問候開始,落實孝道、禮節及品格修養,重拾失落的家庭教育,也修復許多家庭的親子關係。
    雖然初期一度遭到社區質疑,以為她們要開私家補習班而強力抨擊,但看到孩子們日漸改變與成長,社區居民的態度也逐漸軟化,甚至出錢出力,要讓耕心蓮苑持續運作下去。
    然而讀經班採取「不計束脩、隨喜付費」的方式,上課的學生又從原先不到十個人一路增加到數百人,使她們財務上逐漸吃緊。為了補貼辦學的經費,她們在社區開辦一間小食堂,一樣採取隨喜付費的模式,不過這不僅考驗著人性,也深深試驗創辦人的決心。
    初期有些人連續數月拿著鍋子和大碗來盛菜,裝滿後卻轉身就走,讓一些志工因為人性的貪婪而失望離去。幸好在幾位熱心居民的呼朋引伴之下,遞補了志工的空缺,而食堂也在2008年金融風暴期間,讓許多驟然失業的民眾可以在此得到溫暖、飽餐一頓。食堂漸漸受到整個社區的支持,不僅有居民幫忙備料、切菜,附近的果菜批發商也會將賣不完的菜送到餐廳,節省他們的成本。
    如今這個「把企業當做家一樣經營」的食堂,已成為讀經班辦學的經費來源之一;她們也進一步成立「愛一家親社會企業」,結合社區媽媽們的力量,一起製作美味可口且無食品添加物的核桃糕、鳳梨酥、香樁醬等各式美食,並將販賣糕餅的盈餘所得全數支持耕心蓮苑辦學。
    從「小我」到「大我」,這些女性專心致志的付出,著實在尼泊爾和台灣刻畫了微小卻深刻的影響力。
    閱讀文章
  • 他們不宅,他們用科技愛台灣

    他們不宅,他們用科技愛台灣

    文:金靖恩
    打開手機,每個小小的螢幕裡都塞滿了各種App,你生活裡的一切,幾乎都有便利的應用程式幫忙打理:肚子餓了,有一堆美食地圖幫你找餐廳,想看電影、聽音樂、查公車、叫小黃,甚至連談戀愛都有交友App可以用。
    如果只要滑個手機就能完成這麼多事,App能不能也順便做些好事呢?究心公益科技众社會企業好事地圖等組織,就紛紛集結青年的力量,運用App來協助救災、幫助弱勢攤販和身障者,讓科技更有人情味。
    (圖片來源:CC Jason Howie

    別讓小小門檻成為遙遠的距離!「众社會企業」為你整理最完善的無障礙餐廳指南

    懷孕、腳扭傷、和阿公阿嬤出門、拖著笨重的行李…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進入「障礙情境」,無法輕鬆上下樓梯。在此情境下若去餐廳用餐,光是店門口的小小門檻,都可能讓你不得其門而入,更別提走道是否寬敞、桌椅夠不夠平穩,以及桌底下是否有足夠的容膝空間等,這些平常不會特別注意的小細節,將大幅影響你在障礙情境下的用餐體驗。
    無障礙空間的需求看似很大,然而「現有的美食餐廳平台中,連寵物友善餐廳都有了,卻沒有一個是針對行動不便族群所設計!」众社會企業創辦人林崇偉說道。於是,林崇偉教授在2012年帶領幾位學生研擬台灣第一套友善環境調查工具,他也放手讓幾個年輕人擔當重任,帶領眾多特派員統整大台北地區超過555個店家的訪察記錄,並推出「友善臺北好餐廳」App,讓所有行動不便者及其親友都能輕鬆選擇合適的用餐地點。
    身障者由於自身經驗與需求,往往是真正了解餐廳友善條件的專家,因此友善餐廳指南的評選標準當然要「讓專業的來」,由身障者到各餐廳進行訪查。透過和台北多家身障團體合作,众社會企業招募許多不同障別的朋友擔任「愛的特派員」,他們在接受培訓後,會親自到各個餐廳體驗用餐環境,詳實記錄從進門、用餐、上廁所到結帳等所有流程的心得,並觀察餐廳的動線、洗手間與櫃台設計等細節,事後也會提供餐廳「愛的建議」。
    特派員訪查的心得與照片經過分類整理後,不只是提供民眾無障礙餐廳的列表,使用者還能依照輪椅嬰兒車、孕婦柺杖族、眼睛不方便、聽力不太好等各種不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餐廳;App也具備餐廳類型的篩選功能,包含中西餐飲、異國料理、甜點輕食、健康素食等,提供行動不便者相當完善的選擇。
    目前众社會企業的收入主要來自與美食網站合作,以及授權給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等國的App授權金。他們也讓特派員與房地產和保全業者合作,針對高齡與行動不便者的需求設計更貼心的服務。
    「一個健康的城市,不該只服務百分之八十的人」,众社會企業要設計的不只是App,更是一個又一個友善的城市。

    不用凡事都打119,「究平安」為你整合最即時的救災需求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著,遇到緊急狀況時要打119求救,然而當天災發生時,不同的地區往往有著不同的需求:熱食、毛毯、救護車送醫…當這些需求在災害來臨時同時發生,災民通常沒有時間等待漫長的佔線嘟嘟聲,而聾啞人士更無法打電話求救…該如何迅速整合與定位,使資源更有效率地送到需要之處呢?
    早在幾年前,「究心公益科技」的執行長莊國煜其實就已開發出具有坐標功能的簡訊,能協助救災者找到發送者的位置,但一直沒有進一步推廣。直到一次他的日本朋友來台灣,深夜在竹北攔不到計程車,當時他就是讓朋友使用這套地標簡訊,再循著簡訊內附的地理坐標前去接人,「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在做的事,真的能為自己的朋友及人們帶來好處。」
    因此,他和幾位夥伴成立了「究心公益科技」社會企業,正式推廣他們所開發的簡訊坐標系統。透過「究平安」App,每個人都能隨時拍照記錄災情,用簡訊將地理位置和救災需求回傳給「究平安Web」指揮中心。傳這封簡訊就像用Line聊天一樣簡單,而指揮中心收到簡訊後,便能按照地理座標及救災需求,在平台上精準且有效地分配救災資源,提高效率。
    團隊也特別強調,「這套平台採用不佔頻寬的地理座標簡訊格式,所以在訊號不佳或是跨國救援的災區依然可立即回傳災情,在沒有訊號的災區則可暫存紀錄,等到有網路訊號就能自動上傳回報。」
    為了讓更多人在危機發生時能夠受益,究心科技目前的App皆為免費下載(iOS版Android版),並預計在營運前三年藉由與國內外組織的合作專案賺取收入,三到五年後更將進一步把平台轉型為「客戶應用導向」的全方位服務,持續透過專案計畫作為公司的營收來源。
    其實台灣還有很多年輕人在用科技愛台灣,像沃草就由一群熱血愛國的青年組成,提供民眾及時、便利的參政工具和平台;好事地圖也來自年輕的團隊,整合全台各地的弱勢攤販資訊,讓更多的「鍋貼爺爺」和「賣報紙婆婆」能夠得到溫暖。
    有了科技與創業加持,年輕人要做好事不用等有錢再說,現在就能拿起手機,用各種App參與改變社會的正向行動!
    (本專欄由星展銀行支持專案人事費用,但完全不干預文章選題與寫作方向,確保文章獨立性)
    閱讀文章
  • 沒有天生「弱勢」的族群,只有各自不同的天賦

    沒有天生「弱勢」的族群,只有各自不同的天賦

    文:金靖恩
    「身障人士是克服困難的專家」,美國一間專為身障者創立的網路社群CEO說道,「甚至因為他們的特殊生活經驗,往往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觀點,這也是身障者比起其他員工所能展現出的優勢」。
    這位CEO天生患有腦性麻痺,但從小就立志當老闆,努力挑戰人們對身障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台灣,也有許多克服困難的專家,立志讓身障者們相信自己的價值,發揮他們與眾不同的天賦。
    像是打造「黑暗中對話」的謝邦俊醫師,以及創辦「慢飛兒咖啡」的白化症患者戴耀賽,都努力透過創新的商業手法,轉換人們對於身障者的「弱勢」刻板印象。而創辦「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的張英樹,不只自己活出精采萬分的人生,更為全台身障人士創造200多個工作機會、打造出數億元商機的龐大事業體。

    沒人做過,不代表身障者不能做

    張英樹本身是個小兒麻痹患者,從小沒有讀特教班,一路念著普通學校順利升學。輔大數學系畢業後,張英樹曾短暫在證券業工作,但在他投入「屏東勝利基督教之家」服務,並於2000年成立「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後,這20多年來,他關注的事一直都沒有改變—身障者就業。
    「就業」可能是人生中最漫長的一段歷程,動輒二、三十年的時光,足以讓一個人從中脫胎換骨。但在這個以四肢健全之人為中心的社會,最困難的可能不是找出身障者的潛能,而是如何建構一個幫助他們克服身心限制、發揮所長的友善工作環境。
    凡事先從基礎做起,勝利發展的第一個職種是打字。當時張英樹開設訓練班讓身障者學習倉頡打字,也成功幫助許多孩子順利找到工作。然而,打字的業務卻逐漸因為軟體技術不夠發達、缺乏市場等因素而面臨虧損,但這位克服困難的專家可沒就此被打倒。
    張英樹大膽地以服務「金字塔頂端客群」為目標,承接資料建檔的業務,幫銀行信用卡以及手機的手寫資訊輸入電腦建檔。既然開發了高端市場,服務也必須到位;對身障者而言,比速度並不容易,但減少錯誤率是可以做到的。
    因此他把工作型態切割地非常細密,發展出3人一組的分工系統,大幅提升身障者的打字正確率,也漸漸獲得客戶的認同,目前勝利的資料建檔中心更是中國信託最大的委外建檔業者。藉著這些經驗,張英樹逐步發展出讓身障者得以便利工作的SOP流程,並應用到勝利其他事業體中。
    資料建檔中心做得有模有樣,但張英樹可沒停下腳步。立志絕不仰賴外界捐款、要讓身障者經濟自立的他,十幾年來,在勝利開發的事業體從打字、資料建檔,到目前的加油站、手工甜點、視覺設計、甚至是藝術品等級的手工琉璃事業,勝利所走的每一步,都足以跌破大眾帶著刻板印象的眼鏡。
    「沒人做過,不代表身障者不能做!」張英樹說道。未來,勝利還會有哪些新事業呢?這個年營收超過四億元的龐大事業體,著實讓人期待。
    (本專欄由星展銀行支持專案人事費用,但完全不干預文章選題與寫作方向,確保文章獨立性)
    閱讀文章
  • 兩個30歲的本土青年 讓台灣囝仔接軌世界

    兩個30歲的本土青年 讓台灣囝仔接軌世界

    文:金靖恩
    年輕時,要怎麼做才能提升國際觀?從小念雙語學校、上英文補習班、天天收看CNN或BBC也許是可行的做法,然而語言能力僅是培養國際觀的基本門檻,更重要的,還是自身眼界與心胸的開展。在台灣,有兩個本土青年不僅用社會企業模式進行深度國民外交,也在眾多台灣學子心中描繪出不同於教科書的世界地圖。

    Google、哈佛經驗解密!IOH打造個人經驗分享平台

     
     
    (影片:IOH於Keep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得獎簡介)
    台灣學生在大學畢業之前,要走的路早已被教育體制規劃完畢,因此當面臨畢業,真正需要自己抉擇當走的路時,往往變得猶豫不決、害怕失敗。如果年輕人能在每個徬徨之際,聽到跳脫於眼前抉擇的經驗分享,透過海外學長姐的親身經歷來探索世界,會不會就能縮短獨自摸索的撞牆期?
    曾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就讀並留下來工作的莊智超,認為MIT給他最大的影響就是「分享」。知識與經驗不應作為把別人踩在腳底下的武器,而應作為與他人分享、讓彼此一同邁向成功的階梯。
    2011年底,莊智超和夥伴在美國創辦「秘密公開」(MimiOpen)—一個以美國高中和大學生為收費對象,媒合各大學在校生或校友擔任教練(Coach),分享就讀校系經驗的視訊互動平台。網站正式於2014年四月上線,一小時的視訊諮詢費用為美金60元,現已有哈佛、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康乃爾等名校學生加入擔任教練,讓使用者透過合理費用,在入學前就真實了解、選擇能夠造就自己的理想校園,不受出身背景或人際關係侷限。
    在打造MimiOpen平台的過程中,莊智超發現台灣學子也需要一扇窗與地球村接軌。於是在2012年,他與三十幾位志工朋友共同創辦了「IOH」(Innovation Open House)平台,打造一個跨國、跨領域的個人經驗影音圖書館,邀請曾在海外讀書或工作的台灣人,用影音分享自己在國外的經驗。透過IOH,你不需要有個在哈佛念書的超強表哥,也能輕鬆從平台得知在哈佛留學的種種;IOH扮演起「造橋鋪路」的角色,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彼此在世界另一端的眼睛和耳朵,一起探索這個偌大的世界。
    去年五月,莊智超被選為第九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得主,他把這筆獎金又投入IOH,希望造福更多彷徨的年輕人,他也期待能以MimiOpen這個事業體的營收來支持IOH的營運。雖然一切尚在起步階段,但想到下一代將因這個平台而擁有不一樣的世界觀,讓每天睡不到五小時的莊智超,甘願帶著熱血、繼續燃燒。

    走出台灣 以立帶你飛往世界邊緣

    (圖片來源:以立粉絲團
    好不容易得到幾天假期,如果能在冷氣房天天睡到自然醒,誰會想要在逼近40度的豔陽下辛苦地種菜挖地?台灣有間成立四年多的社會企業「以立」(ELIV),每年都帶著數百名志工飛往世界邊緣,在柬埔寨、緬甸、印度、內蒙、尼泊爾、泰國、雲南、台東等地與居民一同蓋房子、犁田和種樹,處處留下台灣人的熱血足跡。
    以立的創辦人陳聖凱,從求學時代起就不是典型的乖乖牌,也因此,他的世界觀從未以地理課本為框架,而是透過自己到菲律賓搬磚頭、到越南蓋豬舍、在柬埔寨搭建孤兒院等經歷中,慢慢拼湊出世界的真實樣貌。2010年,他創辦了以立國際服務,期待透過創新「接力賽式」的國際志工模式,讓台灣人走入不一樣的世界,不僅為生活創造體驗與突破,也將更多資源引入地方建設,為當地帶來改變。
    為求真正帶出服務的果效,以立也投入許多資源在當地探勘與學習,並和專業的技術單位合作,期待能帶領學員更深入地了解和參與當地需求。一趟志工服務團費扣除機票與住宿,其餘用作計畫費用,支持當地建設的建材、探勘費用以及公司的營運資金,讓以立社會企業得以永續經營,持續帶領志工們將改變帶往世界的邊緣。
    你心中描繪的世界地圖是什麼樣貌?IOH和以立分別為台灣開了兩扇窗,透過跨領域的經驗分享與接力式國際服務等創業模式,讓台灣青年的國際觀跳脫報紙和教科書上的無感文字,把「世界」更活靈活現地帶到你面前!
    (本專欄由星展銀行支持專案人事費用,但完全不干預文章選題與寫作方向,確保文章獨立性)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