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倒閉的那天,就是成功的那天
我的老師、《四方報》創辦人成露茜社長曾說:「《四方報》的成功就是,不是我們變得很大,我們變得很厲害,而是我們倒閉的那一天,其實就是我們成功的那一天。」我的理解是:當台灣社會已經對移民移工夠友善、提供足夠的閱讀材料時,《四方報》便可以功臣身退、關門大吉了。
我之所以尊敬成露茜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總有出人意表的洞見。大家都愛談「永續」,生態要永續,生意要永續,國家要永續。但,這就像臣子對著皇帝喊「吾王萬歲、萬萬歲」,或是江湖術士煉製長生不老仙丹,自欺欺人。《四方報》不喜歡被騙、也不喜歡騙人(就像永遠把印刷數量印在封面),幸虧,「永續」從來就不是《四方報》存在的目的,甚至可以說,《四方報》是「短視的」,我們希望讀者拿到這份刊物的當下,就有收穫,就得到安慰。至於未來,我們現在的能力有限,未來也肯定能力有限,不敢保證。
6年前,2006年的中秋節,4千份越文四方報試刊號出爐,我壓抑不住興奮,隔天開著車跑了半個台灣,一個點、一個點,把報紙送給認識的東南亞商店、NGO、學校老師。雖然那份試刊號是黑白的、只有16頁、編排粗糙、錯誤百出,但是送報的人、讀報的人,大家都很興奮:從此,台灣有了一份越南文報紙!
去年(2011年)的五月,我們爭取到許多公私單位的支持,一舉推出五份四方報(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柬埔寨五種文字版本),希望將這份好意擴展到全台的東南亞移民移工。現在四方報每月的印量數以萬計,有五國文字版本,透過便利商店及各種管道大量發送。不過坦白說,已經沒有當初那樣的興奮。
主要的問題當然是自己!經過一年多的嘗試,我們顯然力有未逮。最概括性的談法,就是我們能力不足。這包括了人力、財力。也就是說,《四方報》在市場調查、內容製作、業務開發、內部管理等等面向,都還有大幅的進步空間。
難免有所遺憾,尤其是印尼報。目前台灣數量最多的東南亞移工,就屬印尼,而且多半擔任工時長、薪水低的家庭看護,這些朋友最需要刊物的精神支持。雖然市面上已經有好幾本在台灣出版的印尼刊物,但是《四方報》非商業性的辦報方針,加上我們與台灣社福團體、官方的關係,應該能夠比較準確地將台灣的現況與資源傳達給印尼朋友,提供一些幫助。
但是我們的辦報理由,也可能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經費不足以支撐大量發行,內容也不敢宣稱精美,讀者和廣告客戶反應普普,內外交逼撐得很辛苦。
除了自我檢討之外,外在的環境也的確有所改變。
除了《四方報》之外,台灣市面上陸續有其他的東南亞媒體出現,加上手機和電腦的普及與升級,在台灣的異鄉人不至於像幾年前那樣完全孤單無依,缺乏取得資訊的管道。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與許多民間團體,也更為重視東南亞移民移工的資訊權利,將台灣的訊息大量翻譯為東南亞語文,移民署甚至開始籌辦固定播出的東南亞電視節目。
雖然距離理想狀況,還有一大段,不過至少已經起步。而《四方報》參與了這個過程,在財力有限、能力有限,只有熱情無限的狀況下,一步一步克服困難,走到今天,也盡了一些力。但是,熱情終究不是無限的,熱血了六年,連續不停的六年,如果現在休息一下,大家會原諒我們吧?
創辦人成露茜的話,縈繞在耳:「成功的那天,就是倒閉的那天。」這個當下,是您所指的倒閉的時機嗎?最遺憾的是她已經過世,我沒辦法當面請教。
不過,在還沒有停止發行之前,還是要打起精神唷!自己幫自己加油一下!

文章標籤

  • 流浪之歌,四方之聲

    流浪之歌,四方之聲

    大學讀的是公共行政,隱約記得這個學科的宗旨是以「公共利益」為目的。畢業後誤打誤撞進了媒體,在已故老闆Lucie的引領下接觸了東南亞,並參與《四方報》的創辦,從此找到值得死而後已的打拚方向。《四方報》創辦自2006年,目前有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柬埔寨等五個版本,並在2011年獲頒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之社會公器獎,張正也在2012年獲得「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讓弱勢發聲」,是Lucie的墓誌銘,也是《四方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