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逆有解!可有為,樂護水

水逆有解!可有為,樂護水

太古可口可樂產品 90% 的成分為水,製造與營運皆離不開水資源的使用。將水視為核心命脈,太古可口可樂致力於不同面向保育水資源,努力將生產使用的水百分百等量回饋予社會。
太古可口可樂、Impact Hub Taipei 與社企流共同策劃專欄「可有為,樂護水」,一探台灣水資源的挑戰與機會。

專欄文章

6篇)
  • 5 分鐘認識「地球之腎」——濕地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影響?為何重要?

    5 分鐘認識「地球之腎」——濕地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影響?為何重要?

    文:Impact Hub TaipeiX社企流
    濕地為海洋及陸地的交接處,與海洋、森林並稱全球 3 大生態系統。各個國家對濕地的定義皆有所不同,國際拉姆薩濕地公約對濕地定義為:「無論是天然或是人為,永久或是暫時,靜止或是流動,淡水、鹹水或是兩者混合,其水深在低潮位時不超過 6 公尺者就是濕地。」究竟濕地有什麼樣的功能,對人類的重要性為何呢?
    國際濕地公約常委會將 2 月 2 日定為「世界濕地日」,濕地對於應對氣候危機具有重要功能,不過台灣早期對濕地的認知不足,以致濕地被大量填土建設住宅區、魚塭等等,甚至被拿來堆置垃圾而導致不可恢復的大量破壞,造成水患、地層下陷、海岸線退縮、濕地大面積縮水,而濕地生物也因為失去棲息地瀕臨滅絕。

    不容小覷的「地球之腎」!濕地 4 大功能

    濕地之所以又被稱為「地球之腎」,除了因為濕地能淨化水質、提供生物多樣的棲地空間,還能減緩暴雨來襲帶來的衝擊,對大自然和人類的影響不容小覷,其廣大之功能比你我想像的更多:

    一、淨化水質

    濕地能保護土壤不受鹽化、讓植物順利生長之外,也因為水經過濕地時流動較慢,留住水中的養分,透過植物分解水中部分重金屬、污染物、病原菌等等,讓污染物沈澱於濕地底部,保持水質乾淨,也能改善附近水體的水質。
    濕地運用水文、水生植物的生長型態、水流來過濾懸浮固體物或儲存營養鹽,利用水中的微生物及藻類有效去除有機物來達到水質淨化之效果,學者稱之為「自然淨水系統」,這種淨化的力量也是其稱為「地球之腎」的關鍵原因。

    二、生態維護

    水資源涵養為濕地之重大價值之一,也因此濕地環境孕育出許多動植物,包括魚類、蟹類、貝類、鳥類、昆蟲及兩棲類、植物類,許多瀕臨絕種的動物也需要依靠濕地裡的食物才得以生存。

    三、防洪效用

    濕地就像天然的大型海綿一樣,當洪水來襲,能吸收和儲存洪水,讓水停留在濕地內,形成一個「滯洪池」,避免大量洪水直接流入海洋,有效留住水資源。即使當洪水大到無法吸收,濕地裡的樹木、草叢等等也能起緩衝作用,減緩暴雨來襲時的衝擊,其中,健康的紅樹林能削弱海嘯的衝擊力達 90%。濕地亦能調節水位和減緩水排出的速度,避免海水進入地下層造成土壤鹽化;同時能讓水源補充地下水,當雨量較少時,濕地會將水源釋放出來,減緩及預防地層下陷的狀況發生。

    四、碳匯功能

    碳匯(carbon sink)是指從空氣中去除二氧化碳的過程和機制,好比一個大型倉庫,能將二氧化碳儲存起來、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如森林、海洋都是常見扮演碳匯功能的角色。而濕地也具有很強大的碳匯能力,雖然濕地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 6 %,不過濕地儲存了地球 20% 的碳,尤其是泥炭地蘊含的含碳溫室氣體遠超過整個大氣的含量。此外,濕地中的苔蘚、水苔等植物能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化合物,等到植物死亡後,成為濕地中的泥碳,將原本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儲存在土讓當中。

    守護濕地!太古可口可樂長期贊助濕地保育計畫

    水是可口可樂公司營運的重要元素,除了產品本身主要成分是水,農業原料、製程也需要用水,因此可口可樂公司致力於各項水資源保護,在 2007 年便推出「100% 水回饋計畫」,承諾將用於產品的水,等量回饋給社會。對外,可口可樂公司幫助社區提供安全用水和改善衛生條件(如儲水設施、淨化系統、化糞池系統)、保護流域的水量和水質、提供生產用水(如雨水貯集或灌溉用水)等。水回饋計畫原訂要在 2020 年實現,但在全球可口可樂系統的努力下,已提前於 2015 年達成了。
    在台灣,深知地球之腎的重要性,太古可口可樂長期贊助濕地保育計畫,支持關渡自然公園提供良好棲息環境給原生生物與棲息性水鳥,共同保護濕地生態,有好的水源進入濕地,才能提供永續的生物棲地與生態環境;此外,關渡自然公園也透過專業研究、多元文化引領民眾支持和參與濕地永續發展行動。
    除了北部的關渡自然公園,太古可口可樂的濕地保育計畫也延伸到南台灣地區。太古可口可樂在 2020 年開啟高雄援中港濕地 3 年保育計畫,運用相鄰的楠梓污水處理廠之二級放流水,建置管線引水,營造一座淡水生態教學池與生態溝渠,打造原生水生植物與昆蟲棲地,維護生物多樣性同時,更為一個環境生態教育的絕佳場域。以往園區養護水源皆仰賴自來水,而保育計畫的執行,透過生態教學池與環狀澆灌水線系統的串接整合,實質地擴大高雄援中港濕地之水資源再利用及生態棲地的影響力,並在園區養護與淡化排放入海之用水上達成降低自來水用量的效益。
    為了提升大眾的節水意識進而共同惜水、護水,太古可口可樂更創新打造《這才是水逆》水資源線上特展,以「讓水逆行」重新詮釋大眾熟悉的「水逆」一詞,帶領大眾了解台灣面臨的水危機,以及太古可口可樂在廠內和廠外的護水行動。未來,太古可口可樂將持續以開源節流、永續保護水資源為目標前進。

    保護濕地和水資源,你看見自己的力量了嗎?

    鞏固寶島台灣的水文、地文、人文,需要政府、企業、個人的各方串連與行動。我們享受了自然資源,運用水資源提升生活品質,同時也應以個人的行動來保護濕地,盡到地球公民的責任。例如在欣賞濕地美景時,不餵食任何的野生動物,以防危害動植物的棲息環境與健康 ; 維持周遭環境的寧靜並維持與動物的距離,避免濕地鳥類受到干擾,進而影響棲息與活動 ; 亦能透過志工服務或不同方式支持濕地的保育復育,讓濕地的價值重現。
    水資源及濕地的保護與養育是永續發展的重要步驟,必須透過你我共同守護,我們的後代才能同樣看見地球的美麗,讓生命與物種延續。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太古可口可樂支持,Impact Hub Taipei 與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太古可口可樂《這才是水逆》水資源線上特展。)
    閱讀文章
  • 讓雨水留下來!從家戶到城鎮都可實踐的儲水妙計

    讓雨水留下來!從家戶到城鎮都可實踐的儲水妙計

    文:Impact Hub TaipeiX社企流
    現今我們生活的環境,取水並非難事,不過因極端氣候與地形等難以掌控之因素,我們仍然時常面臨水不夠用的問題。除了政府興建與修建的大型水庫與調整池之外,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若每家每戶都能各自建造 「小小水庫」,可共同留下的水資源將相當可觀。

    家戶儲水妙計:打造雨撲滿

    在台灣,可於學校、住宅常見的小小水庫,非雨撲滿莫屬。雨撲滿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小型的雨水貯集系統,經過設計的溝渠或集雨管進行簡易的過濾處理後,存入水桶、水塔或是水槽,讓雨水不會直接流失,等到需要用水時再取出使用。雨撲滿不僅減低雨水逕流量,也增加了雨水暫存量,讓雨水可以進行多次利用。

    城市貯水秘訣:建造海綿城市

    從一個家戶延伸至整座城市——城市要如何保水?關鍵就是強化海綿能力!想像讓城市變成一塊強力海綿,就可以涵養雨水久一些、貯留多一點。當我們妥善運用滯洪與保水貯留設施,致力將城市內不透水舖面改為透水透氣鋪面,不僅能造就海綿城市雨天吸水保水、夏天散熱,有調節溫度又捕碳的能力之外,更能發揮防洪、滯洪、排洪的韌性,解決城市阻絕水與生態的問題,以成為低碳永續的都市。

    山區偏鄉難獲穩定供水,需廣用雨水貯集系統

    提高綠色覆蓋率與廣增透水鋪面,可讓城市增加雨天吸水量,那鄉鎮地區或山區該如何蓄存雨水並解決用水問題呢?在台灣,目前約有超過 150 萬名偏遠山區居民,由於地質、地勢、交通等原因,自來水管路系統無法順利建置,長期以來只有簡易自來水可以使用,而每遇颱風或雨季,水質就會混濁,難以獲得穩定供應的自來水。近年來無法預測的極端氣候越趨頻繁,缺水的不便已成日常,使用乾淨且穩定的水源更成了奢望。
    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台灣綠色生態設施協會理事長、國際雨水利用協會前理事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前教授廖朝軒觀察,偏鄉地區枯水期無水可用,豐水期河水混濁亦無法取用,而當管線毀損,居民須深入水源處才能緊急搶修,風災過後的河床陡且土地濕滑,冒險取水關乎居民安全,且水質與水量也不穩定。
    許多偏鄉居民多為謀生或行動能力較差的老幼,日日看天生活,擔憂因氣候影響而斷水,「廣用雨水貯集系統,能讓各地區缺水危機化為轉機。」廖朝軒表示,自己從小到高中大學時期,家裡跟鄰里都有習慣貯留雨水再利用,早期人們可能將雨水的利用和落後貧窮做連結,但隨著全球能源短缺與氣候變遷的影響,全球對雨水資源的利用已有了不同的思考、定位與方法經驗,生活在缺水寶島的我們,更應該加快對雨水利用與管理技術的腳步。

    回應偏鄉缺水問題,台灣可口可樂攜專家建雨水貯集系統

    台灣太古可口可樂視水資源保育為企業的重要使命,除了不斷想方設法於廠內製程找節水點、逐年降低水耗用率,更觀察到台灣偏鄉地區的用水問題。在請益時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教授的廖朝軒後,雙方攜手贊助偏遠山區設立雨水貯集系統,透過走訪各地區實地勘察地勢,並與地方村長及居民進行意見調查,了解需求與痛點後,因地制宜建置不同的雨水貯集系統。
    該系統可在雨季時集水、過濾後貯集,供水不穩時即可用於洗衣、沖廁與澆灌用途,若遭遇緊急狀況,還可作為部落居民備用的乾淨水源。此專案自 2014 年啟動至今,已在全台 7 縣市完成共 11 座雨水貯集系統,受益人數超過 8500 名。
    台灣太古可口可樂結合產、官、學、研的專業,透過贊助建造及推廣雨水貯集系統,來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多項目標,包含: SDG 13 ——對於氣候變遷造成的地區衝擊採取行動,SDG 9——建設具有防範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來推動創新、SDG 6——為居民提供乾淨水資源,並提升在地集會場所的公共衛生與供水穩定度、SDG 3——正向帶動地方文化與健康的生活模式,SDG 11——減少因天災受影響或死亡的人數、強化社會與環境連結,打造宜居永續社區環境。
    企業在社會參與專案中的資源投入不僅為內外部帶來不同效益,更能深遠真切地傳達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參考 LBG(London Benchmarking Group)/B4SI 的架構,評估台灣太古可口可樂無自來水山區部落雨水貯集系統興建計劃之社會影響力成果如下:

    外部影響力

    • 全台超過8500受益者,擁有使用乾淨水源的權利:專案自 2014 年至今,累計於 7 縣市建置 11座雨水貯集系統,舒緩公共地區用水需求,包含花東海岸山脈地區,超過 11 地區居民受惠
    • 降低地區居民人身安全風險:山區風雨過後,山坡土地鬆軟濕滑,因雨水貯及系統之建置,減少因缺水情況而需冒險取水或修復管線之頻率,進而維護地區居民之生命安全
    • 緊急災備用水來源:枯水期或遇緊急情況時,貯集之雨水可運用於民生用途、澆灌農作,維持地區農產作物供給,對於海拔較高或位於半山腰之地區,增加供水來源可靠度
    • 促進居民生活福祉與品質:主要設置地點多為部落集會場所,場地平日進行孩童課後輔導活動與老人用膳,假日為教會活動或婚宴使用,穩定水源可運用在沖廁與澆灌,不僅提升公共環境衛生、綠化成果也增加了集會人潮,帶動地方人流與提升集會活動品質

    內部影響力

    • 取得利害關係人的認同:對社會好的事,從地方做起,企業推動 ESG 的核心就是建立全體員工的認知,太古可口可樂無自來水山區部落雨水貯集系統興建計畫的推動與執行,有效影響不同利害關係人對企業的認同,亦強化員工對組織的向心力,願意跟隨組織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拉近企業與地方社區間之關係
    • 品牌形象與影響力強化:專案受惠者以自身經驗擴散雨水利用概念推廣,同時也增加企業品牌永續形象
    • 吸引更具有永續意識的消費者關注:在乎永續議題的消費者透過專案的效益來延續對品牌的關注
    • 獲獎肯定:2021年台灣永續行動(TSAA)環境永續類銀獎
    水資源是全民議題,太古可口可樂將對於水資源保育的努力從企業內部延伸至台灣在地社區,為所在的環境提供水回饋,實踐並擴散社會影響力,帶來看得見的改變。

    打造會呼吸的海綿城市,你我都能盡一份力

    讓城市具備高保水貯留的能力,增加雨水容受度,是建造海綿城市的首要目標,更是台灣水資源議題的關鍵解方之一。而海綿城市並非遙不可及的概念,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除了改變日常用水習慣之外,不分城鄉地區都能實踐的就是讓雨水留下來。
    小自臉盆、水桶,大至屋頂天溝集水管引入儲水槽,都是不同樣態之雨水貯集系統,收集而成的雨水可用於澆花、沖廁、環境清潔、洗車等多用途,節省了自來水費與碳排放,更間接降低國家對於水資源的開發費用,遇到緊急狀況,地區供水限水時,家家戶戶裝置的貯集桶水源更是最佳民生替代水源。
    在充分認識雨水的價值與有效利用的方式後,以個人力量出發,在居家環境建立起獨立、自給的小小雨水貯集系統,是最輕易又基本的目標。影響力擴散就從個人做起,為我們更美好的環境付出責任跟心力,共同保水節水,打造真正能永續呼吸的海綿城市。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太古可口可樂支持,Impact Hub Taipei 與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太古可口可樂《這才是水逆》水資源線上特展。)
    閱讀文章
  • 善用每滴水資源!台灣太古可口可樂如何尋找「水逆」機會?

    善用每滴水資源!台灣太古可口可樂如何尋找「水逆」機會?

    文:Impact Hub TaipeiX社企流
    近 3 年,除了對抗新冠疫情的艱辛,最讓台灣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 2021 年初台灣西部發生的大規模乾旱事件,由於 2020 年台灣的颱風、梅雨減少,旱象持續影響至 2021 年,且 2021 年春雨偏少,導致各地區進入不同程度的限水、減壓供水、停灌、歇業等節水措施,成了台灣自 1947 年來最嚴重的一次乾旱,也被稱作「百年大旱」。
    氣候變遷導致許多不可逆的環境變化,水是所有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從個人到企業,更至於國家都應該建立不同的水資源盤查系統,了解水何去何從。

    你聽過「水足跡」嗎?

    全球多國承諾在 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紛紛推動綠色轉型,其中碳足跡盤查意旨在一個產品生命週期中,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同進行淨零碳排的時候,需要盤點活動過程中會產生的碳排放量,而水資源也同樣需要完整的盤查系統,幫助我們了解並掌握水足跡的全貌,讓水資源利用更有效率。
    水足跡是一個用水指標,包括直接用水與間接用水,直接用水是指人類日常生活中實際的用水,間接用水則是指產品生產或服務過程中所消耗的水資源總量。水足跡的評估讓消費者或生產者更了解的水資源使用與風險,而水足跡是由綠色水足跡、藍色水足跡、灰色水足跡 3 部分相加的總和:
    • 綠色水足跡:指被利用的綠水資源量,而綠水是指由降雨直接形成,儲存在未飽和土壤中,能夠讓植物直接使用的水資源。例:農作物生長過程中使用之雨水量,即為綠水足跡
    • 藍色水足跡:指被利用的藍水資源量,而藍水是指河流、湖泊、水庫、池塘等地表或地下淡水資源量,以居家生活來說,主要源自於打開水龍頭所流出的水。例:取用於洗澡、煮飯、飲用之用水量,即為藍水足跡
    • 灰色水足跡:指將生產排放之污染稀釋至水質標準以上所需水量,也就是指稀釋或淨化受污染水源並使之可符合水質標準所需付出的水資源總量。例:居家刷牙、沖廁、洗碗盤等從家中排水孔排放掉的水即為灰水足跡

    2 大方法,評估水足跡

    國際標準組織(ISO)於 2014 年 8 月推出第一版水足跡標準:ISO 14046 ,以生命週期為基礎,對於產品、程序及組織進行水足跡評估,了解在製程中水資源消耗的情形,並做出合適的製程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水足跡是一個對環境衝擊的量化指標,並不代表用水量。可靠的水足跡報告有助於為國家、企業訂定指標,了解因水導致的環境破壞,進而評估和預防過度使用水資源對環境的衝擊以及成本的增加,更能提升企業在當地、區域以及全球的水管理表現。
    其中水足跡有兩種盤查方法,第一種是「由上而下」的計算,主要是由製造商和供應商提供的資料,以生產者的角度出發,盤點所有生產過程中,所需用水的總合。第二種則是「由下而上」,以消費者視角切入,將所有消費的商品乘以虛擬水含量再加總而得。

    不同產業如何採取節水行動?

    水足跡一詞提出後,在不同產業間皆受到重視,紛紛針對產品進行生命週期水足跡盤查,計算產品在原物料及生產過程的耗水狀況,擬定因應的節水策略。
    全球晶圓代工廠龍頭台積電因先進製程複雜度提升,因此單位用水增加,台積電在製程上依據化學品污染程度,將廢水水質進行分類,除了降低廢水處理的難度,更能有效回收水資源,最後達到 3.5 次水再利用率。2022 年也完成全球首座將再生水回用至半導體製程的水廠,預期在 2023 年底前達成每日 2 萬噸的供應量,將大幅降低自來水的使用。此再生水廠的廢水來源包括企業製程用水、南科綜合廢水處理廠的放流水。台積電的製程回收水,預期可降低台南地區近 7% 的用水。由此可見企業內部的製程調整不僅能提升組織營運韌性,亦能實踐資源的永續循環。
    可口可樂公司不僅在 2007 年加入聯合國全球協定所主導的總裁水資源指令,成為其中一員,也在 2010 年 9 月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 (The Nature Conservancy) 共同公布產品水足跡評估報告。在台灣,可口可樂過去也透過水足跡概念的推廣,提醒大眾檢視自己的用水行為。
    身為可口可樂全球第五大裝瓶夥伴,太古可口可樂亦將水資源納入 2030 可持續發展戰略之中,包含 3 大面向——「環境」、「產品」和「我們」、7 大領域——氣候、水資源、包裝及廢棄物、產品選擇、採購、員工及社區參與。將水資源保育視為企業的重要使命,持續於廠內製程找節水點以提升回收率,讓每一滴水都能發揮其最大價值,期許自身在發展業務的同時,也能與社會共好。
    隨著台灣水資源危機逐年上升,太古可口可樂從自身節水行動做起,調整製程,降低水耗用率。在廠內,追蹤每公升產品的水耗用率,尋找製程中每個節水機會,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水耗用率已從 2005 年的 3.35 公升降到 2021 年的 2.19 公升,大幅減少 34.6 %,並持續以負責任的態度全面檢視製程用水,強化廠區製程的水資源管理,以奮力完成 2030 年在台灣每公升產品水耗用率能降到 1.7 公升的節水目標。

    讓水逆行再回用,將每滴水資源效益極大化

    太古可口可樂如何回應節水目標、將每滴水資源效益極大化?舉例來說,調製飲料過程中有定位清洗(Cleaning In Place)的步驟,當一項飲品調製完成後,要經過清洗才可以調製其他品項,這時,太古可口可樂找到的節水方法就是調整製程,將飲品排成順序設計為由清淡到濃郁,節省此環節之用水量,降低每公升產品的水耗用率。
    又如太古可口可樂將製程中的洗瓶水回收,再利用於空調冷卻水塔、貨車及機台清洗、拖地及空間洗滌、植栽澆灌和廠區沖廁等,使每滴水發揮得淋漓盡致。洗瓶水的回用在廠內佔了不小的節水比例,節水的同時也為企業節省了營運成本,確切地擴散了節水的影響力。

    邁向永續製程,為企業經營佔先機!

    水資源不僅是氣候永續議題,也是企業永續經營心法。在風險評估的角度看來,面對日益嚴峻的水資源挑戰,企業透過盤點廠內製程或內部營運環節,找出節水與讓水回用的機會點,將是各產業需立即著手進行的永續行動。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太古可口可樂支持,Impact Hub Taipei 與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太古可口可樂《這才是水逆》水資源線上特展。)
    閱讀文章
  • 台灣每人日均用水量高於國際建議!9 個行動,變身日常節水達人

    台灣每人日均用水量高於國際建議!9 個行動,變身日常節水達人

    文:Impact Hub TaipeiX社企流
    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存都與「水」環環相扣。水是維繫生命的必需元素,更是維持生態平衡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地球約有 75% 的面積被水覆蓋,其中 97% 是海水, 0.5% 是苦鹹水,只有不到 1% 的淡水資源 —— 也就是在陸地上的淡水湖和河流,也才是我們可以運用的水資源。大多數人在生活中享受到便宜又容易取得的自來水,但地球上的水資源並非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充沛,因此我們很難感受到水資源稀少的問題,以及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根據 2022 年聯合國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註 1]顯示,隨著全球人口成長與人類經濟活動的快速增加,以及開發水資源技術的爆炸性成長,人類用水量在 1950-1980 年代就以每年 3% 的速度成長,從 1980 年代到現在全球用水量則每年穩定成長 1%。聯合國[註 2]也指出預計在 2050 年,全球用水量將從 20% 提升至 30%,且約有 40 億人將陷入缺水的危機之中。
    人類大至工業活動、小至家庭個人,對水資源的使用和浪費都讓水資源日益緊缺。因此,如何減少用水量、保護水資源成為當前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的重要課題。現在不開始行動,未來就可能面臨水資源短缺、極端環境或社會動盪等種種危機。

    國際用水量比一比!單日人均用水差異最高達 38 倍

    根據國際水協會 (IWA)2016 年的統計報告[註 3],2016 年全球單日人均用水量最高的國家為美國,高達 538 公升;而同樣在 2016 年的單日人均用水量最低的國家則為位於東非的烏干達,僅僅 14 公升,與用水量最高的國家相比差距 38 倍,也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單日所需最低用水量 110 公升。
    美國等已開發且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因淨水系統的完整建置、自來水的普及以及國民日常用水習慣,造就國民單日人均用水量偏高;而開發程度較低的部分非洲國家,一方面因本身氣候較為乾旱,另一方面則因政府的用水規劃未能配合快速增長的人口與用水需求,讓國民取得自來水變得困難,因此長期處於無水可用的困境之中[註 4]。
    地理環境、國家開發程度、國民用水習慣等因素都牽連著國家的總體用水量:先天的地理環境影響該地區是否擁有豐沛的天然水資源,而國家是否有健全的供水系統與衛生設施也影響著國民能否輕鬆取得乾淨水源;若國家擁有便利的自來水系統,不同水費定價也直接反映在國民的用水量上。造成各國用水量差異的原因複雜且環環相扣,然而僅有少數國家認知水資源的稀珍與保育的重要性,透過訂定相關規範或積極推動水資源再利用,提升國民惜水跟節約的意識與習慣。

    從澳洲、德國案例,看政府如何奠定國民愛水習慣

    澳洲的首都坎培拉是全世界用水量最低的城市之一。坎培拉本身就因深入內陸、降雨量少等因素而屬於氣候較乾燥的地區,在 2004 年澳洲政府參考了過去透過全國強制性節能標章制度,成功在 13 年節能 50% 的成功經驗,推行「全國性強制節水設備標章制度」,並於 2021 年時達到省水超過一整座雪梨港的容量[註 5]。透過標示用水設備的最低用水量作為參考,強制規定最高用水量上限,例如規範每天澆花、澆灌草坪的時段以調整國民每日耗水習慣[註 6],讓全國民體悟到節約水資源就在你我的一舉一動之間。
    澳洲供水協會常務董事 Adam Lovell 曾表示:「澳洲若再不採取節水相關行動,恐會在 10 年內無飲用水可喝。」一句話點醒所有民眾,深覺節水的行動與後果都與自己息息相關,不能夠再置身事外。
    在水資源豐沛的德國,為了維持良好水資源環境,政府除了對污水制度訂定嚴格的規範外,更積極推動雨水循環再利用。早在 1988 年,德國就頒布了相關雨水利用的鼓勵政策,更實施「雨水費」制度,讓地主來負擔接納雨水的下水道建設成本。城市中的建築降低了雨水流入地下存蓄深層地下水的機會,於是德國政府規定地主必須按照建築面積繳納費用;同時,若國民裝設可協助保存雨水利用設施,即可獲得減免或優惠,攔截下來的雨水經過沉澱淨化後,則可用於洗衣、沖廁等家庭日常耗用[註 7]。這樣的制度與傳統也造就在德國首都柏林,家家戶戶都安裝了雨水利用設施。

    台灣每人日均用水量高於國際建議!節水行動即刻做起

    人類的經濟活動持續燃燒著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導致近年來氣候變遷速度倍增,災害對地球傷害更是加劇,處處可見乾旱、熱浪與暴雨等極端氣候現象,國際間也更為關注水資源保育的重要性,紛紛制定政策與建設水利設施以維護穩定乾淨的水資源。除了由政府端推動的節水行動、從制度面來奠定國民正確的省水觀念,是否能保有永續的水資源也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用水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根據我國經濟部水利署於 2022 年統計,2020 年國人每人每日自來水生活用水平均使用量為 289 公升,與 2015 年前相比增加了 16 公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雖然 2021 年國人每日自來水生活用水平均使用量下降至 282 公升[註 8],但仍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人日均水量為 110 公升。隨著經濟成長、生活水準提高,大家生活習慣的改變使得民生用水量隨之攀升,自來水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卻也因為取得的容易性,造成了我們在生活用水的過度浪費。
    個人的力量看似微小,無法預期水資源的分配或直接影響國家的水資源政策,但當大家凝心聚力投入節水行動,所產生的效益與影響力超乎想像!從最簡單也最實際的生活中落實節水習慣,用心觀察,會發現一天從早到晚都藏著許多節水機會點:
    ● 早晨梳洗:
    • 刷牙時不開水龍頭,減少流水浪費
    • 洗臉使用小尺寸紗布巾,減少沖洗毛巾用水
    • 利用除濕機貯集的水沖馬桶
    ● 午晚用餐:
    • 洗菜前先挑菜,減少流水浪費
    • 保留洗米水,用於清洗水果、泡茶垢
    • 燙青菜/煮麵/煮水餃完的熱水,沖洗具油污之餐具
    ● 夜間清潔:
    • 洗頭淨身一次沖,接水利用於浴室刷洗
    • 採購省水蓮蓬頭
    • 馬桶水箱放置水瓶,降低沖水量

    了解台灣水資源現況,一起發揮節水影響力

    水資源議題龐大且複雜,解方看似遙遠且困難,其實只要我們願意開始嘗試不同的用水習慣,並找出適合自己的節水方式,日復一日慢慢累積,並廣召親朋好友共同加入護水行動,改變不僅看的見,還能傳散善的影響力。
    太古可口可樂與 Impact Hub Taipei 聯手展出《這才是水逆》特展,以線上沉浸式展廳形式呈現,帶領民眾了解台灣缺水原因與現況,並鼓勵民眾挖掘日常生活的節水機會點。透過企業力量,鼓勵民眾一起落實「讓水逆行」,以「水逆」克服水資源危機!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太古可口可樂支持,Impact Hub Taipei 與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太古可口可樂《這才是水逆》水資源線上特展。)
    閱讀文章
  • 從空氣中取水、讓廢水循環再生——看各國如何找出護水妙方

    從空氣中取水、讓廢水循環再生——看各國如何找出護水妙方

    文:Impact Hub TaipeiX社企流
    地球因人口數增加、各地經濟發展以及淡水資源短缺,水資源危機迫在眉睫,已在全球各地發生!地球上約有 77 億人,其中有 20 億人日常缺乏乾淨的飲用水,聯合國預測,到了 2025 年,將會有 18 億人口居住於水源高危地帶。許多人誤以為水資源危機只發生在開發中國家,但並非如此,全球 90% 的自然災害都和水資源有關,水危機影響的是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面對全球性的水資源危機,不同國家與城市正因應當地的地形與問題,制定在地性的護水措施。身處台灣的我們,可以參考哪些理想做法,並思考如何結合台灣地理環境與水危機現況,產出更永續有效的護水妙方。

    新加坡:讓每一滴雨水都有價值

    新加坡為一個城市規模的小島國家,其中有近 1/5 的土地是經由填海造地而成,國內極少天然河川,也無天然湖泊,先天缺乏天然淡水資源。而新加坡作為全球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是全球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高度的發展也帶來高度的用水需求。
    既然土地上沒有水,就要好好保留住天上降下的水,新加坡水資源策略中的第一項,即為「收集每一滴雨水」,新加坡從英國殖民時期就開始積極建立蓄水池,將全國約 2/3 的國土面積打造成有效收集雨水的集水區,其中最大的濱海水庫(Marina Reservoir)即佔了新加坡 1/6 的土地面積。現今降落在新加坡 2/3 地區的雨水可通過渠道及排水道系统流入全國各地的蓄水池作保存,部分蓄水池除了供水還有供電之功能,未來新加坡將會擴增集水區到 90% 的國土區域,更有效解決國內用水自給自足的問題。
    雨水通過集水池進入處理系統,經過將雜質「凝結」、「沉澱」以及「過濾」3 大階段後,進行消毒後得到可直接飲用的乾淨水源。在處理系統中也有連線的感應器可以隨時監測水質狀況,確保供應到居民屋子裡的水是百分百乾淨無害的。
    新加坡致力於留住落在國內的每一滴雨水並保有其最大價值,透過不斷投資於研究與技術,克服整個國家天然的地理缺陷,成為國際公認的水資源管理模範城市與全球水務之樞紐。

    中國深圳:打造低衝擊開發的海綿城市

    深圳是中國早期快速發展的城市之一,在 40 年的發展中,從僅有 3 萬人口的邊陲城市成為超過 1200 萬人口的現代化大都市。高速都市化為深圳帶來的除了蓬勃的城市景觀與 GDP 之外,也意味著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以及對水資源的需求遠大於供應。
    因此深圳市在開發過程中,引入了 Low Impact Development — 低衝擊開發的概念,開始在新建項目中導入降雨滲透、滯留、蓄水。在位於深圳西北邊的光明新區,即採用了 26 個低衝擊開發的項目,光明區的人民體育中心有綠化的屋頂、雨水花園以及透水的路面,這些設計可以蒐集到 60% 以上的降雨量;其他項目包括下沉式綠地,利用開放空間承接和貯存雨水,減少城市地表徑流外排;透水車道、自行車道、人行道的建造,也增加城市面臨豪大雨時的排水能力。
    擁有氣候宜人、雨量豐沛的良好條件,深圳更以建設海綿城市為目標,將城市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建構一個可持續發展、健康的水循環系統,讓經濟與資源能夠兼得。

    肯亞:從空氣中取水

    大氣層中含有 13 兆噸的水份,為全球所有河流水量的 6 倍,即使是在最乾燥的沙漠環境中,空氣中也會有稀薄的水分。
    生活在非洲西南部沙漠的沐霧甲蟲,為了在乾旱的荒野中生存,就演化出能夠從空氣中吸取水分的能力,在當地起霧之時,這種甲蟲會將身體傾斜,積累霧中的小水滴飲用。同樣位於非洲的肯亞居民,也受天然水資源短缺所困,2016 年肯亞發生大旱災,許多孩童需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到遠處的河流取水,因此失去上學的機會,且當地河水受化學汙染嚴重,直接飲用河水容易染病,濾水器的費用更非一般人家所能負擔。
    來自肯亞錫卡的社會企業家貝斯柯意吉(Beth Koigi),便汲取了沐霧甲蟲「從空氣中吸取水分」的靈感,設計了一部能夠從大氣中抽取潔淨水源的機器「Majik Water」(魔法水)。Majik Water 的原理與冰箱或空調類似,由風扇抽進空氣經過壓縮器,在壓縮器的階段時產生結露,再通過濾水處理,完成「空氣取水」的整個過程。貝斯柯意吉將 Majik Water 的機器設置在當地的孤兒院中,讓孩童不必再走到河邊汲取汙染水源,只要有空氣,就有乾淨的水可以喝。

    澳洲伯斯:號召全民參與節水行動

    伯斯位於澳洲大陸西南邊,為澳洲第四大的城市,有著西澳洲最大的就業中心以及國內外大型企業據點外,連綿海岸線的白沙海灘及特殊自然景觀也吸引眾多國際旅客前往觀光度假。然而根據西澳大利亞水務公司預測,2060 年伯斯的降水量將會減少 40%,對於人口持續增長的伯斯來說,面臨著巨大的用水挑戰。
    為了成為具有可持續性的綠色宜居城市,伯斯在「減少水資源消耗」的方面上做了許多的努力,包括 2019 年開始推動的「Waterwise Perth Action Plan 2019」,主張城市中的每一單位——從州政府、產業鏈、個體戶,到家庭與個人,都必須一同為節水付出努力,其中訂定了許多方針,包括增加學校內水資源的相關課程、擴增都市內綠地、提出家戶用水指引等,獲得了顯著的成效。
    根據統計,3 年間伯斯省下了 8 百萬公升的乾淨水資源,在都市內種植了 6350 棵樹木,且有 90125 位學生參與學校的水資源課程。伯斯以全民參與的方式,讓水資源保育不再限於單一方面的努力,透過全民齊心協力愛水、節水,在短時間內做出改變,讓城市更永續。

    美國南加州:讓廢水循環再生

    南加州氣候非常乾旱,過往皆仰賴外來水源——北加州和科羅拉多河,透過科羅拉水道將科羅拉多河的水運輸到南加州。隨著人口上升和工業需求,水源過度消耗,人們習慣的生活方式讓耗水量日漸成長,氣候變遷卻使得乾旱情況越發嚴重,仰賴外來水源不再是可持續的解方。
    龐大的天然地下蓄水層,為南加州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通常蓄水層是靠自然降雨來補充,然而南加州沒有充足的降雨量;既然不能依靠自然,那就轉而使用循環再利用的水來補充地下蓄水層。起初使用了「薄膜科技」—— 以人體中的水孔細胞為原型所發展出的淨水裝置來淨化廢水,薄膜比起過往傳統淨化裝置,達到更高的淨化效率且有效移除以前難以處理的汙染物;接著將淨化後的水注入地下蓄水層,讓蓄水層維持充足的水量,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旱災。
    比起大型水庫或湖泊會因蒸發流失 5% 以上的水,蓄水層幾乎不會流失水分,對南加州來說,彷彿擁有了一個大自然賦予的完美儲水碗,只要好好的照顧、補注、不過度濫用,蓄水層就能成為理想的水源來源。

    回到台灣,我們可以做什麼?

    各國因應來勢洶洶的水資源危機,祭出了各式各樣的應對解方,方法因地制宜,核心精神不外乎是師法於大自然、學習自然環境中的循環工法,保留大自然獻給我們的寶貴水源,致力不讓水資源從我們身邊流失,並讓每一滴水發揮其無限價值。
    台灣也應因地制宜,才能找出最安全、最有效也最環保的水資源解方。台灣有著豐沛的降雨量,在雨水貯集方面,仍有許多值得投入的著力點;對台灣居民來說,潮濕的空氣造成許多居家困擾,已有企業借鏡「Majik Water」概念,將空氣中的水擷取後,進行更好的利用;而水資源危機的教育及宣導,更需要每位民眾的意識與參與,共同努力扭轉現況。
    從各國的護水良方中,我們可以看見人類走向永續的趨勢,以循環再生取代線性模式,台灣在節水護水路上,亦能往此方向發展,如此一來生活在寶島的人們與生物也才能真正延續「生生不息」。
    參考資料
    • 經濟部水利署
    • PUB, Singapore's National Water Agency
    • Govern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太古可口可樂支持,Impact Hub Taipei 與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太古可口可樂《這才是水逆》水資源線上特展。)
    閱讀文章
  • 台灣年降雨量豐沛,為何名列全球缺水國家之列?

    台灣年降雨量豐沛,為何名列全球缺水國家之列?

    文:Impact Hub TaipeiX社企流
    台灣本島四面環海,地處於世界最大的海洋與大陸之間,橫跨熱帶與副熱帶,並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各種不同地形,造就了台灣天氣的複雜與多樣性。夏天有西南季風帶來潮濕溫暖的氣流,冬日則有東北季風帶來寒潮和雨量;除了季風,台灣也是太平洋生成颱風的路徑,多元的氣候特色為台灣帶來每年約 2500 毫米的降雨量,為世界平均雨量的 3 倍之多。
    對於居住在台灣,尤其是北部地區的民眾來說,出門攜帶雨傘為標準配備,梅雨、颱風、午後暴雨已逐漸不侷限於特定季節發生,這就是氣候變遷下的島嶼日常。
    在台灣,對大眾而言取得乾淨水源十分容易,普及的自來水建設加上低價的水費,讓打開水龍頭的動作簡單且毫無負擔。國際水協會在 2022 年 9 月公布了針對 30 個國家或地區進行的水費調查,台灣平均家戶水價為 9.24 元,相較於亞洲鄰近先進地區,台灣的水價相當低廉,意想不到的是,台灣並非水資源豐沛國家,甚至名列於全世界前 20 名缺水的國家!水資源壓力是從何而來的呢?

    壓力一:天然地形導致 8 成雨水流失

    生活在台灣的我們都知道台灣風景秀麗,擁有環海、高山、峽谷等各種豐富地形地質景色,那你知道台灣山地面積佔總面積多少比例嗎?在台灣,海拔高度一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林地區即佔了近一半的總面積,若算入丘陵地區,則佔全島總面積的 2/3。
    高比例的山地與丘陵,為台灣帶來豐富多樣的景觀生態系,同時台灣全島也因山坡陡峭、河川較短的地形,使得雨水流入海中或蒸發流失的速度更快。台灣每年降雨量有近 60% 直接流入海中,近 20% 蒸發,等於有大約 80% 的雨水像是過路客般,短暫經過台灣土地,未能來得及被收集運用。

    壓力二:降雨時空分布不均

    台灣的年降雨量雖然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各城市在不同季節之中降雨量差異大,每年 12 月至隔年 1 月,是全台灣雨量最少的月份,尤其位於東北季風背風面的中南部地區,平均日雨量不足一毫米。
    北部地區在 2 到 4 月會進入春雨季,中部、東部及南部地區則延續秋冬的狀況,沒有增加太多雨量。每年 5 至 6 月台灣西半部進入梅雨季,雨量會在 5 月中旬快速增加,7 至 9 月的颱風或是熱帶季風系統也會帶來大量雨量,這些集中在夏季的降雨成為台灣水資源最重要的來源。
    整體來說,台灣各地豐枯水期的差異相當顯著,尤其中南部地區夏季降雨量極大,冬季則鮮少有雨。根據統計,每年 11 月至 4 月的枯水期,和 5 月至 10 月的豐水期雨量比,北部地區約為 4:6,中部地區約為 2:8,南部地區約為 1:9,如此的降雨特性,使得中南部地區在枯水期時需要高度仰賴水庫的蓄存,然而水庫的容量又是另一個壓力問題。

    壓力三:地下水超抽 ,導致供給面臨危機

    在都市化發展的進程中,除了運用水庫收集雨水,地下水也是台灣用水的重要來源。在彰化、雲林、嘉義等地,早年因為缺乏有效的蓄水設施,且受到工業用水排擠農業用水的效應,當地的民生、農漁業用水需求皆轉由抽取地下水來滿足用水量;因土地過度開發,缺乏妥善管理的情況下,使用者長年「以需定供」,未考慮安全出水量以及總量限制,因而出現地下水嚴重超抽而導致地層下陷速度加快、範圍擴張的危急狀況。
    而地層下陷的狀況及連帶到對未來西部地區都市工程建設、重大公共投資產業的建設與工程結構物安全的影響,都必須謹慎評估、嚴格地多加檢視其對策才是。
    地層下陷導致地形高低差異,削弱了海提防護的功能,每逢颱風、豪大雨,就會面臨海水倒灌、積水不退的災害,隨著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倒灌的可能性又更加顯著。
    解決地層下陷的主要方法包含嚴格取締與管制、進行地下水補注,還有提高路面的入滲率。一般來說,地下水的水源來自於降雨,然而隨著都市化發展,水泥和瀝青就像一層不透水罩般覆蓋住大部分的土地,使得降雨無法有效被空曠地所吸收、補注地下含水層的水量,於是建造海綿都市,提高都市保水貯存能力,以新的方法解決新的問題,是現今治水的目標。

    寶島逐年缺水,平均用水量反漸增

    「節約比開發更重要!」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台灣綠色生態設施協會理事長、國際雨水利用協會前理事長、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前教授廖朝軒呼籲,節約能源是根本之道,節水的成效得靠全民的力量,而節水意識的提升跟節水行動推廣是關鍵。
    全台灣民生用水量除了在 2021 年因發生百年大旱,台中、苗栗、北彰化地區歷經史上最長的限水危機而整體數值有些許下降,近 10 年來的民生用水量不減反增。
    經濟部水利署指出,隨著經濟成長、生活水準提升以及民眾的生活習慣改變,民生用水量不斷上升,而是否正確、適當地使用家中耗水家電也扮演關鍵因素。此外,台灣的水費相對便宜,讓民眾無法意識到資源的珍貴性,也是用水量逐年上升的原因。

    氣候變遷下的嚴峻挑戰

    全球暖化下,對於各地氣候越來越難以預估及掌握,2021 年初台灣西部地區發生了大規模乾旱,導致各地區進入不同程度的減壓供水、限水、停耕、歇業等情況。而前一年本該是豐水期的季節,台灣不但沒有颱風帶來的雨量,梅雨季節也過於短促,雨情不佳,未能儲存下足夠的水量供枯水期時備用。這也更加顯在氣候變遷之下,主要依賴颱風帶來主雨量的台灣,正面臨巨大的乾旱風險。
    面對水資源危機以及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台灣經濟部水利署擬定各區水資源的管理計畫,並以「開源」、「節流」、「調度」、「備援」4 大主軸作為水資源保護的國家戰略。

    |開源

    開發多元的水資源,以提高供水能力,主要項目包括更新改善對環境較為友善的水庫、發展再生水,以及推動平地人工湖。
    湖山水庫:湖山水庫於 2016 年啟用,為對環境影響較小的離槽水庫,目標為解決雲林地區地面水源不足及減緩地層下陷。雲林位於濁水溪下游南岸,但因濁水溪水質混濁且豐枯水期水量懸殊,以往的用水皆來自地下水抽取。湖山水庫由清水溪引入豐水期餘水蓄存,以提供雲林地區枯水期的供水,除了可以做為民生用水之替代水源以減抽地下水、緩和地層下陷及提升民生用水品質外,剩餘水量也可提供區域發展用水。
    再生水廠:隨著汙水下水道接管率提升,水利署、營建署及地方政府等單位近年共同推動了許多再生水廠建設。再生水廠仰賴完善的下水道建設以及汙水處理技術,目前主要提供給有工業用水需求者,對台灣來說,再生水廠的營運以及維護目前仍是一大挑戰,除了政府單位的投入,也需要更多企業與技術創新者一同尋求更永續的經營模式。
    鳥嘴潭人工湖:預計於 2023 年完工的鳥嘴潭人工湖,位於烏溪河床邊,為台灣首座人工湖,目標是要減少彰化地下水使用,改善雲彰一帶的地層下陷問題。不同於一般水庫禁止民眾進入,鳥嘴潭人工湖打造成為開放民眾參觀的親水生態公園,兼具灌溉、引流以及教育觀光的功能。

    |節流

    包含民眾節水行動的推廣與推動提高用水效率,水利署實行的主要項目為「自來水減漏」,並以社區為單位進行推動,積極進行檢漏作業、老舊管線汰換等,大幅減少隱藏的漏水。根據台灣自來水公司近年漏水率之公開資料,2016 年底漏水率為 16.16%,2021 年底已減少到 13.59%,創下歷年來新低。

    |調度

    係指透過輸水管線設施提升區域水源調度支援能力。主要的成功案例有「板新地區供水改善第二期工程」,將新店溪的水源導引至板新地區進行使用,減輕石門水庫同時負擔桃園與板新地區的用水需求,達成大台北地區「共飲翡翠水」的目標。此工程也在百年大旱之時發揮了重大效用,當時由翡翠水庫南送至板新地區的水量,每日達到 83.4 萬噸,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之外,北水南送的調度機制,不僅成功支援石門水庫,讓石門水庫的水源可以留在桃園或再向南支援,更讓人們看見區域之間有效調度水源的重要性與實質影響。

    |備援

    國內許多地區的自來水供水管線為該區唯一的供水管路,因此若單一管線發生意外,沒有其他管線可以支援,就會陷入供水危機。台灣自來水公司針對台灣的部分重要管線提出 17 條備援幹管的計畫,以便於抽換原先部分老舊的管線,並提供災害發生時的備援路徑,藉此提升台灣水資源運輸的彈性,也增強台灣面臨氣候變遷挑戰下各區域水資源應變備援能力。

    化水資源危機為轉機

    台灣四面環海,降雨量也名列前茅,然而因降雨特性以及先天地理條件的限制,使得雨水難以自然留存;部分地區更經歷了地下水超抽、地層下陷的問題。面臨氣候變遷、人均用水需求的上升,台灣必須進行更積極、更有效的作為來增加整體因應氣候風險的韌性。除了經濟部水利署進行開源、節流、調度、備援等水利政策,企業與個人都必須加入這場對抗氣候變遷的水資源行動,化水資源危機為轉機。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太古可口可樂支持,Impact Hub Taipei 與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太古可口可樂《這才是水逆》水資源線上特展。)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