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Moyan Brenn(CC BY 2.0)Photo Credit: Moyan Brenn(CC BY 2.0)
文:謝家駒
當然,我不是23歲,我1948年出生,差不多是23 歲的3倍,但是,能夠想像自己是23歲,也有點飄飄然。我打算幻想自己真的23歲,但有著68年的閱歷與人生經驗,看看可以如何來設想我與一帶一路(註一)的關係。
第一個感覺:今天的一帶一路,有點像40年前的中國大陸,充滿機會與挑戰;也極度陌生,不明朗;未知數很多,會令人茫無頭緒;但也機遇遍地,為有自信及膽色的人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
40 年前,大陸剛開放改革,我正在一家大企業打工,目睹初時派上內地工作的,多是在香港晉升機會已有限的同事;但不出10年,所有精英也要北上工作,毫無選擇餘地。過去40年,香港產生的 「財富」,大部份與內地經濟有關;最高峰期,有超過100萬港人在內地工作。不難想像,一帶一路也會帶來同樣的機遇。
不過,過去40年中國大陸與及世界各地的經濟發展,也告訴我們另一個事實:人類社會需要的絕不只是GDP 的增長,一帶一路所需要的,也絕不單是經濟的發展。除了GDP之外,我們需要的是甚麼?23歲的我也要思考這個問題。
我想起用這樣的一個方程式來探索我在一帶一路的未來:閱讀 × 旅行 × 打工 × 創業 = 我的未來
首先聲明:我是可以完全不考慮一帶一路的,正如過去40 年也有很多人選擇不接觸中國大陸一樣,但我不希望失去這個難得的機會,讓我挑戰自己,為這個世界作出貢獻。這個方程式中,我選擇用「x」而不用「+」,來連貫閱讀、旅行、打工與創業,是想突顯他們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而是有互動及相互影響的關係。
我的想法很簡單:
  • 閱讀可以改變人生
  • 旅行可以創造機遇
  • 打工可以增進能力
  • 創業可以締造未來

先說閱讀可以改變人生

23 歲年輕人的一過通病,便是不喜歡閱讀,40年前是這樣;40年後的今天也是一樣,事實是,閱讀可以改變人生。問題是,讀什麼?當然海闊天空。以下我建議幾本書:

第一本書:Brave New World by Aldous Huxley(1932)中譯本《美麗新世界》

這是一本出版於1932年的反烏托邦人文科幻小說。
反烏托邦,是相對於烏托邦 (utopia)而言。後者指的是超乎理想的未來世界,反烏托邦描述的也是未來世界,但不是 「理想」的,卻是有很大機會出現的,通常反烏托邦的理念相當「現實」,叫人不寒而慄。
人文的,是指小說是從人出發,探索的也是人與人性的問題。也是科幻的,因為作者根據當時科技發展的知識及潛力,幻想出很多未來會出現的情況。《美麗新世界》以2540年的倫敦為背景,把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人際關係勾劃得栩栩如生,發人深省。
(Brave New World by Aldous Huxley《美麗新世界》。來源:Chris Goldberg(CC BY-NC 2.0))
(Brave New World by Aldous Huxley《美麗新世界》。來源:Chris Goldberg(CC BY-NC 2.0)
為什麼有興趣一帶一路的年輕人要讀這本書?
理由很簡單,因為會激發大家思考。一帶一路幅員廣闊,活力無限。但會如何發展實在引人入勝。年輕人可以考驗自己的想像力,設想一下30或40年後一帶一路的面貌是甚麼模樣。年輕人會否有耐性讀這本小說,我懷疑沒有。但不打緊,只要他們在網上搜尋Brave New World 或是《美麗新世界》,馬上便找到大量有關介紹,單是Wikipedia 上的簡介,已經會帶來不少驚訝與震撼。

第二本書:How to Change the World: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Power of New Ideas by David Bornstein(2007) 中譯本《如何改變世界》  

紐約時報稱之為「行內人士的聖經」(A bible in the field)這個「行」,是指有志於改變世界的人士。
確實,我在香港及國外的朋友,假若是關心社會,願意投身於改變社會的,差不多全部都讀過這本書。書中主要介紹世界各地的社會創業家,用創新的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形成一股全球性改變社會的力量。
稱之為聖經,大抵因為:
  • 它以故事為軸心,發人深省
  • 通俗易明,便於推介
  • 不是只讀一次的書,反覆閱讀,每次都會有新的體會
  • 廣泛流通,超越國界,目前已有超過20 種文字的翻譯
一句話,你非讀不可。

第三本書:社創群英:以社會創新改變世界的人  (2013-2016)謝家駒及蔡美碧編著

不只1本,而是4本。有時間4本都值得看,但至少也可以讀1至2本。
4年前起,仁人學社每星期在信報發表一篇文章,介紹世界各地的社創群英。每篇文章大約1500字,深入淺出地介紹一位以社會創新來改變世界的人,一年就是50多篇,編印成書出版。無獨有偶,在這200多位社創群英中,不少是來自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特別是南亞地區。事實上,這個區域雖然經濟比較落後,但社會創新的例子卻不少。
全世界的社會創業家中,只有2位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都是來自南亞國家,分別是孟加拉的尤努斯(以小額貸款來消滅貧窮,2006年),及印度的沙亞廼 (Kailash Satyarthi,Goodweave的創辦人,以創新業務模式來消滅童工,2014年)。
(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是孟加拉尤努斯。來源:University of Salford Press Office(CC BY 2.0))
(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是孟加拉尤努斯。來源:University of Salford Press Office(CC BY 2.0)
細讀這些有血有肉的事跡,會令讀者有以下的領會:
  • 社會創新是解決當前眾多社會問題的一股龐大力量
  • 社會創新的始創者,往往是無權無勢,赤手空拳的不知名人士
  • 社會創新的效益及影响,經常超越地域的限制,令不同國家廣大民眾受惠
  • 社會創新的出現與推廣,在大數情況下都毋須政府參與
  • 社會創新極有可能成為21世紀推動社會前進最重要的力量
總括一句,社創群英的故事,會令人感到振奮人心,充滿希望與憧憬。

再說旅行可以創造機遇

假如我今年真的23歲,我會爭取機會到一帶一路的國家旅行。我會定下一個目標,例如3年內至少去10個國家。
重點在旅行,既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研究考察,但是做足準備,讓自己可以有系統地觀察及體會當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鎖定了即將旅行的國家後,先了解一下他們的歷史,起碼有個印象。
其次是熟讀聯合國提出的17個〈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這些「目標」,其實就是挑戰與問題,每一國家都或多或少受這些問題所困擾。
你不可能17個目標都深入分析,但可以選擇2至3個來加深了解。到了這些國家後,不妨刻意留意這方面的情況及發展。例如你特別有興趣貧窮問題,教育,環境保護等,都可以較深入地探討。
此外,我建議你嘗試了解這些國家的社會創新。這並不容易,因為並沒有「社會創新名冊」 讓你搜查。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是通過Ashoka:Innovators for the Public的網頁上搜尋。
(Ashoka:Innovators for the Public 的官網首頁。來源:Ashoka)
(Ashoka:Innovators for the Public 的官網首頁。來源:Ashoka
Ashoka 是一家美國的基金會,專門支持世界各地的傑出的社會創業家,網頁上介紹了他們推選的2000多個Ashoka Fellows,可以按國家來搜尋,十分方便。
每一位社會創業家分四個題目來介紹:社會背景,所關注的問題,創新解決方案,個人經歷。精簡易讀,感人事跡活躍紙上。你不會只去一次旅行,每次回來都是反思及重新學習的機會,例如你行前讀過的書及資料,現在重溫,肯定會有不同的體會。我建議你每次回來,都安排一兩次的聚會,與友好分享你的所見、所聞、所思。
同時,我建議你通過一或多種方式來分享你的經驗,例如文章、網誌、錄像、幻燈片、PowerPoint,在報紙、什誌、網站、書面,微信等媒介來發表。然後,你會去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每一個新的旅程,你都要給自己新的要求,新的挑戰。
為何說旅行會創造 「機遇」?這裡說的「機遇」,不是指商機、工作、終生伴侶、人間樂土等。而是指令你重新思考人生意義、事業方向等基本問題的機會。基本上,我相信「生命影響生命」(lives influence lives)。在旅程中你會遇到很多生命,他們本來與你互不相識,但通過接觸及交往,生命便會影響生命,而且是相向的。
你會遇到普通平民、大小官員、富有的人、貧窮的人、受歧視的人、受傷害的人、有希望的人、無希望的人、有同情心的人、無同情心的人⋯⋯。你也會遇到社工、企業家、創業者、工程師、醫生、教師、社會創業家等等。總而言之,你會有很多驚喜,也很難估計有甚麼後果。你的 「機遇」,不一定來自1個人,而是整個旅程。
(旅行創造機遇。來源:Moyan Brenn(CC BY 2.0))
(旅行創造機遇。來源:Moyan Brenn(CC BY 2.0)
讓我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約翰・伍德 (John Wood)35歲便當上 Microsoft 大中華地區的市場總監,是公司的明日之星。他的辦公室在北京,女友則在另一家跨國公司駐北京辦事處工作。
伍德酷愛單人遠足。有一次,他單身來到尼泊爾,進行長途遠足。在旅程中,遇上1名當地的視學官,正獨自一人徒步視察山區的學校。他隨口問一句:我可否跟你行一段路?就是這樣,伍德有機會參觀了不少山區的學校。他也沒想到,這段路程改變了他的一生。
原來他看到,這些學校的設備如何簡陋,根本稱不上是學校;更嚴重缺乏師資,學生難以有良好的教育。他經過一些房間,門上寫著 「圖書館」,但卻是上鎖的。他堅持要看一間,結果發現原來是沒有書的,因為學校無經費買書。在一個與老師的座談會上,他承諾回國之後寄贈一些書給學校,老師及校長都喜出望外。
(受到「 Room To Read」組織幫助的小女孩。來源:Room To Read)
(受到「 Room To Read」組織幫助的小女孩。來源:Room To Read
回到北京,伍德還記得這些老師渴望期待的面孔,與及學生們天真的笑臉。他知道,他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整個尼泊爾,與及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都可能有同一的現象。
於是他問自己:假如我留在微軟工作,誰會有最大得益? 假如我離開微軟,為發展中國家的兒童改善他們的教育,又誰會有最大得益?
他的答案是:假如他留在微軟工作,最大得益者是蓋茲,因為將會更富有;假如他離開微軟,為發展中國家的兒童改善他們的教育,最大得益者將會是這些兒童。
結果他選擇了離開微軟,並創辦了一個新的組織「 Room To Read」,致力改善發展中國家的教育,並成為了他的終生事業。
後來伍德先後寫了兩本書來介紹他的工作帶來的轉變,第一本書的書名正是「Leaving Microsoft to Change the World:An Entrepreneur‘s Odyssey to Educate the World's Children」(2006)
你到一帶一路旅行,很難估計會有甚麼機遇! 
註一: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提出。它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皆對中國與沿線國家有所助益。(MBA智庫百科
全文轉載自仁人學社,原文標題:假如我今年23歲:一帶一路的遐思

文章標籤

  • 社創群英

    社創群英

    仁人學社由謝家駒博士與蔡美碧女士在2012年創辦,是香港唯一一家專注於推動社會創業教育及培養社會創業者的社會企業。謝博士和蔡女士都是推廣社會創業的先驅,以悉心培育新一代社會創業者為己任。過去幾年,曾扶助和支援香港多家正在營運和新近開辦的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