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為成功之母

嘗試挫敗在社會企業發展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探討失敗的原因、程度以及形貌,才是為未來紮下重要基礎的關鍵。

編譯:繆葶
編按:本文作者Andrana Drencheva是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工作心理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Working Psychology)的博士研究員,本文刊登於The Guardian(英國衛報)的Secret Social Entrepreneurs部落格中,此部落格提供社會企業家匿名地發表想法。本文為作者第一人稱。
社企組織僅是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工具之一,若是這個工具發揮不了作用,我們就必須不斷的嘗試發掘直到有效工具的出現。(圖片來源
在過去幾週,關於社會企業失敗的原因湧現許多討論,正當大家開始思索社會企業的形成、如何適應大環境,而後成長茁壯,甚至面臨可能的失敗之時-這是必要的進程-然而,在社會企業快速崛起的現下,我們仍未找到一個合適的措詞來描繪成功或失敗。 社會企業具備足夠的勇氣以及想像力,因此被視作拯救現代社會問題的英雄,也讓我們對其有著美好想像。但不符合大眾期待的失敗亦真實地存在,不僅挫敗了許多具有潛力的社會企業家,也使得許多現存的社會企業在營運目標上出現疑難時開始逃避問題、不再尋求幫助,甚至關門大吉。 我們的確需要討論更多社會企業的失敗案例,但必須換個方向思考。我們應當跳脫過去一個個失敗案例的討論,轉而注意日常中的枝微末節,並從中學習如何避免重大失誤發生,這才是現今所應聚焦之處。 如果社會企業志在創造社會價值,那麼組織便僅是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工具之一;若是這個工具發揮不了作用,我們就必須不斷的嘗試直到有效工具的出現。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能夠汲取前車之鑑,作為發掘有效工具的基礎。 有些社企的失敗原因是管理不善,然而多數是因為產品 / 服務的市場價值不足或尚不具有價值。這麼說來,這和「訂定目標而無法達成」的一般企業失敗原因並不相同。不過無論最終結果如何,企業所擁有的團隊與市場,都是值得社企學習的教材:那些失敗案例揭示了什麼是有效方法,而什麼又是無效的,以及如何區分兩者;它們讓我們更貼近有效工具,並且讓大眾了解,失敗並不能用來汙名化這些冒險犯難的社會企業家。 在Secret Social Entrepreneur裡,曾有人說過:「社會企業是一個持續改變、進化、適應以及成長的行動」。這個說法再加上創業本身太多的不確定因子,讓我們知道社會企業需要從嘗試與挫敗中不斷的學習,而這些學習經驗可大規模的用於鑑別組織架構、形成和市場策略上,也可應用在創新思維、夥伴關係、操作手段等決策。 企業成長本是一條由成功與失敗交疊而成的道路,當我們聚焦於公共討論之時,重大的挫折與細微的失誤是一樣重要的:重大挫折讓我們體會到市場的需求,細微失誤使我們學習該如何一步步管理社會企業、使之進化並且成長。 在社會企業成長並擴大規模和影響的現在,必然會遇上更多的挑戰,從失敗原由中討論與學習將愈顯重要。我們可以藉由改變討論主題讓討論內容更多樣化,並且剔除過去以結果評價經過努力後仍失敗的社會企業家的思維,進而探討失敗的形成及其規模。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以多元化的角度來看待「成功」與「失敗」:「失敗」指的不是「沒有成功」,而是「沒有在特定時間利用獨特資源與技巧去完成指定任務」。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