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中的七年級生

發酵中的七年級生

若神要安排一個人走向社會企業之路,就會安排剛退伍,23歲的他,第一份工作到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創投公司,並於26歲時再給他一個社會創業機會。在創業過程迷茫時,讓他碰到另一個來自香港的社會創業家並肩向前。更重要的是,賦予他天生一股對社會的打抱不平之心與不怕艱難的意志力。當神這樣安排之後,社會創業之路對他而言就是油然而生的,熱在其中的。Kevin為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與執行董事。

專欄文章

7篇)
  • One Step Forward

    One Step Forward

    編按:本文為Kevin所帶的新團隊 - 艾川禾內的一位同事張欣舫的文章,以下文字為作者第一人稱撰寫。
    Stage 0 completed, and yes, we're moving on.
    去年十月看到徵人訊息立刻丟了履歷然後離職, 沒想到現在已經在這邊打這篇網誌。
    為期四個月的奮鬥,真的很感謝能有機會經歷0到0.01的歷程與感動, 這段期間,在理想、目標與自我要求的驅動下瘋狂挑戰自己能多遠離舒適圈。
    在調查餐廳意願的過程中,因為混淆了市調和推銷這兩件事,導致面訪的樣本失真,無法用之推論market size。雖然察覺此事,但因為對於訪問這件事(或者說被拒絕)的恐懼,所以一直在逃避再次訪問與接受現實中游移,謝謝一些人鼓勵甚至喝斥我必須正視這件事,讓我在所剩不多的時間壓力下重新抽樣,與夥伴一同硬著頭皮打了百多通的電話,中間不知道被拒絕、被兇了多少次。記得有一次連續打了約十通,剛好都碰到態度差的人,好說歹說軟硬兼施都還是被拒絕,當下忍不住落淚,覺得自己好失敗,覺得自己被厭惡了,然後趕快不停地在計算紙上重複寫著「被拒絕的不是『我』」、「這就是最真實的樣本」、「臉皮再厚一點!」這幾句話來舒緩情緒。電訪過程中也碰到讓我非常生氣的人,我跟他說「我們想為台灣、政府做點事」,他回我「台灣、政府都不管我們了我們管它幹嘛」然後就掛我電話,當下真的很想撥回去嗆他:「馬的台灣就是被你這種只顧自己的人給搞爛的!」但最後還是沒這麼做,事後想想真是有點後悔。
    我覺得可怕的真的不是犯錯,真的別怕犯錯,真正要害怕的是明知犯了錯卻仍固執己見,還有那不敢犯錯的心。
    這段期間也當了業務,一個我覺得不太會講話又怕被拒絕的自己絕對無法勝任的工作。一開始跑餐廳都會請另個有經驗夥伴跟我一起,在旁邊偷偷學習她怎麼鋪陳,怎麼講,後來跑的家數多了,漸漸覺得其實不太會講話似乎也不全是負面的,因為覺得自己講不好,所以更努力地嘗試去傳達訊息,別人好像也能因此感受到你的真誠與付出,進而更願意傾聽。但還是默默覺得能不猶豫,立即找答案回應各種問題的夥伴很是厲害。
    缺點換個角度看就是優點啊,只是我們常常忘了幫自己轉個角度。
    而為了提出一份完整的Proposal,我們必須有Financial model,當知道這件事的時候我心想:天哪財務根本就是我打從進大學前就沒想過未來要碰的東西啊XD在前兩三個月時一直下意識選擇忽略這件事,妄想著會有人來完成的啦。但事實是哪裡有別人啊就只有我們幾個人啊...最後一個多個禮拜開始利用模糊的課堂記憶同時拜師估狗大神,再加上專業的夥伴們對於這個產業數字的理解&夙夜匪懈蒐集來的資料&與甲甲的討論,每天從日出搞到半夜,present前一天煩躁到不知吃了多少把腰果多少片蘇打餅乾,最後終於是弄出了份每月Cash flow和敏感度分析(甚至學會了可以調數字的可愛小bar,看著數字跟著小bar變動真的很有成就感,剛弄出來的那天根本半夜不睡覺在欣賞美麗的模型)。雖然後來依然發現其中有還要再修改精進的地方,scenario也沒來得及產出,但還是覺得我做到了!計算的過程中理解到自己在這部分仍有非常多待學習、待複習、不清楚之處,這令人又討厭又喜愛的不足感,永遠是進步的大動力。
    最後,關於創業初期研究嘛,很多時候覺得壓力很大、很痛苦,但更多時候覺得自己的極限又被突破了(指:熬夜的時間XD)。「天哪!我竟然可以!」是這段時期對自己的最大認識吧。然後走過這幾個月,我覺得國企系的學生在資源短缺的創業初期真的很有價值,別人說我們什麼都學什麼都不精,但事實是我們只要再稍加鑽研就可以多少cover,我們就是個適合創業的系阿XD!
    最後的最後,不免俗地, 感謝K在忙碌中還能一直抽出時間跟我們討論、當我們的精神領袖、提供創意、做完美的Present; 感謝明峰的超專業知識、不落俗套的觀點和場地出借XD; 感謝佳穎永遠可以冷靜地拉住衝動的我&有條理地安排事情並教我一些原則; 感謝尚儀農地端的廣泛知識、對農市場的敏感度和天兵的笑點XD; 感謝Rob家&Rob; 感謝甲甲接受我工作上的一切騷擾和貨運; 感謝所有幫我填問卷、轉問卷的朋友們; 感謝所有幫我牽線&接受我訪問的人們, 真的謝謝你們,才有我,才有我們。
    期許未來的我能比現在更可忍受風險、更信任自己。
    誰說賺夠了才有能力做好事?退休了才有餘力做公益? 別讓年紀和資源成為你的限制,只要先從自己能做的事開始。
    Everyone is a Change Maker,讓改變從你開始!
    按此進活動網頁
    閱讀文章
  • 我的帶實習生經驗

    我的帶實習生經驗

    因某個案子,需要招募實習生。於是在今年三月時,靠著校園TIP計劃,找到了幾位台大管院的實習生。
    關於帶實習生,我是沒經驗的,但多年前在若水工作的時候,有看過前輩Quincy帶實習生,知道實習導師的角色扮演好壞,後續影響之深巨。我看到多年前因為對社企好奇而加入若水的幾位實習生,因著當時Quincy的悉心栽培,於公於私的交流,讓他們幾位不但在實習計劃有卓越表現,並在實習結束後,仍時常齊聚一堂,互通有無,甚至好幾位也持續投入社會企業,為這個新興領域打拼至今。
    我首次找了實習生,內心充滿不安。我期許自己能夠學習到Quincy前輩培育實習生的態度。也期待我的實習生們能在這次的實習滿載而歸。
    我自己訂下幾個自我期許,對自己的要求:
    以身作則,每周周會全程參與,非不得已不遲到,不請假 每次會前check-in彼此近況,讓團隊不止是工作上的關係 將看到的實用資訊與實習生分享,並討論內容與議題延伸 扎實推動計劃,每週都要有進度,都要能帶新的東西進會議 連結人脈,視情況邀請實習生一同參與對外會議,或是一同媒體採訪 工作外的互動,我們到石碇爬山喝咖啡,約看電影,假日吃早午餐,慶生聚餐等 支付費用,象徵工作的薪酬意義
    我很幸運,這個專案計劃,讓我遇到了一群積極,熱情,具使命感一群聰明學生。
    他們在這麼青的年紀,已經累積起的社會觀察,討論態度,紀律性,配合度都讓我驚豔。
    常常,我從他們口中聽到一些新的觀念,學校老師教的新方法,甚至是校園內的一些青年新趨勢,讓我自己聽得大呼過癮!
    固定的周會,已經不只是工作上的進度報告,更是生活經驗的交流!
    並且除了周會以外,他們也會私下約討論,約會議,吃宵夜等。
    工作上,我們都有許多可以學習進步的空間,但我想,人跟人之間,最真實的情感,這部分是不需訓練,不需教育的。
    這趟專案實習過程充滿起伏,我和他們一起前進,跋山涉水,前仆後繼。
    數次我們要重新省視初衷,數次我們要分頭蠻幹,數次我們要討論至夜深。
    實習計劃讓我學到帶團隊的故中奧妙,也讓我重溫學生時期的純粹,更讓我交到一群可愛的小朋友。這趟實習經驗,我獲益良多啊。
    以下是實習生思媛寫給我的信,讓我感動萬分:
    我們昨天看完賈伯斯了,討論到10點才結束,是個很棒的夜晚! 主要的討論聚焦在賈伯斯的相信、打破體制--如果我們都follow既有的生活、活在一群可能不比我們聰明的人的體制下,沒有嘗試著去改變,去開發出根本還不存在的商品,就不會有APPLE;在還沒有開發出新的東西前,消費者怎麼知道他們要什麼?這方面大家都有些共鳴與感觸;但另方面是對這部電影中賈伯斯部分行為的反省:包括創業家的夢想與生活的如何平衡與選擇;賈伯斯開發出最人性化的商品,卻用最挑剔苛求的對待別人,無法維持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的關係,到底值不值得? 最後也回顧了大家的初衷,之後需要投入更多時也希望可以大家一起前進。
    閱讀文章
  • 以立國際服務的志工領隊

    以立國際服務的志工領隊

    自2011年初,我們啟動志工領隊系統,一年半來,共計訓練了20位對國際服務有熱忱的志工領隊。後來發現,志工領隊的訓練過程,巧合的就是一個活力十足的社會企業人才成長過程呢!
    首先,要加入這個志工領隊群,條件非常不簡單。第一是得實際投入過國際志工服務。第二是看其人格特質,要有社會使命感,也要有很強的行動力與執行力。第三是看其是否能承諾足夠的時間付出在此計畫中。
    一個團員加入國際志工,最初可能是單純抱持著好奇心,也可能是對原本生活的不滿意而來。在出過隊後,某部分的人發現國際服務對自己的意義非凡,不滿足也不甘心單一經驗,很想再次投入其中.但,又期待自己能夠更積極,更深入了解一個國際志工計畫的前置與後續。這種想要擔任更重要角色的人,會選擇加入志工領隊群。
    相較於原本團員的角色,志工領隊會更辛苦、費時,但這種人的熱情,像是沸騰的開水,源源不絕的持續引爆。他們義不容辭,挽起袖子!不但做,而且做得很好!
    訓練之初,做什麼事情都好快好有幹勁.但過了一陣子,他們會發現這件事沒有想像中的容易,要懂的東西好多,要處理的事情好雜,要承擔的責任好大。
    志工領隊,得懂急救與藥理、帶隊原則、學習農業知識、同時還要激勵隊員、帶分享、解答隊員疑惑且適時引導.再來要與村民溝通、確認行程、臨場應變、處理緊急狀況,最後還要處理財務事項與採買打包等。
    這些每一樣都不簡單,於是原本堅定的步伐,沈了一點,挺起的胸膛,縮了一些…
    對自身有點懷疑,是好的。這樣會更深刻的體悟到,國際服務計畫與一般旅行最重要的差別,不在於勞累度,不在於生活環境優劣,而在於國際服務計劃所影響的不是只有自己,影響的更是活生生的人。我們的言行會影響到當地社區、婦女、孩童,也會影響到新的志工。
    發現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具有影響力的,伴隨著這份責任感而來的,是壓力…
    志工領隊會與我們討論,詢問怎麼要鍛鍊自己的意志力與自信度,要怎麼維持熱情,要怎麼轉化使命感到實務操作中,怎麼樣把以立精神傳播到隊員身上、要怎麼更謹慎、反思我們的計畫內容等等。會問這些問題,代表他們有在思考,有在尋求進步,有發現自己的不足,有想要突破!
    這時,會感覺到這些志工領隊成長了,他們發現國際服務隊的真意不在於把行程跑完,工作做完。而在於將過去他們曾經經歷過的那份轉變與感動,持續的散播出去。他們開始注重自我意志力的強韌度,開始淬煉對國際服務所作所為的意義。
    又過一陣子,志工領隊,除了尋求以立的資源外,互相之間會開始討論的心得與看法。問題有哪些?怎麼解決?該如何處理會更完善?這群原本就來自不同背景與成長歷程的熱血份子聚在一起時,將彼此的能量互相激盪出來,爆發力是很驚人的。
    互相之間是可以扶持、學習、成長的,這時志工領隊們便成了一群生命力旺盛的有機群體。甚至他們所提出的建議,又創意又實際,讓以立的計畫朝向更好的方向進步。對整件事情越了解越深,志工領隊,從見樹,慢慢見林了!
    我認為,國際志工領隊的成長歷程大致上是這樣:
    1. 一開始單純想利他,想對社會議題盡責任;
    2. 接著付出行動去體驗、過程中感受到震撼且對組織的認同;
    3. 再來就會進而更深入的投身於其中、同時可能會自我懷疑,遇到的親友質疑;
    4. 面對困難時的不斷反省、四處尋求資源與連結;
    5. 到最後個人突破成長成熟、最後相信自己所作所為的意義與影響力。
    這個過程,所淬煉出來的精神力與意志力是如此的強悍,未來他們從志工領隊一職卸任,回到各自的領域,相信還是能將這份精神帶回原本的生活中與職場上,影響他們身邊的親朋好友。
    國際志工領隊訓練,或許也是是兼具實務性與理論性的社會企業人才培育過程之一吧!
    志工領隊們,你們在第幾階段?
    閱讀文章
  • 兩個人,可以開始改變世界

    兩個人,可以開始改變世界

    也許我就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吧,心中總對這個社會所隱隱綁住我們生活的潛規則有某種不服氣。
    「我們已經大三了,應該要成熟點,別再玩了」剛升大三時,大學好友和我這樣說。
    我心中很納悶,一個人該不該成熟點,和大三這個學制有什麼關係。若該用成熟的態度做一件事,那麼不管大幾、不管幾歲都該成熟以對。若可用輕鬆、自在的態度做另一件事,那麼不管幾歲、什麼身分,都可以放開心來吧。
    而也許就是這樣的心態,大學時代,我並沒有與同學一樣去安排所謂的好學生的生活。反而修了很多自己喜好的課程,也嘗試了些有趣的課外活動。
    這種沒有被綁死的大學養成過程,讓我從不設限畢業後的出路。相對同學,路,反倒寬廣許多。
    我記得我曾經想到斯德哥爾摩賣小籠包,於是大四畢業的暑假就觀察了家附近的小籠包攤子,試圖想曾為小籠包學徒。
    也曾經利用噴漆在家中的天台作畫,畫出一些自己頗滿意、家人很無言的畫作,曾幻想自己會在中東某個都市的角落,以此為生。
    也許就是這樣的不服氣、不設限,到後來當我發現社會企業這個領域與國際志工這個志向時,從沒想過任何的不可能,毅然決然,捲起袖子,跳下拼命!
    這一切的開始,是由一個念頭開始的。雖然我認為,國際志工是一個很好很棒的想法,但我自己一個人所能接觸到的是我身邊的家人與同學,所有的影響力只在我身邊發酵罷了,我的念頭擴散的很緩慢,這樣的情形大概有半年多。
    直到我遇見我的創業夥伴,來自香港的Helene,她的加入才讓我真的理解到所謂的社會企業發展該是怎麼樣的節奏與策略。有一定層度的理想與浪漫,遇到一定層度的理性與管理。我們的事業才逐漸邁開穩健的步伐。
    一個念頭要成長,一點也不難,因為要說服的人,只有自己。於是一個念頭,有時後到後來變成孤芳自賞,甚至變成自high罷了。
    一個念頭,要變成兩個人的願景,這就比較難了,人的思想與際遇是如此的複雜,要兩個性格與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有默契的思想對話,真的不容易。但一旦成功,這股力量卻足以強大且長遠的燃燒下去。
    第一個有念頭,是容易的。但第一個贊成並投入這個念頭的人,更為重要,她的行為讓世界上的其他人知道,這是一個值得一起思想的念頭!
    尤努斯說,一個人,可以改變世界。
    我認為,兩個人,可以開始改變世界。
    閱讀文章
  • 真的是這麼簡單嗎

    真的是這麼簡單嗎

    許多人認為長期生活在台灣這塊島上,視野太狹窄,有走出去拓展世界觀的必要性,因此有許多觀光旅行、交換學生、打工旅遊等機會產生。這種「出走」,本質上當然算是重要且正面的,但同時間也有很多人發現,利用這種方式出走,再怎麼樣去體驗、去見識,最後其實都還是看到非常類似的世界,那種「拓展」的力道是隨著一次次而快速遞減的。
    觀光旅行會去的地方,表面上這些都還是由捷運、摩天大樓、特色美食、精品商店與優勝美景所組合的世界,深入看來這些地方其背後運作的邏輯還是由消費為目的帶動起的經濟行為。在這樣的發展前提下,自然得不計一切手段讓觀光客得到他想要的那個滿意度與便利性,觀光客一多,帶起了後端的餐飲、旅店、交通等的發展。形成觀光客有全面享受,當地也創造就業機會的雙贏局面。
    但這樣真的是雙贏嗎?若說是在已開發國家之間的觀光業發展,可能還可算是雙贏。但若是「已開發-開發中」的關係,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似乎開發中國家的當地人除了「獲得了就業機會」外,其他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強硬的、被動的跟著改變,所帶來的影響是這麼正面嗎?
    我們會看到,因為觀光客的來臨,當地商家的客源多了,於是將產品的售價調高,想賺多點錢。例如對觀光客來說,一瓶水由0.5美金變成了1美金,他們根本沒感覺,但原本生活在當地的居民,就得被迫付出相同得買水成本。和觀光客不同的是,他們每天的收入只有3美金。
    也會看到,因為外國遊客多了,孩子們發現原來伸手向外國人要,比他們自己的父母努力拉車一周所獲得的收入還多,那為何要努力工作?那為何要好好讀書?至於自己是否隨著年紀增長,「可愛」消失後怎麼辦? 實在沒辦法去思考那種長期問題,畢竟連短期的一餐都無法溫飽,那很可能就得用這種最直接、快速的方式了。
    也會看到,有許多人發現了會講英語、華語對生活帶來的好處,開始努力學習,挑燈夜戰,希望擁有這份技能,能讓生活提昇。但也因為這種生活層次的跳級幅度太大,吸引力太強,有時後就會開始無所不用其極,用騙的,用唬的,反正這些觀光客只來一小段時間,就算吃了虧,過不久回國後也沒人再去追究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養出的道德觀,會令人感到緊張的。
    所有的事情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看法與做法。但至少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用另一個邏輯、另一個立場去挑戰原本已簡化的那個部分。下次當導遊說:「因為我們這群觀光客的到來,當地才有觀光業發展,所以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他們應該要感謝我們的到來」時,可以先在自己心中問一下「真的是這麼簡單嗎?」
     
    閱讀文章
  • 地球變了,我們也必須改變了

    地球變了,我們也必須改變了

    我相信台灣的七年級生一定對草莓族三個字不陌生,這是前輩們想形容新一代的學生與職場新鮮人,都像草莓一般的外表光鮮亮麗但經不起考驗,隨便一個壓力都讓我們殘破不堪,因而誕生了這個形容詞。不知何時,不知為何,這和七年級生竟然已經牢牢的綁在一起了。
    我個人是不同意很草率的用過度簡化的字眼形容一個無法定義清楚的一群人。 但就我自己是七年級前半段出生的鄉下小孩來說,我大概還是可以想像為何前輩們要這樣形容我們這一代。
    其實,我有種深刻的感覺,小時後,透過大人的口講出的世界,和我自己成年後認識的世界,有著極大的不同,這個不同甚至大到我會懷疑我和我父母輩所認識的是不是同一個地球。
    比方說,我父親常會說在他小時候,社會是多麼的貧困,物資是多麼的缺乏,有時午餐沒有足夠的食物,這時就要到水溝裡找螺來吃,或是去田裡挖地瓜吃,食物取得相當不易,食物是必須非常珍惜的。對比之下,我的小時候,卻從沒有必要去水溝裡找螺,去田裡挖地瓜,午餐時間到,桌上有準備好的飯菜是自然不過的事。在這樣不同的成長背景下,老實說,我蠻難去體會食物的珍貴性。
    另一個比方,我國小的時候,聽過一個應該是很重要的全國選舉,有一些候選人在競爭這個位置,其中一個候選人氣勢非常強,那個候選人的口號我還記得是「四百年來第一戰」,選舉過程似乎很精彩,並且那個喊這個口號的人,後來當選了,他叫做宋楚瑜,他選上的是台灣省省長。但等我18歲時,比較有獨立思考能夠自己去關注政治時,那幾年政壇上呼風喚雨的人換成另外兩位,一位是阿扁,另一位是馬總統。宋楚瑜在我個人的政治認知中是非常淡化的。
    直到2012年,我近30歲時,宋先生又出來選總統了(這應該是他第三次選總統)。我才又重新認識這位當年做了很多事情的宋省長。若不是他2012年出來選總統,我想我很難有機會去認真的認識這位政治家以及他所做過的事。自然也無法引水思源,感恩到原來身邊有很多事情,都和這位宋先生有關。
    在建構個人世界觀的過程中,通常都是在當下那個時間點去抓出世界中的某些已經形成事件的「果」,而不是啟動這個事件的「因」,也很難去明瞭之間的「過程」。若許許多多的「因」與「過程」是發生在出生之前,那表示「果」已經理所當然的存在我這輩子當中,於是我們一點也不知道,也無法知道在那之前發生過什麼事,只能靜靜的讓自己和這些已經發生的結論共處。
    因此許多前輩們的眼中,現在這個世界長成這樣,後人能享受到這麼好的環境、這麼好的制度,是因為有這麼多的”投入’與”苦處”都由他們先受了、先嚐了。因為「以前」的努力,才有「現在」的成果。後輩不用像開國元老那樣流血流汗,只需穩定發展即可,怎麼抗壓這麼差,守得這麼差? 不只不知足,感恩前人,還恣意浪費得來不易的一切?
    反過來想,這個地球,持續不斷的會有新一代的人出生,他們遲早要去掌握,面對這個新世界。我們要很清楚現在年輕人所必須面對的世界,包含全球政經局勢、人際交流方式、地球環境變化、吸收資訊來源等,都和50歲以上的人當年所面對的完全不同。既然我們所身處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那所發生的問題也不同,解決方法理所當然的也會不同。
    前人披荊斬棘過後,不代表後人就只要坐享其成而已。每一時代的人有各自對世界的解讀,也有各自的問題需要面對。隨著時間推進,越新出生的人,所得到的,一方面的確是前人餽贈給我們之美好,但同時間,也不得不全盤接受前人所留的所有後遺症。很殘酷的是,數代累積下來,到現在已經幾乎要進入總清算了。
    過去可以先發展經濟,再考慮環境與社會。 現在必須得在一切開始前就綜合考量。
    過去可以仰賴某些慈善家、社會運動家與宗教信仰家對社會的付出, 現在是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要認真的、自覺的、立即的行動。
    過去沒發生過的,現在正在發生。
    所有的改變都是從某一個人或某一小群人開始,才擴大成為全體運動。 唯有這樣,我們才有機會為下一代創造出新的好環境。讓下一代為我們的存在感到喝采!
    地球變了,我們也必須改變了。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