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沒告訴你的:社會企業失敗的五個原因
編譯:李茂誠
編按:本文為Matthew Cain以第一人稱寫成,Matthew Cain是RSA(Royal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s, Manufactures and Commerce)的成員,他的著作「創業失敗的13堂課」(暫譯,英文名稱為Made to Fail: 13 surprising start-up lessons)於2013年9月出版。
自從我創辦的社會企業失敗了之後,我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是讓社會企業成功的要素,失敗的創業經驗教導我,成功要素可能是好運、人格特質和辛勤工作等神秘組合。那些成功人士的自傳,也許有些好的章節可以參考運用,然而盡信書不如無書,以下是我從自身的經驗中學到,五個創立社會企業會失敗的理由供讀者參考:

1.對自己的理想過於癡情

每位社會企業家都充滿熱情,一旦發現某種解決社會問題的新方法,就會到處散播未來的美好願景,他們篤信只要實現這個點子,他們的事業就可展翅高飛,讓世界無限美好。
然而,這些癡情的創辦人也常被自己的創新發想所蒙蔽,以致於難以接受其他的行事方法。他們期待產品的預算支出是沒有限制的,並企圖扭轉他人的理念、使之認同自己,往往創辦人們會花費過長的時間等待這些事情發生。
「熱情」是成功社會企業的必要條件,但並非用來堅持原先創新的發想或行事流程,而是對於解決社會問題、提供解套方案的承諾。換言之,他們是為了達到目的地而狂熱,而非堅持某一條路徑。
 

2.不切實際的創辦者

以下是一種普遍的迷思:「任何人皆可以開創事業」,只需要一個靈光乍現、把握時機,甚至只需要冒險犯難的勇氣,就是開創事業的致勝關鍵。
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單單靈光乍現不足以形成氣候,只有少數人能將很棒的點子和執行技術相結合。創業者必須連結該產業專家、相關研究,以及銷售技能。而且就算熟悉大公司體系的工作者,也不一定能敏銳於消費者的趨向。
這類創辦人通常視開創事業是同一份工作。他們忙著創業,同時也從中領取薪水,增加的支出,也提高創業失敗的機率。換言之,當企業的開銷高過於其負擔能力,其實也縮短了創業者開發新產品、從中獲利的時間。
最理想的社會創業家懂得銷售,說服顧客購買他們販賣的產品,同時自己也樂在其中。當銷售狀況不如預期時,他們能傾聽客戶的意見並從中學習。這些創業家真正的強項在於,他們了解「有限責任制」只不過是法律上的定義。

3.追求完美的創業企劃書

傳統的建言是這麼說的:擬定周全的計劃書,說明如何生產產品、算出成本、鎖定顧客群,並且訂出價格。周全考慮各個面向有助於試想整個營運的過程。
事實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創業企劃書的周延程度和實際運作沒有直接關聯性,創業的第一個里程碑取決於收益,甚至是越早有收益越好。也許周延的企劃書可以贏得投資者青睞,卻不一定等於能在市場上快速成功說服顧客掏錢購買產品。撰寫完美的企畫書可能只會延遲取得收益的時間。

4.難以規模化

另一個社會企業的迷思是:獲利需要等待。要將社會企業的規模化有其獨特挑戰。很多創辦人都身懷絕技,但由於本身過於忙碌,即使能夠親自實踐,卻無法將這些知識系統化以及提供教導。
在社會企業中有個怪異的現象:許多創辦人都追求一次就能大規模地解決某個社會問題。但如果要以商業模式解決這些大型困境,可能必須擁有數百萬元的資金作為後盾。有些社會企業成功地解決社會問題,然而另一些卻只流於紙上談兵。
成功的創業模式是可以規模化的,創業家不只發展一項產品,更是發展一套能被複製的商業模式。換句話說,這樣的商業模式能夠為一個營運單位效力,更能擴大其影響範圍,對相關產業帶來助益。

5.過於勤奮工作

認真工作應該無傷大雅吧?但開創社會企業並不是體能測試,而是長期的心理戰,過度工作反而會降低創造力。
傳統的商業書籍中不會傳授上述五個秘訣,這些秘訣雖然無法帶領人抵達社會企業的成功殿堂,卻能幫助新進者降低失敗的機率。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