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ne的社企快遞

Wayne的社企快遞

Wayne Lin,喜歡籃球,閱讀,網路,以及創業。於大學時期成為若水社會企業創投的第一位實習生,並曾於ELIV以立公司服務,與社會企業有了美好的相遇。2011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科技創業研究所畢業,求學時也持續關注英國的社會企業。目前為ZecZec.com的Co-founder,希望透過群眾募資扶植台灣的創意,創造更多的台灣之光。他也定期撰寫部落格Wayne的英倫創業筆記本

專欄文章

4篇)
  • 社會創業家,你必須要先瞭解問題

    社會創業家,你必須要先瞭解問題

    這幾年,台灣的創業風潮透過網路的媒體效應,大量的散佈到校園以及生活當中。在身邊創業的朋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的人, 好奇「創業」是怎麼一回事。而社會企業的概念,這幾年更是慢慢深耕,許多的商管學院學生,乃至其他專業的同學們,都前仆後繼的希望進入這個產業,創立自己的公司大展身手。
    回到定義問題:創業家到底該如何定義自己?到底什麼是創業家?
    創業家,顧名思義,就是勇於承擔風險,創立自己的「事業」的人。身為創業家,你必須要扛下在企業經營中可能的危機以及損失,但如果一切順利,得到的報酬就是你的禮物。而社會創業家,則是要解決某一項特定的社會問題。問題的本身包含不同的面相,並不是單一的「環保」或是「貧窮」就可以概括論定。
    到底,社會創業家如何成功?在身邊成功的創業家朋友們很多,也包含了許多社會創業家們。據我偷偷地觀察,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
    他們也許個性不同:有的人害羞卻思考縝密,有的人則是講話大方豪爽。
    也許做事方法不同:有的人擅長衝衝衝,而有的人則是謹慎策劃再行動。
    而我身邊的成功創業者,卻有一個共同特質:他們瞭解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將要提供的解答到底是什麼。
    身為一個企業經營者,你必須要了解自己賣的商品到底為何與眾不同,提供了什麼獨特的價值,並且在市場上面到底有怎樣獨特的定位跟意義。身為一個社會創業家,所要解決的問題更理應嚴肅對待。
    社會,代表了人,文化,環境以及歷史。你腦海中認為的問題,也許在當地卻是特色以及寶藏。你拼命地想要去「創造價值」,說不定還有可能造成反效果,傷害了你原先所要提供價值的這群人。
    因此我們可以常常聽到,社會企業的創辦人,通常在開始他們的創業之旅之前,他們對所要服務的主題,早已有了相當深入的研究,無論是來自外部連結包含學校,非營利組織,或者是社群的組織,甚至來自家人和親身的體驗跟領悟。這不是一個所謂「經驗」戰勝一切的世界,但更多地瞭解以及全盤性的分析,絕對會幫助企業有更好的開始。
    最後,一個社會企業的創業家,所需要的條件,比起其他產業的創業家,要來得更多。
    社會創業家要有關懷心,要有熱情跟行動力。許多躍躍欲試,想要跳入這個產業奮戰的朋友身上,充滿了這些特質。但同時,社會企業家更要有觀察力,要感同身受的體恤心,承擔風險的能力,以及最後,ㄧ顆細緻且願意去「愛」你即將去做的事物的心。相信有了這些特質,你一定會成為一個獨特且充滿想法的「社會企業家」。
    閱讀文章
  • 社會企業與奧運

    社會企業與奧運

    相信大部份的人看完標題後,一定馬上會想:這兩件事情,社會企業跟奧運,關聯性到底在哪裡?
    以往像奧運這種大型的國際活動(Mega Event),大型企業扮演的角色,多半為贊助廠商,或者是購買各式各樣的廣告,透過不同的行銷方式,以不同的角色切入活動。而今年的奧運,英國更是透過本身的特色:社會企業的興盛,將奧運所能扮演以及達到的社會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舉個例子,英國石油(British Petroleum,以下簡稱BP)長年以來在無論是公益,或者是社會服務,特別是社區改造與協助貧窮區域的轉型上,一直都付出許多的心力,而這次英國奧運,BT更用社會企業的方式,投資社區的服務跟重建。相較於傳統的捐助,他們認為社會企業的方式更能夠有效率地解決問題,更是能夠創造工作與就業的機會,在就業環境已經苛刻的英國中,為年輕的一代創造出新的生路和機會。
    這次BP成功地設立了「Arc: Building the better business」計畫,更特別針對奧運,希望能夠除了舉辦體育盛事外,更能夠針對城市中,需要的弱勢族群,作不同程度的協助跟幫忙。加入這個計畫的企業不勝枚舉,包括Acer、GE、Coke-Cola、P&G和Visa,各領域的領導品牌,都願意加入支持,讓奧運除了在運動場上的發光外,場下的經營更是引人矚目,而奧運結束後,這帶來的改變更是結構性的。
    到目前為止,整個計畫已經成功協助建立了30個社會企業,而目標更是在2015年之前,創造200個社會企業外,更創造1500個工作機會。關於這些創立的新創公司,服務的面向極廣,而教育和弱勢團體的協助,是最重要的標的。
    雖然Arc計畫標榜從奧運激發而產生,但整體而言,英國的確是希望能夠透過社會企業,新創公司,來促進就業環境的成長,以及經濟的轉型。無論是鼓勵科技創業(科技城計畫)或者是針對社會企業的策略,都可以看出英國希望能夠透過奧運這個宣示,也趁機尋求下一個十年,二十年的成長之道。
    相較與英國而言,台灣目前也面臨了市場不足,產業成長停滯的情況。大型企業也碰到了瓶頸,需要尋求新的商業模式,以及新的突破。也許這次奧運的案例,可以帶給大企業的朋友們一些想法:用不同的方式,去鼓勵台灣的新創事業,也許,也是推動新的商機的另一契機。
     
    閱讀文章
  • 從英國看台灣社會企業發展的現況

    從英國看台灣社會企業發展的現況

    近年來台灣社會企業的資訊越來越多,從相關的資源以及比賽增加的程度,可以看出端倪。而相對的,身為社會企業發展進步的國家之一,英國的發展絕對可以作為台灣的範例,作為台灣社會企業創業家發展的指標。
    社會企業在英國的發展情況越來越普遍。根據最新的報導,目前英國約五分之一的企業,在營運的內容中定下創造社會價值的目標。在英國,目前更有23 萬名的創業家,希望設立社會企業。在目前英國的新創公司之中,三間公司內就有一間是社會企業。
    除了新創公司之外,大公司同樣也越來越重視社會價值的創造。除了加強自己服務以及社會價值的連結外,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的部份也成為大公司在與顧客溝通中重視的部分。由於消費者行為的改變,使得大公司對於例如環境,人文以及教育等等社會議題必須更加的重視。
    在英國,已有許多成熟的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得到證明,這些創新的商業模式更為國家帶來不同的經濟價值。例如:公平交易,小額貸款(窮人銀行)或者是像TeachFirst這樣的教育改革,都確實的證明除了獲利外,他們能讓世界更好。在台灣目前也有許多的先驅者,正在努力證明全新的商業模式。他們都需要大家的鼓勵以及支持。
    最後,許多的英國大公司也非常樂意跟社會企業合作,創造更多的機會。例如O2曾經跟OnPurpose合作。我想台灣的大企業如果可以伸出友誼的手,協助社會企業在商業行為上面的推動,並適時給予建議,也許對企業形象的加成外,也許為自己也重新開拓了一片全新的藍海市場。
    相信今年的台灣會有全新的氣象。更多的人願意投入,也有更多的創新點子發生,我會認真的看著社企流每天的分享,並滿心地期待著。
    (本文參考資料:How can big businesses collaborate with social enterprises?英國衛報2012/3/14報導)
      
    閱讀文章
  • 社會企業:培養下一代的希望

    社會企業:培養下一代的希望

    近年來,社會企業的概念在台灣慢慢的成型,也越來越多人瞭解它到底是什麼。
    社會企業的概念很誘人,也很震撼。在創造屬於自己的事業的同時,也能夠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許多新穎的點子紛紛出爐,許多充滿抱負的創業家們,紛紛想出新穎的解決方案,例如讓老人得到合適的照顧,身心障礙的朋友得到合適的就業機會讓國外的貧童們得到資源以及合適的教育等等。
    創業這件事情說來有趣:事實上創業的點子一直都是層出不窮(不論點子好壞),但在創業的同時,“創業家”一直都是創業的真正重心。點子,大多數人都能出,而誰能夠捲起袖子,實際一點一滴的開始執行,這才是創業的實質內涵和困難之處。
    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創業,社會企業的創業家除了執行的能力外,“心態”更是一個重要的條件:除了獲利外,你知道你解決了什麼社會問題嗎?過程當中是不是創造了更多的問題?
    社會企業家難尋,而如何培養出這些社會企業創業家,更是重要的課題。我覺得應該從教育的角度,讓年輕人瞭解身為世界公民的重要責任,並受到啟發,並瞭解他們可以透過執行這些與眾不同的點子來改變世界。
    一月二十五號的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就介紹了如何培養下一代的社會企業創業家
    RIO(Real Ideas Organisation) 這間位於英國南方的公司,透過SEQ(Social Enterprise Qualification)這個Program,將真實問題的生活結合真實世界所需要的商業技巧,組合成一個細緻的課程,讓年輕人能夠參與,在培養青年關懷社會問題的心態外,同時也培養了創業家的最重要技能:解決問題。
    2010年的時候SEO首次成型,500位來自英國,中國以及非洲的青年參與了測試。年輕人們除了聚在一起腦力激盪,一起想著解決方案外,從不同國家的參與者中所得到來自不同國家的資訊跟看法。
    這樣擴增視野的學習,更是一個難得的經驗。在課程的過程中,來自Plymouth的英國青年們設計出了可以回收的玩具包裝,並成功的找到願意使用的廠商。在Uganda,年輕女孩們設立了一個設計傳統服飾的公司,並在保留文化外,公司的收入更負擔了他們繼續求學的學費。在2012年的二月,RIO甚至計畫將這個program帶到了英國的議會舉行,讓政治人物能夠看到這些產品從一個個充滿社會企業創意的青年們中誕生,並更重視這個議題。
    而台灣能夠做些什麼呢?我想教育絕對是個重要的起點,而台灣的確也有人在耕耘努力。例如DFC for Taiwan這兩年的比賽,就讓更多的小朋友們實際作出了改變社會的事情。而我相信,社企流也是在做同樣的努力。
    讓更多的年輕人不只是關心自己,而是關心身邊的人,關心身邊的議題,關心可能的需求。這些無限的可能,都是創造價值的機會,也是創業的起點。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