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即將成為社會企業的肥沃月彎
編譯:林慧欣 在中國的每個城市都能找到物美價廉的盲人按摩服務,原因是1997年時,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開始訓練視障同胞學習這種帶有療效的按摩方式。這個計畫獲得空前的成功,目前已經培育出9萬6千位盲人按摩師,分布在1萬3千間店裡替客人消除疲勞。 雖然我們尚無法論定這個模式是否算是社會企業,但無庸置疑的,在中國與社會福利有關的生意相當具有發展潛力。
過去20年來,中國富裕的中產階級崛起,同時善款捐獻也增加了,而慈善機構也發現,或許社會企業的模式最切合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商業精神。
「中國有很強烈的創業文化及社會期待,認為富人應該要取之於社會,且用之於社會。」瑞士銀行亞太區慈善及社會投資部總經理David Hayward Evans表示。 一份剛出爐的中國社會企業研究報告中指出,社會企業在中國僅是剛起步,但已有許多著名且成功的計畫,例如「羌繡幫扶計畫」。 羌繡社會企業是2008川震後傳出的佳話,鼓勵重災區婦女從事傳統羌繡,不僅可以保護文化遺產,也可提供就業機會,幫助重災區早日回歸正軌。現在全中國有14間這樣的店,讓鄉村婦女不用離家千里,能就近工作討生活。
中國社會企業的先祖是在1949年設立的社會福利企業,凡是雇用一定比例身障同胞的企業,都可以獲得稅賦優惠。但自從1995年後,這類型的企業逐漸減少。 「稅賦優惠的吸引力已經沒有以往那麼大了。」上海「恩派」公益孵化器(創立於2005年的非營利組織)的副總李鼎表示,「申請減稅優惠的條件太嚴苛,必須要有25%的身障員工且領有證件才能符合,而且能夠減免的金額也不多。」瑞士銀行的報告也建議中國政府針對社會福利型的企業增加補貼以及實施稅賦優惠,並將稅賦優惠對象擴大至成效良好的社會企業。 2009年中國的社會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得因於英國文化協會進行南亞地區的社會企業培育計畫。截至目前為止,這個計畫已為1,200個社會企業提供教育訓練,並在2010年催生出第一個「社會企業孵化器」,此計畫被命名為「巢」。
「巢」的總監Leigh-Anne Russell表示,「這個計畫為非政府組織提供能力建設(Capacity Building)、培育社會創業家,並且為身障人士提供在職訓練及就業機會。」 在創立初期,「巢」得到上海政府的支持,但現在這計畫必須在六個月內達到經濟上的自給自足。Russell表示,「財務壓力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嶄新的挑戰,我們必須思考要如何擬定策略,並開發出新的商業模式,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創業精神以及根深蒂固的回饋觀念,都有助於社會企業產業未來的發展。Hayward Evans表示,「中國政府看見了新的需求,以求創造出更多元、更有效的社會資源。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中國的社會新鮮人開始考慮職涯的另一種選擇,並且希望掌握住改變的機會。中國已經準備好迎接更多的社會企業,以及更大的影響力投資。」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