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貧窮的生命力
每每來到發展中國家,總會感受到很不一樣的生命力:路邊叫囂的小販、到處和你熱情打招呼的司機、招攬生意的餐廳老闆以及他的兒女們。在發展中國家旅行時,動不動就有人問我是不是來自Japan。
很典型的景象,讓我回想到2005年的夏天,我同樣踏上一塊貧瘠又充滿生命力的土地-印度。路邊也到處是叫賣的小販,獨自一人時總是不得安寧,不是有人和你招攬生意,就是有人和你要錢,你不給他們錢或生意,他們不會對你擺臉色,頂多笑笑的和你約定說"Later"或"Next time"。當時的我總是迷惘,為什麼在越是貧窮的村落,人類看起來比較純真,反而是在大城市裡,犯罪率比較高,不時還會碰到惡司機或有人東西被搶。
也許是都市的競爭讓人學會勾心鬥角,相對貧窮(註一)的壓力讓人人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所以社會不安的因子在貧富差距大的城市裡,好像多了很多。於是乎每每遊走在開發中國家單純的鄉村與複雜的城市當中,我總是會想到很多關於貧窮的問題。
到底貧窮是什麼?我們能做些什麼?
給路邊的小孩錢可以幫助他嗎?去聯合國就可以真正幫助更多的人嗎?
我不斷地思考這些問題,而往往對以上的答案給予否定,或者給自己一些註解賦予在中庸的答案當中,但是,有時候我乾脆停止詢問這樣的問題,因為這種問題根本沒有人可以給答案。可是無法瞭解貧窮的有錢的我們,真的能設身處地的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嗎?我陷入了一個無限疑問的迴圈。但是我知道,如果有能力的我們不做,那就沒人可以做了吧!我只好這樣相信著自己的結論。
註一:貧窮的定義有很多種,在學術上有人把貧窮分成相對貧窮和絕對貧窮。絕對貧窮是我們常聽到的生活在貧窮線底(Poverty line)下的例子(Live under one dollar a day),但是相對貧窮的話比較複雜,就字面上來看的話其實就是說也許這些人賺的錢放在整個世界上比的話,他們的所得比絕對貧窮的人多,但是他們本身因為在社會生活水準不同的情況下,或是身處社會價值觀不同的地方之下,他們的貧窮是相對性的,他們的財富是整個社會非常底層的百分比的。舉例來說,美國社會中的貧窮黑人就是類似這樣的例子。所以多半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很低,雖然他們看起來比絕對貧窮的人(ex:非洲的農夫)多一些資源,可是他們的心裡或地位在整個社會來說是比絕對貧窮的人更不安也更低等的。

文章標籤

  • 貧窮研究室

    貧窮研究室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應用經濟博士,主修發展經濟。 從立志念MBA,投入行銷工作,到23歲改變人生的印度實習工作半年,終於找到關心社會實踐生命的方式,投入研究貧窮議題。從馬里蘭公共政策碩士畢業,主修國際發展與貧窮議題。曾在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的研究機構從事有關微額貸款的創新與研究。在印度、柬埔寨和美國都有實務研究經驗。希望透過研究、寫作或各種社會參與,讓更多人瞭解貧窮議題、用不同形式投身相關產業。她同時在Yating's worlds分享田野調查、美國留學、與期刊論文中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