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打工與志工
到海外工作,金錢未必是唯一出發點,有些人尋求的是種無形的報償。「以立國際」正帶領一群年輕人貢獻時間與汗水,為柬埔寨的孤兒院蓋教室、為抑制內蒙古的沙漠化種樹。他們沒有星級飯店可以住、更沒有酬勞可以領取;然而在捲起衣袖、撩起褲管為當地社會付出之後,他們所獲得的是重新定義生活的機會,以及重新認識世界的感動。
以下全文轉載自中國時報

我見我思-打工與志工

2012-09-27 01:28 中國時報 【謝錦芳】
最近清大畢業生赴澳洲打工度假,引發熱烈討論。有人肯定年輕人出國打工,學習語文並增廣見聞;有人則憂心年輕人到澳洲淪為「台勞」,顯示台灣競爭力下滑。值得注意的是,打工度假熱潮之外,有一群年輕人到國外擔任志工,他們到越南為村民蓋豬舍,為柬埔寨的孤兒院蓋教室,赴內蒙古種樹,他們貢獻專長、勞力、時間和金錢幫助別人,在服務中重新認識了自我。
以立國際」是國內第一家以國際志工為主題的社會企業,不以營利為目的,收入主要來自參與學員繳納的機票食宿費、計畫材料費與行政費等,參與的志工從三年前的五十人增加至今年的七百人,成長力道驚人。走過艱辛的草創時期,公司員工人數由最初的兩人增至七人,預估今年底營收可以打平,顯示這樣的國際志工服務有相當的吸引力。
台大園藝系畢業的陳聖凱,因緣際會進入「若水」工作,廿六歲時創辦「以立國際」,開創了一個獨特的社企新模式。目前參加國際志工團隊,有七成是大學生,三成是社會人士;也有高科技電子業認同這樣的理念,準備提供員工在度假旅遊之外,一個新選擇。
沒有住豪華酒店,也沒有山珍海味,許多平時沒做過粗重工作的年輕人,到了越南、柬埔寨或印度的窮鄉僻壤,捲起衣袖做堆肥、蓋房子,沒有任何怨言。其中,有人曾任職跨國顧問公司,有人擔任國際對沖基金操盤手,也有人是大學副教授,經過這一場洗禮,他們回到台灣,整個人都變了。他們持續關切貧窮與暖化的議題,不僅從自己開始做起,也影響周遭的朋友,他們找到了求學、旅遊、工作之外,與世界連結的新方式。
目前從事這類國際志工的機構,除了政府之外,主要是非營利組織(NPO),它們不定期接受政府補助,如果補助斷炊,這項國際志工服務可能中斷。為了落實長期深耕的理想,「以立國際」不接受捐款,每進行一項計畫推出時,必須先做好周延探勘,了解當地需求,評估能提供的協助,聘請專業人士提供技術指導,以確保這項服務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有人赴澳洲打工賺取百萬年薪,也有人參與國際志工,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選擇;有趣的是,這些深入貧窮國度擔任志工的年輕人,在伸出援手之際,自己的收穫反而更大,這股巨大的改變也使得國際志工的火種源源不絕。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