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袋真的比塑膠袋環保嗎?這位永續設計師將翻轉你的環保思維!
編譯:繆葶
編按:講者LeylaAcaroglu是生態永續發展的設計思考先驅,同時作為Eco Innovators的創辦人,期許透過具備社會性、環保意識以及永續發展三者合一的設計,進而影響、創造永續性的改變。本文以講者第一人稱撰寫。
想像一下你現在正在超市裡購物結帳,當店員詢問:「要紙袋還是塑膠袋?」基於環保考量下,你會選擇哪一種? 多數人會選擇紙袋—褐色外觀「看起來」對環境比較友善、可以重複使用,還能夠回收;反觀塑膠袋,大眾印象中造成生態浩劫的兇手就是它。然而人們通常沒有注意到的是,在某種層次上而言,所有的材料都是取之於大自然,且必然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其實是人們使用材料的方式在支配與影響著環境。 我們總是習慣找出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事情,作為一個永續設計者,我經常聽到其他設計師這麼說:「喔,我只是想找到一種環保的材質來進行設計」,但何謂「環保」的材質?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會依賴一種「直覺」,我喜歡稱它為「環境的信仰」(Environmental Folklore)—例如我們傾向選擇紙袋或是油耗較少的車輛,來符合心中的環保定義。但我們怎麼知道這些行為是真正對環境友善呢? 就長遠來看,每一個體所做的選擇,對於社會、經濟、環境都會造成影響;我們真正該思考的是,在這些互相影響的系統之下,甚麼樣的行為能夠為環境帶來正向的結果? 這時需要使用「生命周期思考」(life cycle thinking)—評估每一種物質都會經歷的生命周期,從原料、製造、包裝、運輸、使用,直至耗盡,以了解這些物質對於自然環境帶來的衝擊,並觀察它們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影響。從中,我們可以破除過去的許多迷思。 像是經常被談論的生物可分解性(Biodegradability)(編按:是指物質在自然狀態下可被細菌、真菌所分解的程度,在被分解後,分子將回到自然環境中)。然而,生物可分解性僅是一種材料屬性,並不等同於環保;事實上,絕大多數製造出來的消耗品都是在垃圾掩埋場進行分解的,與自然環境的條件大不相同:缺氧、沒有足夠空間、悶熱等,而從中分解出的甲烷,對於溫室效應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25倍。因此即便產品都是以具有生物可分解性的原料所製造,只要它們終結於掩埋場,就會對氣候變遷產生影響。 我相信冰箱現在幾乎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消費品之一。自發展以來,冰箱的內容量被設計得越來越大;問題在於,當它越大,我們越容易購買過量的食物。根據聯合國統計,每年有13億噸的食物被浪費,這不單單只是食物浪費,還有用以生產這些食物的資源:土壤、灌溉、日光,那些原先應在自然環境中生生不息的資源。 另外,商品要環保,除了材質之外,更應考慮使用的方式。在英國97%的家庭都擁有一個熱水壺,但你有沒有注意到煮出一杯熱茶需要多少水?65%的英國人承認他們會加熱超過一杯熱茶的水量,而煮沸這些多餘的水所耗費的能量,足以維持全英國的街燈一整晚。 現今全球約有70億人口,而2012年的手機訂購量就有60億支,相較於此,去年有1億5千萬支手機被丟棄,其中僅有11%被回收;而廢手機中含有許多有價物質,包含金這種貴金屬。我們可以從設計的角度出發,如何讓手機容易被拆解回收、減輕重量,進而維持整個系統的永續平衡,同時不違背消費市場。因為我不得不說,消費是最大的問題,而有效的設計正是最佳的解答之一。 回到一開始提出的紙袋跟塑膠袋的環保議題,若單純比較一張紙和一片塑膠,紙張當然較為環保,然而若將購物用的塑膠袋與厚紙袋拿來相比,則紙袋較不耐用、且使用多過於塑膠好幾倍重量的製造原料,並不是更好的選項—產品的功能和使用率決定了其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唯有回到問題的根本,將相互影響的層面以及商品的生命週期帶入思考,我們才能獲得創新的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社企影音專區

    社企影音專區

    社企流「影片專區」為你收錄社會創新與創業的影音訊息,透過生動的影片讓你看見創意、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